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導師、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之一弗裡德裡希·恩格斯誕辰兩百周年。恩格斯和馬克思一起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締造了馬克思主義政黨,開創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把社會主義由空想變為現實。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恩格斯表現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和充沛的鬥爭精神,眾望所歸地成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傑出領袖。第一國際成立以後,恩格斯給予了第一國際最直接的物質及精神支持,他用廣博的學識和嚴密科學的理論指引著第一國際的發展方向,有力批駁了各種錯誤思潮,鞏固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作出了重要貢獻。
第一,恩格斯積極支持並配合馬克思創建第一國際,推動第一國際走上正確道路。第一國際成立之初的重要任務,就是儘快確定組織的綱領和原則。馬志尼派、歐文主義者趁機將資產階級思想混入到第一國際的綱領中。馬克思得知以後第一時間提交了自己起草的修正稿,並向恩格斯通報情況,交換意見。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第一份綱領所團結的對象必須充分且廣泛。首先,當時的工人群體限於自身的理論水平,還不能完全理解《共產黨宣言》中的觀點;其次,不同國家的工人階級發展條件各異,第一國際成立的目的在於把全世界無產階級的力量團結在一起,「從而成為使工人們聯合起來的共同利益的生動的體現者」;再次,「重新覺醒的運動要做到使人們能像過去那樣勇敢地講話,還需要一段時間」。最終,馬克思制定了一份「實質上堅定,形式上溫和」的綱領,接納了包括英國工聯,法國、比利時等國的蒲魯東派以及德國的拉薩爾派在內的廣大無產階級。恩格斯對此非常支持,在表示肯定的同時,他更預見性地向馬克思表達出第一國際內部已潛伏著派別鬥爭的擔憂:「一旦問題提得稍微明確一點,這個新協會就會立即分裂成為理論方面的資產階級分子和理論方面的無產階級分子。」事實證明,恩格斯的預見是正確的。按照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設想,工人階級的智慧和理論水平必然隨著反對資本主義的鬥爭而不斷發展和提高,工人們在互相交流經驗和總結教訓的過程中將逐步接受科學社會主義而拋棄各種宗派學說,會認識到資產階級所謂的社會改良等「靈丹妙藥」毫無作用,從而更加透徹地了解自身獲得解放的真實條件。然而,事情的發展並沒有想像中的樂觀,一些宗派在運動中逐漸暴露出篡改第一國際路線的企圖。此時,恩格斯的忠告使得馬克思立即警覺起來,並採取相關措施,在關鍵時刻保證了第一國際不走偏道路,遇到挫折不改初衷,堅定了無產階級必將勝利的決心和信心。最終,第一國際內部雖然受到各種錯誤思潮的幹擾,但始終保持著無產階級政黨的本色,領導工人階級為自身解放而鬥爭。
第二,恩格斯與蒲魯東主義進行了堅決鬥爭,維護了馬克思主義在第一國際中的指導地位。第一國際因具有廣泛性,在創建之初吸收了蒲魯東派等形形色色的社會主義流派參與到組織中來。蒲魯東主義者並不反對資產階級和各國現存政府,提出了所謂的以個人佔有為基礎的互助制社會模式,宣揚和平而非革命,提倡「永恆公平」,其核心是通過小資產階級式的改良建立小手工業生產制,從而實現「最好的世界」。恩格斯對他們進行了堅決的打擊和批判。在恩格斯看來,蒲魯東主義是一種「建立在從經濟現實向法律空話的這種救命的跳躍上的」學說,「滲透著一種反動的特性:厭惡工業革命,時而公開時而隱蔽地表示希望把全部現代工業、蒸汽機、紡紗機以及其他一切壞東西統統拋棄,而返回到舊日的規規矩矩的手工勞動」。恩格斯強調,「要創立現代革命階級即無產階級,就絕對必須割斷把先前的工人束縛在土地上的臍帶」。只有被現代大工業驅進大城市的無產階級,才能實現消滅一切階級剝削和一切階級統治的偉大社會變革。恩格斯以他明晰的思想和雄辯的口才捍衛了馬克思主義,保證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正確方向。巴黎公社後,蒲魯東主義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影響基本消除。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公社同時是蒲魯東社會主義學派的墳墓。」
第三,恩格斯粉碎了巴枯寧分子分裂第一國際的陰謀,確保了第一國際在組織形式上的統一。19世紀60年代末,巴枯寧及其組織「社會主義民主同盟」混入第一國際,企圖把第一國際變成無政府主義的工具,鼓吹放棄任何政治活動,反對一切權威,要求絕對的自治。這些主張不僅蠱惑了一批成員,還在實際上造成了組織的分裂。恩格斯及時向第一國際支部提交了有關社會主義民主同盟企圖分裂的報告。恩格斯指出,「如果放棄在政治領域中同我們的敵人的鬥爭,那就是放棄了一種最有力的行動手段,特別是組織和宣傳的手段」。恩格斯告誡無產階級,不能沒有力量的集中,沒有鬥爭的武器,沒有任何黨的紀律。針對巴枯寧分子關於第一國際存在權威主義的造謠,恩格斯的駁斥直擊要害。首先,在一定的社會組織裡,必然存在一定的權威和一定的服從,這是產品的生產和流通這一物質條件下所必需的。「把權威原則說成是絕對壞的東西,而把自治原則說成是絕對好的東西,這是荒謬的。權威與自治是相對的東西,它們的應用範圍是隨著社會發展階段的不同而改變的。」其次,「革命就是一部分人用槍桿、刺刀、大炮,即用非常權威的手段強迫另一部分人接受自己的意志」。無產階級在獲得革命上的勝利後,必須憑藉他的武器對反動派造成威脅,來維持自己的統治。巴黎公社正是因為把武裝力量這個權威用得太少,才最終遭受了失敗。最後,恩格斯尖銳地指出,指責第一國際存在「權威主義」的巴枯寧集團,恰恰實行的是嚴格的權威主義制度和獨裁統治,他們把巴枯寧主義強加於第一國際,「要求國際按『自下而上』的原則組織起來,但他們自己作為同盟的盟員卻俯首帖耳地聽從 『自上而下』的命令」。經過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堅決鬥爭,1872年,在第一國際海牙代表大會上,終於將巴枯寧及其主要同盟者吉約姆開除,馬克思主義對無政府主義的鬥爭再次獲得勝利,維護了第一國際在組織上的純粹和統一。在此以後,恩格斯又連續發表了《論權威》《行動中的巴枯寧主義者》等多篇文章,進一步清除了巴枯寧主義在工人運動中的影響。
第四,恩格斯及時總結了第一國際的經驗和教訓,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指明了新的路徑。第一國際自成立以來,始終站在無產階級爭取解放鬥爭的最前列,聲援各個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有力推動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提高了無產階級整體思想水平和組織程度。巴黎公社之後,新的歷史條件促使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必須面對新的歷史形勢。恩格斯沒有局限於第一國際,而是在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基礎上,在革命實踐的過程中創新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理論。恩格斯指出,無產階級原有的國際聯合方式已經過時,並成為工人運動進一步發展的「桎梏」,各國無產階級面臨的新任務是在本國建立獨立自主的社會主義工人政黨。「不恢復每個民族的獨立和統一,那就既不可能有無產階級的國際聯合,也不可能有各民族為達到共同目的而必須實行的和睦的與自覺的合作。」各國無產階級的自由聯合和自願聯繫,成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發展壯大的趨勢。恩格斯充滿希望地指出,第一國際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無產者的國際團結,各國革命工人的友誼,已經比公社以前鞏固千倍,廣泛千倍。國際不再需要原來意義上的組織了」。在恩格斯等人的領導下,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告別了舊有模式,迎來了無比壯大和廣泛發展的新時期。
恩格斯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所作出的貢獻遠不止於此。在第一國際之後,恩格斯依舊一邊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工作,一邊密切關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最新動向,繼續為各國工人運動提供及時的指導和幫助,展現了為無產階級解放事業奮鬥終生的偉大人格。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梁海峰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