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年前中印戰爭,印度這樣解釋戰敗原因,中國把它打清醒了

2020-12-11 騰訊網

1959年1月,英國退休的陸軍元帥蒙哥馬利訪問印度,他問印度總理尼赫魯:

我接下來要訪問中國,你與毛澤東有過交往,能給我說說你對他的印象嗎?

尼赫魯說:「他的樣子就像是一位和藹的老伯伯,他自己受過很多苦難,現在要保證他的人民能過上比他過去幸福些的生活。」

這話不是飛春讀傳瞎編,而是出自蒙哥馬利回憶錄。

(1954年尼赫魯訪華)

蒙哥馬利訪問印度和中國時,中印邊界衝突仍在繼續,尼赫魯在這樣的情況下能夠這樣評價毛澤東,說明:

1.尼赫魯從心底裡是對毛澤東是敬佩、認可的。

2.中印關係和平是主流。

中印邊境問題由來已久,但一直沒影響中印關係。

新中國成立後,印度是中國第一個建交的非社會主義國家。印度支持中國入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周總理4次訪問印度,尼赫魯也訪問過北京,受到毛主席隆重歡迎。

(萬隆會議期間,周恩來與尼赫魯會見)

正是由於感情太深,尼赫魯認為中國絕對不會與印度開戰,所以在邊界問題上一直小動作不斷。

而毛主席對中印邊界的原則是:「決不退讓,避免流血。武裝共處,犬牙交錯。」

尼赫魯多次拒絕和談,1962年10月,中國忍無可忍進行反擊,印度慘敗。

約翰·達爾維是被中國俘虜的印度最高軍官,他總結印度的失敗原因是:

1.情報錯誤。軍政上層領導都認為中國不會對印度開戰。

2.準備不足,尤其後援力量跟不上,空軍壓根沒投入戰鬥。

3.印度軍事實力與中國沒法比。

(尼赫魯)

經歷失敗才知自己的渺小,印度總理尼赫魯在戰敗後也說:

「高級將領們到我們這裡來,並且給國防部寫信,要這要那……如果我們有遠見,知道後來發生的事情,我們會是另一種做法……印度從與中國戰爭中學到了這個世界容不下弱國,我們一直生活在自欺欺人的世界中。」

相關焦點

  • 假如中印開戰,中國或許第二次擊敗印度
    第一次中印戰爭是1962年,距今已經有58年的歷史了。當時中國以閃電戰的方式迅速擊敗印度軍隊。1962年中印戰爭,前面坐著的是印度中國軍隊戰力之強大,強大到直接打到印度首都新德裡,如果不是戰勝之後撤軍了,說不定印度現在已經是中國的一個省份了,就像是新疆自治區
  • 1962年中印戰爭:解放軍摧枯拉朽橫掃印軍,中國打到印度哪裡?
    1757年,英國殖民者大邁步的踏入了印度的土地,還試圖從中印邊境上進入中國,向中國西藏發起侵略,因為英印這樣的侵略擴張行為,加上當時的舊中國政府根本無力顧及邊境防禦,便有了後來中國和印度之間的領土和邊界爭議、爭端。
  • 1962年中印戰爭,中國打贏了為何主動撤軍讓地?
    原標題:1962年中印戰爭,中國打贏了為何主動撤軍讓地?《印度對華戰爭》。 ▲ 戰敗後的印度進行全民動員 所以,中國軍方從一開始就只是想打一場把敵人「打痛」的「有限戰爭」,而不是一勞永逸地解決邊境問題,從這一點來說,無論中國軍隊當時打到了哪裡,佔領了多少地方,撤軍都難以避免。
  • ...戰爭是誰指揮的?貧窮的中國是如何打贏了有蘇聯和美國支持的印度?
    現在知道中印戰爭是誰指揮了吧。 中印戰爭打到哪裡 中印戰爭打到哪裡?有人說中國軍隊打過了喜馬拉雅山脈,離印度首都只有幾百公裡,嚇得印度居民逃離,各國大使館也紛紛撤離。1962年十月,印度發起了中印戰爭。
  • 當年中印邊境戰爭,印軍吃了敗仗,為什麼現在卻認為能打贏中國
    1962年,更是派遣部隊直接入侵我國領土,正所謂忍無可忍,無需再忍,我軍在中央軍委的指示之下,開始了對印反擊戰爭,消滅了印度在我國境內非法設置的據點,同時也收復了被印方非法侵佔的領土,最終取得了中印邊境戰爭的勝利,讓印度人看到了中國軍隊的強悍。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印度人的野心又一次膨脹了,在中印邊境又開始了新一輪挑釁,頻頻製造事端。
  • 1962年,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給印度帶去了怎樣的影響?
    這場戰爭在印度歷史上稱作瓦弄之戰,中國軍隊以極少的兵力一路「暢通無阻」 ,若非及時撤兵,恐怕就打到了印度首都新德裡。這是印度獨立之後唯一一場打輸的戰爭,也給印度留下了一連串難以言喻的影響。那一天,印度終於回憶起了被中國「羞辱」的憤怒和恐懼1962年,中國的處境並不容易。
  • 果阿戰爭:印度殖民地歷史的終結,卻是中印戰爭的「催化劑」
    眾所周知,1962年,中印兩國圍繞藏南問題爆發了著名的「中印戰爭」,在這場為期一個月的戰爭中,自詡強大的印度軍隊一敗塗地,尼赫魯曾經信心滿滿聲稱印度要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的夢想瞬間破滅,沒過幾年就鬱鬱而終。那麼,承襲英屬印度大部分遺產的印度是怎麼認定自己足以武裝對抗強大的東方鄰國?
  • 1962年中印戰爭始末
    一、中印之戰——是一場中國不情願打、又不得不打的戰爭,毛澤東也不情願打。中印兩國本是友好鄰邦。西藏叛亂的失敗,使尼赫魯劃西藏為印度戰略緩衝區的妄想成為泡影,但「大印度聯邦」構想仍然使他不能平靜。他公然向中國政府提出,把有爭議的12.5萬平方公裡土地全部劃歸印度,中印關係隨即惡化。尼赫魯完全阻絕了中國政府防止邊界衝突的各項建議,一意孤行地執行「前進政策」,繼續侵佔中國領土。1962年10月,尼赫魯向印度軍隊下達了「將中國軍隊趕出去」的命令,中印邊界戰爭全面爆發。
  • 中印打完第一場戰爭,中國想停戰印度卻不願意,隨後被打得更慘
    中國和印度國土接壤,邊境線全長約1710公裡,然而歷史上兩個國家之間的邊界從沒有被正式劃定過,雙方都是根據歷史管轄分割,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一條約定俗成的邊界線,這條線一直保留至今,中國和印度兩國人民也不約而同的遵守這條傳統線。
  • 1962年中印戰爭:困擾毛主席十天十夜,沒想通印度為何打中國
    後來事態因為印方的野心逐步擴大,最終演變成了一場中印戰爭。這場戰爭是印方預謀已久的,而在我方則是十分的被動,幾乎是被逼著打了這場沒太大懸念的戰爭。圖|1955年,周恩來總理出席萬隆會議,與周恩來曾明確指出:「英國企圖抹掉中印之間長期形成的傳統習慣線,用割裂中國領土、擴大英屬印度領土的辦法,來達到它的帝國主義的侵略目的
  • 「它」又欠收拾了,說說鮮為人知的62年中印戰爭
    當然,中國作為軍事強國,世界性大國,印度是沒有能力對中國有什麼大動作,所以幾十年來也就是邊境小摩擦,而且大部分時間也就是對峙一下,但是近期印度又在中印邊境挑釁。2020年6月15日晚,印度邊防官兵對加勒萬河谷的我軍進行兩次挑釁,引發兩軍激烈的肢體衝突,造成了嚴重的傷亡事件,這是中印邊境地區45年來第一次出現士兵傷亡事件。而加勒萬河谷乃是戰略要地,進可以居高臨下,直入恆河平原,危及印度首都新德裡。
  • 中印戰爭,中國打到印度什麼地方?印度的損失到底有多慘重?
    我國有一位偉人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事實證明,偉人就是偉人。我國向來都是崇尚和平的禮儀之邦,主張與其他國家和平共處,共同發展,但總有一些宵小之輩趁亂挑釁,比如日本,比如印度。日本挑釁我國的下場大家都知道了,我們迎來了一場全民族的抗戰勝利,而印度呢?
  • 1962年中印戰爭:中國為什麼要阿克賽欽,而放棄藏南?
    阿克賽欽地區位於中國新藏兩自治區交界處,面積大約3萬平方公裡,對中國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3、居於中亞的制高點,中國進可以制服中亞各國,退可低擋中亞各種勢力的滲入。也是中國控制中亞的橋頭堡和穩定新疆的屏障。阿區是懸在印度頭上的利劍。阿區緊鄰印度的首都和中心城市。一旦中印對戰。中國的重裝部隊從阿區衝下來,可以輕易而舉的攻破印度首都新德裡,而孟買等印度的經濟中心地區就變得岌岌可危。中國如果從阿區攻打印度,很大程度上會使印度再次戰敗。阿區緊鄰印度和巴基斯坦爭議地區。
  • 1962年中印戰爭,哪些國家給印度遞刀子?西方39國,另加蘇聯
    1962年中印戰爭前因後果3 作者:桅杆 按:1962年的中印戰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事後有外國評論員說,毛主席正是利用古巴飛彈危機發動了對印度的戰爭。客觀分析,這個時間確實很巧合,毛主席不可能準確預測到會出現古巴飛彈危機,但決策層立刻抓住美蘇自顧不暇這個絕佳時機,做出了"大打"的決策。
  • 1962年中印衝突,印度為什麼被打斷了腿
    02  印度說西藏也有他們的一半  我們以前講藏傳佛教的時候就說了這事,為啥藏傳佛教那麼非主流,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它不是簡單佛教,它是西藏本地土教(專用詞叫「苯教」)、佛教雜交而成,而這裡的佛教,不是中國流傳過去的,而是從尼泊爾流傳過去的。
  • 印度拒絕撤兵!重演1962年中印戰爭?
    顯然,印度的這些做法令人擔心。首先,印度方面依舊很強硬,甚至一些印度媒體和智庫逼印度政府對華打「臺灣牌」和「西藏牌」,這顯然是非常危險的。雖然印度和中國即將舉行第八輪軍長級會談,以期實現脫離邊境接觸。但此前參與會談的印度第14軍團司令辛格中將,不再參與後續會談,其位置將由梅農中將接任。
  • 1962年中印戰爭:解放軍這一打就打出五十年和平!
    1947年,英國在印度的統治宣告結束印度獲得獨立,而在此之後,印度卻向中國提出了無禮的要求,他們不僅要求我們承認「麥克馬洪線」,並且還不斷的挑戰我們的底線,不斷地額將侵佔範圍往中國政府管轄區域而去,企圖更多的侵佔中國領土。
  • 韓戰時期,印度為什麼要批評美國,幫助中國
    幾十年前的韓戰,直接捲入了中國、朝鮮、韓國三個東亞國家。同為亞洲大國的印度並沒有參與朝鮮的軍事行動,但它也沒閒著。 1950年1月26日,現代意義上的印度國家才正式成立。
  • 1962年中印戰爭——4萬解放軍擊敗30萬印軍
    守邊部隊向前線進發 中印之戰——是一場中國不情願打、又不得不打的戰爭,毛澤東也不情願打。中印兩國本是友好鄰邦。「大印度聯邦」本是英國殖民者以印度為基地,向周邊乃至東亞和印度洋沿岸拓展勢力範圍的戰略構想,想不到尼赫魯卻對它格外欣賞。他早在1934年就在自傳中寫道:「我個人對未來遠景的看法是這樣的:我認為將來會建立一個聯邦,其中包括中國、印度、緬甸、錫金、阿富汗和其他國家。」後來他又在《印度的發現》一書中作了修正,把他的「大印度聯邦」定格在印度洋地區、東南亞和中亞西亞,而印度必將成為該地區的政治經濟中心。
  • 對中國發起挑釁!中印邊境呈現緊張氛圍,印軍再次打響戰爭信號
    對中國發起挑釁!中印邊境呈現緊張氛圍,印軍再次打響戰爭信號據環球網報導,印度是非常有野心的國家,這些年以來不斷跟周邊國家發生矛盾,似乎不願意接受亞洲鄰國的幫助。然後在中印邊境和印巴邊境打響戰爭信號,這都很難說。畢竟印度的思維很難琢磨,誰也不知道它下一步會怎麼做。其實,印度軍方現在不斷地投入財政力量,拼命採購軍備武器和彈藥,目前已經花費了5000億盧比。可是印度國內的疫情還沒有得到控制,這一筆錢如果用在抗疫上,印度也不至於遭遇到目前的險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