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寅(1470年3月6日-1524年1月7日),生於成化六年二月初四,卒於嘉靖二年十二月二日,字伯虎,後改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魯國唐生、逃禪仙吏等,明代畫家、書法家、詩人。漢族,南直隸蘇州吳縣人。三十歲時進京會試,涉會試洩題案而被革黜,妻子改嫁,一生坎坷。詩文上,與祝允明、文徵明、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繪畫上與沈周、文徵明、仇英並稱「吳門四家」,又稱「明四家」。
明 唐寅 事茗圖
此畫青山環抱,林木蒼翠,溪流潺潺,參天古樹下,有茅屋數間。茅屋裡一人正聚精會神倚案讀書,書案一頭擺著茶壺、茶盞諸多茶具,靠牆處書畫滿架。邊舍內一童子正在煽火烹茶,舍外右方,小溪上橫臥板橋,一人緩步策杖來訪,身後一書童抱琴相隨。畫卷後有畫家用行書自題五言詩一首。詩曰: 「曰長何所事,茗碗自賞持,料得南窗下,清風滿鬢絲。吳趨唐寅」。下有「唐居士」、「吳趨」、「唐伯虎」三印。
第一次看《唐伯虎點秋香》,當是在大二時期。記憶中那是在大禮堂。大學時期的大禮堂,承載了小子很多的快樂。《沉默的羔羊》這部看後極其壓抑的片子,印象中就是在大禮堂看的。畢業後不久聽聞大禮堂被拆掉,原址上建成了校慶百年紀念講堂。前些日子回校園,看到外圍一排電影海報,看來,電影院的功能還在。
星爺導演、主演的這部經典影片,讓我記住了這個香港著名的無釐頭導演。彼時星爺已經成名,不再是《射鵰英雄傳》裡的宋兵乙,也不再是《喜劇之王》裡的尹天仇。這部永盛電影公司出品的喜劇電影,創造了一系列的雖搞笑但蘊藏深意的形象,此後不同年齡段陸陸續續看了不下十遍,每看一遍,都有不同的感受,一些臺詞,都已經爛熟於心。
好像那個時候有一個觀點,說香港經濟發達但是沒有文化,甚至稱香港為文化沙漠。類似的論調似乎在深圳、廣州、甚至上海等城市身上都發生過。我不知道最早提出這個觀點的人是何許人,是出於什麼依據說的這句話。後來稍稍想明白了一下下,這大概出自人類的負面情感——嫉妒。文化的定義實在寬泛,我認為,人類自身創造出來的,能給人帶來啟迪的東西都可以稱之為文化。試想,連飲食都有飲食文化,誰敢說某個地方沒有文化?
《唐伯虎點秋香》當然是一部有文化之作,可稱為無釐頭文化的典型代表。影片以明代中期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唐伯虎點秋香的民間傳說為背景,刻畫了唐伯虎、秋香、華太師、華夫人、華文、華武、寧王,武狀元、對穿腸等一系列生動搞笑的形象,現在一想起劇情,仍忍俊不禁。第一次覺得原來古代知名人物還可以如此演繹。
影片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實在太多。七省文狀元兼參謀將軍,人稱對王之王的對穿腸,在和華安(唐伯虎)對聯比試中被對得口吐鮮血。其中幾個對子堪稱經典:
對穿腸:一鄉二裡,共三夫子不識四書五經六義,竟敢教七八九子,十分大膽。
唐伯虎:十室九貧,湊得八兩七錢六分五毫四釐,尚且又三心二意,一等下流。
對穿腸:畫圖裡,龍不吟,虎不嘯,小小書童可笑可笑。
唐伯虎:棋盤上,車無輪,馬無韁,叫聲將軍提防提防。
對穿腸:鶯鶯燕燕翠翠紅紅處處融融洽洽。
唐伯虎:雨雨風風花花葉葉年年暮暮朝朝。
對穿腸:十口心思,思君思國思社稷。
唐伯虎:八目尚賞,賞花賞月賞秋香。
這段戲看了一遍又一遍,每次都被編劇和星爺的機智所傾倒。還有那風華絕代、萬人驚豔的石榴姐,芳名如花的扣鼻大漢,讓我再見到風華絕代、貌美如花就有了心理陰影。昔日唐伯虎父親情人、今日華太師之武功卓絕華夫人,對姓唐的恨之入骨,是不是讓看官想起了《天龍八部》裡的王夫人,《神鵰俠侶》裡的李莫愁?這些因愛生恨的形象,讓人體會到情為何物的心酸。
影片主角當然是唐伯虎和秋香。星爺扮演的唐伯虎,那真是風流倜儻,英俊瀟灑,就是賣身為奴成為9527,也掩飾不住其才子的氣質,後賜名華安成為伴讀書童,華安和華文、華武一段戲,也令人印象深刻。紈絝子弟的顢邗和華安的才情對比強烈,讓人忍俊不禁。
女主角秋香,由當時爆得大名的第一代謀女郎鞏俐出演。雖說有人當時就指出鞏俐的演技和演風與星爺不甚搭配,但鞏姐姐天生麗質、回眸一笑,端的是風情萬種,秀美絕倫,將秋香這個角色演繹的形神兼備。不得不佩服謀老爺子的眼光,也不得不理解謀老爺子和俐姐的一段感情糾葛。
整個電影重點表現了唐伯虎的才情、痴情。才情自不必說,電影一開始唐府門外眾人等著撿唐府垃圾,以期得到唐伯虎的墨寶,是個很有意思的技巧。劇中才子吟詩、作畫,出口成章,端的是風流倜儻。痴情,從唐伯虎賣身為奴、苦苦追求、義救華府的經過體現出來。最終星爺給了唐伯虎抱得美人歸的圓滿結局,滿足了大部分人的美好願望。
然而美好終歸不過是一個美麗的願望。歷史上真實的唐伯虎,一生仕途坎坷,生活貧困悽愴。在後人的印象之中,他是一個風流倜儻的公子哥兒,然而,在其風流倜儻的背後,更直擊人心靈的是他悲情的一生。
唐伯虎,出生於明成化六年二月初四,據說寅年寅月寅日寅時出生,故名唐寅,但以字唐伯虎著名。唐伯虎出身商人家庭,古時商人地位低下,提升身份唯有科舉一途。唐伯虎16歲中秀才,29歲參加南京應天鄉試,獲中第一名「解元」,因此後人稱唐解元。次年赴京匯考,功名富貴指日可待。孰料陷入科場舞弊案,受牽連下獄,遭受刑拷凌辱,失去做官資格。
從此唐伯虎隨即遊戲花叢,醉生夢死,後在好友規勸下,決心以詩文書畫終其一生。曾受聘於南昌寧王朱宸濠,後發現寧王有反意,於是裝瘋回到蘇州,從此放蕩不羈。他博學多能,吟詩作曲,能書善畫,繪畫、詩詞、書法、作曲皆冠及一時,被譽為明中葉江南第一才子。
唐伯虎一生娶了兩個妻子,第一個妻子因為難產而死,第二個妻子在他仕途失意時,卷了家產棄他而走。還有一位紅顏知己,據說是位風塵之人,名字叫沈九娘,就在唐伯虎最困難的時候,沈九娘在生活上和精神上慰藉了他。不幸的是,沈九娘也是位苦命之人,早早因病而逝,令唐伯虎十分悲痛,萬念俱灰。
因常年酗酒,晚年時期的唐伯虎身體每況愈下,生活十分窮困,常常借錢生活,親人相繼去世卻無錢安葬,甚至幾次自殺未遂,嘉靖二年(公元1532年),唐伯虎在貧病交加中去世,享年54歲。據說唐伯虎去世時,家中一貧如洗,經濟十分困難,最後還是好友祝枝山慷慨相助,將他埋葬在桃花庵附近。正如《唐伯虎點秋香》中9527說的那樣,其身世堪稱是慘絕人寰。
唐伯虎詩詞真切平易,不拘成法,大量採用口語,意境清新。由於才高八鬥,天縱奇才,卻落得一生坎坷,因此詩文常從自身經歷感悟而出。如《把酒對月歌》:我愧雖無李白才,料應月不嫌我醜;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長安眠;姑蘇城外一茅屋,萬枝桃花月滿天。又如詩云:萬事由天莫強求,何須苦苦用機謀?飽三餐飯常知足,得一帆風便可收。生事事生何日了,害人人害幾時休。冤家宜解不宜結,各自回頭看後頭。然而諸詩之中,最能體現唐伯虎心態、志趣的,當屬這首著名的《桃花詩》了。
桃花塢裡桃花庵
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種桃樹
又摘桃花換酒錢
酒醒只在花前坐
酒醉還來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復日
花落花開年復年
但願老死花酒間
不願鞠躬車馬前
車塵馬足富者趣
酒盞花枝貧者緣
若將富貴比貧者
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將貧賤比車馬
他得驅馳我得閒
別人笑我太瘋癲
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見五陵豪傑墓
無花無酒鋤作田
半醒半醉日復日,花落花開年復年。寫出了唐伯虎多少的惆悵,一代才子,醉酒度日。上天好德,何至於斯!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詩人用這句頗為孤傲的話表明心跡,才高志驕,然終歸帶有一絲悽涼。詩言志,詞抒情,有感而發,即為好詩。前日小子好友為西坡舉辦古體詩研討會,一白羊座好友大呼:酒入豪腸,我為詩狂!令人大讚。
據說歷史上秋香真有其人,但其至少比唐伯虎大二十歲。《唐寅詩集》中有詩名曰「我愛秋香」,是一首藏頭詩。
我畫蘭江水悠悠
愛晚亭上楓葉稠
秋月融融照佛寺
香菸嫋嫋繞經樓
「唐伯虎點秋香」這個故事雛形,最早出現在明代的筆記體小說中,是一個書生因笑傳情,因情結緣的愛情故事,到了明朝末年小說家馮夢龍的手中,就變成了《唐解元一笑姻緣》,一個古老簡單的愛情故事,由「一笑」發展到「三笑」,情節也更加複雜化。後人將這個美好的故事移植在唐伯虎身上,也體現了後人對這個一生坎坷的江南第一才子祝福之心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