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微塾】格律詩之聲律

2020-12-12 騰訊網

走進詩摘詞選,品味詩意人生

詩詞微塾

詩詞微塾

格律詩之聲律

四聲

聲律術語。齊梁時代的周顒、沈約等人根據古漢語讀音高低、強弱、長短等不同聲調,將全部漢字區分為平、上、去、入四種聲調,後人又將上、去、入三聲合稱為仄聲。

平聲

聲律術語。四聲之一。聲調較上、去、入聲平緩寬舒,尾音悠長。平水韻中將平聲字分為上平、下平兩大類,每類十五韻,詩學上獨立為平聲類。

仄聲

聲律術語。我國詩學上黨把上、去、入聲字一律歸併為仄聲,以與平聲相對。仄即側,意為不平。

上聲

聲律術語。四聲之一。聲調高昂上揚,發音響亮,無尾音。

去聲

聲律術語。四聲之一。聲調清而帶轉折,尾音下抑而稍短。

入聲

聲律術語。四聲之一。聲調直而急促,一發即收。

平入

詩法形式之一,又名平起。

仄入

詩法形式之一,又名仄起。

一三五不論

作詩常用口訣之一,主要指作近體詩時對詩中各句的第一、三、五字一般可不論聲調,平仄通用。這句口訣簡明扼要,但又不全面,不能概括所有情況。

二四六分明

作詩常用口訣之一,指作近體詩時詩中各句第二、四、六字的聲調必須全部按照格律,不能有任何例外。這句口訣簡明扼要,但又不全面,不能概括所有情況。

失粘

詩律術語。有廣義和狹義之分,一般指狹義而言。即指作律詩或絕句時,其下一聯出句的第二字和上一聯對句的第二字,其平仄聲不相同。另一種廣義上的失粘,是指律詩中各句的平仄聲有任何不符合粘要求的地方,都叫做失粘。

三仄句

詩律術語。指近體詩句末連用三個仄聲字。這種句型,詩家認為容易造成聲調不暢,因而主張避免使用。但由於仄聲字之間尚有上、去、入之分,所以問題不如連用三個平聲字嚴重,詩家並不絕對禁止,唐人也屢有在句末連用三個仄聲字的。

三平調

詩律術語。詩家的一種禁忌。指近體詩不論五言句或七言句,其句末不宜連用三個平聲字,否則即成三平調,需要改動。但是句末連用三個平聲字又是古體詩的一種常用句型,不但不為忌,反而以為音節雄渾昂揚。

孤平

詩律術語。詩家禁忌之一。說者有各種不同解釋。現在一般認為五言詩「平平仄仄平」句式之第一字或七言詩「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之第三字,絕不能用仄聲,因為如果用了仄聲,將使全句除韻腳外,只有一個平聲字,不利於聲調諧和。如果上述五言句之第一字或七言句之第三字迫不得已用了仄聲字,則五言句的第三字或七言句的第五字就必須改用平聲字,使全句的聲調得到補救。

拗句

詩律術語。唐以後的近體詩,對詩中各句在平仄、粘對等安排上,都有一定的格式,凡符合這些格式的句子,就稱為律句,表示它是按照格律寫的;凡不符合格律要求的詩句,稱為拗句,表示它是和格律相拗的。

拗救

詩律術語。指唐以後近體詩中出現的拗句,應用各種辦法來補救,使拗句的聲調仍能得到諧和。拗救之法,不外乎改變拗字以外的其他字的平仄聲,其中又分為當句救和對句救兩種。當句救即在同一句內給以補救,對句救為在出句中出現了拗字,則在對句中予以補救。

本文轉載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詩詞微塾】格律詩入門途徑
    詩詞微塾 格律詩入門途徑 詩是一種文學體裁 唐詩宋詞,詩律之工,音韻之秀,鍊句之縝密,意境之深構,實為中華詩詞之登峰造極!格律詩以獨特的韻律美、意境美、對稱美、簡潔美,成為中華文化瑰寶中的明珠,並在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傳承和發揚。
  • 【詩詞微塾】詩詞創作之迴文詩結構
    詩詞微塾 詩詞微塾 詩詞創作之迴文詩結構可是今人倘若未學過聲律基本常識,又如何去協調平仄?有的人越不懂得越不學,只是侈談內容,不計形式,這便斬去詩詞的一支「翅膀」。本文試圖從語言文字的結構分析去探索迴文詩(類似「文字遊戲」,饒有趣味)的基本特點,試圖幫助青年讀者學習詩詞格律。 蘇軾有《題織錦回文》詩曰: 春晚落花餘碧草,夜涼低月半梧桐。
  • 「詩詞微塾」對聯的詞性(上)
    走進詩摘詞選,品味詩意人生詩摘詞選投稿郵箱mm0127m@163.com詩詞微塾對聯的詞性(上)詞性即詞的特點。同詞性即劃分為同一特點的詞類。如:虎賁三千,直掃幽燕之地龍飛九五,重開堯舜之天這個就是代名。「九」和「五」,本為《易經》中的兩個卦位名。《易·乾》:「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術數家釋為人君之象。後即以「九五」指帝位。
  • 【詩詞微塾】格律詩寫作之五言律詩和長律
    走進詩摘詞選,品味詩意人生 詩詞微塾 格律詩寫作之五言律詩和長律 我們在第二講中講了五言絕句
  • 【詩詞微塾】格律詩寫作之立意
    詩詞微塾 格律詩寫作之立意 尹俊認為,「情是詩的基礎和支柱,情乃詩之魂,無魂則是殭屍;意乃詩之骨,無骨則不成體態」。注意這裡的詩包涵詞。情是詩之根,無情則無詩。寫詩不但要情,而且要有激情、真情,如此才能寫出好詩來。意境:是形象,是生動美,鮮活美,是詩味。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指出:「詩詞以境界為最上。至煉意則未必知也。故知煉意者可與言詩。」
  • 【詩詞微塾】詞調與聲意
    詩詞微塾 詞調與聲意 自古以來,漢語詩的語言之語音美一直被概括成詩的聲律美,而韻腳是構成語言聲律美的關鍵而基本的要素。所以,詩作為一種特別的文體,其根本的特徵形式就是:必要有韻!詩是有聲調和音韻節奏的語言模式,詩聲其實就是人們在有音韻節奏的語言模式中,對其語音與語調及其節奏相和的感覺。
  • 【詩詞微塾】詩之八要
    詩詞微塾 詩之八要
  • 【詩詞微塾】平仄節奏之體式特徵
    詩詞微塾 詩詞微塾 平仄節奏之體式特徵 近體詩有絕句與律詩兩大體式
  • 知道了這些,才剛剛可以寫格律詩
    格律詩,又叫近體詩,包括絕、律、排律、詞。格律詩的規則,主要分為聲律、韻律、句律、謀篇規則。有人曾形象地說:寫格律詩就如同跳芭蕾舞。跳芭蕾舞必須用腳尖跳,否則不能叫芭蕾。同樣,格律詩必須按格律詩的規則寫,否則就不能稱作格律詩。格律詩的聲律,也就是平常所說的「平仄」。寫格律詩有著一定的平仄規則,要求平仄聲調交錯運用,以起到抑揚頓挫、起伏迴蕩之音樂美。
  • 十分鐘搞明白什麼是古體詩、近體詩、格律詩、新格律派
    無論是詩經的四言詩(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漢樂府的雜言詩(悵欲悲,盎中無鬥米儲)、十九首的五言詩(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曹丕的七言詩(燕歌行: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等,都是古體詩。唐朝人所說的漢魏到劉宋時期的「古詩」,又有古調詩、格詩的稱呼,指不講究聲律,音調自然的詩歌。
  • 品鑑學習格律詩的人有這麼多,為什麼都在說它「走向沒落」?
    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愛好詩詞的人沒有不知道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他的詩作屬於「古體詩」,還不是格律詩。而格律式的源頭在「永明體」。永明是南朝齊武帝的年號,「永明體」亦稱「新體詩」,在這種詩體上做出重要貢獻的就是沈約,著作有《切韻》。
  • 【詩詞微塾】爰園詞話
    詩詞微塾 爰園詞話 俞彥 ■詩詞,末技也,而名樂府。古人凡歌,必比之鐘鼓管弦,詩詞皆所以歌,故曰樂府。不獨古人然,今人但解絲竹,率能譯一切聲為譜,甚至隨聲應和,如素習然。故盈天地間,無非聲,無非音,則無非樂。 ■詞於不朽之業,最為小乘。然溯其源流,鹹自鴻蒙上古而來。如億兆黔首,固皆神聖裔矣。惟閭巷歌謠,即古歌謠。古可入樂府,而今不可入詩餘者,古拙而今佻,古樸而今俚,古渾涵而今率露也。然今世之便俗耳者,止於南北曲。
  • 【詩詞微塾】填詞雜說
    詩詞微塾 填詞雜說 〔曉風殘月〕、〔大江東去〕,體制雖殊,讀之皆若身歷其境,倘恍迷離,不能自主,文之至也。 ■白描不可近俗,修飾不得太文,生香真色,在離即之間,不特難知,亦難言。 ■僻詞作者少,宜渾脫,乃近自然。常調作者多,宜生新,斯能振動。
  • 詩詞寫作:格律詩中的押韻規律,平水韻的運用
    大家好,歡迎來到詩巷,這是我們格律詩課程的第五章內容,今天我們開始講解格律詩的押韻。格律詩能夠讀起來能夠朗朗上口、帶給我們美的享受,不僅和它精煉的語言有關,更與它的押韻有關。雖然一般的詩歌也講究用韻,但是格律詩卻將「用韻」推上了至高境界,所以格律詩便成就了自己在詩壇的特殊地位。一、關於韻01、本身定義:韻即為漢字除聲母或聲母及介音以外的部分,大家都學過拼音,肯定都懂這個。
  • 詩詞寫作入門:幾分鐘教你搞懂格律詩的押韻,寫詩就是這麼簡單
    大家好,歡迎來到一號詩巷,這是我們《詩詞聯寫作精講,帶你快速入門》 課程的第十一章內容。>今天這一章我們來講解格律詩的押韻及其有關要領總結。我們在前面章節中就說過,格律詩能夠讀起來朗朗上口,主要就是因為遵循了一定的平仄和押韻規律。在格律方面,句內、句間的平仄是格律詩的第一大硬體,那麼第二大硬體就是我們接下來要講的押韻。
  • 格律詩第十二講:格律詩中的異數——六言絕句
    大家好,前面十一講已經巨細靡遺地講清楚了常見格律詩五絕、五律、七絕、七律的寫法,也就格律詩病、一三五不論、詩詞意象選擇,深入展開地作了講解。如果能夠吃透前面十一講,學會創作近體格律詩就不是問題了,至於如何真正寫好,還是需要大家多多去閱讀前人佳作,進行意象積累,學會詩詞展開思路,最後融會貫通,才能真正創造出有自己風格的近體詩。
  • 格律詩第十一講:排律、對聯和詩詞意境的盤活提高
    格律詩的規則通過前面十講已經講清楚,但是還有很多相關知識。今天我們就把這些知識點交代清楚,幫助大家在學習完格律知識後進一步提升創作近體詩的能力。我們的目標不只是會寫格律詩,是要超越格律,寫意境與音律都好的詩。我們要做的是超越自己。
  • 談談格律詩的拗救
    談談格律詩的拗救文/鄭萬才 近日,受葉吟兄所邀為「中華詩詞學院」(網校)的學生講一次課。因對學院學生的詩詞底子不甚清楚,不知道該講點什麼好。就在前些日子,一個偶然的機會,路過趙忠祥老師的博客。看得出來,有的評論是屬於懂詩詞的人所為。其中有一個評論,讓我印象較深。有人說此詩出律44處之多。從趙忠祥老師的其他詩詞作品裡一些句子如「李琰榮光驚六合」、「四十春秋從藝忙,豪情仍熾識開張」等來看,趙老師似用的古聲韻。如果是古聲韻,以上七律有沒有格律的問題呢?回答是肯定的。只不過不是44處,而是只有一個「出」字是出律的。44處出律的說法,顯然是不負責的說法。
  • 聲律意象與中國詩歌語言藝術
    這裡所謂「聲律意象」,源出於《文心雕龍·神思》:「然後使元解之宰,尋聲律而定墨;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此蓋馭文之首術,謀篇之大端。」這部「體大思精」的文學(「大文學」)理論批評著作,不僅有《麗辭》這種專門論述駢儷文體的篇章,而且整體上就是一部駢儷文體的理論著作。
  • 隨筆短文/關于格律詩鄰韻通押的一點淺見
    眾所周知,創作格律詩必須遵守格律要求,否則,就不能叫格律詩。格律詩的要求很嚴格,如:平仄、押韻、對仗、三平尾、三仄尾、孤平拗救等等都是不允許隨心所欲的。我今天想與大家談一談的話題,是關于格律詩鄰韻通押的一點個人淺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