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音頻,即可聆聽
本期主播 | 楊槍槍
沒想到,能壓垮一個百鍊成鋼的中年男人,現在新增了一項——批改孩子作業。就在前兩天,一位家長實在受不了,錄製了一段幾分鐘的短視頻發到網上,直懟老師和各樣層出不窮的家長任務,短短幾分鐘就引發了幾十萬觀眾的圍觀點讚。而話題#壓垮成年人只需一個家長群#,短時間內閱讀量破億,刷出億萬父母的辛酸,也刷出官媒的點名批評這種風氣。 在視頻的結尾處,這位家長發出直擊靈魂的拷問:教是我教,改是我改,我還要昧著良心說老師辛苦了,到底誰辛苦?這句話實在是太燃了,讓億萬父母迅速被點燃情緒,加入吐槽大軍,看得未婚未育的人生育欲望又是直線下掉。作為一個擁有小學生神獸的媽媽,我也經歷過絕大多數父母教育難題的情況。上個月的某個晚上實在太累了,女兒還在上課外網校,我就睡著了,十點多的時候她搖醒了我:「媽媽你快起來,試卷要批改,備忘錄要籤名。」一邊催她洗澡睡覺一邊強睜著眼睛批試卷,心裡直嘀咕,第二天的家長群裡面,也有人發出同樣的疑問。但比其他家長群重災區地區好的是,學校各種通知或者作業都有專門的APP,家長群裡面沒有任何老師,大家一般不冒泡。可看著別人家這樣的群信息,就像老師當著幾十個人開個小型批鬥會,被貼上不負責父母的標籤,心底也是瑟瑟發抖。國慶前,那位開家長會上突然情緒崩潰的大老爺們,就是因為經常不回復家長群的信息,被老師點名後,突然就失控的。能讓一個成年男人在公眾場合嚎啕大哭,「家長會被點名」只能說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背後是搭載的,是在瘋狂吐槽的家長們,暫時都無法脫開的困局:職場和生活的長期雙重夾擊,孩子教育上還要對你迎面痛擊。手機上每一個彈出的信息,就像一根根抽下來的鞭子——繼續跑啊,別停。冷靜下來後,你會發現這個事情上會有很多疑點:為什麼教育會變成這樣?老師為什麼會這麼做?這樣的矛盾除了一刀切,有什麼辦法解決?作為強大和卑微集結一身的中年戰士,為了孩子,我們也必須保持清醒。在這場風波中作為首當其衝主體的老師,她們的發聲又是什麼?為此,我特地電話採訪了一位有二十多年教齡的小學教師,她在重點非重點的公辦小學都任教過。聽完我的一系列問題後,她並不訝異,解答脈絡也十分清晰:首先,做父母就是辛苦,越負責的父母越辛苦,這一點上大家都無法避免,也不用需要討論。其次,批改並不是真的讓批改卷子,而是一種督查的方法,15%左右的學生作業和習題經常空白和亂糟糟,家長根本不放心上,這些學生的家長就需要去溝通,做思想工作。而且,作業收上來後老師會進行二次批改,查看學生的錯漏點,因為家長並不是專職的。老師的批改方式和著眼點不同。這一點深圳市彩田學校校長徐連佳印證了,老師給學生布置作業的意圖,是讓學生對在校所學知識進行複習和鞏固。家長在家一般是對老師布置的口頭作業和活動作業進行協助,而書面作業,家長只需起到督促作用即可。最後,需要陪著孩子寫作業的時間並不會一直持續,基本在三年級四年級父母就退出了,一到三年級的學生需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所以才需要家長配合敦促,等到小學讀完,分水嶺就會完成。「這是一種共識,我執教二十多年裡,大家都是這麼做的,特別是重視孩子教育的父母。」她停了停,又嘆氣說了一句:「還不都是為了孩子嗎?不能放棄呀。」是啊,大家都快忘記了,教育的主要對象是孩子,現在卻變成了家長和老師的衝突,因為社會精細程度越高,越多的人參與到孩子的學習中去,卻能把所有人都搞得焦慮崩潰。教育焦慮從什麼時候開始?絕大多數父母,在小學階段開始。在發展心理學中,這個階段孩子正處於基礎教育的小學階段,也就是兒童的中後期。這也是心理發展的關鍵期,厭學、脾氣躁、逆返、拖延、膽怯、敵對、衝動都很常見。來訪者裡在提到這些問題的時候,父母本身情緒就很煩躁焦慮。經濟學家薛兆豐有句很殘酷的話——讓你加班的不是你的老闆,而是其他願意加班的人。孩子就是家長的投射,而教育上的內捲化,就是成人社會的內卷。「內捲化」一詞,已經成為了大家的共識,也就是說,大家集體付出的努力是疊加的,但是結果其實沒有變化,大人加很多的班,孩子學習時間更長,也不能改變優質教育資源短缺的事實。焦慮並不是需要談之色變的,適度的焦慮,能讓我們緊張重視起來,把手頭有限的資源分配到正確的方向去。在最艱難的陪伴神獸階段,越意識到這些幹擾因素,就越不會被外象和情緒綁架。讓娃兒上花樣培訓機構的,未必是孩子真正的需求,而是那些為娃安排滿滿興趣課,培訓班,還在朋友圈發孩子每天背一首唐詩小視頻的媽媽們。孩子真的需要嗎?他的興趣是什麼?別的孩子都有的他都要上嗎?有選擇,有目標,有規劃地去做適合孩子個性、年齡和水平的教育,這是第三種選擇。那些逼著孩子去攀比的又過度焦慮的家長,其實已經失去了對現實的清楚認知:只要出力出錢,結果就一定是好的,不好那我也盡力了,只要你考上了,我的一切才值得。社會學裡面有個引申的概念,叫隧道視野效應:指一個人若身處隧道,他看到的就只是前後非常狹窄的視野,不能缺乏遠見和洞察力。眼前只有一個光亮出口,你看不到任何其他的風景,所有的精力都用來擺脫黑暗。孩子的教育時間其實很長,但是就是因為時間長,學習習慣尤其重要,如何把它走完呢?美國心理學家吉姆柯林斯就提出的二十英裡法則,指從美國西海岸聖地牙哥到某個地方有三千英裡的路程,這段路程地貌十分地複雜,而且經常會遭遇天氣變化,每天該走多少英裡才是一個合適的速度呢?答案是日行20英裡,即每天走32公裡,只有這種旅客按期走完了全程。也就是說,孩子的教育問題,不需要負荷冒進,也不能時斷時續,目的是為了讓孩子保持一種的輕鬆自律狀態,學習才會成為貫穿一生的好習慣。最後,致意那個怒吼退出家長群的爸爸,我們同樣為人父母,除了體驗你的無奈,我們能做的,其實也有很多。
參考文獻:
[1]李洋.減負背景下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現狀研究[J].牡丹江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6):137-144.
主播 | 楊槍槍,電視臺主持人,公眾號:小楊說事兒
策劃 | 讓我康康
編輯 | 辛懟懟
人生想要簡單的幸福怎麼就這麼難呢?
這是因為你對自己的了解和探索還不夠。
跟隨「喚醒自我,改變人生」的4場直播,
你將活出本自具足的豐盛和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