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懷和胡宗南在西北「鬥法」,彭總三戰三捷,胡宗南進退維谷

2021-01-09 騰訊網

彭大將軍一生戰功赫赫,一直戰鬥在艱苦的地區,在艱苦的環境和艱苦的條件下,承擔重要的任務。比如西北野戰軍保衛延安的任務,也是由彭德懷來完成的。

1947年3月,國民黨軍隊向解放區的全面進攻被粉碎後,即改為重點進攻陝甘寧邊區和山東解放區。

3月13日,胡宗南以第一、第二十九兩個整編軍、十五個旅的十四萬兵力,分左右兩路,從洛川、宜川地區向延安大舉進犯。

為保衛延安,3月16日,西北野戰軍成立,由中央軍委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司令彭德懷同志任司令員兼政委。當時只有六個旅,兩萬六千人。同日,毛澤東同志發布戰鬥命令:「上述各兵團及邊區一切部隊, 自3月17日起統歸彭德懷指揮。」從此,彭德懷同志直接指揮了西北戰場。

彭德懷在敵我力量極端懸殊、條件十分艱難的情況下,經過三戰三捷到沙家店戰役,在半年時間裡殲敵三萬餘人,根本扭轉了西北戰局。

彭總「殺雞用牛刀」,青化砭伏擊戰定軍心

3月19日我軍撤離延安時,彭德懷令第一縱隊集結安塞以北地區,該縱獨一旅的二團二營在延安西北節節抗擊,誘敵主力北上。其餘主力隱蔽集結於甘谷驛以北以東和青化砭附近地區待機。

胡宗南軍進佔延安後,蔣介石大肆宣傳其「勝利」,叫嚷「中共已成流寇」,敵軍驕橫一時,認為我軍「不堪一擊」,急於尋我主力決戰,妄想「肅清延水以北」我軍。

因為我獨一旅一部「布延安西北誘敵迷敵」,敵人誤認我軍主力向安塞方向撤退,即以整編第一師、第九十師五個旅向安塞攻擊前進, 24日佔領安塞。另以三十一旅由拐峁向青化砭前進,任側到掩護。

彭德懷根據獲悉的情報,在判明敵軍動向後,決心殲滅側翼的敵三十一旅。由於陝甘寧解放區長期處於相對和平環境,我軍撤離延安後,有小部分幹部由和平麻痺思想轉為恐慌,個別的甚至動搖,部分群眾一度思想混亂,在部隊中也有人信心不高,想依賴友鄰解放區抽兵援助,有急於同敵人決戰的急躁情緒。因此,打好第一仗關係極大。

3月22日晨,彭德懷向軍委報告:胡宗南令三十一旅至青化砭築工事據守,限24日到達。「我軍擬以伏擊或乘其立足未穩,徹底殲滅該敵。」要求各旅於23日前隱蔽集結完畢,作出在青化砭伏擊敵人的詳細部署計劃。23日,彭和習致電各縱並上報軍委:本軍決於明(24日)以待伏動作,消滅敵三十一旅。並將一、二縱隊和教導旅、新四旅部署於青化砭東西兩側及以北地區,布成敵人沿鹹(陽)榆(林)公路北進時張開一個口袋的態勢。

胡宗南,黃埔軍校一期畢業生,蔣介石嫡系,號稱「天子門生第一人」。

軍委復電同意上述部署。當天,彭、習親自和旅以上指揮員到青化砭四周察看地形,環視公路兩側連綿起伏的山地,更加強了全殲敵人的信心。隨後,他們發出殲敵動員令,號召全體指戰員發揚勇敢頑強的精神和猛打猛追消滅敵人的戰鬥作風,發揚吃苦耐勞克服困難的光榮傳統,消滅三十一旅,活捉李紀雲。

我軍各旅按照部署,在24日拂曉進入伏擊陣地。當天敵人因補給乾糧,停止於拐峁未進。

由於埋伏了一天敵人沒有來,有些同志耽心會不會走漏了消息,有的認為敵人不會來了吧!

彭德懷果斷地說:老根據地的群眾是不會去向敵人告密的。又說:你們要掌握敵人的心理嘛!胡宗南雖然是草包,但是佔領延安後要派兵保障側翼,這一點軍事常識他還是有的。所以他一定要來。接著向軍委報告:我們明(25日)仍按原定計劃部署待伏三十一旅。並電令各縱、旅首長,明日仍按今(24日)原部署, 「堅決執行伏擊,必須耐心認真布置,勿因敵一、二次不來而鬆懈戰鬥準備。」

3月25日,野戰軍主力繼續在原地設伏。上午十時左右,敵三十一旅完全進入彭德懷布下的伏擊圈內。我軍按預定方案攔頭斷尾,東西兩翼部隊以排山倒海之勢向敵衝擊。經過一個多小時激戰,兩千九百多名敵人全部被殲。當時被譽為「模範戰例之一」,戰鬥結束後,彭總興奮地說「敵人氣勢洶洶,可是在眼前這小小的戰場上,我們以絕對優勢兵力壓倒了它。在具體戰鬥中,就得殺雞用牛刀噢!」多年來,他經常用這句話來形象地表達集中兵力各個殲敵的原則,風趣而又貼切。當天報告軍委:「今日殲滅之敵軍為三十一旅直屬隊與九十二團全部,旅長李紀雲以下無一漏網。戰鬥時間短,子彈消耗少,繳獲多。」

彭總「虎口奪食」,羊馬河重創胡宗南

經過青化砭伏擊戰,進一步摸清了敵軍的企圖和底細。所以彭、習等在3月28日和4月1日致電各縱及軍分區,強調親密軍民關係,擾疲睏餓敵人,指出:「我採取誘敵深入,擾疲與分散敵人,利用根據地條件,尋找敵之過失,各個殲敵主力,才能收復失地,保衛邊區,發展西北。」要求邊區軍民「不給敵人顆米寸薪」,「餓敵肚皮,飽自己肚皮,這是達到戰勝敵人最有效辦法之一。」

青化砭之戰後,敵軍在其「得失檢討」中,認為三十一旅被殲,一是兵力單薄,二是疏於搜索警戒,三是未走山地而採用川道,遭伏擊不能即佔領高地頑抗。

於是敵人在戰術上改為採取寬正面的集團的「逐點躍進」 ,夜宿山頭,構築工事。對此,彭德懷同志思索著如何誘使敵軍分散,打其薄弱部分。

4月初,毛澤東同志來電提出:我軍殲擊敵軍必須採取正面及兩翼三面埋伏之部署方能有效,青化砭打三十一旅即是三面埋伏之結果。彭德懷看著電報,反覆思考上述意見。他認為敵人改變戰法,集中重兵集團密集行動,我以不足三萬的兵力,對拼成一塊的八萬敵軍,既包圍不了,也分插不了,需要另想辦法尋找敵人弱點,包圍殲滅之。

在同習仲助等商量後,彭立即向軍委報告,說明敵十個旅背依延川、清澗,分三路前進,「間隔很小縱深大,在南北三十五裡,東西四十五裡深以十個旅布成方陣」,交替前進, 「以致三面伏擊已不可能,任何單面擊敵均變成正面攻擊」 ,必須耐心長期疲睏消耗他,迫其分散,尋找弱點,另找機會殲敵。

毛澤東同志看了這個報告,肯定彭的意見是對的,讚許地說:作為一個指揮員,就是要善於根據情況的變化,獨立地作出判斷。即給彭、習回電:敵十個旅密集不好打,你們避免作戰很對。

在我軍引誘下,胡宗南的幾萬軍隊,在延長、延川、清澗、子長一帶,處處撲空,成為「武裝大遊行」。為集中其機動兵力,解決補給困難,敵於4月11日以駐清澗的七十二團開瓦密堡接防,調駐瓦密堡的一三五旅南下。其主力九個旅分別由蟠龍、青化砭向西北方向移動,企圖「會由瓦密堡南下之一部包圍『匪』軍(敵對我軍之蔑稱)而殲滅之」。

彭德懷根據敵軍調動情況,決心「虎口奪食」,在敵一三五旅同其主力靠攏前把它消滅掉。他部署第一縱隊於蟠龍西北地區,阻擊北進之敵九個旅,以二縱隊等四個旅設伏於瓦窯堡以南,準備夾擊一三五旅。

4月13日,野戰軍司令部召開旅以上幹部會。彭德懷同志分析敵軍前進的態勢及其企圖,提出殲滅一三五旅的幾個作戰方案。在聽取縱、旅首長的意見以後,他強調兩點:一是要阻住敵人援兵,一是要速戰速決。當天致電王震同志並上報軍委:劉戡率部正向蟠龍西輸樹峁子南地區進攻中,「有繼續驅逐我軍拖護一三五旅南調模樣。我主力仍在瓦蟠大道東西地區,待機殲擊一三五旅中。」

為了親自了解部隊的阻擊情況,彭總馳馬前往獨一旅旅部,察看阻擊作戰的地形和部署,向王尚榮旅長強調打好阻擊戰的重要性。

4月14日展,敵一三五旅離開瓦窯堡,沿瓦蟠大道兩側高地南下,逐山躍進。上午十時左右,與我擔任夾擊的第二縱隊接觸。敵軍且戰且走,至下午四時,被我二縱和新四旅、教導旅緊緊包圍在羊馬河西北高地。

由於對敵情判斷準確,部署周密,指揮果斷,阻擊部隊英勇頑強,主攻部隊機動勇猛,敵一三五旅四千七百餘人被全殲。中央軍委通報指出:這一勝利給胡宗南進犯軍以重大打擊。這一勝利證明僅用邊區現有兵力,不借任何外援即可逐步解決胡軍。望全邊區軍民開慶祝會,鼓勵民心士氣,繼續殲敵。

誘敵深入,蟠龍攻堅戰再創敵軍

4月15日,毛澤東同志提出西北戰場「蘑菇」戰術的作戰方針,就是繼續過去辦法,使敵達到十分疲勞與十分缺糧的程度,然後尋機殲擊之。

4月下旬,西北我軍隱蔽集結於清澗、瓦窯堡地區休整,訓練俘虜補充了部隊。敵人則聚集於蟠龍、永坪地區整補。當時蔣介石得到情報,說「中共中央及共軍主力已陸續東渡黃河」,命令胡宗南部迅速沿鹹榆公路北進,鄧寶珊部由榆林南下,企圖殲滅我軍於佳縣、吳堡地區,或逼我東渡黃河。

胡宗南除以一六七旅率一個團加強其補給基地蟠龍的守備外,由劉戡、靠釗率九個旅分左右兩路向北進犯。4月26日,敵軍主力開始出動。當天,彭德懷連打兩個電報給南下支隊的閻揆要,電報稱:敵本日晨已出動,動向尚未判明,迅速派偵察隊查報。

27日午後,敵軍進抵瓦窯堡。當晚,彭德懷向毛澤東報告:「敵有犯綏德模樣」,「我野戰軍本日隱蔽於瓦市東南及西南,擬待敵進逼綏德時,圍殲蟠龍之敵」。同時電告綏德分區「即作準備」。

第二天清晨,毛澤東復電:計劃甚好,讓敵北進綏德或東進清澗時,然後再打蟠龍等地之敵。為了造成敵人的錯誤判斷,彭德懷還以三五九旅一部,並從每個旅中抽出一個排,配合綏德分區部隊節節抗擊,誘敵北上。

在敵人向數百裡外的綏德撲去以後,彭德懷於4月29日發出了圍攻蟠龍的作戰部署,令各縱、旅於30日進行詳細偵察與各種戰鬥準備,提出攻擊意見。

蟠龍守敵一六七旅為蔣介石嫡系的主力旅,裝備精良。敵軍依山脈地形,修築伏地碉,形成交叉火力網;其主陣地集玉峁,更是明碉暗堡星羅棋布。而我軍裝備差,缺乏攻堅火炮,主要靠土工作業和爆破作業,以摧毀敵人的堅固工事。因此從2日黃昏開始攻擊到3日上午,只奪取了敵人前沿據點。

3日,彭德懷等在一份電報中說:已令二縱、新四旅各以一部鞏固已得陣地,進行近逼作業。主力在適當地點休息,開連排幹部會,班的戰士會,討論如何奪取主陣地,準備黃昏猛擊。

根據這個指令,當天下午,幹部戰士民主討論,提出改密集衝鋒為輪番佯攻以消耗敵人火力等建議。彭總採納了這些意見,同時命令部隊集中火力,改進戰術,各部密切配合。當天攻下了集玉峁。

5月4日,我軍佔領了蟠龍之東山、北山主陣地。黃昏,即從四周居高臨下向敵人猛攻。至夜裡十二時,守敵全部被殲,蟠龍攻堅戰勝利結束。斃傷俘一六七旅旅長李昆崗以下六千七百餘人,繳獲的麵粉、軍衣和槍彈堆積如山。

青化砭、羊馬河、蟠龍三戰三捷,體現了彭總善於製造戰機並抓住戰機的傑出指揮藝術。極大地鼓舞了西北軍民的信心。

與之相反,被譽為蔣介石「天子門生」的胡宗南卻顏面盡失,他的部隊此時已是進退維谷,被彭總拖在陝北,等待他的,將是更大的失利和慘敗!

相關焦點

  • 胡宗南佔領延安僅1年,麾下兵力仍是西北野戰軍3倍,為何主動放棄
    ——延安,「企圖在3—6個月時間內解決陝北問題,把中共中央和解放軍逐出西北」。▲三戰三捷首戰青化砭此時,延安附近的解放軍西北野戰軍部隊僅2萬餘人,雖然遲滯了敵人的進攻,但面對10 倍於己的敵人,在掩護延安軍民和各機關、學校安全轉移後,也只能暫時放棄延安、向北轉移
  • 西北王胡宗南,蔣介石的三大打手之一,到底擁有多少兵力?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西北軍閥馬步芳的故事。今天,我們聊聊西北王胡宗南。認真地說,胡宗南、湯恩伯等人,是蔣介石的主要打手之一,一直唯蔣介石馬首是瞻。從1938年開始,胡宗南就長期駐紮西北,直到西北野戰軍席捲大西北以後,胡宗南才逃往四川地區。
  • 胡宗南興奮得一躍而起:共軍主力讓我逮著了!不料一戰被殲一個旅
    1947年3月,面對胡宗南的大軍進攻,西北解放軍主動撤離延安,讓胡宗南佔領了延安一座空城。胡宗南雖然沒放幾槍就佔領了延安,但是,解放軍主力幾乎沒受一點損傷。奇怪的是,胡宗南怎麼也找不到他們的蹤影了。胡宗南只好天天派飛機偵察,地面部隊也進行拉網式搜索,可還是不見西北解放軍的蛛絲馬跡。
  • 「紅軍長徵最後一戰」, 胡宗南敗在了哪裡?
    而國民黨軍的胡宗南、毛炳文和王均等卻誤以為紅軍已經喪失了戰鬥力,所以窮追不捨,繼續向陝北保安一帶深入,欲尋找中共中央所在地。形勢萬分危急。當時,擔任紅軍總指揮的彭德懷將軍也深感問題之嚴重,在之前的幾次和國民黨軍交手中,他曾經率部於直羅鎮一舉殲滅了東北軍第109師牛元峰部,促使東北軍主帥張學良由跟隨蔣介石「剿共」轉變為謀求聯合抗日。
  • 鍾松:西北野戰軍能吃掉其他部隊但啃不動我36師,彭總:那就試試
    在1947年上旬彭德懷率領西北野戰軍在陝北取得三戰三捷之後,胡宗南等部就不敢再輕易出擊與西野打運動戰了,胡宗南也知道與西野玩運動戰遲早會被累死,連日來的戰鬥不僅被彭德懷耍得團團轉,而且後方據點還被西北野戰軍偷襲了,於是龜縮在各個重要城鎮。
  • 胡宗南:從矮個子到西北王,戎馬一生,卻換來無能之輩四字
    此人便是胡宗南,此時飛機下面的地方,曾幾何時,還在胡宗南大軍的腳下,胡宗南也得到了「西北王」的美名。胡宗南是浙江寧波鎮海人,蔣介石的小老鄉。很多人可能都聽到過這樣的一個故事。年輕時候的胡宗南,跑去報考黃埔軍校,因為身高的不足一米六而被淘汰,後來遇到一個貴人,那人也是小個子,臉上還留有引人注目的兩撇鬍子,此人便是廖仲愷。
  • 彭德懷在會上自我批評道:一個人哪,「懸崖勒馬」是不容易的
    13日,彭德懷在馬欄鎮召開的旅以上幹部會上,稱這次西府作戰為調虎離山,說:我們威脅胡宗南的戰略後方,搞他的補給基地,他就顧不上延安了,可以逼使敵人不戰自退,撤出延安。只要能把敵人調過來,就可以在運動中尋找戰機消滅他。彭德懷作好部署,16日,部隊開始分三路西進。
  • 胡宗南宴請周總理,席間三次勸酒,卻被周總理巧妙拒絕
    黃埔軍校是民國時期培養了很多軍事人才的高級軍校,是由孫中山和我黨共同創辦的,這所學校走出的很多學生都成了後來著名的抗戰將領,因為當時蔣介石擔任校長,所以很多人都被稱為「天子門生」,而胡宗南就是其中最受重用的人。
  • 彭德懷手下的五虎將 有四人都是副國級 職位最低的是這位大將
    彭德懷元帥1898年10月24日出生於湖南湘潭,曾和滕代遠、黃公略等人領導平江起義,並創建了湘鄂贛革命根據地。在此後的土地革命戰爭、長徵和抗日戰爭中他都曾擔任要職。解放戰爭爆發後,彭德懷的主要對手是號稱西北王的胡宗南和馬家軍,在同他們的較量中,彭德懷元帥手下殺出了勇猛無敵的五虎將。
  • 敵將喊:一定要拿下彭德懷,死的活的都行!沒想到彭總還是突圍而去
    彭德懷在軍旅生涯有兩次十分驚險的突圍:一次是抗戰時的十字嶺突圍,左權在突圍中犧牲;一次是解放戰爭中的寶雞突圍。 1948年4月,彭德懷指揮西北野戰軍打下寶雞後,繳獲了不少彈藥和糧食,部隊的給養 ·得到了改善。不過,隨後形勢突變。
  • 胡宗南號稱「西北王」,曾經攻入延安,到臺灣後卻被彈劾通共
    有「西北王」之稱的胡宗南是蔣介石門下最受器重的一個人了,他畢業於黃埔軍校第一期,同時又是浙江人,符合蔣介石收嫡系的「三大原則」,所以胡宗南很快就一路高升,成為了黃埔軍校畢業的學員中唯一一個戰區司令長官。
  • 「西北王」胡宗南,為何逃往臺灣後被蔣棄用,死後連葬禮都沒錢辦
    說起「西北王」胡宗南,對近代史有些了解的人都知道他。抗日戰爭初期,他避隱西北坐擁幾十萬的軍隊,而被稱為「西北王」,是蔣介石手下一隻猛虎。然而,在國軍大敗撤退到臺灣之後,他卻直接被蔣介石棄用了,不僅掛名了許多空職,竟然家境貧寒到連葬禮都沒錢辦成。
  • 戎馬一生的十大元帥之一, 彭德懷晚年自述平生的四大敗仗(下篇)
    圖:解放戰爭中的彭德懷第三次.解放戰爭之隴東戰役解放戰爭時期,西北野戰軍發起了西府戰役,長驅直入西北國民黨軍縱深。一舉攻克了胡宗南的後勤重鎮寶雞,繳獲了大量軍械輜重。被打急了眼的「西北王」胡宗南聯和青海軍閥馬步芳聯手反撲,集結重兵向彭德懷的西北野戰軍打了過來。情況危急,彭德懷命令主力迅速搶運物資,然後撤出寶雞轉移,然後在收復隴東,尋找機會在給敵軍致命一擊。當時第4縱隊警3旅,在杏林、扶風一帶阻擊裴昌會兵團,卻沒有擋住敵人。第4縱隊的司令員王世泰見勢不妙,居然率主力撤退,致使扶風、岐山接連失守!
  •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家:橫刀立馬彭德懷
    1947年3月,國民黨軍胡宗南等部調集二十萬大軍進攻陝北,胡宗南部是國民黨中央軍的主力,裝備精良,給養充足,我西北野戰軍只有二萬六千人,裝備很差,給養不足,有時連吃飯都成了問題。彭德懷是善打硬仗的將領,他在指揮部隊掩護中央機關撤出延安之後,開始利用運動戰方式尋機殲敵。
  • 反對胡宗南「掠人」計劃,劉恩蔭其人其事
    此時的胡宗南,雖然處於狼狽逃命之際,但在逃跑前夕,企圖進行最後一次大掠奪,提出所謂《陝南地區實施總體戰緊急動員方案》。為了實現這個洗劫性的席捲陝南人力、物力、財力的反動方案,胡宗南於1949年11月12日在漢中國民黨中國銀行南鄭分行召開了「陝南地區實施總體戰緊急動員」公議。
  • 蘭州戰役初期解放軍攻擊不順,彭總兩天休整,打得馬步芳崩潰大哭
    蘭州處於西北高原,是控制河西走廊、青海及寧夏的戰略要衝,也是國民黨西北軍政長官公署所在地和國民黨反動統治在西北的軍事、政治中心,是僅次於西安的西北第二大城市,攻克戰略要地蘭州,取得蘭州戰役的勝利,對消滅國民黨軍,解放大西北有著重要的意義。
  • 1947年初,胡宗南急調重兵進攻延安,延安全城為何一片歡騰?
    中共中央軍委決定將"八路軍"、"新四軍"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朱德任總司令,彭德懷任副總司令,統領東北野戰軍、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西北解放軍和各解放區的軍隊,開展大規模的人民解放戰爭。這時毛主席自信地說:"用半年到一年時間,再消滅國民黨軍七八十個旅,就可以消耗掉美國七八年中援助蔣介石的所有積蓄,使國共雙方的力量達到平衡。"
  • 馬家軍少帥馬繼援確實很能打,曾叫囂要活捉彭德懷,最終還是戰敗逃亡
    1948年3月,西北野戰軍取得宜川大捷後,彭德懷為殲滅國民黨胡宗南部有生力量,並解決我軍糧食、給養,決定發動黃龍山麓戰役。 3月4日,彭德懷向全體指戰員發布了作戰命令:由張宗遜率領一、四縱隊,進攻中部和宜君,三、六縱隊進攻洛川。彭德懷打算通過圍城打援調動敵人主力,在運動中殲滅之,並相機收復延安。
  • 1943年周恩來三次機智化解胡宗南灌酒
    1943年7月初,蔣介石的愛將胡宗南接到蔣介石的密令,趁蘇聯史達林解散共產國際之機閃擊延安,一舉攻佔陝甘寧邊區。胡宗南受命後正在加緊戰前部署,恰巧這時,周恩來、鄧穎超夫婦從重慶回延安路過西安。於是胡宗南提出宴請周恩來,意圖將其灌醉。周恩來三次機智應對,巧妙化解胡宗南灌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