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祁家~通背拳
拳法為六合拳,明堂膀切手法(羅漢短打)及(羅漢)一百零八手,心極通背拳。手法大開大合,大劈大挑為主。大槍法以羅家槍,楊家梨花槍及六合大槍融會而成。傳其子祁太昌。祁太昌到河南馬學禮深造心意拳,從此有引手,提膝步。祁家通背拳內容除了大劈大挑之心極通背拳外。亦有大量羅漢拳因素。包括四妙之短打手法。八打八不打。八剛十二柔。十八串通(手、掌)法。三十六基本操手和七十二散傳操手,合計一百零八手。
-
五行通背拳名詞註解
通背:通背不是門派(屬祁家門),是一種鍛鍊的法則。通是通達的意思(發力貫通順達);背是人的脊背(不是臂)。是一種以背為法(力發腰背達於掌尖),放長擊遠先發制人的特殊練法的拳術。祁氏:通背拳術的先代祖師祁太昌及其父祁信(祁信又稱老祁派練法的祖師)。五行通背拳是祁太昌所發展傳授下來的(所以又稱少祁派祖師)。
-
五行通背拳名詞註解【2】
雙手並出法:通背拳的技擊方法粘衣發勁:通背拳鍛鍊與技擊的法則,粘衣發勁是通背拳練習中最重要的一環。練習中粘自己衣發動出響,即增加套路氣氛又增強自己的力度和節奏。技擊對方時粘對方衣,即突發暴力,擊出寸勁。
-
探源陳氏太極拳與洪洞通背拳
洪洞通背拳的起源至今尚無確切定論,洪洞通背拳與陳式太極拳的淵源關係也眾說不一,其中洪洞通背拳始祖郭永福與陳家溝陳氏家族第十四世陳有孚為同一人的說法,更給洪洞通背拳的起源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但當我們比照兩家拳法,發現雖然兩者套路形式、結構不同,但拳經總論和拳譜顯示出高度的相似性,而且其運動強調「纏繞」,以巧力勝人為要旨,借力使力為法門,與陳式太極拳具有異曲同工之妙,這無不表明洪洞通背拳和陳式太極拳存在著異名同骨的密切關係。而這種密切關係,我們可以通過如下四個方面得以印證:一、兩種拳法皆尚「纏」法洪洞通背拳又名「通背纏拳」,高度注重「纏法」。
-
內、外(勁)兼修的五行通背拳
五行通背拳總操法有108種之多,打出「探肩送背、放長擊遠」「貼衣發勁、擊響見物」的皮鞭勁及大劈大蓋的氣勢,是五行通背拳獨特的風格特點,而皮鞭勁是五行通背中操法的整體勁力和能看到的表面(外)勁力,其練出內勁才是五行通背拳之精髓所在,同時也是檢驗、衡量五行通背拳功夫深淺的標誌,能否更好的區分
-
怎樣練出通背拳的鞭勁
趙寶安大連的五行通背拳分早期和晚期兩種練法。晚期的五行通背拳僅以韓鵬堯為代表,是一項適應軍事化訓練的拳種。其風格特點是練成鞭勁,腰背發功放長擊遠,先練單操後練組合操功法,追求專一的實用性,技擊手法上講究「出手為掌,點到變拳,拳後捋帶」,操功法動作出手時含有「擠滾穿」、回手時含有「捋帶勾」的小動作以及在「一引、二管、三打」中變化運用。
-
練五行通背拳從基礎單操訓練入手
6.五行通背拳拳路演練。7.五行通背拳器械套路演練。這五種基礎單操表面上看起來非常簡單,其實學練起來並不容易,這在通背門裡叫「換勁」。雖然基礎單操的學練枯燥無味,但這是入通背門裡的必修之課。練通背單操不得法,不但無益而且有害。
-
祁家通背拳
>祁家通背拳自祁信創始以來,已有近二百年的歷史,在京、津、河北、遼寧等地區流傳為最廣。拳法為六合拳,明堂膀切手法(羅漢短打)及(羅漢)一百零八手,心極通背拳。手法大開大合,大劈大挑為主。大槍法以羅家槍,楊家梨花槍及六合大槍融會而成。傳其子祁太昌。祁太昌到河南馬學禮深造心意拳,從此有引手,提膝步。祁家通背拳內容除了大劈大挑之心極通背拳外。
-
五行通背拳氣功之道
因為練拳多見於掌法,又名通背掌。又因用五行生剋制化之拳理,名五行通背拳,亦稱:五行通背掌。中國近代武術家、通背拳大師修劍痴,根據「氣血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能動物質,氣長則力大之生化規律和原理」,綜舊融新,繼承發展了五行通背拳氣功之道,以啟後學。 修劍痴著《五行通背拳譜.自序》中記載:「通背拳原系五行內功,與太極混元一氣,神髓相接,支脈各異」 。
-
武痴鍾福昆:通背拳裡舞威風 臺灣弟子慕名來(圖)
說起此人,煙臺「武林」無人不識,要說他通背拳第二,沒人敢說第一。 8歲,為練飛簷走壁摔斷了腿 1957年,鍾福昆出生在煙臺芝罘區幸福二村。小時候,生性好動的他,在看過《七俠五義》等武俠題材的小人書後,一直幻想著自己可以變成飛簷走壁的大俠。
-
南京藏武堂國學館:八極拳與通背拳教學基地
位於南京市漢中路108號金輪大廈9c2室的南京藏武堂國學館,是吳鍾八極拳研究會南京培訓中心,通背拳南京教學基地,江蘇省武術協會會員單位,南京市秦淮武術協會指定教學點,榮耀八極團社團本部,南京藏武堂大槍對抗訓練基地,仇寶龍八極拳江蘇研習基地,旨在發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讓更多人認識和愛上國學和國術
-
《三三六拳譜》的另一位繼承者-陳立憲
一、《三三六拳譜》的傳聞 1962年,前中央國術館編審處長姜容樵先生在滬雙目失明口述編著《八卦掌》時,曾與族叔照丕來信,詢問《三三拳譜》。1963年,照奎族叔也曾由滬函詢《三三拳譜》。沈家楨、顧留馨二君1963年合編的《陳氏太極拳》,顧留馨1982年編著的《太極拳術》,都提到《三三拳譜》,並且還說:「《三三拳譜》則以太極拳理法修訂形意拳譜者,唐豪於椿元處曾翻閱其書,僅許抄存目錄,其所修訂者約形意拳原譜十之三雲。椿元於1949年去世,遺稿不知藏於何人之手。後雖有人訪求陳鑫遺稿,迄今無所得,或說毀於抗戰期間。」
-
《太極拳譜》考辨
2、如果說乾本拳譜是陳長興傳下,楊露禪得了一部分,而陳氏家傳世完整的,這倒合乎情理。但是陳延熙能以「友誼資格」傳許佔鰲,當然不能不傳兒子陳發科!然而,陳發科在北京傳拳多年,並未傳出此譜。而《太極拳講義》是在陳發科到北京的前一年出版的,陳發科還有保密的必要嗎?直至今日,陳家也沒有拿出來。說明陳發科乃至陳長興沒有乾本拳譜。
-
祁家通臂拳第六代傳人李惠忠先生收徒儀式
2020年11月21日上午10:30,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通背拳,祁家通臂拳第六代傳承人李惠忠先生收徒儀式,在北京鹹亨大酒店正式舉行。來賓集體合影來自北京武協通背拳專業委員會主任武佔利,副主任王俊輝;北京祁家通臂拳第六代傳人張國光 ,郭朋,趙振華,王宗存,吳海英,張富臣,丁永江,戴振川等資深人士,祁家通臂拳七代,八代傳人,弟子;李惠忠先生的親朋好友,共50多人參加見證了收徒儀式全過程。
-
中國流傳百餘年的通背拳,被一位說著地道北京話的日本人繼承下來
這個拳種就是——通背拳。民國二十二年舊抄繪本----《通背拳普》一冊全通背拳是京、津、冀、遼等地區廣為流傳的傳統武術技擊拳之一,其功能和形態最接近現代格鬥。在兩百多年的發展過程中,通背拳在拳理、拳法、功法、內容、技擊等方面形成了獨立的體系。
-
五行通背別肘絆子
趙寶安別肘絆子,又稱別肘蹬撲,在五行通背門裡是極為少見的肘加腿打法單操,實用性極強。它是連打帶下絆,並用肘別倒對方。只有常年跟隨師父的老徒弟才能學到此操法。肘尖堅硬、尖銳,招法隱蔽、疾速、短而猛,可隨機應變。五行通背拳對肘法的練與用很有講究。
-
【通背拳擊技術要訣】
在這裡還是要和大家說一下,我呢只是個武術愛好者,我練的是「五行通背拳」,為瀋陽一脈,恩師鄭劍鋒(已故),十分懷念恩師! 我在接下來的時間裡和大家分享探討的,都是恩師留下來的寶貴資料和練習經驗,同時我也會把我自己的習練體會寫出來和大家一起分享,還有身邊的朋友,師兄弟所見所聞也會和大家一起聊一聊,我們都是有著一個共同的愛好,它把我們緊緊的聯繫在一起!
-
五行通背三絕掌(圖文)
,五行通背在散手搏擊中最講究「守中打中」的實效性。五行通背技擊代表動作名為「引手掌」。拳諺云:當場遞手鶴形現,鷹目猿神精氣貫。引手虛伸蛇吐芯,五護八斷藏其中。敵人打上我取中,中門之路妙無窮。進退起落如波浪,絕掌妙擊敵魂飛。引手,又稱「陰陽手」。右腳在前、左腳在後,腿微微屈蹲,腳尖點地,成虛步(高低都可),兩腳距離適當,重心前三後七。
-
五行通背拳--中拳
通背精華五行掌,五護八斷萬象藏。在練習過程中要領悟其中的意義,祥識生克制化,剛柔的重要性,其剛柔也是通背之本。今天在這裡和大家一起了解一下,五行通背拳中的最後一掌法,鑽掌,我們也叫中拳。鑽掌的動作與穿掌動作相同。左掌掌心向下,掌指朝前,附於右掌上;左掌屈肘於腹前,至左掌下掌心向左,掌指朝前,兩肘靠肋,上體前傾,探背松肩,目視前方。右掌向前直臂鑽出,掌至極限時突然將掌指內扣,中指第二關節突出,變尖拳。
-
通背拳一百零八字圖文
很久沒有發文了,很是想念和大家共同分享探討的快樂時光,由於自己的原因,一直擱置至今,前兩天發了兩篇文掌,也許是時間久的緣故,閱讀量並不多,今天重新梳理一下,把之前的通背一百零八字圖文再次分享給大家今天在這裡和大家一起來分享一下,五行通背拳的一百零八字歌訣,這通背拳一百零八字對於練習通背拳的朋友都比較想了解,同時呢,先輩們留下來的有些也不是很好理解的,我也看過不少朋友所發的註解,我們也不去做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