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見時難別亦難」,在交通信息不發達的古代,親人朋友之間從離別到再度相逢,往往就是很漫長的一段時間。親人朋友之間不能常見面,正像柳永說的「此去經年」那樣,他們只能依靠一封封的書信保持聯繫親友們。
或許是距離產生美的原因吧,所以古人就將送別格外地珍視起來。他們會在送別的時候寫首詩詞,藉以增添送別的儀式感,這一首首送別的詩詞也會將親人朋友間的感情加深。空間的隔離感、時空的距離感、心理的距離感讓送別詩詞具有獨特的藝術美麗。
像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就是一首送別詩,「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也成為了傳誦了千年經久不衰的送別名句。
送別的詩詞,表面上看猶如一幅幅秀美的風景畫,並沒有用過多的筆墨觸及情感,但仔細一品味,便可以從中體驗到一股濃濃的、深沉的情愫。
北宋詞人王觀在送別朋友去浙東的時候,寫了一首《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的詞,將這種情愫體現到了極致,原詞如下: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東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題目中的鮑浩然是詞人王觀的朋友,浙東是友人要去的地方。這首詞分為兩片,上片寫友人回浙東去的山水行程,下片抒發作者對回歸江南的友人的深情祝願。
開篇兩句「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兩句,就已經暗含送別之意,詞人用雙眼來比擬山水,把山水寫的有情有義。
水是眼波,也就是說眼中的淚水如波,如水波一樣的淚水沒有奪眶而出,恰恰表達出詞人為將行的朋友著想,在極力地克制自己的情感,即使熱淚盈眶也強忍著不流出來,以免增添朋友的離別傷感。
山是眉峰,而此刻眉峰鬱結著不少離愁別恨。一個「聚」字,用的十分有力,將詞人胸中的離愁表現得淋漓盡致。
這兩句實際上是寫詞人對友人歸途的遠眺,詞人的視線與友人歸途的山水相連,目送著將要遠行的友人,通過形象的比擬,傳達出自己惜別的深情。
比喻是文學作品中最常用的藝術手法之一。正如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所說的那樣:「比喻是天才的標誌。」
文學沒有國界,那麼情感也是不分國界的,因為情感是人類共有的,它能夠化平淡為神奇,使所描摹的對象變得生動鮮活起來。
這首詞不同於一般的送別詞,開篇既沒有渲染離別的氣氛,不像柳永「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的離別的場;也沒有「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的抑制不住的傷感。
詞作中沒有出現把酒送別,也沒有折柳相送的 場景。一上來就是兩句新穎的比喻:「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詞人構思巧妙,讓人眼前一亮,仿佛一位美目傳情、秀眉微蹙的美女站在面前,是那樣的脈脈含情、楚楚動人。
更為巧妙的是,這兩個精妙的比喻清新脫俗,一掃因離別而帶來的傷感情調。「眉如春山」、「眼如秋水」是文學作品中常見的對美女眉目眼神的比喻,李白的《長相思》中有「昔時橫波目,今作流淚泉」,白居易《箏詩》中亦有「雙眸剪秋水,十指剝春蔥」。
但詞人王觀卻反其意而用之,把山水比喻眼波眉峰顛倒過來用,水是眼波,山是眉峰,不寫情而情義自現。詞人把無情之山水,化為有情之美人,把景語變為情語,令人嘆為觀止。
清代文學家王夫之說:「景語、情語名為二,實不可離,巧者則情中景,景中情。」王觀的非同凡響的兩句比喻,不僅把人們帶入景的世界,情的天地,而且情景交融,卻是是耐人尋味的藝術表現手法。
這兩句並沒有一般送別詞中常用的意象:長亭、楊柳、夕陽、美酒等,只是著眼於普普通通的山和水。為什麼詞人一開篇就用新奇的比喻描摹山水呢?
因為這裡的山水是送別時所見的山水,當這位朋友歸去的時候,一山一水,對他都顯出了特別的眷戀之情。其實除過這一層之外,詞人還要表達的就是:友人一 路山水行程,路途遙遠,送行者的視線一直相隨,這將依依不捨的惜別之情含蓄地表達了出來。
接下來的兩句「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可以讓人恍然大悟,友人鮑浩然要去的地方就是那「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的景色優美、令人神往的好地方。
所以「眉眼盈盈處」理解起來就自然而然了,表現了秀美的浙東山水,就像是眉目傳情、風情萬種的美人,令人心旌搖蕩。這一句不但自然巧妙地順承了前面兩句妙喻,而且強化了比喻的意象,含蓄優美。
「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詞人巧設問句,從而引出友人出行的目的地。在開頭的兩句,詞人把山水合寫,寫出了友人歸路如同鬱結離愁的眉峰一般連綿起伏,由於歸路的山重水複,友人便走進了詞人的眉峰之中,也就是詞人的視線裡。
友人走在詞人深情送別的目光中,越走越遠,身影越來越模糊,直至消逝,一路的山水承載著朋友的溫情,默默地替他送走那遠去的朋友。朋友在詞人的眼中走遠了,然而友情友情長存,它深深存封於詞人的心中。
正是這深厚的情誼讓詞人安排山水來送自己的朋友。從而上片便形成一種物我為一、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形象地表達了詞人對遠去朋友的無限眷戀,和對朋友歸途艱辛生活的深切掛念。
「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正面寫「送」,點出了別友的時間正是暮春時節。「才始送春歸」的意思是剛剛送走春天,一層愁苦,為「又送君歸去」鋪墊。
詞人惜春情深,然而春天雖然美好,終究是無法挽留的,美好的春天終於不顧詞人的挽留流逝在季節的更替中。
不得不感嘆詞人情境的布局,朋友歸去的心情恰似這挽留不住的美好春天。暮春時節,春天的腳步正要遠去,鮑浩然也要歸去了。
詞人用了 兩個「送」字和兩個「歸」字,把季節同人輕輕搭上,是「送春歸」,一是「送君歸」言下之意,鮑浩然此行是愉快的,因為不是燕歸人未歸,而是春歸人也歸。
詞人想到鮑浩然要去的浙東,此時不僅有明秀的山容水色,還有明媚的春光,因而便寫出了「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春色既然還在江南,所以是能夠趕上的。
趕上了春,那就不要辜負這大好春光,一定要同它住在一起了。春歸江南,而家在長江邊的詞人卻不能隨同春光一同歸去。
可以想見,詞人這時的心情是不堪的。不堪之時,又要送別自己的友人,而友人恰好又是回江南的,對詞人來說,回不去的江南又正是春歸之地。一個「才」字,一個「又」字,將詞意層層遞進,感情越來越濃。
「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這是詞人在友人臨行之際,從心底裡發出的深情祝願,願友人追隨著春天的腳印回到家鄉江南,和春光永駐一起。「千萬」二字表露心跡,將詞人殷切的叮囑和祝願和盤託出。
這美好而深摯的祝願會使友人的心裡暖流奔湧,即使今天讀到這樣的詞句,我們也會讓這樣有情感有溫度的文字深深感動。
這首詞,乍一看,「貌不驚人」,細細品味,卻別有一番情致。在唐宋詞家中,王觀也絕對算不上大家,但卻是具有鮮明的創作個性的詞家,這首送別詞就將這一點展現得淋漓盡致。
尤其是這首詞在寫法上的藝術特色,首先是它比擬新巧,這一特點主要表現在上片。水像美人流動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這新穎別致的比喻,將人的眉眼直接化為旅程山水,將人的感情直接賦予旅程山水。
讓也讓山光水色同詞人的目光一樣來送別友人,從而形成了物我一體、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形象地表達了詞人對將要離去的友人的無限眷戀,對友人風餐露宿的歸途的深切關注與牽掛。
其次就是這首詞抒情雖然深摯凝重,但運筆卻自然流暢,一點兒不刻板。詞中有的是臨別的不忍與惆悵,那「盈盈眉眼」間不正是充溢著惜別的淚水嗎?
但詞人卻沒有用「兒女共沾巾」的情調去刻意渲染那惆悵的淚水與離別的場面,詞人正苦於留春不住,再苦於送別友人,傷感失落之情雖然很明顯,他沒有去唱令人黯然銷魂的《渭城曲》,而是為將行的友人著想,抑制自己的情緒。
為友人發出了「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的衷心祝福,這就像一位劇情反轉的高手一樣,以熱情美好的憧憬來衝淡友人的離愁別恨。
這雖然與詞人此時是送友人回家鄉有關,但更主要的是他的情感的克制在起作用,這是與對友人的細緻入微的體貼分不開。因為對友人情真,才能如此體貼,也因為詞人的心思如此細膩體貼,才更見友情的真摯與可貴。
這首詞的比擬十分新巧,意境也十分優美,有許多送別詩詞正面渲染淚水,這首詞卻代之以一往情深的美好祝願,詞人那深沉的思鄉之情,惜春之情,惜別之情,盡在不言之中,讀這首含蓄委婉的送別詞,給人帶來的是耳目一新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