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怒懟老師並退群上熱搜:退出家長群,也退不出內卷社會的教育壓力

2021-01-20 張德芬空間

點擊音頻,即可聆聽

本期主播 | 楊槍槍

 

沒想到,能壓垮一個百鍊成鋼的中年男人,現在新增了一項——批改孩子作業。就在前兩天,一位家長實在受不了,錄製了一段幾分鐘的短視頻發到網上,直懟老師和各樣層出不窮的家長任務,短短幾分鐘就引發了幾十萬觀眾的圍觀點讚。而話題#壓垮成年人只需一個家長群#,短時間內閱讀量破億,刷出億萬父母的辛酸,也刷出官媒的點名批評這種風氣。       ‍‍‍‍‍‍‍‍‍‍‍‍‍‍‍‍‍      在視頻的結尾處,這位家長發出直擊靈魂的拷問:教是我教,改是我改,我還要昧著良心說老師辛苦了,到底誰辛苦?這句話實在是太燃了,讓億萬父母迅速被點燃情緒,加入吐槽大軍,看得未婚未育的人生育欲望又是直線下掉。作為一個擁有小學生神獸的媽媽,我也經歷過絕大多數父母教育難題的情況。上個月的某個晚上實在太累了,女兒還在上課外網校,我就睡著了,十點多的時候她搖醒了我:「媽媽你快起來,試卷要批改,備忘錄要籤名。」一邊催她洗澡睡覺一邊強睜著眼睛批試卷,心裡直嘀咕,第二天的家長群裡面,也有人發出同樣的疑問。但比其他家長群重災區地區好的是,學校各種通知或者作業都有專門的APP,家長群裡面沒有任何老師,大家一般不冒泡。可看著別人家這樣的群信息,就像老師當著幾十個人開個小型批鬥會,被貼上不負責父母的標籤,心底也是瑟瑟發抖。國慶前,那位開家長會上突然情緒崩潰的大老爺們,就是因為經常不回復家長群的信息,被老師點名後,突然就失控的。能讓一個成年男人在公眾場合嚎啕大哭,「家長會被點名」只能說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背後是搭載的,是在瘋狂吐槽的家長們,暫時都無法脫開的困局:職場和生活的長期雙重夾擊,孩子教育上還要對你迎面痛擊。手機上每一個彈出的信息,就像一根根抽下來的鞭子——繼續跑啊,別停。冷靜下來後,你會發現這個事情上會有很多疑點:為什麼教育會變成這樣?老師為什麼會這麼做?這樣的矛盾除了一刀切,有什麼辦法解決?作為強大和卑微集結一身的中年戰士,為了孩子,我們也必須保持清醒。在這場風波中作為首當其衝主體的老師,她們的發聲又是什麼?為此,我特地電話採訪了一位有二十多年教齡的小學教師,她在重點非重點的公辦小學都任教過。聽完我的一系列問題後,她並不訝異,解答脈絡也十分清晰:首先,做父母就是辛苦,越負責的父母越辛苦,這一點上大家都無法避免,也不用需要討論。其次,批改並不是真的讓批改卷子,而是一種督查的方法,15%左右的學生作業和習題經常空白和亂糟糟,家長根本不放心上,這些學生的家長就需要去溝通,做思想工作。而且,作業收上來後老師會進行二次批改,查看學生的錯漏點,因為家長並不是專職的。老師的批改方式和著眼點不同。這一點深圳市彩田學校校長徐連佳印證了,老師給學生布置作業的意圖,是讓學生對在校所學知識進行複習和鞏固。家長在家一般是對老師布置的口頭作業和活動作業進行協助,而書面作業,家長只需起到督促作用即可。最後,需要陪著孩子寫作業的時間並不會一直持續,基本在三年級四年級父母就退出了,一到三年級的學生需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所以才需要家長配合敦促,等到小學讀完,分水嶺就會完成。「這是一種共識,我執教二十多年裡,大家都是這麼做的,特別是重視孩子教育的父母。」她停了停,又嘆氣說了一句:「還不都是為了孩子嗎?不能放棄呀。」是啊,大家都快忘記了,教育的主要對象是孩子,現在卻變成了家長和老師的衝突,因為社會精細程度越高,越多的人參與到孩子的學習中去,卻能把所有人都搞得焦慮崩潰。教育焦慮從什麼時候開始?絕大多數父母,在小學階段開始。在發展心理學中,這個階段孩子正處於基礎教育的小學階段,也就是兒童的中後期。這也是心理發展的關鍵期,厭學、脾氣躁、逆返、拖延、膽怯、敵對、衝動都很常見。來訪者裡在提到這些問題的時候,父母本身情緒就很煩躁焦慮。經濟學家薛兆豐有句很殘酷的話——讓你加班的不是你的老闆,而是其他願意加班的人。孩子就是家長的投射,而教育上的內捲化,就是成人社會的內卷。「內捲化」一詞,已經成為了大家的共識,也就是說,大家集體付出的努力是疊加的,但是結果其實沒有變化,大人加很多的班,孩子學習時間更長,也不能改變優質教育資源短缺的事實。焦慮並不是需要談之色變的,適度的焦慮,能讓我們緊張重視起來,把手頭有限的資源分配到正確的方向去。在最艱難的陪伴神獸階段,越意識到這些幹擾因素,就越不會被外象和情緒綁架。讓娃兒上花樣培訓機構的,未必是孩子真正的需求,而是那些為娃安排滿滿興趣課,培訓班,還在朋友圈發孩子每天背一首唐詩小視頻的媽媽們。孩子真的需要嗎?他的興趣是什麼?別的孩子都有的他都要上嗎?有選擇,有目標,有規劃地去做適合孩子個性、年齡和水平的教育,這是第三種選擇。那些逼著孩子去攀比的又過度焦慮的家長,其實已經失去了對現實的清楚認知:只要出力出錢,結果就一定是好的,不好那我也盡力了,只要你考上了,我的一切才值得。社會學裡面有個引申的概念,叫隧道視野效應:指一個人若身處隧道,他看到的就只是前後非常狹窄的視野,不能缺乏遠見和洞察力。眼前只有一個光亮出口,你看不到任何其他的風景,所有的精力都用來擺脫黑暗。孩子的教育時間其實很長,但是就是因為時間長,學習習慣尤其重要,如何把它走完呢?美國心理學家吉姆柯林斯就提出的二十英裡法則,指從美國西海岸聖地牙哥到某個地方有三千英裡的路程,這段路程地貌十分地複雜,而且經常會遭遇天氣變化,每天該走多少英裡才是一個合適的速度呢?答案是日行20英裡,即每天走32公裡,只有這種旅客按期走完了全程。也就是說,孩子的教育問題,不需要負荷冒進,也不能時斷時續,目的是為了讓孩子保持一種的輕鬆自律狀態,學習才會成為貫穿一生的好習慣。最後,致意那個怒吼退出家長群的爸爸,我們同樣為人父母,除了體驗你的無奈,我們能做的,其實也有很多。

參考文獻:

[1]李洋.減負背景下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現狀研究[J].牡丹江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6):137-144.

主播 | 楊槍槍,電視臺主持人,公眾號:小楊說事兒

策劃 | 讓我康康

編輯 | 辛懟懟



人生想要簡單的幸福怎麼就這麼難呢?

這是因為你對自己的了解和探索還不夠。


跟隨「喚醒自我,改變人生」的4場直播,

你將活出本自具足的豐盛和圓滿👇

相關焦點

  • 「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男子怒懟老師!壓垮成年人只需一個家長...
    「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 刷上微博熱搜 ▼ 但漸漸地,「味兒」就變了 如今的家長群 更像是發布任務的工作群 家長群給家長的壓力實在太大了
  • 一家長退家長群上熱搜!壓垮成年人,只需一個家長群?!|熱點
    近日,江蘇一家長在自己發布的短視頻中大呼:「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從視頻內容來看這位家長認為老師要求家長批改作業、輔導功課使得自己承擔了老師應負的責任和工作視頻結尾處看也不是不看也不是本應是家校溝通的橋梁無形間成為「壓力群」今年國慶前夕,一位孩子的爸爸在家長會突然情緒崩潰。
  • 家長: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老師:我更想退群!家長老師互撕為哪般
    」這番話迅速引發了廣大家長的共鳴,「壓垮成年人只需一個家長群」的微博話題建立後,短時間內閱讀量破億,登上熱搜榜。 這件事情不僅上了熱搜,把老師推上了風口浪尖,而且還鬧上了央視,央視的晚間新聞點評:家長批改作業,是老師的缺位。
  • 壓垮成年人,只需要一個家長群? 孩子爸爸退出家長群引熱議
    近日,「壓垮成年人,只需要一個家長群」成為微博熱搜,央視、人民日報等媒體的跟蹤報導讓話題不斷升級。「你以為老師就不想退群?」「幹啥啥不行,退群第一名!」「造成我們焦慮和育兒困擾的最大根源,根本不是一線老師!」
  • 退出家長群能否打破教育的僵局
    「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近日,一名家長的「怒吼」火了。該家長在視頻中吐槽:教是我教,改是我改,之後還要昧著良心說老師辛苦了,到底誰辛苦?或許是說中了太多家長的心思,這條視頻一度飆升到微博熱門話題首位。
  • 「家長退群」事件持續發酵,引共鳴:他做了我想做而不敢做的事!
    卻不曾想,自從進了家長群,每天關注著老師發的各種信息,害怕看漏了或者回復晚了。因為事關孩子的教育,沒關係,時刻關注家長群的動態這些都是父母該做的,然而,有些學校的老師竟然要求家長批改作業。江蘇一位家長就是不堪家長群的壓力,憤而退群,並公然喊話學校和老師: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
  • 家長壓力巨大,老師無可奈何 家長群背後的焦慮與掙扎
    《法治日報》記者採訪了多位家長和老師後發現,這些矛盾背後除了互相抱怨和不理解之外,更多的是對於孩子教育的焦慮。家長吐槽壓力巨大老師直言無可奈何北京市民劉波是一名五年級學生的家長,他對那位「退群」的家長表示「特別理解」,「平日裡,家長們的情緒就算堆積如山,也未必敢在家長群裡對老師正面發作。
  • 憤怒中年:幹啥啥不行,退群第一名
    首先我認為這只是個段子,但姑且把它當真事來聊吧,反正大家都希望是真的(看熱鬧不嫌腰疼)。 我知道,很多人都習慣於看我替廣大家長說話,但是對不起,我並不會因為自己也是一個家長,我就覺得所有家長一切行為都是正確的。成年人早應該脫離「委屈即正義」的誤區了,你的委屈是誰造成的都搞不清,瞎懟有什麼好懟的。
  • 家長: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老師:我更想退群!家校互撕為哪般
    」這番話迅速引發了廣大家長的共鳴,「壓垮成年人只需一個家長群」的微博話題建立後,短時間內閱讀量破億,登上熱搜榜。這件事情不僅上了熱搜,把老師推上了風口浪尖,而且還鬧上了央視,央視的晚間新聞點評:家長批改作業,是老師的缺位。
  • 家長退群引全網爭議:「教是我教,改是我改,要老師幹嗎?!」
    近日,江蘇一家長發布短視頻,高調宣布:「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視頻一出,立即引發網友熱議,甚至被央視新聞和人民日報點評。家長們在評論區一片「哭喊」:「我們這屆家長太難了!」誰承想,老師們也覺得委屈:「你以為我們就容易嗎?」
  • 家長群怎麼變成了「壓力群」?
    因為老師在群裡要求家長幫著批改作業,江蘇一位家長憤而退群,並且發視頻抗議「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這位家長的吐槽,在網上得到了眾多家長的共鳴。有人說,家長群已經成了「作業群」和「打卡群」,白天下班以後,不能休息,還要忙群裡老師布置的數不勝數的任務;有人說,家長群成了互相攀比、奉承老師的「誇誇群」,本想做個小透明,但生怕因為少說幾句,讓老師覺得自己不上心,從而忽視自家孩子。
  • 家長群怎麼就成了「壓力群」?
    白巖松:最近一段時間,手機裡老師和家長聯絡的家長群,成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熱點。因為老師在群裡要求家長幫著批改作業,江蘇一位家長憤而退群,並且發視頻抗議「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這位家長的吐槽,在網上得到了眾多家長的共鳴。
  • 「退家長群怎麼了」,家長氣憤控訴老師,原因卻讓父母同情
    現在社會早已將老師與學生的教學方式變得「大眾化」,很多學生都有機會獲得九年義務教育,老在課堂上也會將自己的汗水與心血都付出給孩子,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微信群」成為了老師與家長溝通的最便捷的方式
  • 睿思一刻·浙江:家長群=壓力群?誇誇群?向這些現象說不!
    最近,一位家長發布的短視頻令不少網友「圍觀」。他在視頻中怒喊:「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起因是這位家長認為老師總是讓家長幫忙批改作業,自己承擔了太多老師應付的責任。網上近來也陸續出現有關小學生家長吐槽學校作業布置過多、每日打卡任務太重、教師要求家長「志願者」打掃學校衛生等事件,引發關注。  根據新華睿思系統分析顯示,在關於「家長群」相關話題的討論上,其中11月12日是信息發布的高峰期,發布信息量為8452。家長、老師、打卡、暫停、孩子等熱詞也被網友們所關注。在微博平臺,#壓垮成年人只需一個家長群#獲得了高達7.6億的閱讀量和8.7萬的討論量。
  • 「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所以家長群真算壓力群嘛?
    壓垮成年人,只需一個家長群今年國慶前夕一位孩子的爸爸在家長會突然情緒崩潰因為他經常不回復家長群的消息,在被老師點名提醒後,突然失控。他邊哭邊解釋,自己加班、開會又要盯著孩子,怎麼看得過來……對於這位爸爸的情緒失控,家長紛紛表示:特別理解。「本來上班的壓力就很大,手機上還得看看老師又發了什麼通知。晚一點回復,就會被老師點名,每天下了班還要看著孩子做作業。
  • 「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
    近日,有一位家長拍了一段「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的視頻在網絡上迅速爆火,獲贊幾十萬。 「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家長退群後,對小孩負面影響增加!學校規定「建家長群」已偏離嗎(家長無法指責)!家長不自願建群,擔心隱私暴露(學校不知侵犯家長「隱私」嗎!學校主管領導不曉得侵權) 正宗草民:這位家長好牛,說出了大家不敢說的話!當今被教育綁架了的家長,哪裡還有什麼尊嚴和自由?
  • 東湖評論:根治「家長退群」問題要讓教育各方回歸本位
    教育部12月10日就日前引起社會熱議的「家長退群」問題作出回應表示,「對於杜絕將學生作業變成家長作業這個問題,教育部的態度是一貫的、堅決的」。教育部將採取進一步舉措治理「家長作業」,教育部這一發聲引來全網支持。家庭與學校理應各司其職。
  • 退出家長群之後|百家故事
    我們找到了三位曾退出家長群的家長,他們中,有人因為看不慣家委會成員的「積極主動」,又因為發言過多給自家孩子帶來壓力,於是退了群;有人陪孩子寫作業到深夜,在完成無望時直接自己動手寫完了卷子,被老師在群裡「點名」後退了群;還有人乾脆逃離了公立學校體系。
  • 家長退群引發熱議 什麼是破解家校衝突的良藥
    家長群該不該建「每天老師會在群裡發些學習資料,或者家庭作業,讓我們監督孩子完成。」一名初中生家長告訴記者,她在家長群裡,很少發言,收到老師的信息會及時回復「收到」。這名家長補充道,建個家長群確實方便和學校溝通,老師也會及時分享一些教育信息,讓家長們了解學習。
  • 「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家長老師矛盾再升級,爸爸控訴引共鳴
    老師對一個人的影響是一輩子,好老師可以為學生指明人生道路,而壞的老師也會讓孩子整個人生都受到影響。時代進步了,教育變好了,但老師的爭議卻變多了,隨著時間的流逝,家長與老師之間的矛盾越發升級,有的是家長沒事找事,而有的則是老師不負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