【本篇是:彭博士講《黃帝內經》系列(附語音)-精華篇-之一百七十三。(更多精彩內容持續更新中……)】
「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味厚則洩,薄則通。氣薄則發洩,厚則發熱。」——《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接前文)「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味厚者為陰」,我們先看古人的註解,《素問吳注卷二》裡註解:「陰氣潤下,故味厚則洩利,薄則通利。陽氣炎上,故氣薄則發散,厚則發熱。」字面就把後面解釋了,叫做「味厚則洩,薄則通,氣薄則發洩,厚則發熱。」就是把《黃帝內經》的這段原文進行了深度的解讀。(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陰氣是潤下的,所以味厚則瀉利,只要是味道厚的,就是厚重的,陰質特別強的,就往下走,它就瀉利。洩利什麼意思呢?就是通過大便來走。「薄則通利」,通利指的什麼意思?指的是從小便而走。我們中醫說一個藥能利小便的時候,叫做通利小便,說一個藥要是利大便,叫做瀉利大便,它是不同的詞,但是意思完全不同。只要看到瀉,我們先想到的就是從大便來走,看到通就會想到從小便來往下走的。「陽氣炎上,故氣薄則發散,厚則發熱」,陽氣它是往上走的,「火曰炎上」,陽氣也就是跟火是相應的,所以氣要是薄,就是氣是發散的一種狀態,容易出汗,也容易發散寒和溼,它走表,大家注意這是走表的。(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氣要是厚,陽氣重,它是發熱的,是不走表的,是走到身體裡面去的,就是走到三陰經裡邊,它對身體的一種反應叫做發熱,人吃了這種藥之後,渾身是熱的。我們再看馬蒔的註解,《黃帝內經•素問》的注家裡,馬蒔的註解大家一定要好好去研究,因為馬蒔是一個通家,他把《素問》和《靈樞》都進行了注證發微,他不僅是注,同時還有發微,發微是什麼意思?就是把自己的一些看法,同時也匯總了前賢的一些看法,匯總起來,進行了深度挖掘,所以叫做發微。馬蒔這段話註解的就非常透徹,他說:「味之厚者為純陰,所以用之則洩瀉其物於下,如大黃氣大寒,味極厚,為陰中之陰,主於洩瀉是也。」味厚的東西,是純陰之物,人吃了之後就會腹瀉,就會瀉下。(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他舉的例子就是大黃,大家知道,因為大黃的味非常厚,它的氣是寒性的,是陰中之陰,它的味又厚,然後氣又寒,所以人一吃大黃之後,就容易瀉利大便,就是往下瀉大便,吃了之後就容易腹瀉。從中醫的眼光看來,這種瀉利對身體是非常有好處的一種治療方法。如果用的不對也會傷脾胃,所以用大黃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如果脾胃虛寒就儘量不要用。但是有的人脾胃寒,但是他有什麼呢?他有一些滯氣存在脾胃大腸當中。(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那這時候就得用一些溫熱的藥進行反佐,比如用肉蓯蓉,我看到有一些古人還可能用到硫磺,用這些藥物進行反佐大黃,同時再加上熟地、黨參這一類藥來增強氣血,這樣一配合之後,再用上大黃,就不傷脾胃了,而且還能把冷滯之氣給瀉下來,這就是古人用藥的一種思路。但是在這個地方,咱們重點只講大黃這一味藥,它的味道是厚的,所以說「味厚則瀉」講的是這意思。「味厚則瀉」,如果「味薄」怎麼樣?「味之薄者為陰中之陽」,它也是瀉的,馬蒔註解為:「味之薄者為陰中之陽,所以用之則流通不至於洩瀉也,如木通、澤瀉為陰中之陽,主於疏通是也。」這塊很有意思,他說味道要是薄的中藥材,它是陰中之陽,雖然它是往下走的,但是它裡邊有陽性的成分,所以用這些藥物,是用它來流通,不是讓它來洩瀉的。從哪流通?就是從前陰,從小便走,比如木通、澤瀉。木通、澤瀉都是通利小便的,這兩味藥屬於陰中之陽,主域流通的。我們再往後看,「氣之薄者為陽中之陰,所以用之則發其汗於上,如麻黃為氣之薄者,陽之升也,故能發表出汗。」麻黃是氣之薄者,氣之薄,也就是說它屬於陽的這一類,為什麼屬陽?因為陽和氣是相通的,屬於氣藥,它在氣藥裡是屬於薄的,大家注意,只要一薄,它就走表。(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不僅是麻黃,還有防風、荊芥等這些風類藥,它們都是走表的,氣都是散的升的。「氣之厚者為純陽,所以用之則發熱,不止於發汗也。如用附子則大熱之類」,氣之厚者就是屬於氣類的藥,但是氣特別厚,這一類的藥就是純陽之物,《神農本草經》裡記載附子是屬於純陽的,用它就不止於發汗了,而且它走裡,走三陰經。我們要是學過《傷寒論》六經辨證就知道了,一到了三陰經,附子的使用頻率就多了。比如在太陽表證、少陽經、陽明經都看不到附子的影子。但是一旦進了厥陰、太陰、少陰你就能看到附子,尤其是在少陰,「脈微細,但欲寐」的時候用四逆湯,(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這時候你就知道附子是溫裡的,它是走陰經的,所以它的作用層次非常深,它不像麻黃,麻黃只走表,不走裡。吃了麻黃之後,身體內在是溫暖不起來的,但是吃了附子,它是能把身體內在給溫暖起來。所以這就是用《黃帝內經》的這段原文來解釋中草藥的氣和味的陰陽屬性的不同。不僅是藥是這樣,我們吃的飲食物也是一樣的。所以這一段話就把大家的很多疑惑就得解除了,就是很多人說中藥是怎麼治病的。其實中藥治病就是用它的氣和味。氣味歸經,四氣叫做升降浮沉,味就是辛甘酸苦鹹。四種氣五種味,五味叫辛甘酸苦鹹,四氣叫做升降浮沉,也叫寒熱溫涼,寒熱溫良不同的藥,它的氣的行走方式叫做升降浮沉,這樣一合在一起就是四氣五味。所以在中國人的傳統的思維裡邊看到一種食物對人體的影響,就是中藥對人體的影響,是通過氣和味來進行辨別。(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首先是分陰陽,然後再就是分五行,辨別出陰陽之後,分完五行直接歸五臟,歸了五臟之後,叫做性味歸經,就歸到某一髒,某一條經絡裡去,這就是中國古人對於藥物的認知。這種認知方式是從自然的觀察以及人體的反應當中得出來的。所以我們把這段話弄明白了之後,便於我們更好的,更深入的去理解中醫學。好了,今天的課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的收聽,我們下節課再見。(未完待續)
本篇是:彭博士講《黃帝內經》系列(附語音)-精華篇-之一百七十三。(更多精彩內容持續更新中……)
免責聲明:本文為健康知識分享。文中所涉及的藥物、藥方、針灸以及其他各種治療和養生方法,請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應用,切勿自行應用。如因不當使用所產生的問題,概不負責。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彭鑫,本文為原創文章,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引用。
關注「中醫彭鑫博士工作室」公眾微信號,回複數字 2021,查看熱門閱讀集結 .
[附語音]中醫彭鑫博士講解《艾灸養生》系列課程
[附語音]彭博士講《二十四節氣養生》
[附語音]彭博士講《黃帝內經》系列精華篇
[國新辦]中醫學博士彭鑫:中西醫終極的結合點就在臨床一線
[清華大學]彭鑫博士公益講座——彭祖養生思想的現代啟示
[八段錦全集]養生功法—彭博士送您一份大禮
肥胖的一個重要原因(內含解法)
「冬至」一陽生,正確的養生方法是這樣的
[視頻]漩渦匯聚能量:升清降濁走圈法
[養生]適用女性的兩個養血藥方
[精彩推薦]既然吃素這麼好,為什麼你的身體還這麼差?
中醫彭鑫博士工作室
微信公眾平臺:pengxinboshi
官網:www.pengxinboshi.com
新浪微博:@中醫彭鑫博士
騰訊微博:@中醫彭鑫博士
彭鑫博士門診預約、健康諮詢及講座邀請方式:
方式一:撥打預約電話(每天9:00~17:00接打電話)
010-83069166
010-83069366
方式二:添加微信預約(每天9:00~17:00回復微信)
微信號:pbsyy012
或掃描下方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