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關愛父母,從他們的心理健康開始,做到這些,遠離抑鬱

2020-12-23 明理記

導語

六十歲,也叫作花甲之年或者耳順之年;引用孔子的一句話來闡述六十歲:「六十而耳順,聲入心通,無所違逆,知之之至,不思而得也。」孔子的心境,並不是在六十歲的時候能否聽得進好的與不好的,而是心底坦然的面對這一切。也正是強調一個好的心態,才是面對六十歲之後無論發生什麼事情,都能坦然面對一種優良心態。能否做到,如何做到?我們一起來分析。

先不談生老病死,用數據說話

一、人口老齡化的現狀與預期

1、老齡化的劃分標準

根據1956年聯合國制定的《人口老齡化及其社會經濟後果》的劃分標準中,如果一個國家或地區65+歲的老年人佔總人口比例超過7%,則意味這個國家或地區進入了老齡化;

同時,1982年的維也納老齡問題世界大會上,又重新制定了一個標準,當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佔總人口比例超過10%,則意味著進入了嚴重老齡化。

2、我國老齡化的現狀

根據國家統計局2014年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60歲以上的人口已經達到2.12億,佔總人口的比例的15.5%。這項數據表明,從2014年起,中國已經是世界上老年人口總量最多的國家。

根據國際標準,中國已經進入了老齡化社會。

3、我國老齡化的預期

預期在人口統計學中也稱為「人口預測」,那麼根據國內學術界的相關研究,到達今年2020年,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將達到2.48億人,佔總人口比例的17.5%。

那麼,根據國際老齡化標準,中國也就進入嚴重老齡化社會,下圖為2018年~2050年的人口預測金字塔。

這些數據背後的「故事」

我們知道,人的一生中,嬰幼兒時期與老年時期,都是需要格外關注與關愛的兩個階段。由於生理上機理出現衰老,身體與心理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波動」。而這個階段,也是人的一生中對身體健康最為重視的一個階段。

一、正視身體機能出現的「波動」

隨著科學水平與醫療水平的不斷發展與進步,人類的平均壽命也在不斷延長,這是一個不可改變的事實。

換個角度來比喻就像一輛汽車,從生產線下線的那一刻開始,它的「生理機能」就開始了一步步衰老,而每5000公裡的保養,就像我們每個人要定期對身體進行體檢一樣,要不斷地進行查漏補缺,發現問題,及時修理。

而修理的過程,也就映襯了我們感冒需要多喝水並充分休息。如果汽車的某個零件出了問題,就要進入修理廠大修一番,又能重新上路奔跑。同樣,我們人也是一個道理。

心理啟示:正視身體出現的「波動」,就像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一樣,衰老的過程,一些大小毛病就會隨之而來,而能否「修」的好,一個要相信醫療科技,另一個要有一個端正的好心態。

二、正視心理機能出現的「波動」——抑鬱情緒

國際研究1996年,世界衛生組織精神病專家麥克唐納教授就在他的《心理幹預對老年抑鬱患者生活質量的長期影響》這項研究中得到了一個重要結論:

60~85歲的老年人,在患有慢病疾病的基礎上,出現抑鬱情緒的的概率要高於沒有慢性疾病的同齡人。

國內研究2005年,北京市東城區朝陽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孫安靜教授對北京一個社區的老年慢性病患者也進行了同樣的調查,同樣也得出了相同的結論:

有55.6%的老年慢性病患者或存在輕重不同的抑鬱情緒。

小結:既然通過國內外不同的研究,都發現了這個具有共性的結論

那麼回歸問題本身,當進入花甲之年,人體的機能由於衰老的因素或多或少都會出現不同類型的慢性疾病,而按照粗數據去計算,將近一半的概率會因為這些病痛的存在,心理也會出現抑鬱情緒。

所以,這裡的小結認為:

進入60歲之後,害怕生病,並出現情緒上的波動,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同時,根據老齡化人口的增加,這種抑鬱情緒並不是某個人的特例,而是一種較為普遍的心理障礙而已。

除了慢性疾病的因素,還有哪些是我們忽略的

首先回歸到人的本真上,我們每個人雖然在客觀上是一個生命形式的存在,但是存在的動力是社會交往。

就像2003年由陳立英教授主導的《慢性病患者焦慮抑鬱情緒與應對方式相關研究》中找到了我們忽略的答案

婚姻狀況年齡因素性別因素社會地位受教育水平經濟狀況

1、背景

的確,我們不可否認的一個事實是,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城鎮化趨勢不斷增強,人口的流動也隨之增加。就像很多畢業生一樣,畢業後期望得到認可,便努力留在大城市打拼

2、事實

而這一事實的背後,就對空巢老人的又一社會事實的存在埋下了伏筆。畢竟,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父母對待下一代人的期許厚望情感上的割捨換來的是子女更好地發展

3、結論

所以,空巢老人的背後,就像陳立英教授所研究的結論那樣,各種因素摻雜的情況下,又加上由於機體老化出現的慢性疾病,就更會擔心自己出現這樣或那樣的疾病,從而增加了心理上的負擔,逐漸也就形成了抑鬱情緒(心理學上稱為:抑鬱心境)

既然找到了原因,老年人該如何避免這種抑鬱情緒呢?

1、加強老年人對健康知識的科普是解開心結的關鍵

無外乎年長還是年少的人群,對健康的期許是每個人的事實願望。而近些年醫學科技的進步,讓一些疾病又一次次進行精細化的分類,而拗口的醫學名詞也讓很多普通人在第一次接觸的時候也會出現為之一驚的情況。

所以,科普的就顯得尤為重要,特別是利用當前很多醫療機構的微信公眾號,向老年人進行常見慢性病的科普,不僅能有效地將科普知識送達老年人的手中,更能將拗口的醫學名詞通過網絡語言變得言簡意賅、通俗易懂

2、老年人應找到屬於自己的社會舞臺

另外一個普遍的事實是,很多老年人一旦退休之後,就像與社會完全脫鉤了一樣,不再參與社會的活動,也很難找到自我的社會角色

再加上空巢老人所具有的孤獨心態,也就在客觀條件上促使了抑鬱情緒的產生提供了「便利條件」。

所以,老年人應當在退休之後,找到屬於自己的社會舞臺,例如:

社區活動中心老年大學社區圖書館老年興趣培訓班

3、改正不良嗜好,增強體育鍛鍊

由於近些年很多人對健康的意識越來越強,改正不良嗜好也成為了很多年輕人崇尚的一種生活方式。而一些老年人由於受教育水平的限制,加上習以為常的意識,就很難改變自己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

在改正不良嗜好的基礎上,適當的參與到體育鍛鍊中,不僅能有效地增強自身的免疫力,更能通過汗水的排放,增強體內多巴胺的分泌,畢竟抑鬱情緒需要很多的多巴胺來進行調節。

結語

60歲,雖然已是花甲之年,但一個健康的心態,才是擁有健康體魄的關鍵。摒棄消極的態度,讓老有所為充分發揮它的價值與作用,真正有了「所為」之後,面對任何突如其來的變化,也就變得坦然與釋懷了。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您有不同的意見或建議,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我們共同學習,共同進步。明理記,明辨是非,追求真理,記錄生活,感謝有你!

相關焦點

  • 抑鬱低齡化、青少年患病率增高 如何讓孩子遠離「少年的煩惱」
    除了家庭小環境,兒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也與大環境的關愛與呵護息息相關。如何使青少年遠離抑鬱,已成為家長、學校、社會不可迴避的話題,這需要教育相關部門統籌社會資源,防患於未然,為兒童青少年創造一個寬鬆、溫馨、快樂的成長空間,孩子們才能遠離心結,向陽而生。
  • 心理健康的孩子有什麼特徵?心理學家:做到這四點
    心理學家楊鳳池教授說,他在個案中分析求助者的問題時,不太重視求助者說目前發生的具體的事情,而是更關注求助者早年和父母的交流。有個非常優秀的朋友,也是重點大學畢業,工作不錯,老公也很愛她,但是她長期接受心理諮詢,經常在諮詢師面前嚎啕大哭。
  • 心理健康中心建設:團體心理輔導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來的研究表明,大學生有20%~30%左右的人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其主要表現為恐怖、焦慮、強迫、抑鬱、情感危機和神經衰弱等。面對日益沉重的心理壓力,我們高校教育者應引起高度的重視。隨著形勢的發展,以往個體諮詢與輔導、心理健康教育課、媒體宣傳等以知識普及式的傳統心理健康教育途徑由於受人數及效能的限制,已不適應當代大學生的需求。
  •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請遠離那些,充滿正能量的人
    在一項持續8年的追蹤壓力死亡的研究中,有超過18萬的美國人被認為過早的死亡了,死亡的原因並不是壓力本身,而是因為他們相信,壓力對健康是有害的。 事實上,我曾經也把壓力看作敵人,但是我已經改變了我對於壓力的看法,今天我將改變你們的看法。
  • 聽聽心理學家的解析,遠離季節性心理障礙
    常言道:「秋風秋雨愁煞人」,悲秋的蘊意也在一定程度上開始影響了人們的情緒;但是,隨著對抑鬱症的深入研究,單獨從氣候因素的角度去判斷哪個季節發病率高,難免有些以偏概全,同時很多研究結果表明:不同緯度間的溫度與光照的綜合作用對抑鬱症的發病率也存在一定的相關性。
  • 家庭教育成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因素,父母到底該怎麼做?
    隨著青春期發育,青少年抑鬱問題顯著增加。 更需關注的是,多方資料顯示,近年來我國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日趨增多。心理學家曾對20年來的研究數據分析發現,我國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呈增長趨勢。與此同時,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門診就診率也呈上升趨勢。
  • 關愛幹部心理健康 浙報深度解讀嘉善「向日葵行動」
    走進如家一般溫馨的嘉善縣幹部關愛中心,抬眼即見向日葵的寓意與心理學家的名言一起被展示在中心入口處。這個中心的建成開放,正是嘉善縣關愛幹部心理健康「向日葵」行動的成果之一。5月25日,今年的嘉善縣幹部心理健康「向日葵」行動心理關愛月系列活動如約開啟。
  • 遠離心靈的「感冒」 走出抑鬱的陰霾
    如果說死都不怕,還怕什麼,那到底是什麼壓垮了他們?當我們的親人或朋友感到抑鬱、迷茫或者感覺並不好的時候,我們該做些什麼、不該做什麼呢?本期我們就請到一位專家和大家一起解讀和探討有關抑鬱症方面的話題。  專家名片:  楊曉東,山東省精神衛生中心主任醫師、科主任,山東司法精神醫學鑑定委員會委員,山東省勞動能力鑑定委員會專家,北方精神醫學論壇常委、重型精神障礙專業委員會副主委。
  • 大唐臨汾熱電公司關心關愛職工完成心理關愛室「六最」項目建設
    疫情發生後,臨汾熱電工會積極和市總工會進行溝通,聘請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為全體職工進行心理疏導,組織向公寓居家隔離點職工送去慰問,並設立8206082服務熱線電話,隨時接受全體職工撥打、隨時耐心接聽心理諮詢。接聽者堅持做到專業有耐心,使職工們能敞開心扉、傾訴心聲。
  • 心理學家:伍茲滑坡源於抑鬱焦慮
    核心提示:伍茲現在必須接受他有心理疾病這個現實,他所患的心理疾病在心理學中稱為「自戀型人格障礙」,這個疾病的特徵是會讓人過高的評估自己,過低的評估他們的配偶,為他們工作並且以高姿態的心理想要幫助身邊的人。
  • 心理關愛:留學生花七萬搶到機票,卻受到父母的責備自殺
    如果孩子能夠在年少時就逐漸擁有這些特質,那麼就會懂得父母的辛苦,就會在危機重重的美國,學著保護自己而不是貿然回國。二是沒有培養孩子足夠的承壓能力。父母應該知道孩子害怕疫情而回國很正常,哪怕是天價機票,只要能脫離危險,孩子也會在所不惜。但是,父母並沒有意識到孩子的欠缺,更沒有意識到孩子連承受責備的心理狀態都不具備,才會因此釀成大禍,導致孩子在美自殺。
  • 著名心理學家養出三個抑鬱症孩子,沒有愛的知識都是空洞
    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文/老K隨著社會的進步,越來越多的父母對育兒更加重視,他們不斷尋找一種「萬金油」的方法來幫助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長。1924年,有一位美國心理學大師在自己的著作中寫道:「給我一打健康的嬰兒,我能把他們訓練成任何我想要的樣子!」他的理念就是將一張白紙的嬰兒按照各種角色的教育方式培養,忽略孩子自己的自主性,後來這些理論被整理出來,就形成了著名的心理學流派——行為主義。
  • 心理學家:看上去樂觀的人,竟然更容易患上抑鬱症
    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上世紀20年代,心理學家路易斯·特爾曼發現,那些被父母和老師認為幽默感比較強的孩子,成年後容易早逝。一份關於芬蘭警察的縱向報告發現,那些讓他人感到有趣的人很容易過度肥胖,或者物質成癮。
  • 父母的四種教養方式,容易讓孩子自卑,父母要警覺
    臨床心理學家Dr.Jonice Webb認為:如果父母沒能給予孩子足夠的情感回應,不關注孩子的真實想法,這種童年期情感忽視會造成孩子的低自尊與自卑,沒有歸屬感,沒有安全感,甚至陷入抑鬱。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寫道:經常遭受父母打擊的人,常常容易自卑,並且會陷入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的情緒中不可自拔,嚴重時還會患上心理疾病,導致許多極端行為。
  • 有礙老年人健康的不良心理
    如果你不能看破紅塵,審時度勢,而是固守著原有的種種觀念,那麼你 定會產生諸多不健康的心理。而這些不健康心理會毫不客氣地加速你的衰老。<br><br>   老人面對衰老,以及伴隨著衰老而來的權利和能力的喪失,你能否心靜如水?如果你不能看破紅塵,審時度勢,而是固守著原有的種種觀念,那麼你 定會產生諸多不健康的心理。
  • 你抑鬱了嗎?心理學家指出,有這6大性格缺陷的人更易得抑鬱症
    抑鬱會發生很多不良的反應,包括情緒上的、心理上的、行為上的、意識上的不良反應,大多數都是因為遇到一些困難,自己想不通,走不出來,才會發展成抑鬱症。但是如果一個人的要強性格遠遠超過了這個人的做事能力和心理能力,就會變成一個人的負擔。因為如果你的能力不及你自己的期許時,事情發生就會產生沮喪、失落等負面情緒,如果在長期時間內都是這樣的性格,都處在這樣的境遇中,經過日積月累這個人就會抑鬱。
  • 青少年頻發跳樓:5個孩子中就有1個抑鬱,怎麼能讓他們快樂起來?
    積極的反饋和有愛的氛圍,讓孩子遠離抑鬱。 說實話,看到上面這些數據,常爸和我都倒吸了一口涼氣。除了知道現在的情況可能真的很嚴重外,我還在論文裡收穫了一些「很意外」的發現。
  • 孫偉都乾貨:關愛女性心理健康更重要
    孫偉都乾貨分享,世界上最偉大的是母親,除了女人懷孕和生產的痛苦之外,女性在職場上和生活上會面臨的一些困難也是很多的,產前抑鬱、產後抑鬱、帶孩子、難找工……這些相信大家都了解了很多了吧!當了母親之後,孩子固然是最重要的,但是好好對自己也是不可忽視的。
  • 心理學:動畫大片《頭腦特工隊》的心理解析,萊莉的抑鬱能好嗎
    心理學:動畫大片《頭腦特工隊》的心理解析,萊莉的抑鬱能好嗎文,王彥輝朋友推薦我看《頭腦特工隊》,並說她有點女主的抑鬱特徵,不知該怎麼辦?其實,如果真抑鬱了也沒什麼大不了的,生活那麼艱難,誰還不抑鬱幾天啊?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這麼擔心抑鬱,實際上是對抑鬱的一種誤解。他們之所以這麼害怕抑鬱,是把抑鬱看成了絕症,不是精神分裂,就是大腦錯亂,或者接近快要自殺之類的問題。
  • 心理學家:掌握這六條「黃金法則」,你就能快速擺脫抑鬱和焦慮
    心理學家:掌握這六條「黃金法則」,你就能快速擺脫抑鬱和焦慮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逆境,都會感到心理壓力陡然增加,難免會產生焦慮、抑鬱情緒,只不過有的人能夠找到適當渠道進行排解。還有一些找不到宣洩途徑的人,只能對這種負面情緒聽之任之,長此以往損害了自己的心裡健康,更有可能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