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沒颱風,美國專家著急了?分析:這代表著全球氣候異常

2020-12-23 中國氣象愛好者

進入7月,大家距離盛夏也越來越近了,在這種時候,不少沿海地區的網友也會擔心,什麼時候會有颱風來?今年的颱風會不會很厲害?的確,每年颱風的活動都會給我國帶來不同程度的經濟損失,特別是最近的這幾年,連續有大颱風襲擊我國,給很多人留下了難以磨滅的深刻印象。

2019年的颱風利奇馬

但進入2020年,西太平洋的颱風活動似乎陷入低谷,截至7月2日,西太平洋上僅僅生成了兩個颱風,比起往年明顯偏少,而且短期內暫時還看不到颱風活動的跡象,就連美國的氣象專家Ryan Maue都在社交網站上表示「The Western Pacific is also a ghost town. Nothing in the EPS ensemblesthrough 15-days.」氣象專家的意思,是西太平洋目前仍然是「鬼城」,也就是颱風活動仍然相當低迷的狀態,在超級計算機模式的預測中,15天內的集合預測仍然很少,代表著未來15天新颱風生成的可能性低。

很明顯,這種狀態對於西太平洋而言是很不正常的,西太平洋作為全球著名的「暖池」,颱風強度、生成個數都是全球第一,即便是7月份颱風活動還是如此不活躍的確是非常異常。美國專家也指出「這是典型的拉尼娜(La Nina)的夏天,可能很少發生颱風活動,這讓我想起了2010年。」2010年是本世紀以來颱風活動最不活躍的一年,那年西太平洋生成了14個颱風,僅相當於部分年份生成個數的一半。

那麼今年會不會是2010年呢?從目前來看還不好說,但可以確定的是,目前西太平洋的確處在全球異常氣候的影響下,這可能帶來更多極端天氣。同時,長時間颱風不活躍的結果是西太平洋目前的能量持續膨脹,西太平洋北緯30度以南基本都是27度以上的暖水區,如果有颱風活動,不能排除會有很強的颱風生成。

相關焦點

  • 大數據揭秘為何颱風「缺席」
    隨著2019年秋季厄爾尼諾事件的發生,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異常偏強、面積偏大,颱風生成源地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熱帶洋面為副熱帶高壓所控制,由於副熱帶高壓一般為下沉氣流,對流活動受到抑制,缺乏颱風生成的必要條件。
  • 近71年來首次7月無颱風 大數據揭秘為何颱風「缺席」
    專家表示,颱風生成個數的多少從氣候角度上講,與海洋熱力狀況、季風的活動、大氣低頻振蕩等因素有關;從天氣角度上講,則需要高海溫、高溼度、高對流不穩定層結的熱力條件,一定的地轉偏向力、弱環境風垂直切變和初始動力擾動的動力條件。但是對於今年來說,副熱帶高壓是抑制颱風生成的「幕後黑手」。而副熱帶高壓的異常偏強,則與厄爾尼諾和印度洋熱帶洋面海溫異常偏暖密切相關。
  • 往年頻頻光顧的颱風,今年七月為何罕見缺席?專家解讀來了!
    一邊是汛情,一邊是高溫,往年頻頻光顧的颱風,今年七月為何罕見缺席?昨晚《新聞1+1》評論員白巖松連線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賈小龍、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氣象服務首席專家朱定真,解答讓人牽腸掛肚的天氣狀況。今年異常的天氣狀況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賈小龍表示,今年入汛以來我國氣候形勢非常複雜。
  • 7月第1個颱風胚胎99W生成!這是2020年的3號颱風嗎?
    很明顯,氣候出現了異常的情況,同時今年的兩大氣候影響影響最為明顯,那就是厄爾尼諾現象和副熱帶高壓,今年形成了一次弱厄爾尼諾事件之後,導致西北太平洋地區的颱風醞釀「屢」受困難,所以最終雖然有熱帶擾動的發展,但是就是沒有起來,大多數颱風胚胎都是醞釀到一定程度就消失了,而我們這裡也還說了副熱帶高壓的情況。
  • 全球氣候變化,未來會有哪些影響?
    而這幾天的低溫情況也說明今年的氣候變化,和往常不一樣。放眼全球,美國的火山爆發,澳大利亞的山火爆發,加劇了全球氣候變暖,在大氣環流和海洋暖流的互相影響下,目前這個冬天寒潮頻發,異常大雪,以及颱風的出現,都告訴人類氣候變化越來越不正常了。太平洋的海水溫度升高,使得拉尼娜現象更為突出,對於亞洲等區域的影響,可能持續到2021年的3到5月份。
  • 地中海上生成了一個「颱風」,全球氣候已經急劇改變?
    這兩天,颱風潭美成了大家持續關注的焦點之一,而新颱風康妮也已經走入大家的視線。放眼全球,正在活動的氣旋都很多,東太平洋有颶風,北大西洋有颶風。甚至於一直沒什麼存在感的地中海,都生成了一個風暴!從9月28日的衛星雲圖上看,義大利東南方向、巴爾幹半島以南的地中海上,有一個顯著的螺旋形狀的氣旋系統在這裡發展,並且持續旋轉,它有一個明顯的核心區,核心區域內還不斷有對流爆發,看上去與襲擊東亞大陸的颱風非常相似。據分析顯示,其內部氣壓約995百帕,相當於颱風世界中的熱帶風暴強度。
  • 今年韓國天氣極端異常,專家警告,朝鮮半島還將遭遇更為惡劣氣候
    中韓通訊社 韓國金禪子 今年韓國天氣氣候極端異常。全國範圍內長達54天的梅雨季和接連而來的5個颱風,直接影響到人們的餐桌,白菜蘋果等日常果蔬價格暴漲。但這僅僅是開始,專家們警告,韓半島還將很快遭遇更為惡劣的極端氣候。
  • 颱風爆發期在8月!比往年來的時間晚,氣象專家:太平洋高壓決定
    中央氣象局氣象專家提醒,今天(7日)起至周四炎熱不穩定,午後易有強對流,應慎防「劇烈天氣」(雷擊、強風及瞬間強降雨)。至於7月已進入颱風季,全臺唯一災害預報最新分析,有利颱風大爆發的環境指標時間。氣象專家表示,周四前,中南部清晨至上午因西南風帶來的降雨較明顯;周三、周四因太平洋高壓稍微弱一些、東退一點,午後雷雨範圍比較大,除了大臺北、宜花和各地山區外,可能還包含臺東,有局部大雨發生機率,時間也可能持續至入夜。
  • 2020年的颱風季要開啟了,廣東今年颱風會比較多嗎?
    從2020年海洋區域發展情況來看,西北太平洋地區確實出現了幾個颱風胚胎,編碼已經到94W了,但是最終也沒有一個颱風胚胎形成颱風,最初的時候,不少的超級計算機模擬機構都說94W成為颱風的可能性較大,但是最終也消失了,所以說西北太平洋地區真的是「穩如泰山」。
  • 埃爾尼諾現象對我國氣候的影響
    近年來發現,開始發生埃爾尼諾現象時,並不總是在聖誕節前後;海面溫度的持續上升現象,也不總是首先出現在秘魯沿海一帶,也可能首先出現在熱帶中太平洋。因此埃爾尼諾(或反埃爾尼諾)的形成,並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  進一步研究表明,熱帶太平洋大面積水溫升高或降低的異常現象並不是孤立的突發性的事件,而是有變化規律和先兆的,儘管科學家目前還沒有完全掌握這一規律。
  • 2013年全球氣候現狀總體檢 地球持續發燒不退
    氣候現狀報告是由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NationalOceanicandAtmosphericAdministration,簡稱NOAA)旗下的國家氣候數據中心(NationalClimaticDataCenter)科學家領軍,今年已邁入第24年,並由全球57個國家共425科學家共同加入撰寫。
  • 臺灣「遭11颱風排擠」 氣象專家曝最關鍵原因
    華夏經緯網10月13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西北太平洋今年至今,已生成16個颱風,其中11個在8、9月長出來,詭異的是這11個「全部沒來臺灣」;颱風過門不入,連帶水庫無法進帳,也讓臺灣陷入冬季缺水危機。天氣風險總監賈新興分析,颱風不來成為今年趨勢,他點出關鍵原因,「太平洋高壓太強了!」
  • 菲律賓遭颱風三連擊,氣候危機一日不管,48國恐將滅頂
    天災還是人禍菲律賓國土由散落在太平洋海域的七千餘座島嶼組成,平均每年有至少20次熱帶氣旋經過,其中總有一些會發展成為颱風。颱風對菲律賓人而言從不陌生,不過,以往6-9月才是菲律賓的颱風季。Lourdes Tibig是菲律賓的氣候科學家,也是全球最權威的IPCC氣候變化評估報告的作者之一。在PAGASA工作了30多年的Lourdes幾乎記得每一場颱風。
  • 颱風呢
    2018年開春後,太平洋厄爾尼諾「關鍵區」的海溫指數不斷上漲。到2018年6月,海溫指數擊穿正常線,從偏低轉為偏高;當年9月,我國國家氣候中心宣布,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已進入厄爾尼諾狀態。從拉尼娜結束到厄爾尼諾狀態出現,前後僅僅半年時間。厄爾尼諾已開始影響了2018年下半年的全球天氣,並將繼續對2019年天氣造成更加深刻的影響。
  • 手繪科普插畫:颱風,暴力「舞者」打哪兒來?
    靈魂畫手氣象科普系列之三進入8月,這幾個名詞大家經常聽到「七下八上」、副熱帶高壓、颱風……這不,我們請了幾位「靈魂畫手」為你一一解讀2020年7月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均無颱風生成,是中國1949年以來首次7月「空臺」。剛剛步入8月,3號、4號颱風接踵而至。颱風是如何形成的?常常活躍在哪些時段?
  • 今年颱風不僅「遲到」且「出勤」很低 原因何在?
    往年7月,在天氣舞臺上常見的颱風,今年卻姍姍來遲,不僅「遲到」,而且「出勤率」很低。今年7月是否會成為有歷史記錄以來的首個「空臺」7月?造成前期颱風活動受抑制的主要氣候原因是什麼?就這些問題,記者日前採訪了相關專家。
  • 全球氣候異常 北半球寒流肆虐南半球暴雨成災
    兩名路人四日在紐約時代廣場附近依偎在一起中新網1月6日電 全球氣候出現大異常。香港大公網報導,北半球這幾天受到強烈寒流和創紀錄的大雪侵襲,從韓國到俄羅斯,從西歐到美國大平原,都因酷寒和暴雪而癱瘓。警方指這是瑞士近十年最嚴重的雪崩之一。在義大利,急救人員忙著應付罕見的酷冷和冰雪,東北部公路為之關閉,軍方更出動直升機趕運醫療用品到西西里。西歐「黑色星期一」西歐入冬以來天氣異常嚴寒,十二月間已有六個國家打破低溫紀錄,而這種酷冷的天氣將再持續至少一個星期。
  • 高考地理小專題——熱帶氣旋(颱風、颶風)
    (6分)典型例題四:(2018·廣西高三月考)根據下列材料,回答有關問題材料一 美國年降水量圖材料二 墨西哥灣地區的氣候有熱帶和亞熱帶之不同。特別應該一提的是幾乎每年都侵襲這一地區且常常是災難性的颶風(熱帶氣旋)。颶風從6月1日開始,一直延續到11月30日。
  • 《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0》發布:全球變暖趨勢在持續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8月24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今天,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向社會發布《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0》(以下稱藍皮書),其中提到,我國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氣候極端性增強,降水變化區域差異明顯、暴雨日數增多;我國生態氣候總體趨好,區域生態環境不穩定性加大
  • 中央氣象臺:月底颱風生成可能性較小 或創71年首個7月「空臺」記錄
    氣象專家表示,颱風生成個數多少與多個原因有關,從氣候角度看,與海洋熱力狀況、季風活動、大氣低頻振蕩等因素有關;從天氣角度看,則需要有包括高海溫、高溼度、高對流不穩定層結的熱力條件以及一定的地轉偏向力、弱環境風垂直切變和初始動力擾動的動力條件。   異常偏強的副熱帶高壓是抑制颱風生成的「幕後黑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