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很美的送別詞,比喻出彩,有溫度有情感的文字讓送別充滿祝福

2020-12-17 小話詩詞

「相見時難別亦難」,在交通信息不發達的古代,親人朋友之間從離別到再度相逢,往往就是很漫長的一段時間。親人朋友之間不能常見面,正像柳永說的「此去經年」那樣,他們只能依靠一封封的書信保持聯繫親友們。

或許是距離產生美的原因吧,所以古人就將送別格外地珍視起來。他們會在送別的時候寫首詩詞,藉以增添送別的儀式感,這一首首送別的詩詞也會將親人朋友間的感情加深。空間的隔離感、時空的距離感、心理的距離感讓送別詩詞具有獨特的藝術美麗。

像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就是一首送別詩,「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也成為了傳誦了千年經久不衰的送別名句。

送別的詩詞,表面上看猶如一幅幅秀美的風景畫,並沒有用過多的筆墨觸及情感,但仔細一品味,便可以從中體驗到一股濃濃的、深沉的情愫。

北宋詞人王觀在送別朋友去浙東的時候,寫了一首《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的詞,將這種情愫體現到了極致,原詞如下: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東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題目中的鮑浩然是詞人王觀的朋友,浙東是友人要去的地方。這首詞分為兩片,上片寫友人回浙東去的山水行程,下片抒發作者對回歸江南的友人的深情祝願。

開篇兩句「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兩句,就已經暗含送別之意,詞人用雙眼來比擬山水,把山水寫的有情有義。

水是眼波,也就是說眼中的淚水如波,如水波一樣的淚水沒有奪眶而出,恰恰表達出詞人為將行的朋友著想,在極力地克制自己的情感,即使熱淚盈眶也強忍著不流出來,以免增添朋友的離別傷感。

山是眉峰,而此刻眉峰鬱結著不少離愁別恨。一個「聚」字,用的十分有力,將詞人胸中的離愁表現得淋漓盡致。

這兩句實際上是寫詞人對友人歸途的遠眺,詞人的視線與友人歸途的山水相連,目送著將要遠行的友人,通過形象的比擬,傳達出自己惜別的深情。

亞里斯多德像

比喻是文學作品中最常用的藝術手法之一。正如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所說的那樣:「比喻是天才的標誌。」

文學沒有國界,那麼情感也是不分國界的,因為情感是人類共有的,它能夠化平淡為神奇,使所描摹的對象變得生動鮮活起來

這首詞不同於一般的送別詞,開篇既沒有渲染離別的氣氛,不像柳永「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的離別的場;也沒有「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的抑制不住的傷感。

詞作中沒有出現把酒送別,也沒有折柳相送的 場景。一上來就是兩句新穎的比喻:「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詞人構思巧妙,讓人眼前一亮,仿佛一位美目傳情、秀眉微蹙的美女站在面前,是那樣的脈脈含情、楚楚動人。

更為巧妙的是,這兩個精妙的比喻清新脫俗,一掃因離別而帶來的傷感情調。「眉如春山」、「眼如秋水」是文學作品中常見的對美女眉目眼神的比喻,李白的《長相思》中有「昔時橫波目,今作流淚泉」,白居易《箏詩》中亦有「雙眸剪秋水,十指剝春蔥」。

但詞人王觀卻反其意而用之,把山水比喻眼波眉峰顛倒過來用,水是眼波,山是眉峰,不寫情而情義自現。詞人把無情之山水,化為有情之美人,把景語變為情語,令人嘆為觀止

清代文學家王夫之說:「景語、情語名為二,實不可離,巧者則情中景,景中情。」王觀的非同凡響的兩句比喻,不僅把人們帶入景的世界,情的天地,而且情景交融,卻是是耐人尋味的藝術表現手法。

這兩句並沒有一般送別詞中常用的意象:長亭、楊柳、夕陽、美酒等,只是著眼於普普通通的山和水。為什麼詞人一開篇就用新奇的比喻描摹山水呢?

因為這裡的山水是送別時所見的山水,當這位朋友歸去的時候,一山一水,對他都顯出了特別的眷戀之情。其實除過這一層之外,詞人還要表達的就是:友人一 路山水行程,路途遙遠,送行者的視線一直相隨,這將依依不捨的惜別之情含蓄地表達了出來。

接下來的兩句「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可以讓人恍然大悟,友人鮑浩然要去的地方就是那「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的景色優美、令人神往的好地方。

所以「眉眼盈盈處」理解起來就自然而然了,表現了秀美的浙東山水,就像是眉目傳情、風情萬種的美人,令人心旌搖蕩。這一句不但自然巧妙地順承了前面兩句妙喻,而且強化了比喻的意象,含蓄優美。

「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詞人巧設問句,從而引出友人出行的目的地。在開頭的兩句,詞人把山水合寫,寫出了友人歸路如同鬱結離愁的眉峰一般連綿起伏,由於歸路的山重水複,友人便走進了詞人的眉峰之中,也就是詞人的視線裡。

友人走在詞人深情送別的目光中,越走越遠,身影越來越模糊,直至消逝,一路的山水承載著朋友的溫情,默默地替他送走那遠去的朋友。朋友在詞人的眼中走遠了,然而友情友情長存,它深深存封於詞人的心中。

正是這深厚的情誼讓詞人安排山水來送自己的朋友。從而上片便形成一種物我為一、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形象地表達了詞人對遠去朋友的無限眷戀,和對朋友歸途艱辛生活的深切掛念。

「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正面寫「送」,點出了別友的時間正是暮春時節。「才始送春歸」的意思是剛剛送走春天,一層愁苦,為「又送君歸去」鋪墊。

詞人惜春情深,然而春天雖然美好,終究是無法挽留的,美好的春天終於不顧詞人的挽留流逝在季節的更替中。

不得不感嘆詞人情境的布局,朋友歸去的心情恰似這挽留不住的美好春天。暮春時節,春天的腳步正要遠去,鮑浩然也要歸去了。

詞人用了 兩個「送」字和兩個「歸」字,把季節同人輕輕搭上,是「送春歸」,一是「送君歸」言下之意,鮑浩然此行是愉快的,因為不是燕歸人未歸,而是春歸人也歸。

詞人想到鮑浩然要去的浙東,此時不僅有明秀的山容水色,還有明媚的春光,因而便寫出了「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春色既然還在江南,所以是能夠趕上的。

趕上了春,那就不要辜負這大好春光,一定要同它住在一起了。春歸江南,而家在長江邊的詞人卻不能隨同春光一同歸去。

可以想見,詞人這時的心情是不堪的。不堪之時,又要送別自己的友人,而友人恰好又是回江南的,對詞人來說,回不去的江南又正是春歸之地。一個「才」字,一個「又」字,將詞意層層遞進,感情越來越濃

「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這是詞人在友人臨行之際,從心底裡發出的深情祝願,願友人追隨著春天的腳印回到家鄉江南,和春光永駐一起。「千萬」二字表露心跡,將詞人殷切的叮囑和祝願和盤託出

這美好而深摯的祝願會使友人的心裡暖流奔湧,即使今天讀到這樣的詞句,我們也會讓這樣有情感有溫度的文字深深感動

這首詞,乍一看,「貌不驚人」,細細品味,卻別有一番情致。在唐宋詞家中,王觀也絕對算不上大家,但卻是具有鮮明的創作個性的詞家,這首送別詞就將這一點展現得淋漓盡致。

尤其是這首詞在寫法上的藝術特色,首先是它比擬新巧,這一特點主要表現在上片。水像美人流動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這新穎別致的比喻,將人的眉眼直接化為旅程山水,將人的感情直接賦予旅程山水。

讓也讓山光水色同詞人的目光一樣來送別友人,從而形成了物我一體、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形象地表達了詞人對將要離去的友人的無限眷戀,對友人風餐露宿的歸途的深切關注與牽掛。

其次就是這首詞抒情雖然深摯凝重,但運筆卻自然流暢,一點兒不刻板。詞中有的是臨別的不忍與惆悵,那「盈盈眉眼」間不正是充溢著惜別的淚水嗎?

但詞人卻沒有用「兒女共沾巾」的情調去刻意渲染那惆悵的淚水與離別的場面,詞人正苦於留春不住,再苦於送別友人,傷感失落之情雖然很明顯,他沒有去唱令人黯然銷魂的《渭城曲》,而是為將行的友人著想,抑制自己的情緒。

為友人發出了「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的衷心祝福,這就像一位劇情反轉的高手一樣,以熱情美好的憧憬來衝淡友人的離愁別恨

這雖然與詞人此時是送友人回家鄉有關,但更主要的是他的情感的克制在起作用,這是與對友人的細緻入微的體貼分不開。因為對友人情真,才能如此體貼,也因為詞人的心思如此細膩體貼,才更見友情的真摯與可貴。

這首詞的比擬十分新巧,意境也十分優美,有許多送別詩詞正面渲染淚水,這首詞卻代之以一往情深的美好祝願,詞人那深沉的思鄉之情,惜春之情,惜別之情,盡在不言之中,讀這首含蓄委婉的送別詞,給人帶來的是耳目一新的體驗。

相關焦點

  • 古代最俏皮的一首送別詞,唯美感人,情意綿綿,讀來別有一番風味
    」在詩中可以看出各個朝代都有各個朝代的故事,不同時期的詩壇都有不同時期的特點,以王維為代表的山水田園詩派,以岑參為代表的邊塞詩派,以李白為代表的浪漫詩派,以杜甫為代表的現實主義詩派,詩派不同,但是都是詩人帶著不同的情感創作出感天動地的詩作。
  • 蘇軾送別朋友的路上,寫下一首傷感的詞,通篇表現手法高超
    蘇軾真性情讓他有著極高的人氣,很多人都願意與他交朋友,為此他也寫過了很多的送別之作,特別是他被貶到黃州期間,只要有朋友來探望,他都會很感動,臨走之時都會寫詩,或者是寫詞贈送給對方,所以留下了很多這一類的作品,其中的這首《浣溪沙·縹緲紅妝照淺溪》,那就是一首很傷感的作品,寫得也是極為傷感
  • 歐陽修想起揚州的平山堂,寫下了一首有名的送別詞,讀來很感人
    遊人若論登臨美,須作淮東第一觀。」因為秦觀的詩句,揚州大明寺有了「淮東第一觀」的美譽。歐陽修傳世書法蘇軾第三次來到平山堂的時候,歐陽修早已去世,但平山堂壁上仍刻有歐陽修當年的親書手跡,其中就有一首《朝中措》的詞:平山闌檻倚晴空,山色有無中。手種堂前垂柳,別來幾度春風。
  • 王維一首送別詩,最後兩句堪稱神來之筆,後世讚嘆不已,流傳千古
    在送別詩上,王維也絕對可以堪稱是造詣不凡的,比如說在他的好友元二離開渭城之時,他為好友所寫下的那首《送元二使安西》就成為了一首流傳千古的佳作,被後世無數之人引用。而今天要為大家分享的也是這樣一首送別詩,送別詩是古代詩歌中的一大種類,幾乎但凡是能夠叫出名的詩人,都寫過與此相關的詩作,而王維這首詩在其中也絕對算得上是一篇難得的佳作。
  • 王維這首送別詩情感細膩,每一句都充滿了憂愁,讀來令人感慨萬千
    唐朝的詩人大部分都與眾不同,另外又是才華橫溢,王維的詩自有一種獨特的氣質,往往可能只是那麼信手拈來,但是卻充滿了無限的憂愁,每一句都足以令人驚豔。尤其是他的送別詩,情感細膩,讀來當真是令人肝腸寸斷。王維眾多的送別詩中,名氣最大的當屬於這首《送別》,整首詩短短的四句,一共二十個字,可是每一句都有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使得我們在讀了之後,立馬能夠感受到那種送別之情,還有悲痛之苦,畢竟要離別了,這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那都是一樣,更何況還是王維這種敏感的詩人,那自然要比別人更加的有感觸,所以創作出來的作品,那自然很是傷感,這也正是他這首詩之所以能夠打動我們的原因。
  • 畢業季就如蘇軾的一首送別詞,一波三折
    古詩詞很多寫送別的離愁別緒的,楊柳依依惜別之意。一讀起來就惆悵、孤寂。不過蘇軾一首詞卻別開生面,依依惜別,卻充滿豪邁、曠達之情。筆觸細膩而不煩膩。扯遠了,回到蘇軾送別詩,第一句回憶很久沒見了,是時間的尺度,後面「天涯」是空間的變化。不管時空如何變化,老友還是「依然」一見如故,音容笑貌。後面又寫友人雖然在外,但是氣節仍在,「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是借用白居易的詩句表達氣節和堅持,志同道合。
  • 蘇軾少有的一首散文送別詞,朗朗上口,最後11個字才是他的本意!
    而在宋詞中,蘇軾、柳永等人就詞的發展與風格的確立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在唐詩佔據著絕對統治地位的那幾百年時間裡,宋詞在文學界可以說是可有可無,甚至是真正的名士不屑於去玩詞,因為詞象徵著墮落、沉迷、消極。這樣的頹勢一直延續了很久,直到一個人的出現——蘇軾。
  • 《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送別詞中極品,道盡人間萬千離恨
    讀這些送別詩詞,詩情畫意、意境詩情俱佳,像極了一幅幅人物山水畫,傳遞出的情感略顯淺顯。要麼哀,要麼壯,總覺太單一。讀到辛棄疾的《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我瞬間被其複雜、濃烈的情感給電倒了,人微言輕的我說了,你肯定不信。畢竟主觀,看前人怎麼評價的。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一評此詞:「沉鬱蒼涼,跳躍動蕩,古今無此筆力。」看,古今無此——筆力。王國維說:「稼軒《賀新郞》詞送茂嘉十二弟,章法絕妙。
  • 李白的經典送別詩,用浮雲比喻友人,讓夕陽和馬鳴為他送別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今天的草夕寸品文史,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一首李白的送別詩。李白是一個浪漫的詩人,他的想像力極為豐富,在詩中他喜歡和明月同飲酒,和孤山交朋友,喜歡喝酒,喜歡任俠。李白也是一個非常注重友誼的人,每當朋友離別都會寫詩相贈,其中最著名的送別詩當屬《贈汪倫》。今天,我們要品讀李白的另一首送別詩《送友人》。送友人 唐 · 李白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裡徵。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這首詩的寫作年代不詳。馬茂元《唐詩選》認為與《送友人入蜀》同屬一個時期,應寫於唐玄宗天寶三年(744)春天的作品。
  • 辛棄疾一首冷門送別詞,慷慨激昂深情似海,詞尾2句令人大徹大悟
    例如,今天筆者要和大家分享的辛棄疾的一首《鷓鴣天 送人》,就是一首冷門送別詞,慷慨激昂深情似海,詞尾2句令人大徹大悟。全詞如下:鷓鴣天·送人唱徹《陽關》淚未乾,功名餘事且加餐。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雲埋一半山。
  • 辛棄疾送別朋友的時候,一連寫了兩首詞作,流露出詞人怎樣的情感
    鄭如巒,字厚卿,是辛棄疾的好友,因為鄭如巒要到衡州做知州,所以辛棄疾在詞中稱呼他為鄭衡州。在宴席上,辛棄疾先作了一首《水調歌頭·送鄭厚卿赴衡州》,這首詞作完後,將傷離別的氛圍營造了出來。曲終闋盡,餘弦更興,辛棄疾一時有感於朋友的離別,又填了一首《滿江紅·餞鄭衡州厚卿席上再賦》,所以在這首詞的小序中出現了「再賦」二字。
  • 王維在清晨送別朋友,信手拈來寫下一首詩,卻成就一首經典名篇!
    那這首《送元二使安西》正是描寫了清晨送別朋友的情形,這原本只是很普通的一件事情,可是詩人由於寫得極為深情,也非常的細膩,從而也是令這首詩顯得與眾不同,從而成為了唐詩裡一首難得的經典之作,使得我們在讀了這首詩之後,立馬會被作品中的那份真情所打動。
  • 蘇軾寫下一首送別詞,短短幾句,寫盡人生,後兩句盡顯豁達灑脫
    每一次的分離,也會有不同的傷心與痛苦。離別的詩詞在我國有很多的詩人曾經進行過描述。所有的離別詩詞都會有很多的傷感情分在裡,因為不論是送誰畢竟分離都是一件傷心的事情。還有很多的離別詩詞中,在離別的傷感之情外還包含著詩人對所送之人的殷切盼望與祝福。
  • 生活就是不斷《送別》的過程!樸樹將此平靜演繹的觸動人心!
    樸樹送別的曲調取自奧德威作曲的美國藝人歌曲夢見家和母親。什麼叫藝人歌曲呢?樸樹將送別這首經典老歌作為除自戲子痞子這部電影的片尾曲,樸樹可以說拿出了十分的誠意,除了參與演唱之外,編曲製作也都由他一手操辦,留聲機的摩擦聲,孩子的歡鬧聲和降機快門的聲音,都讓這首熟悉的歌曲充滿了一種淡淡的情懷!
  • 蘇軾鮮為人知的一首送別詞,道盡了人生真諦,被許多人奉為座右銘
    蘇軾鮮為人知的一首送別詞,道盡了人生真諦,被許多人奉為座右銘說到古代文學,就不能不談唐詩宋詞,說到唐詩宋詞,也總繞不開即為開山級別的人物:李白、白居易、杜甫、蘇軾、辛棄疾、李清照、柳永。而在宋詞中,蘇軾、柳永等人就詞的發展與風格的確立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 白居易最有畫面感的一首送別詩,20字直擊內心,結尾韻味無窮
    在人類歷史上,有過無數次的送別,送別,似乎是一個永恆的話題,而詩人們提起送別,也各有各的不同。唐人寫送別詩,總是能夠抓住送別中某個能引起內心波瀾的細節,再以藝術的手法呈現出來,讓我們印象深刻。白居易,無疑是這方面的高手。白居易有一首非常著名的送別詩《賦得古原草送別》,以春草燒不盡為比擬,寫出了送別的悽情,末兩句說「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簡單的語言卻能令人無限傷感。
  • 送別。有朋自遠方來
    五天的長假,有朋自遠方來要走了一切都將成為過去,朦朦朧朧,潦潦草草。不論是獲得還是丟失,朋友都還要繼續,腦子裡都是關於送別的詩。寫盡人生百態、悲歡離合因此古人很注重離別,離別之時,不僅備酒踐行、折柳相送,更要作詩話別。很多膾炙人口的送別詩,便由此誕生。
  • 王勃送別友人寫了一首詩,氣象宏大,豪邁激昂,堪稱送別詩中經典
    他筆下的名句很多如「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就連他送別朋友隨手寫下的一首詩,也被收入了中小學教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 蘇軾送別友人,寫了一首詩,充滿樂觀勵志,第二句你肯定聽過
    生活總會有磕磕絆絆,總會有庸人自擾,面對生活的挫折和困難,面對生活的不易和嘆息,總有這些個時刻,需要我們從彼此的語言、彼此的鼓勵中汲取前行的力量,於是我們便看到了希望,於是我們便凝聚了勇氣,於是我們便有反抗逆境和困境的動力。
  • 《賦得古原草送別》白居易
    有人認為一代佛學大師李叔同的《驪歌》從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的下闋翻出。「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據說,寫此詩時,白居易十六歲。詩作前兩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以「原上草」點題,並用疊字「離離」描寫春草的茂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