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強國丨捷克斯洛伐克為何會「天鵝絨分離」?利益的角逐戰場

2020-12-18 莫紙硯
捷克和斯洛伐克地形圖

中歐兩個內陸小國——「捷克」和「斯洛伐克」的國歌,《我的家在哪兒》《塔特拉山上的暴風》其實是一首歌曲拆分為兩部分,律動的音符上承載著兩國「聯合與解體」的歷史印記。

捷克斯洛伐克在歐洲大陸的地理位置

位於歐洲大陸中心交通要衝的「捷克」

捷克,全稱為捷克共和國,位於歐洲大陸中部,前身是奧匈帝國的重工業行省,世界工業強國捷克斯洛伐克,二戰時期歐洲第二大兵工廠。捷克分別與德國、波蘭、斯洛伐克和奧地利接壤,是一個內陸國家,國土總面積為7.89萬平方公裡,總人口為1065萬。

中歐地形圖

捷克地處三面隆起的四邊形盆地,東北是蘇臺德山脈,西北是厄爾土山脈,西南是舒馬瓦山,東南的喀爾巴阡山脈把捷克和斯洛伐克兩國版圖分割,物理地域的板塊分布也無形中把兩國隔離開來。東南是多瑙河中遊平原,易北河自南向北穿過捷克中西部地區,可通航商船。

捷克和斯洛伐克地形

東部的摩拉瓦河—奧得河上遊河谷地區是捷克盆地與斯洛伐克山地之間地帶,兩山夾峙形成的走廊,自古是北歐與南歐之間通商要道,南北歐暢通,這也是德國在二戰期間最先佔領此地的緣由之一。

捷克與斯洛伐克附近地形圖

布拉格為捷克首都,地處歐洲大陸的中心,是溝通東歐、西歐和巴爾幹半島的主要節點,戰略位置極為重要。地理位置上同時恰好介於德國柏林與奧地利維也納這兩個德語國家的首都中央,是一座歐洲歷史名城,號稱「文藝之都」

捷克行政圖

捷克全境屬海洋性向大陸性氣候過渡的溫帶氣候,國內丘陵起伏,綠植密布,林木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34%。盆地內的平原地區土地肥沃,適宜發展畜牧業,生產農牧產品。

中歐地區降水量

捷克山區內褐煤、硬煤及鈾礦蘊藏相當豐富,儲量均居世界前列。要知道,這些礦產資源都是重工業,特別是軍工行業的重要燃料,奧匈帝國把工業重心放在此區域的目的不言而喻。

捷克煤礦蘊藏圖

貪婪的德國人剝削捷克,為種族矛盾埋下隱患

公元10世紀上半葉,斯拉夫人形成的部落聯盟在以布拉格為中心的擴散區域內建立起捷克公國(後改名為波希米亞王國),封建社會制度得以迅速發展。

波希米亞王國的前身-大摩拉維亞帝國領

到15世紀初時,捷克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越發尖銳。由於捷克豐富的礦藏資源和富饒的土地,引來德國封建主貪婪的目光和野心,大規模德國移民人向捷克湧入,其中不乏大量德國商人、城市貴族。

與德國做鄰居的捷克

外來種族的移入不僅侵佔了原本屬於捷克人民的權益,而且還與捷克的大封建地主、教會相勾結,共同剝削底層民眾。捷克工農群體及大量城市平民,受到民族與階級的雙重剝削和壓迫。

歐洲宗教覆蓋區域圖

最終於1419年7月,「胡斯戰爭」爆發,以農民為主體的反封建鬥爭席捲整個捷克地區和斯洛伐克部分區域。雖然最後革命獲得勝利,捷克人贏取得民族獨立,但並未從根本上解決掉國內矛盾。因為各階層的利益矛盾和教會問題依舊殘留,並且國內其他區域,特別是蘇臺德地區仍生活著大量德意志族人,無疑是種下民族衝突的隱患。

被驅逐的德國家庭

事實證明,不解除根源性矛盾仍將不斷發生衝突。整個17世紀至19世紀中葉,捷克人民都在階段性起義對抗教會的壓迫,反抗封建王朝的統治,然後都受到當局的殘酷鎮壓。一直持續到1867年,捷克和斯洛伐克被吞入新組成的政合強國——奧匈帝國版圖,被迫接受其統治。

奧匈帝國版圖

英法「綏靖政策」出賣捷國丨留下戰爭「後遺症」

捷克和斯洛伐克兩國長期被奧匈帝國剝削壓制,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捷克和斯洛伐克一直在謀求建立一個獨立、統一的國家。1918年,一戰後奧匈帝國戰敗瓦解,捷克與斯洛伐克趁機聯合建立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

奧匈帝國組成國

捷克斯洛伐克東起波多爾高地與蘇聯相鄰,南至多瑙河中遊平原與匈牙利、奧地利接壤,北抵波德平原與波蘭交界,西達阿爾卑斯山脈與德意志共和國相連。總面積為12.79萬平方公裡,總人口超過1000萬,其中捷克人約佔64%,斯洛伐克人約佔30%。

中歐半徑地形圖

由於捷克是奧匈帝國時期的重工業區域,且受西歐德意志的影響,工業非常發達。而斯洛伐克則受南歐匈牙利的影響,則以農業為主。表面上看兩國合併實現資源優勢互補,實質上卻是捷克綜合實力單方面碾壓斯洛伐克,這為日後捷克斯洛伐克解體埋下伏筆。

斯柯達兵工廠是僅次於德國克虜伯的歐洲

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國元首於慕尼黑籤署《慕尼黑協定》,將捷克斯洛伐克境內以講德語為主的「蘇臺德地區」割讓給納粹德國,相當於將捷克斯洛伐克西部的防禦屏障完全拱手送予希特勒。

慕尼黑協定將蘇臺德地區割讓給德國

全稱《關於捷克斯洛伐克割讓蘇臺德領土給德國的協定》包括8條正文、1個附件和3項聲明。其中便有捷克斯洛伐克將蘇臺德地區割讓給德國,德軍於1938年10月1日~10日分階段完成對上述地區及其他德意志族佔居民多數地區的佔領,這些地區存在的任何設備必須完好地交給德國;

慕尼黑條約

其實早在在1937年6月,納粹德國就已擬定出侵略捷克斯洛伐克的計劃,目的是先佔據蘇臺德領土作為「跳板」和「飛地」以此來掠奪更多資源及領土。

德國法西斯的擴張路程

而面對納粹德國的擴張野心,英法兩國當局推行「綏靖政策」企圖犧牲捷國利益而將德意志侵略矛頭引向東部(英法領土位於德國西部),以緩和與德國的矛盾,維護自身安全。

1938年9月29~30日,慕尼黑會議

結果此舉不僅挑起民族矛盾,也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二戰初期的歐洲局勢

1939年3月,德國出兵將整個捷克佔領,斯洛伐克則成為德國的附庸國。1945年,在蘇聯的幫助下,捷克和斯洛伐克全境解放,兩國再次合併為捷克斯洛伐克,並於1955年加入華沙條約組織。

二戰時,歐洲戰場形勢

1968年1月,美蘇冷戰時期,捷共第一書記杜布切克發動名為「布拉格之春」的經濟和政治改革運動。在蘇聯看來,此舉有脫離其控制的傾向及對其領導地位的挑戰,是對於東歐地區政治穩定的一種威脅,於是蘇決定對捷進行武裝幹涉。

1968年1月5日,杜布切克取代諾沃提尼成

「布拉格之春」是試圖在另一種社會主義的基礎上,解決因強加在捷克斯洛伐克頭上的蘇聯模式而引起的政治和經濟危機。它是根據本國國情,為加速經濟發展,完善社會主義制度而在政治、經濟方面進行改革的有益探索。目的是建立一條適合本國國情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

布拉格之春

蘇聯秘密部署代號為「多瑙河」的軍事行動,1968年8月20日,在「華沙條約組織」軍事演習的掩護下,蘇聯閃電襲擊了捷克斯洛伐克,蘇軍很快佔領了布拉格,並逮捕杜布切克,不到6個小時。

蘇聯軍隊進入捷克斯洛伐克

蘇聯及華約成員國20萬武裝佔領捷克斯洛伐克全境,連美國以及北約組織都未來得及作出反應。

蘇聯為首出兵佔領捷克斯洛伐克

蘇聯的迅猛入侵,雖成功的阻止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使蘇聯的威望達到頂峰。但同時也極大的震動了社會主義陣營,蘇維埃聯邦各國都擔憂成為下一個捷克斯洛伐克。

前蘇聯陣營版圖

這為日後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埋下伏筆,更是為「入侵阿富汗」開了先例。

東歐劇變形勢圖

1989年,捷克斯洛伐克爆發「天鵝絨革命」,結束了捷共中央的領導。然而,這時捷克和斯洛伐克的「友誼」也走到盡頭。1993年1月1日,捷克斯洛伐克正式分離為兩個獨立的主體國家,即現今的捷克共和國和斯洛伐克樂共和國。

1989年天鵝絨革命

歷史遺存的民族問題丨兩國「和平分手」

捷克和斯洛伐克兩個民族雖語言相近、信仰相同,但歷史發展道路卻不完全相同。捷克長期從屬於神聖羅馬帝國和奧地利帝國,而斯洛伐克人則長期處於匈牙利人的統治之下。

羅馬帝國時代的捷克和斯洛伐克

另外,捷克和斯洛伐克兩個地區,一個屬於重工業發達領域,一個是以第一產業農業為主,經濟發展不平衡,差距越拉越大。

捷克和斯洛伐克經濟對比

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給捷克斯洛伐克也造成十分嚴重的「後遺症」——民族問題,特別是蘇臺德領土的大量德國人在步入現代社會後愈發要求獨立自治,二戰時德國在捷克和斯洛伐克分別扶持的傀儡政權也無形中把兩國分割開來。

上圖為捷克1934年德國裔人口:佔25%

不過,與前蘇聯和前南斯拉夫兩個聯邦制國家相比,捷克斯洛伐克的解體最大的特點是「平和」

前捷克斯洛伐克和前南斯拉夫

捷克和斯洛伐克兩個民族的形成與發展史雖各有千秋,但總的來講並無大的積怨和仇恨。

兩國人民對國家形式的意見

因此,斯洛伐克與捷克的解體是在兩國協議中逐步達成一致的,不僅沒有發生暴力衝突,甚至也沒有相互詆毀的過激言行,真正如天鵝絨般平和柔滑地「分離」。

其實兩國邊界很短 而且相互通暢

參考資料:

鄒豹君.歐洲地理:商務印書館,1998年董雅文.蘇聯、捷克斯洛伐克等國的現代地理學.《 CNKI 》 , 1983房寧."天鵝絨革命"是怎樣發生的.《 河北工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 , 2002毛銳,於翠萍.蘇聯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決決策過程新論.《 東方論壇:青島大學學報 》 , 2002姜琍.轉型時期斯洛伐克民粹主義探析.《 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 》 , 2008魯勃佐夫著,葉文雄.胡斯戰爭 (十五世紀捷克偉大的農民戰爭).《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 1961高曉川.奧匈帝國的民族與民族關係治理.《 CNKI 》 , 2014

相關焦點

  • 捷克斯洛伐克緣何分離?
    捷克斯洛伐克緣何分離?這兒有這麼一對「模範夫妻」——捷克斯洛伐克。1992年,「他們」離婚了。
  • 不要再喊捷克斯洛伐克了!它們早就是兩個國家了 !
    +小編實在無法忍受啊,明明就是捷克和斯洛伐克兩個國家,現在仍然還有人會喊成捷克斯洛伐克。忍無可忍的小編跳出來給普及知識啦!
  • 歷史上,捷克和斯洛伐克本是一家,為何最終會走向分裂?
    在奧匈帝國時期,捷克斯洛伐克所在的地區被稱作波西米亞,是中歐工業革命開展最早、工業化程度最高的地區。因此,獨立之後的捷克斯洛伐克還發展得挺不錯,其工業實力很強,能排進歐洲前六,超過波蘭。其生產的輕武器、火炮等武器在當時可謂是獨樹一幟,當年的捷克造在咱們抗日戰場上可是立下了汗馬功勞。
  • 1968年,蘇聯50多萬軍隊,為何佔領了盟友捷克斯洛伐克?
    1968年8月,蘇聯出動了25個師,再加上盟友波蘭、匈牙利、東德等國家的軍隊,總計50多萬大軍,從各個方向進入了盟國捷克斯洛伐克,並且徹底控制了這個國家。一個重要的問題出現了,既然蘇聯與捷克斯洛伐克屬於盟友,蘇聯為何要大動幹戈,集結50多萬軍隊呢?
  • 「布拉格之春」:捷克斯洛伐克的民主化改革
    「布拉格之春」是捷克斯洛伐克在1968年春天所進行的一場民主改革。1968年4月5日,改組後的捷共中央通過了推行政治經濟體制改革的《行動綱領》,宣布「走捷克斯洛伐克的社會主義道路」,建設「具有人道主義面貌的社會主義」。
  • 捷克斯洛伐克小史,原本兩兄弟,分家一千年
    還有一部分就遷到了中歐,也就是現在的西斯拉夫。主要是波蘭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所以,捷克人、斯洛伐克人原本就是一個族群的。斯拉夫也曾經搞過斯拉夫運動,要所有的斯拉夫民族建一個國家,這個就太嚇人了。直到今天,斯洛伐克還比較懷念這個國家,就像中國人會夢回大唐一樣。如果沒有變化,捷克跟斯洛伐克就永遠是好CP。但這時,來了一個猛人。這個猛人叫馬扎爾人。
  • 二戰後德國遭到嚴懲,為何能獨霸中歐?
    地理上中歐大體是阿爾卑斯山脈以北、波羅的海以南的區域,中歐八個國家依次是:德國、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奧地利、瑞士、匈牙利、列支敦斯登。
  • 捷克為何寧願投降納粹德國也不投向蘇聯?
    點擊題目下方 評論古今 一鍵關注本帳號捷克為何寧願投降納粹德國也不投向蘇聯?文:信力建英法兩國為了避免與納粹德國開戰,出賣了盟友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在沒有捷克代表與會的情況下,就把捷國的蘇臺德地區割讓給納粹德國。德國見英法如此妥協,在得到蘇臺德之後乾脆趁熱打鐵,一舉出兵侵佔捷克斯洛伐克全境。面對強大的納粹德國,捷克自然不敵,不得不向德國投降,就此捷克斯洛伐克淪陷。這其中有個小插曲。
  • 二戰時期,工業能力大於日本的捷克斯洛伐克為何會滅亡,原因在這
    捷克斯洛伐克政府為了能夠應對未來可能爆發的戰爭,不惜花費巨資在靠近德國的「蘇臺德地區」修建了大量的永久性國防工事,用於阻擋侵略。希特勒上臺後,德國吞併了奧地利,實力大增,但仍然不敢小覷捷克斯洛伐克,因為此時的捷克斯洛伐克已經度過了經濟危機,在軍事實力上完全有能力同德軍一戰,而如果一旦選擇開戰,德國的首要目標就必須佔領「蘇臺德地區」,但捷克政府已在該地區部署了重兵,德軍強攻的勝算不大。
  • 二戰時期的捷克斯洛伐克有多悲
    即便法國履行它與捷克斯洛伐克聯盟的義務,波蘭也不願向法國駐波蘭大使諾埃爾保證遵守中立。從這裡也可以看到,法國聯盟體系最後是要陷於自身內部的重重矛盾之中的。同法國訂有主要是針對德國的同盟條約的波蘭,竟會加入德國一起去進攻法國的另一盟國捷克斯洛伐克,即便在法國為保衛捷克斯洛伐克而同德國交戰時,它也會這樣幹。
  • 軍火商與臺灣密談軍售,高官向大陸猛潑髒水,捷克為何一再胡鬧
    彼時新中國剛成立不久,彼時的捷克斯洛伐克,是東歐和中歐各國最早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五個國家之一。50年代末之後,中蘇關係不斷惡化,一定程度上破壞了中捷良好的經貿關係。 1968年,被稱為「捷克斯洛伐克年」,這個中歐小國以「布拉格之春」聞名於世。當年1月,新上任的捷共領導人杜布切克吹響改革號角,提出要建設「有人性的社會主義」,準備徹底拋棄蘇聯模式,開啟民主化序幕。
  • 一戰為何會把實力雄厚的歐洲五強之一的奧匈帝國打的解散了?
    在二戰前夕,當德國元首上臺之後,他第一時間就選擇了讓德國成功吞併奧地利,隨後又拿下了捷克斯洛伐克,這也讓德國具備了發動大戰的實力。那麼德國所吞併的這兩個國家,在此前還是德國的盟友,它們原本屬於奧匈帝國,這個國家是德國在一戰時候的同盟,可隨著一戰的失敗,奧匈帝國被徹底瓦解,自此就失去了在歐洲的主導權。
  • 親兄弟,也要明算帳——捷克斯洛伐克「和平分家」記
    但是捷克斯洛伐克的瓦解,就有點令人費解了:捷克人、斯洛伐克人都是西斯拉夫人,相互之間也沒有大的仇恨,為何最終也一分為二了呢?其實,我們縱觀其歷史,便可以略知一二。不可否認,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同屬西斯拉夫民族,血緣關係相當接近。不過,兩者雖然歷史起源相同,但在隨後的歷史發展中卻「分道揚鑣」了。
  • 獨家丨中歐班列系列漫畫丨從中國開出的第一班中歐班列
    獨家丨中歐班列系列漫畫丨從中國開出的第一班中歐班列 2020-12-08 18: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捷克斯洛伐克電影《坦克旅》簡介
    這些矛盾中既有傳統的意識形態矛盾,也有錯綜複雜的國家利益衝突。一些被法西斯佔領的國家,其政府和人民除了組織抵抗運動就地反抗侵略外,還有相當的一部分撤往國外組織流亡政府和軍隊繼續戰鬥。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戴高樂領導的「自由法國」運動。其他一些國家的情況更為特殊,一部分人逃往西方,特別是在英國組織了流亡政府,而另一部分人卻因為各種原因到了東方,在蘇聯參加了抵抗德國法西斯的戰鬥。
  • 二戰時,捷克斯洛伐克為什麼會成為慕尼黑陰謀當中的犧牲品?
    呂海峰 胡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曾經有過一個「慕尼黑陰謀」,而就在這場陰謀當中,英國和法國為了避免全面戰爭的爆發,維護自己的私有利益,於是,就在他們與德國籤訂的一份《慕尼黑協定》中,將捷克斯洛伐克這個國家作為了一種犧牲品。那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逆風飛揚》丨一艙難求、搖號預訂 今年中歐班列為何如此火爆?
    我們是哈薩克斯坦那邊,調動那邊資源和咱們新築車站,包括咱們中歐班列,疫情期間,4個專列的麵粉運到了國內,都保證了西安的市場供應。大通道很通暢,疫情期間沒有影響中歐班列的運營」。劉東萌告訴中國之聲記者:「第一個來講中歐班列,他給企業帶來的快捷度,這個是超乎想像的;第二個來講,成本低,就是運輸的成本它時間快;第三個來講,中歐班列實際上它現在已經成為了一種符號,給人心目當中中歐班列它不單純是一個貨物通道,實際上更多傳遞的是『一帶一路』沿線人的一種文化」。
  • 波蘭人捷克人為何一度相互厭惡?
    波蘭與捷克斯洛伐克在切申西裡西亞的戰事持續了僅僅七天,隨即遭到以法國為首的西方大國調停。由于波蘭此時正在東面戰場與烏克蘭交戰,西面與德國交戰,東北部正入侵立陶宛,所以沒能加強對切申西裡西亞的防衛。國際仲裁的結果最後是捷克斯洛伐克獲得該地區三分之二的土地,波蘭拿走剩下的三分一。波蘭人一直記住這個仇,並且在1938年捷克斯洛伐克被德國佔據蘇臺德地區的時候趁機補刀,把整個切申西裡西亞地區佔據。
  • 捷克斯洛伐克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
    這大概還要從天鵝絨革命之前捷克斯洛伐克的族群制度與政策講起。蘇聯老大哥是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而蘇聯也是個多族群的國家,在處理族群關係上的指導方針可以簡單概括為「扶異求同」。蘇聯的這一套「民族政策」,便是整個歐洲社會主義國家處理國內民族問題的指導方針,作為陣營內小弟捷克斯洛伐克當然也只能跟著老大哥的思路走。在捷克斯洛伐克,斯洛伐克人是少數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