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迦派的炫目時光:元朝時期西藏人口的估算

2021-02-07 四海無人對夕陽

《西藏的教派時代》第九篇:

八思巴在第一次回藏期間,完成了兩項重要的政治遺產:劃分十三萬戶、創立蒙古新字(八思巴文)。

十三萬戶的劃分,徹底改變了西藏的政治版圖,將始於蒙哥汗時期,互不隸屬的萬戶之封,整合成了一個完整的行政體系,並和元朝的作業系統無縫對接。

憑藉這番操作,薩迦派在蒙古人大碾壓的背景下,在西藏建了個小碾壓的背景。此後很長一段時間,再敢沒有任何一個勢力敢觸其鋒芒。

八思巴重構的地方行政體系,便是通常所說的薩迦地方政權。

它在藉助蒙古人,但不完全依賴蒙古人的訴求上,達到了非常完美的平衡。

某種程度上,你可把它理解為最早版本的西藏自治區。

由於八思巴方案的睿智,這種治理西藏的方式,也被後世的中央政府多次借鑑。

我們之前多次提到,薩迦派自身的硬實力,不足以形成一個穩固的地方政權系統。

因此,八思巴在劃分十三萬戶時,也在著力改變這種窘境。

在十三萬戶劃分的過程中,他打出了一套軟硬兼施的組合拳,既扶持自己的擁躉,又打擊不折服的勢力。

於是在十三萬戶塵埃落定時,有七個萬戶(拉堆洛、拉堆絳、曲彌、絳卓、羊卓、甲瑪、嘉域)是薩迦派的鐵桿粉絲,其中的絳卓、羊卓兩萬戶,更乾脆是為有功的本欽(薩迦行政領袖)而設。

在日後爆發的權力鬥爭中,這些萬戶始終堅定地站在薩迦派身後。

其餘的六個萬戶(止貢、帕竹、蔡巴、雅桑、夏魯、達壠),背後有各教派支持,封地也基本是固有的教派控制區,可認為是八思巴拉攏妥協的產物。

但其中的夏魯萬戶與薩迦派有姻親關係,雅桑萬戶則是薩迦從帕竹萬戶中硬切出來的,二者也都要算在薩迦派的朋友圈裡。[1]

拉一派打一派是政治鬥爭的真諦,八思巴也不能免俗,畢竟烙餅的面積是個定量,你多切一塊,別人碗裡就少了一塊。

萬戶之封中有人興高採烈,必然有人怒火中燒。

帕竹噶舉就屬於心中憤懣的類型,這也造成了兩個勢力之間長期的矛盾。[2]

元末明初西藏不世出的政治家,帕木竹巴政權的締造者——大司徒· 絳曲堅贊,便在幾十年後抱怨道:

「蒙哥皇帝曾經下詔,將阿里果絨多以上、波日山腳以下的地方,封給我們(帕竹噶舉派)所有。

上師八思巴趁前世古謝(仁波且)在薩迦時,對他說:『你們在阿里管轄的米德與羊卓浪卡子的民戶交換。』

古謝(仁波且)說:『我不能決定,需派人回去請示。』

他派人向上師甲哇仁波且(丹薩替寺京俄)、多吉貝(帕竹萬戶長)請示。

得到的回答是:『浪卡子萬戶(羊卓)本是止貢派所轄,被薩迦人取去,(若交換)則止貢人不悅。阿里地方本來就是我們的米德,而且有師徒檀越關係,不能捨棄,因此不換。』」[3]

帕竹噶舉的領袖洞悉了八思巴的小心思,既想拿走阿里地區,又想用羊卓萬戶,離間帕竹和止貢兩派。

要知道,長久以來帕竹和止貢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兩個教派的初期,幾乎難分彼此。

止貢派的創始人仁欽貝,是帕竹派創始人帕木竹巴·多吉傑波的得意弟子,曾一度接任了教主寶座。

仁欽貝的弟子扎巴迥乃,在老師的幫助下,於1208年成了帕竹噶舉的教主。當他於1235年接任止貢派教主之位時,將帕竹教主的寶座,讓給了親弟弟,也就是大司徒· 絳曲堅贊口中,拒絕了八思巴的甲哇仁波且。

史料沒記載八思巴被拒絕後的反應,但一些感覺大勢已成的薩迦官員卻不樂意了。

第二代薩迦本欽貢噶桑布是個很有能力,但手腕強硬的領袖,乾脆玩起了陰謀。

他買通帕竹首領南薩拔希身邊的一個侍衛,讓他放毒將南薩拔希毒死,作為報酬這名侍衛,得到了墨竹白蔡地方的一塊土地。

薩迦本欽毒死南薩拔希後,阿里地區成了薩迦派的囊中之物。而本來作為交換籌碼的羊卓萬戶,也被從止貢派身上切了下來。

這種不擇手段的做法,造成了很壞的影響,以至於八思巴不得不罷免了貢噶桑布。

但遭受損失的帕竹噶舉始終憤憤不平,絳曲堅贊便在文中直言不諱地寫道:「阿里萬戶即被薩迦人侵佔,是不能忘懷的舊恨。」[4]

噶當派高僧迥丹熱智也曾寫詩嘲諷八思巴貪圖權位,說他成不了聖者:

「佛陀教法被衙署烏雲所遮。

眾生幸福被官長一手奪去,

濁世僧人正貪圖官爵富貴。

不懂這三條就不成為聖者。」[5]

八思巴則反唇相譏,稱其不明大理,不識時務。[6]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八思巴劃分的萬戶裡,連夏魯、雅桑噶舉這樣的小教派都顧及到了,但居然沒有噶瑪噶舉派這條大魚。

別忘了,噶瑪噶舉的勢力,可曾是上達天聽(蒙哥汗),獲封國師層面。

但現在卻連一個萬戶都沒弄到手,此事只可能是一個原因,就是忽必烈記仇了。

忽必烈龍遊潛底之時,噶瑪拔希果斷投奔了蒙哥,現在峰迴路轉,忽必烈成了大汗,不弄你弄誰?!

整個元朝,噶瑪噶舉都在扮演受氣包的角色,直到明初才算緩過氣來。由於太憋屈了,以至於憋出了活佛轉世的大招。

如果當時噶瑪拔希成了忽必烈的上師,那也就沒薩迦派什麼事兒了。

因緣際會、成王敗寇,只在方寸之間,這就是歷史的魅力。

《漢藏史集》記載的十三萬戶名號

八思巴為劃分十三萬戶,在西藏進行了詳細的人口普查(括戶),於是關於如何計算當時的人口數量,便成了一個爭論不休的課題。

按照《漢藏史集》的記載,人口統計時是按6人為一戶的標準記取。但即便如此計算下來,整個西藏也只有25萬人左右。

這數字與八思巴1277年舉行大法會時,參加僧人達7萬名的記載明顯不符。[7]

不過有一點需要注意,萬戶的戶口沒有一個超過4千。

按之前介紹過的米德(俗戶)、拉德(僧戶)之分,二者的比例是四六分成。

所以《漢藏史集》記載的人數,應該只有米德,而不包括拉德,如果這樣計算,西藏的人口應該在60萬左右。

可能有人覺得整個西藏才60萬人也太少了,那我這還有另外一個證據,可以說明西藏可能真的沒有多少人口。

清朝時期的西藏地方政府,曾向全藏的百姓按戶口發放物資。

因為這是花錢的事,主持工作的第巴·桑傑嘉措(達賴喇嘛的總管)有很詳細的記載。

據《第五世達賴喇嘛傳補遺·錦繡雲裳》的記載,當時全藏蒙古族人口為13128口,藏族人戶為108457戶,每戶平均6口計算,總計人口為663870口。

這就意味著,四百年後的十七世紀,西藏民眾即便算上蒙古族,也不超過100萬人。

當然,藏族一般情況下不分家生活,所以每戶六人的算法,似乎略顯保守。

但即便考慮到該因素,藏族人口數量也不會有本質性的提升。而且直到解放前,藏區人口的平均壽命都很低,也就四十多歲。

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藏區人口數量的上升。

對於元初西藏人口的數量一直存在爭論,我的計算方式也不見得準確。

但綜合學者們對各歷史時期,西藏人口的估算數據可以發現,高原人口呈現逐漸下降的走勢。

對應於唐朝的吐蕃王朝,人口估算在200萬以內,到了元初明清便減到了100萬以下的量級。

這種人口下降的趨勢,不能全部歸咎於佛教讓西藏損失了增長的動能,也和古代氣溫的變化暗合。

歷史氣溫走向圖

吐蕃王朝時期,恰逢歷史氣溫的高點,可能與現在的溫度接近,而從五代開始氣溫便一路走低,到明朝更是出現了一段小冰期。

西藏作為一處高原,氣候的變化應該比中原更加明顯,氣溫升高可能促成了吐蕃王朝的輝煌,而氣溫降低則可能制約了人口的增長。

最後,再來說說薩迦政權的基本屬性。

雖然,忽必烈對八思巴的信任終其一生,薩迦派因此在西藏擁有很高的話語權,但這並不能改變其中央授權管理的基本屬性。

有些藏文史料記載,「1253年,八思巴第一次為忽必烈傳授灌頂,忽必烈將十三萬戶相贈作為酬謝」。[8]

按照這個記載,似乎十三萬戶成了八思巴的私人財產,不再受國家的管轄,這顯然是不符合邏輯的。

且不說元朝在西藏不但有斷事官常駐,還有維護驛站的軍隊駐紮,就是在時間線上,這說法也不能成立。

至少在1265年前,西藏根本沒有十三萬戶的概念,忽必烈不可能在12年前,先知先覺地將十三萬戶賞給八思巴。

其次,1253時蒙古的老大是蒙哥,忽必烈不過是個宗王,還是那種不咋受待見的類型。

一個宗王隨手就把整個西藏賞給了上師,這事兒想都犯錯!

對於薩迦地方政權來說,有幾點必須要明確認識:

首先、其政權的法統依據,源於元朝的冊封授權。

八思巴之後,大量的薩迦領袖被冊封為「帝師」,其實可看做是中央政府對薩迦派的不斷授權。

其二、通過元朝皇帝的授權,薩迦派掌管西藏行政機構。

如萬戶、千戶的設置劃分,給有功人員賞賜農奴、莊園等,對反抗元朝和薩迦政權的貴族和寺院,則沒收其莊園和農奴。

其三、薩迦派有權舉薦和委任西藏各級官員。

薩迦的本欽、朗欽和各萬戶長,由帝師舉薦皇帝任命,千戶長以下官員以及薩迦拉章和勒參的官員由帝師任命。

其四、通過薩迦本欽處理西藏的行政、戶籍統計及訴訟等事務 。[9]

有種論調認為,薩迦派政權具有獨立性,與元朝中央政府是一種所謂的「供施關係」。

這顯然沒有任何道理,別說八思巴的經歷中,看不出有任何獨立的傾向,就是有估計他也不敢。

別忘了,忽必烈親王出鎮的軍隊,就在川康地區趴著呢。

其後,西藏多次發生叛亂,每次蒙古軍隊進藏平叛,薩迦派的僧兵都參與了蒙古的軍事行動。

如果薩迦政權是一個獨立政權,這不成了投降政府,偽政權了嗎?

薩迦的盛世在八思巴手中徐徐展開,但盛世之下必有隱憂,薩迦的最高首領八思巴長期居住在元大都,於是行政領袖薩迦本欽便成了炙手可熱的人物。

晚年的八思巴,即將面臨一個來自教派內部強力人物的挑戰,他和忽必烈將會如何處理呢?

請看下一篇《薩迦派的炫目時光:來自內部的挑戰者》

參考書目:

[1][5]、《薩迦王朝的興衰》__丹曲;

[2][7][9]、《帝師八思巴傳》__ 陳慶英譯;

[3][4]、《朗氏家族史》__大司徒·絳曲堅贊;

[6] 、《西藏曆代的邊事、邊政與邊吏》_張雲;

[8]、《薩迦世系史》__阿旺貢噶索南 著__陳慶英、高禾福、周潤年(譯註)

相關焦點

  • 薩迦派的炫目時光:來自內部的挑戰者
    西藏政治勢力的重新洗牌,代表著薩迦派的豔陽烈日。但盛世之下必有隱憂,尤其像薩迦派這樣短時間急速抬升的勢力。以薩迦派在西藏的實力,沒有蒙古人的手,形成政權就是做夢,這點薩班、闊端、八思巴、忽必烈心裡都清楚。這是蒙古人全力支持薩迦派,而不擔心養虎為患的原因。背景實力的碾壓性優勢,讓薩迦派如旭日東升不可阻擋。
  • 西藏花教薩迦派與「道果法」,先修善,再破我執,除一切見
    薩迦派是藏傳佛教中一度十分興盛的教派。因為它的主寺在後藏薩迦地方,所以就稱薩迦派,薩迦就是灰土的意思。薩迦派寺廟牆上常刷塗紅、白、藍三色條紋,俗稱花教。該派的發展與衰落與元朝政權的興亡密切相關,在歷史上曾起過獨特的作用。薩迦派大致始於公元11世紀後期,創始人是貢卻傑布。
  • 【藏傳佛教】薩迦派
    因為他很有學識,被尊為「班智達」,在他名字前常冠以「薩班」,意為薩迦班智達。據說曾有6名南印外道來藏,在基仲地方同薩迦辯論13天,最後失敗,皈信佛法,宗薩迦教法。因此有薩班「美聲令譽,遍於大地」之說。 薩班時期的薩迦派,以「教政合一」的形式,直接控制著當地政治、經濟和宗教、文化,成為衛藏地區最強大的實力集團。正值此時,蒙古族軍事力量開始西徵。
  • 論西藏政教合一制度(續)
    按此計算十蘭個萬戶應有民戶十三萬、人口七十八萬人,各類牲畜各有十三萬頭。(按:此處為《薩迦世系》的數字,似計算有誤,按上列數字總戶數應為38973戶,總人口數為233838人)。《薩迦世系》還說作為第二次灌頂的供養,賜給了藏地三區,有不足一個行省的人口和面積。藏曆第五饒迥的水猴年(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元朝在西藏地方設立了稱作吐蕃宣慰司都元帥府的行政管理機構,建立管理驛站和軍事的制度,並在全藏地方徵收一定的差稅。
  • 藏傳佛教知識簡介2:薩迦派
    薩班·貢噶堅贊是西藏歷史上的著名人物,他通曉五明,學究三藏,成為西藏歷史上第一位獲得班智達稱號的人,被尊稱為薩班·貢嘎堅贊(薩迦班智達,班智達意為大智者)。他同時也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家,是第一位與元朝皇室建立關係的人,在西藏對外和與中央王朝的關係構建中起到開創決定性作用。
  • 薩迦派的歷史由來
    「道果」傳承從法身金剛持、智慧無我母、毗瓦巴、拿波巴、雜瑪日巴、阿哇德地、嘎雅達拉、卓彌大譯師、生登根瑞、香東曲帕,歷經十代,傳至薩迦派初祖貢嘎寧波。薩迦初祖跟隨上師八年獲得全部的教授,其後專修了十八年,得到毗瓦巴親自傳授「道果」近傳承。  薩迦初祖貢嘎寧波依「道果」法在西藏創立了薩迦派獨有的教法,從此,薩迦諸傳承上師在藏漢兩地傳授共同及不共「道果」法,至今已六十多代。
  • 薩迦派的歷史和寺廟---佛教薩迦派簡介
    然而,在雪山圍繞的雪域藏地,雖有許多大小的宗派,但他們大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至尊薩迦派的體系所出,且全都對該派恭敬。首先,在舊譯寧瑪派方面,薩迦派本來就是舊密寧瑪派最早的繼承者。從西藏最初的7位出家人之一、昆族的祖先昆·魯益旺波澤真(龍王持壽)親自依止蓮花生大師修學開始,昆氏子孫就數代修持蓮花生大師傳承的舊譯密咒法要,且都親見了本尊,獲得了共同和最勝成就。
  • 西藏薩迦派與大黑天的淵源
    2010年12月28日,藏曆11月23日,是西藏薩迦寺冬季大黑天法會開始的日子。這天一早,全體僧眾在天井持法器,戴法帽,誦經,準備迎請大黑天護法神。早在阿底峽大師來到西藏時,看到薩迦奔波山上有兩頭野牛,曾預言說:「將來會有兩位大黑天在此建功立業」。大黑天護法神在釋迦牟尼佛住世時期已見記載,後為那蘭陀寺最大的護法神王。大黑天護法的極密法本由龍樹上師傳播,到大譯師仁欽桑波從印度金剛座迎請到西藏後,傳入薩迦昆氏家族。大黑天為八思巴的內屬之神。
  • 薩迦派簡介
    在備受尊崇的精神領袖們,以不間斷的家族傳承引領之下,薩迦派形成了一個完整、豐富的學修系統。佛教最早傳入西藏可追溯至公元五世紀。七世紀時,佛教被認定為吐蕃王朝國教。公元827年,在當時新建於雅礱河谷中的桑耶寺,第一批僧人由先驅學者寂護大師(藏:zhi ba vtsho,梵:Shantarakshita)剃度授戒。
  • 薩迦派
    薩迦派的教理博大精深,修持上具有顯密圓融、由顯入密的特點,開創和發展了以大、小五明為主的傳統知識文化講習之先河,對藏傳佛教和藏族文化的發展產生過深遠影響。在中國歷史上,薩迦派的祖師是最早成為帝師的,並開創了西藏「政教合一」的歷史,對祖國的統一,對中華民族的締造,以及對中華文明的發展都曾做出過傑出的貢獻。
  • 西藏自治區區劃人口概況
    西藏北鄰新疆,東接四川,東北緊靠青海,東南連接雲南;周邊與緬甸、印度、不丹、尼泊爾等國家及地區接壤,陸地國界線4000多公裡。西藏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元朝以後,中央政權始終對西藏行使著有效管轄。西藏唐宋時期稱為「吐蕃」,元明時期稱為「烏斯藏」,清代稱為「唐古特」、「圖伯特」等。清朝康熙年間起稱「西藏」至今。
  • 薩迦派介紹
    薩迦派的教理博大精深,修持上具有顯密圓融、由顯入密的特點,開創和發展了以大、小五明為主的傳統知識文化講習之先河,對藏傳佛教和藏族文化的發展產生過深遠影響。在中國歷史上,薩迦派的祖師是最早成為帝師的,並開創了西藏「政教合一」的歷史,對祖國的統一,對中華民族的締造,以及對中華文明的發展都曾做出過傑出的貢獻。
  • 藏傳佛教 之 薩迦派
    薩迦派的教理博大精深,修持上具有顯密圓融、由顯入密的特點,開創和發展了以大、小五明為主的傳統知識文化講習之先河,對藏傳佛教和藏族文化的發展產生過深遠影響。在中國歷史上,薩迦派的祖師是最早成為帝師的,並開創了西藏「政教合一」的歷史,對祖國的統一,對中華民族的締造,以及對中華文明的發展都曾做出過傑出的貢獻。
  • 去西藏前你應該先了解西藏的歷史
    今天小編把西藏的歷史大致整理一下,讓更多人了解西藏!西藏,最早源自古音bo,漢文史書最早稱呼為土蕃,英文Tibet ,發音相似。西藏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元朝以後,中央政權始終對西藏行使著有效管轄。藏族人民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員。 西藏唐宋時期稱為「吐蕃」,元明時期稱為「烏斯藏」,清代稱為「唐古特」、「圖伯特」等。清朝康熙年間起稱「西藏」至今。
  • 薩迦派「不傳出寺廟圍牆的耳傳十三金法」
    隨後近百年間,昆族世代承襲朝中高位,並管理藏區的政教事務。在教法方面,一切講授的法統由夏、魯、貢三師住持;修持的法統由措、年、香三師住持,法王喇嘛當巴則獲得了一切講修的受命。之後,雖因元朝的覆滅和薩迦政教內部的分裂,薩迦派在西藏的政權被新興的帕竹噶舉政權所取代,但薩迦仍管轄著自己原有的大部分香火地。
  • 5分鐘讀懂西藏歷史
    西藏 最早源古音bo 漢文史書最早稱呼為土蕃,英文Tibet ,發音相似。西藏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元朝以後,中央政權始終對西藏行使著有效管轄。藏族人民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員。 西藏唐宋時期稱為「吐蕃」,元明時期稱為「烏斯藏」,清代稱為「唐古特」、「圖伯特」等。清朝康熙年間起稱「西藏」至今。1951年5月23日,西藏和平解放。
  • 3分鐘讀懂西藏,大多數中國人不知道的歷史!
    那麼關於西藏,你又了解多少呢?今天小編把西藏的歷史大致整理一下,讓更多人了解西藏!▼西藏,最早源自古音bo,漢文史書最早稱呼為土蕃,英文Tibet ,發音相似。西藏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元朝以後,中央政權始終對西藏行使著有效管轄。藏族人民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員。
  • 農曆十月五日 薩迦派第五代祖師八思巴誕辰
    薩迦寺八思巴大師坐像(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曹立君) 2015年11月16日,農曆十月五日,薩迦派第五代祖師八思巴誕辰紀念日。乃西藏喇嘛教學僧,為薩迦派第五代祖師。 八思巴出生於薩迦派之一族,十五歲為元世祖忽必烈授戒,並成為宗教顧問。十七歲時,被臨終的薩迦班智達任命為自己的法位繼承人,即薩迦寺住持和薩迦派教主,薩迦班智達去世後,八思巴開始擔任薩迦寺住持和薩迦派教主職位,成為薩迦派第五祖。十九歲時以佛教觀點批判老子化胡經,論破道士。
  • 八思巴,來自西藏的蒙古帝師
    人物簡介:八思巴(1235年—1280 年),西藏薩迦人。1260年,被忽必烈奉為國師。1264年統領元朝管理全國佛教的專門機構總制院,1269年製成蒙古新字,1270年被晉封為「帝師」「大寶法王」。經過200多年的發展,薩迦派逐漸在西藏站穩腳跟,成為有名望的宗教派別。1235年,八思巴出生於吐蕃薩迦(現西藏薩迦縣),因是藏曆木羊年,故小名叫「類吉」,即「小羊人兒」之意。八思巴是長子,出生時其父桑擦·索南堅贊已經52歲,父親老年得子,因此倍加寵愛這個兒子。關於八思巴的出生,還有一個傳說。
  • 元朝和清朝對中國疆域方面的貢獻,這些地方都是他們打下的
    唐末到宋朝時期,吐蕃王朝因為長期內亂而走向衰落,蒙古帝國崛起後,開啟了開掛式的擴張,滅國無數,所向無敵。公元1247年,成吉思汗的孫子闊端通過恩威並施,迫使西藏地方勢力歸順蒙古帝國,並與藏傳佛教代表薩迦派首領薩迦班智達在甘肅涼州舉行「涼州會盟」,標誌著西藏正式納入中原王朝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