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斷食,也稱「5-2斷食法」或「間歇性斷食法」。輕斷食即每周中不連續的2天每天只攝取500千卡(女性)或600千卡(男性)能量的食物,其餘5天正常飲食,基本不要求特別刻意控制飲食。
5+2輕斷食
輕斷食的起源。
在我國,輕斷食的概念其實與古代醫術和各種養生方法中早就存在,只不過不叫做輕斷食,而叫做「禁食」。在《黃帝內經》中就有食忌療法、飢餓療法等類似方法的記載。前些年廣受追捧的辟穀養生,禁食就是其中一個基本要求。但是辟穀中的禁食要求不吃任何東西,只能喝水,還要在禁食的基礎上進行服氣、導引等氣功練習。在一些古典文學作品中也有針對斷食治病的描寫。
現代醫學上的「禁食療法」誕生於18世紀的歐洲。1820年,德國奧託布辛格博士把禁食作為獨立療法應用於臨床,在德國、法國、義大利等國相繼制定了禁食療法相關標準,並設立專門的禁食醫院。在亞洲,日本於1984年成立了專門指導斷食的「斷療所」,編寫教科書和輔導材料指導人們科學斷食。
現代意義上的輕斷食是在2012年,英國廣播公司將醫學博士麥可·莫斯利與600人共同實踐輕斷食的經歷,拍成了一部名為《進食、斷食與長壽》的紀錄片,獲得極高收視率。麥可·莫斯利趁熱打鐵,隨即出版《輕斷食》一書,輕斷食隨即成為一個時尚風潮,受到眾人追捧。
輕斷食的減肥原理和效果。
減肥需要身體攝入熱量低於消耗熱量,攝入熱量低於消耗熱量10-20%,是最適合減肥的熱量缺口。輕斷食以周為周期計算攝入熱量和消耗熱量,5天正常飲食,2天較低熱量飲食,每周總攝入熱量肯定低於輕斷食之前的攝入熱量,如果消耗熱量保持不變,身體就會形成熱量缺口,自然就能減肥。
攝入熱量和消耗熱量之間的關係決定體重變化
在攝入熱量減少的情況下,如果再適當運動,進一步增加熱量消耗,身體的熱量缺口會進一步擴大,也就更有利於減肥。一般情況下,熱量缺口不要大於20%即可。在增加運動消耗的情況下,攝入熱量也可以比不運動時適當提高,只要保證熱量缺口在10-20%之間即可。
輕斷食的減肥效果取決於減肥者飲食中不同熱量來源的比例構成,周熱量缺口大小,是否運動,體重基數等多種因素。可以簡單的說,輕斷食對大多數人來說都具有一定的減肥效果,只是具體效果因人而異而已。
輕斷食是否真的健康,目前仍存在一點爭議。很多人仍然堅持認為每天都應該均衡的攝入各種營養,堅持平衡飲食才是唯一正確的選擇。輕斷食的支持者則堅持認為輕斷食確實有好處。
對此,本人認為中西方飲食文化存在巨大差異,總體上西方人肉類攝入量明顯高於我們,主食攝入量明顯低於我們,西方人抗飢餓能力更強。我國居民飲食中主食熱量佔比較高,肉類攝入量明顯偏低,因此西方傳過來的輕斷食法不能不加改變的完全照搬過來,需要我們根據自己的飲食和身體情況進行適度的改良。調節好碳水、蛋白質和脂肪的攝入比例,還要攝入足夠的微量元素、維生素和膳食纖維,保證攝入足夠的水分。
接下來的文章裡將詳細介紹輕斷食的相關知識,歡迎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