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國第一收藏家,曾捐贈「半個故宮」,卻因級別不夠溘然辭世

2020-12-18 史小館

古代的等級制度,大家多少都是了解一些的,簡單概括來說,就是誰的身份地位高一些,誰受到的特殊待遇就會多一些,其實這些規則放在現如今的社會也是一樣的道理,今天我們就說一位身份地位不同旁人,卻因為級別問題溘然離世的一位民國的收藏家!

張伯駒

張伯駒,民國四大公子之一,他的父親是清末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張鎮芳,曾經創辦了當時中國的四大銀行之一的鹽業銀行。他的表叔更是當時威名赫赫的民國大總統袁世凱,可以說年輕時候的張伯駒真的是巨有錢,這樣的家世背景,隨便讓家裡安排一個工作,都是「大官」,高高官厚祿自然不用發愁。

張伯駒

但是有錢人家的孩子自然與普通人家的孩子不同,張伯駒從小就愛詩詞歌賦、戲曲書法,17歲時的他毅然決然辭掉了表叔袁世凱給他安排的陸軍混成模範團」旅長的職位,專心自己的愛好,搞收藏去了。家裡家財萬貫、高官滿堂,自己就算什麼都不幹,也不會有什麼影響,但是他的父親張鎮芳怕他玩物喪志,強行安排他在鹽業銀行掛了職位。

張伯駒

在這個背景下,張伯駒接觸文物倒是更進一步了,當時,清朝朝廷的大部分文物都抵押在銀行,所以張伯駒在這裡培養了他超乎尋常的鑑賞眼光。從此,在中國的收藏界慢慢多了一位視金錢如糞土的「大咖」。

《照夜白圖》

1936年,韓幹的《照夜白圖》,被溥儒以一萬大洋的價格賣到了日本人的手中,引起軒然大波。《照夜白圖》是畫的唐玄宗的汗血寶馬照夜白,圖上有南唐後主李煜、美術史家張彥遠、宋朝米芾等人題字,是從唐朝到民國收藏脈絡清晰的國寶,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是真正的無價之寶。張伯駒歷經輾轉也沒能阻擋了文物流失的結局,從此他便立志「予所收蓄,不必終予身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傳有緒」。

《平復帖》

兩年後,溥儒準備再次出售另一件國寶級文物《平復帖》,張伯駒得到消息,三次向溥儒求購。這一次,張伯駒下定決心要親戚所有將這副帖子拿下,不再讓國寶文物落到外國人的手中,他通過琉璃廠的一家老闆找到溥儒,但是溥儒開出了20萬大洋的天價,張伯駒無法承受如此天價,只能宣告失敗。第二年,張伯駒請到了張大千向溥儒購貼,出價6萬大洋,但是溥儒依舊堅持非20萬大洋不賣,張伯駒第二次求購失敗。後來張伯駒得知溥儒籌集親喪費用,為母發喪,張伯駒便找到溥儒借給他1萬大洋,在這個人情的,最終張伯駒以4萬大洋的天價購得了這天下第一帖《平復帖》。

《遊春圖》

之後的幾十年間,張伯駒又陸續購得了《遊春圖》《上陽臺帖》《張好好詩》《雪江歸棹圖》百花圖等等的絕世佳作,解放之後他和妻子將《平復帖》《遊春圖》等八件頂級國寶捐贈給了故宮和吉林博物館,這些文物的價值都是以億計算的,國家給他20萬的獎勵他也不要,只得了一張褒獎狀。

褒獎狀

這樣一位與國有大功的收藏家,卻在晚年的時候遭到不公正的批鬥、不平等的待遇。1982年,突患感冒的張伯駒住進了北京大學醫院,醫院給他安排了一間8人住的病房,此時的張伯駒老人已經是85歲高齡,為了能夠靜養,向院方提出要求,希望能有個單人病房接受治療,但是得到的卻是一個冰冷的回答:你的級別不夠。不過幾日,老人與世長辭,離開人間。

張伯駒離世前最後一張照片

如今,《平復帖》《遊春圖》都在故宮裡平靜地躺著,而張伯駒也成為了歲月裡慢慢被人淡忘的一個名字。

相關焦點

  • 他捐了半個故宮,病重時想換個單人房間,卻被醫院告知:級別不夠
    他捐贈的文物數量是非常多的,在當時,抵得上半個故宮。不過這位晚年病重的時候,想要換個房間都被告知不行。他就是張伯駒,也是民國四公子之一。民國四公子指的是民國時期幾位有名的世家子弟, 排得上的都是老爹比較厲害的,比如說張學良還有袁克文這幾位,都是軍閥的兒子。張伯駒排上榜,出身自然也不低,他的父親名叫張鎮芳。
  • 半個故宮都是他捐的,病重被告知:你不夠級別,不能進單人病房
    推薦語: 我們自然希望每一個英雄都能夠得到一個美滿的結局,然而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這位英雄,在自己病重住院想要換一間病房的時候,因為自己的級別不夠,沒有辦法得償所願,而他對我們國家所做出的恩惠是我們沒齒難忘的。
  • 故宮往事:火災後溥儀建網球場,張伯駒捐出半個故宮
    查點工作完成後,舊宮城正式定名為故宮博物院,並於1925年10月10日對民眾開放,票價半塊銀元。開放日,十萬民眾湧入,「六宮之中,無處不如蟻聚焉」。儲秀宮內,被褥凌亂,盆花枯萎,桌上還特意放了咬了一口的蘋果。宮裡自鳴鐘最受遊客喜愛,扔一塊錢,它就可以表演一次寫字,寫「八方向化,九土來王」。
  • 民國公子張伯駒,一個人的捐獻撐起了半個故宮,他是何方神聖
    他本來是張錦芳的兒子,後來和他妹妹一起過繼給了張振芳,成為了張振芳的兒子。她七歲學私塾,九歲就能夠寫詩,還被稱為了神童。 宣統三年,張伯駒和袁世凱幾個兒子進入了那個時候最好的學校進行讀書,等到了民國的時候,他結婚了和他親爹給介紹的安徽的女孩,叫做李月娥。
  • 千金盡散名跡留芳:那些民國時期的收藏家
    因好而藏 民國藏家眾生相20世紀初的中國,戰亂頻繁,國家收藏力不從心,大量國寶流落民間,因而掀起一股民間收藏熱,也湧現了諸多著名收藏家。唐·杜牧書《張好好詩》 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民國時期的收藏家,不僅收藏數量龐大,在遇到古代藝術精品時,更是不惜代價。收藏家張伯駒不惜重金,其藏品多是國寶級別,且是中國現存較為古老的繪畫和書法。張伯駒從30歲涉入收藏界,出手就是頂尖級藏品。他曾以當時6000大洋購得北宋範仲淹《道服贊》、6000大洋購得杜牧《張好好詩》。
  • 中國第一玩家 著名文物專家 鑑賞家 收藏家——王世襄
    著名文物專家、學者、文物鑑賞家、收藏家、國家文物局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研究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38年獲燕京大學文學院國文系學士學位。1941年獲燕京大學文學院碩士。1947年3月任故宮博物院古物館科長及編纂。1962年10月任文物博物館研究所、文物保護科學技術研究所副研究員。1980年11月任文化部文物局中國文物研究所研究員。
  • 杜月笙幼子、收藏家杜維善溫哥華去世,曾捐上博兩千餘古錢幣
    【搜索下載華輿APP,瀏覽世界各個國家媒體的新聞資訊,且無需翻譯】華輿訊 據僑報網報導 當地時間3月7日,中國知名收藏家和古錢幣研究專家杜維善因病在加拿大溫哥華去世,享年88歲。2013年,他再向上博捐獻了400多枚西域古代國家錢幣文物。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近日表示:「談到上博的收藏,一定要講到杜維善,這是繞不過去的,他捐贈的古錢幣既有觀賞價值,還有非常大的學術研究意義。他的古錢幣研究在中國來講是具有開拓性的。」杜維善,1933年12月16日出生,系杜月笙最小的兒子,排行老七。
  • 紀念瀋陽故宮博物院建院90周年
    2016年11月16日,瀋陽故宮博物院迎來90華誕。瀋陽故宮,又稱盛京宮殿,在清代曾經有近20萬件的清宮御用物品和內府秘籍,從北京移送這裡貯藏。1914年,這裡的11萬多件藏品被遷往北平古物陳列所;1933年部分藏品又隨故宮文物南遷,輾轉數地,後遷至南京;1948年底,部分文物精品從南京被遷往臺灣。
  • 故宮一半的珍品皆源於此人,他的收藏撐起了半部美術史
    、嚴嵩、和紳之類的權臣巨富,隨著了解的深入,才知道此人是中國名垂青史的平民大收藏家。項銓在日後有更巨的財富增長,除了經商頭腦外或許更得益於他的品格——項銓當年買下一處房屋,幾十年後翻修時,從壁肚裡發現了一大筆金子,項銓找到舊宅主人的後代,把這筆錢如數還給了他們。項銓死後,把家產以一作三,分給了他的三個兒子。二哥醉心於文藝事業,天天賦詩作畫;兄長(項元汴比長兄小 25 歲)踏入仕途,無心金錢。所以,項家的大部分家產都給了這位小兒子。
  • 超級收藏家是怎樣煉成的
    在70餘年的收藏生涯中,坂本五郎屢創中國古瓷拍賣的世界紀錄,更收集了大量罕見珍品。在收藏的同時,他還不斷地將自己的藏品捐贈給亞洲各地博物館。其中不少已經成為東京國立博物館、奈良國立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臺北故宮博物院和大英博物館的館藏精品。 坂本五郎的一生充滿著非凡的經歷。
  • 故宮博物院90周年重量級展:眾國寶背後的唏噓故事
    前後共分三次,故分「初編」、「續編」和「三編」。儘管後世發現《石渠寶笈》中著錄的書畫良莠不齊,既有中國書畫史上的經典之作,也不乏偽作、仿作,清宮收藏品味高下也為現代人所議論,但這並不影響《石渠寶笈》在中國書畫著錄史上集大成者的地位,就算是現今重新整理出版的印刷品,也一樣價格不菲。
  • 悼念收藏家張雅宗先生
    於是,痛下決心,以「文字」貫穿自己典藏的古董收藏體系,創立了「中國古代文字藝術館」。——他聞聽這個定位,大讚!另外,雅宗身上也有中國傳統文人的風範,並常年刻意保持著,最終形成了一種特立獨行的文化人做派。他給自己起了個字號「宗時」,並以這個名號撰寫了一大批文化研究、收藏考證類的優雅散文。
  • 中國四大故宮之一,曾面積是故宮的1.5倍,現如今卻一片廢墟
    對南京的旅行,我其實比較陌生,已經很長時間沒去過南京了,最近才知道,這是一個有著許多文化底蘊和古建築的城市,除了一般的孔子廟和陳華的相聚,個人最期待的就是來南京的明故宮了,我覺得它是最令人感動的旅遊景點。
  • 展覽眼 | 臺北故宮公布2021年展覽計劃
    「權利的形狀—南薰殿帝後像特展」故宮博物院南薰殿始建於明代,位於紫禁城西南角。曾當過庫房,養過警犬,幾十年來,它一直秘不視人,用於存放各類建材和雜物。北宋滅亡,皇宮裡的大量珍寶繪畫開始流散,《溪山行旅圖》便是其中之一;明代初年它被收藏在宮中,後來流入民間,大鑑賞家董其昌在詩塘上觀後題字;清初經收藏家梁清標之手,轉入乾隆皇帝內府;上世紀三十年代,南京國民政府將紫禁城的珍寶分批南遷,這其中也包括《溪山行旅圖》。最終,此畫珍存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 民國四公子之一,人說半個故宮都是他捐得,並不誇張
    張伯駒曾任故宮博物院專門委員、國家文物局鑑定委員會委員,吉林省博物館副研究員、副館長,中央文史館館員等職。他的專長,得以充分發揮利用,適得其所。他原本天資超逸,又博覽群書。寫下了大量格律相諧、化典圓熟的古體詩詞和音韻、戲曲論著,其詩詞、對聯、分鐘等,達到很高的水平。張伯駒是名仕風範,有錢有閒。平素不抽菸、不喝酒、不賭博、不穿絲綢,也從不西裝革履,終年一襲長衫,飄逸瀟灑。雖人稱「民國四大公子」,但他對個人物質生活全不在意。飲食非常隨便,有個大蔥炒雞蛋就認為是上好的菜餚。
  • 王世襄與故宮之間有怎樣的恩怨情仇?
    記得上個世紀末,劉廼中先生向我推薦兩位文博大家寫的書:朱家溍先生的《故宮退食錄》、王世襄先生的《錦灰堆》。前一套我讀的很溜,它有故事性;第二套讀的很謅,許多領域是我陌生的。我喜愛收藏有年,凡是與收藏沾邊的都要認真去學,我在認真梳理兩位先生的人生軌跡時發現,兩位文博大家都被中國第一大文博單位——故宮博物院開除過,只不過朱家溍後來被請了回去,而王世襄卻拒絕了邀請。
  • 誰在帶海外中國古董回家?聽收藏家講跨洋「淘寶」故事
    翻開自己收藏的珍品,撫摸刺繡上織進了歲月的紋路,從事中國織繡藝術品收藏逾半個世紀來,王金華時常還會想起從海外淘回這些古董時的場景。 80年代後期,正是中國改革開放如火如荼的時候,中國的古董交易行業開始興起,1990年王金華辭職回到北京,在勁松第一舊貨市場開了自己的店,同年他舉辦了個人的第一次織繡藏品展覽。從那時開始,王金華的藏品越來越多,沒等他回山西繼續淘寶,全國各地都跑到北京來送貨了,不僅如此,越來越多拿著外匯券的老外開始來到中國買古董。
  • 中國當代藝術最重要的收藏家之一|烏裡·希克的藝術城堡
    主人: 烏裡·希克(Uli Sigg)▼瑞士人,1979年,他是改革開放後第一批來中國的外國人之一,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迅達(中國) 電梯(Schindler)有限公司的參與創始人。1995年至1998年擔任瑞士駐中國大使。他是目前為止中國當代藝術最大也是最具權威的收藏家。
  • 民間收藏家微信群裡愛心義賣 捐贈100萬元善款支持武漢抗疫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周小平 這兩天,莊洪海所在的收藏家微信群裡,進行著一單又一單的藏品義賣,近500人的群裡,藏家們拿出自己的藏品在群裡拍賣,每一單的拍賣所得匯入指定帳戶如今,他們將義賣的100萬元,通過捐贈給中國華僑公益基金會用於支援武漢抗疫
  • 一周文博|大都會重新評估捐贈政策,博物館面對捐贈/贊助是否應該「來者不拒」?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主席兼執行長在採訪中說:「賽克勒家族與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往來已經有半個多世紀了。這是一個龐大的家族,在阿片類藥物危機爆發的前幾十年就開始了對大都會博物館的支持和援助。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正進一步審視接收捐贈的政策,我們將適時跟進報告。」 如今,普渡製藥被指控過度推銷奧施康定藥物,並向當局隱瞞其濫用情況與非法銷售,導致阿片類藥物危機的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