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能陳宏:在TO B賽道,35歲中年危機根本不存在

2020-12-14 鈦媒體APP

文丨資本偵探,作者丨李婷婷,編輯丨韓依民

編者按:

創投行業正站在新舊時代的交界處。

過去二十年,風險投資與中國網際網路產業相伴,迅速發展壯大。

在移動網際網路紅利最盛之期,風險投資助推野心勃勃的創業者實現了商業模式或技術革新,改變了社會經濟的許多面貌。

但隨著紅利消退,行業告別燒錢時代,同時在疫情黑天鵝影響下,經濟、消費心理以及全球資本市場都在發生變化,更多變數已經出現。

當過去盛行的投資邏輯和方法論到了需要革新的時刻,如何才能成為機遇捕手?

圍繞新宏觀環境下的投資策略變化、機遇搜尋方法等話題,近期,「資本偵探」與多位國內一線投資人進行獨家對話,希冀從一線頂尖從業者的思考中,梳理出後紅利時代的機遇圖譜,錨定前行的坐標。

以下是「資本偵探」投資人專訪系列第一篇。

疫情期間,市場焦慮情緒蔓延,漢能投資集團卻在北京復工的第一天,投了四個項目。

「融到錢的企業可以把很多活不下去的企業接管過來,提供各種各樣的幫助,讓他們生存下來。我覺得這樣看事情心情就舒爽多了。」在與「資本偵探」的對話中,漢能投資集團董事長、CEO陳宏這樣說。

這並不是陳宏第一次經歷較惡劣的市場環境,陳宏1985年赴美求學,取得紐約州立大學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但剛畢業時美國的經濟發展並不景氣,後來陳宏在網際網路領域開始創業,又經歷了2000年網際網路泡沫破滅與2008年金融危機。「每次都安然活下來,而且每經過一次,就成長一次。」

豐富的創業、投資經歷,讓陳宏更善於跳出當下去思考問題。

在他看來,上半年投資規模的縮減,並不全是疫情帶來的影響,這是一級市場投資結構從創投向併購調整,資本更多向後端成熟企業靠攏而產生的自然現象。

而一級市場變化與成長的大背景,是前二十年主導市場經濟的TO C消費網際網路,正逐步走向由科技驅動的TO B網際網路。以美國市場作為參照,陳宏認為:「美國前二十家上市的科技企業裡,大概有一半是TO C,一半是TO B,中國以前全是TO C,我覺得會有越來越多的TO B。」

在以TO B為主導的市場形態裡,過往的創業邏輯、投資邏輯都必須進行相應調整。

留給毫無根基的年輕人的創業機會不多了,TO B項目要求創業者有技術積累與實踐經驗,擁有社會人脈資源、銷售團隊、方案設計團隊,「創業者一定是要到年齡35歲左右,大家才會關注你」。

技術出身的陳宏,也一再強調知識積累對投資人的重要性。在他看來,TO B業務的理解門檻更高,投資者也必須進化,要有一定的技術背景與積累,才能準確判斷出一家企業的價值。

成立於2003年的漢能投資集團,幾乎是隨著網際網路一起成長起來的,它參與並共同推動了中國市場經濟的快速演變。陳宏對資本結構、投資邏輯、市場趨勢的剖析,可以為如何在當下的市場劇變中把握機會,提供一些啟發。

以下為「資本偵探」與陳宏對話實錄:

01、「疫情是阻擋不住的,干著急也沒有用,這個時候企業要去思變。」

資本偵探:今年上半年已經過去,從公開數據來看,上半年整體投資金額和數量都出現了明顯下降,疫情帶來的影響具體體現在哪方面?

陳宏:中國的風險投資基金和機構60%都在北京,疫情初期我們回不了北京,現在又出不去了。有些案子雖然我們很喜歡,但不能去當地做盡調,這影響了案子的投資進度,所以在一季度和二季度整體的投資數量急劇下降,這與疫情息息相關。

其次,疫情對不同的企業產生不同的影響。如果是一些虧錢比較多、資產比較重、線下店比較多的行業,基本上在這個行業裡面的投資都會被叫停或暫停,除非對頭部企業會給一點錢,但是每個行業的垂直頭部企業鳳毛麟角。我覺得疫情的確影響蠻大。

資本偵探:除了疫情,數據背後還反映了哪些變量?

陳宏:就算沒有疫情,今年第一季度投資數據也會往下降,原因在於哪呢?

過去十多年,中國的風險投資行業發展非常快,2003、2004年做漢能的時候,清科的年會只有幾十號人參加,基本上是中國的VC、PE全到了,到現在,已經有幾十萬從業大軍。但是隨著2018年資管新規出現,再加上最近中國民營企業家整體上比較困難,基本上把人民幣基金這一塊打下去了,這個時候除非你是絕對的頭部基金,一般的人民幣基金都很難融到錢。

美元基金沒有減緩,好的基金融資還是蠻順的,因為這些外資LP通過中國GP,的確賺了不少錢,中國對他們來說應該是回報最好的一個國家。但是美元基金是有限的,就那麼幾個主流的美元基金,投資的公司也有限,這些基金主要投資的方向偏向於網際網路、科技行業,其他的行業不太有。所以這個時候中國VC行業整體的趨勢就是投資數量劇減。

其次,在美國、歐洲這些成熟市場,假如你有一百塊錢,可能25塊錢是投資在VC這一塊,另外一部分是投在成長企業,還有五六十塊錢屬於併購基金。而在中國,過去大概70多塊錢都投到A輪、B輪、C輪的成長性企業,真正做到併購的比較少一點,可能就百分之十幾、二十左右。

但是中國肯定是向著全球的趨勢在轉變,導致案子投資總量大,但是案子數量少。我覺得這是一個大的趨勢,一級市場資本會越來越向後端成熟和穩健的企業靠攏,這種趨勢再加上疫情,就導致了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在投資行業,特別是一級市場產生巨大的下滑。

資本偵探:疫情短期來看影響沒有辦法徹底消除,這對於大眾消費心理以及社會經濟會產生哪些比較長期的影響?

陳宏:第一個,大家在重新審視自己的消費習慣,中國經濟發展那麼快,之前除了買房子必須存一點錢,其餘的基本上都可以用來消費,月光族很多。這次疫情讓大家覺得不要花很多錢、吃得簡單一點也活得好好的,那些天天出去花很多錢大吃大喝大消費的,會稍微收斂一點。這個肯定會影響一些企業,像餐飲業、線下商鋪。

第二個,這次疫情使得很多人必須在家辦公,線下線上就產生一個重新的平衡,這對整個格局,包括零售體系的格局,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跟線上交易相關的企業受益,股票各方面成長非常不錯,做直播的、做視頻的越來越多,隨著5G的出現,視頻的質量越來越好,比如看房子不用去現場,就用VR看。企業服務也是一樣,一旦我們在線上工作的時候,我們更加關注公司的IT體系。

人一旦改了習慣以後,就會對各種各樣的情況產生巨大的影響。像視頻領域裡面,以前只提到了長視頻、短視頻,但是隨著5G的出現,最近這段時間,有越來越多的專業團隊來做8分鐘到12分鐘的中視頻。這又產生一種新的業態,把電商等各種各樣的內容製作帶動起來。

這次疫情的確對有些行業,像旅遊、餐飲、酒店等等有巨大的影響,但是在一些行業裡面,他們能夠轉換成功的話,機會也是蠻大。

資本偵探:疫情發生以來,市場上有比較明顯的焦慮情緒蔓延,因為變量太大,你是以什麼樣的心態在面對變化?

陳宏:第一個我經歷的階段比較多,我在1989年那段時間剛畢業,美國經濟發展不好,後來又經過2000年網際網路泡沫破滅,與2008年金融危機,那個時候比現在還慘。但每次都安然活下來,而且每經過一次,就成長一次。

第二,因為疫情是阻擋不住的,干著急也沒有用,這個時候企業要思變,先生存下來,另外多開發一些新的機會,舉一個例子,我們以前不參與有些上市公司的定增,證監會最近出了一個新規,只有戰略投資者才能做鎖價定增,我發現很多券商對戰略投資者不熟悉,這剛好是我們的強項,我們跟中國的主流CEO們都非常熟,這對我們來講是一個機會。

疫情的影響,迫使我們一方面加強了科技創新,把一些線下的挪到線上,另一方面,融到錢了的企業可以把很多活不下去的企業接管過來,提供各種各樣的幫助,讓他們生存下來。我覺得這樣看事情心情就會稍微平衡一些。

併購是另一個機遇,以前大家不願意併購的,疫情期間可能就願意併購了。有些企業市值上不去,可能就願意分拆,把虧錢的分拆出來去融資,主業就盈利了,股價也就起來了。我覺得有很多東西不用太焦慮,但是隨時保持警惕,不能掉以輕心。

資本偵探:面對這些變化,漢能有沒有調整自己的投資邏輯?

陳宏:我們的邏輯一直沒有變。漢能是投行加投資的商業邏輯,我們投行團隊在外面比較多跟各種企業,特別是大型企業的CEO溝通。同時,我們的投資團隊整體上把對行業的理解、關係網、案源結合在一起,來幫助這些企業。漢能關注的行業是網際網路跟科技、消費升級、醫療服務,這三塊一直是中國成長最快的。

從投行角度來講,我們操盤了京東工業品的拆分重組,字節跳動收購百科名醫等等,參與了不少併購。我們投資這邊也沒閒著,北京復工的第一天,我們就投了四個項目,後期我們還投了世紀互聯,以及對上市公司進行定增。

當然我們也有小心一點,尤其是對那種很虧錢的,短期看不到贏利空間的。我們投了一個企業叫貝爾科教,它是一個有著上千家線下門店的線下教育企業,但我們對企業前景看好,對它比較有信心,因為疫情的確不是一兩個月的影響,還是要看看這個企業長期能不能跑出來。

我們特別關注疫情的另外一個特點,就是疫情導致很多頭部企業變得越來越頭部,但行業內以前是打來打去的,現在願意抱團取暖了,這個時候通過我們資金的支持,併購整合容易被大家接受,所以有些投資方式會產生變化。

在資金減少的情況下,大家都想融資,以前不融資的企業現在也跑到市場上融資,就會向下擠壓。我們給企業打一個分,ABCD,以前打B的企業六個月就融到錢了,打A的企業可能三個月就融到錢。現在很多以前不融資的企業,A+的企業也跑來融資,所以它就把B擠下來變成B-。這個時候B-要融九個月,甚至融不到錢,依次類推。

在這種情況下,強企業在疫情期間有了更高的關注度,我們相信疫情結束以後,以前比較強的企業會變得更加強壯。這裡面有我們的投資邏輯,我們要尋找這種企業,在疫情期間通過資本的支持讓他活下來,等待疫情結束以後,它會第一個跑出來,競爭對手也變少了。

資本偵探:現階段除了關注現金流,在業務布局、戰略方面對創業者還有什麼建議嗎?

陳宏:現在作為一個創業者很不容易,我現在判斷再過幾個月會有更多的企業產生問題,有的企業現金流就是兩三個月,咬咬牙撐到五六個月,疫情還不結束,撐不下去了。從這個方面來講,壓力非常大。

第一個告訴創業者,還是控制現金流,公司活下來。第二個,如果是傳統企業,通過這個時候用IT技術的力量使得企業更加高效一些,人的數量不是制衡這個企業發展的因素,用平臺技術的力量幫助它成長。

第三個,我們希望創業者在這個時候,應該多考慮一些資本的力量,這是一個特殊的環境,對於一些企業來講是災難,對於一些企業來講是機遇。

如果是虧錢的企業,應該趕快融錢,融到錢才能發展。競爭對手融不到錢,實際上你已經跑到它的前面半步。如果你已經是賺錢的企業,這個時候不妨去融更多的錢,做投資和收購,布局自己的生態體系,以前人家不願意賣給你,現在可能就願意了。我現在看到很多上市企業在做定增,定增完了以後就可以做一些這樣的事情。

對於創業者來講,不要認為這次完全是一個災難,應該看作是一次機會,真正好的企業如果度過這個最難關,它再跳出來的時候就比其他競爭對手更強大。

02、「(TO B賽道)創業者一定是年齡35歲左右,大家才會關注你。」

資本偵探:當前業界普遍認為消費網際網路的紅利在消退,你認為之後的投資機會集中在哪?

陳宏:我們認為中國網際網路前二十年是TO C的消費網際網路二十年,之後肯定是科技驅動,這是漢能投資所關注的。在企業服務領域,所有主流的跟科技相關的大型企業服務公司都是我們的客戶。

但是這個行業一直沒起來,像用友和一些半導體晶片公司、中微半導體設備公司,十幾年了都不溫不火。現在大公司全是做TO C的,中國超過100億美金的科技企業基本沒有。但最近這段時間,這些企業的股價都翻倍了,以後會變得更大,千億美金市值的科技企業都有可能出現,這是一個大方向。

產業網際網路、工業網際網路,實際就是用科技的力量來改變傳統的行業,所以市場對科技的訴求越來越多,這裡面會跑出很多巨大的企業。

可以把美國作為一個榜樣,來判斷未來的投資趨勢,美國前二十家上市的科技企業裡,大概有一半是TO C,一半是TO B,中國以前全是TO C,我覺得會有越來越多的TO B(公司)。

另外醫療服務也是一個非常巨大的市場,全球上千億美元市值的醫療公司,不管是設備公司或者是生物醫藥公司有幾十家。而中國上千億人民幣市值的醫療公司都不多,只是最近多了幾家。疫情的爆發,大家認識到健康、醫療很重要,醫療需要加強,就在這個行業裡面找到頭部企業投資,回報也是非常好。

我們做投資很關注一點是看大勢,如果整體行業的增長超過GDP很多,年增長率有百分之二三十,你能跑贏市場、投到好的企業,增長率就能超過百分之四五十,或者百分之百。這就是為什麼在過去這麼多年,投資TO C網際網路等新經濟的VC和PE的回報率非常好,因為他賭到了很多千億美金市值的公司,隨著它一起成長。在行業爆發式增長中,你如果投到好的企業,看準了,回報就很大。

資本偵探:過去幾年中國創業者會說以前中國的網際網路是Copy TO China,現在有很多模式創新,是Copy from China。但是到現在這個階段,我們發展到TO B業務的時候,還是把美國作為直接的對標對象?

陳宏:TO B業務仍是在非常直接地對標美國,跟我們十年前TO C對照美國一樣。的確在全球上來講,美國各種各樣的企業比較強大,我們在科技各方面跟美國的企業相比還有些差距,這個需要時間的積累,需要大家、需要資本市場對企業服務的認可,讓最優秀的人才願意跳進來。我估計前幾年很多中國做半導體晶片的優秀人才都跳去做APP,多可惜,但這就是事實。

資本偵探:如果不考慮成長速度,你覺得現在創業的賽道裡面,還會像消費網際網路那樣有成百倍千倍增長的機會在嗎?

陳宏:從營業額角度來講,TO C的量很大,在企業服務行業裡面,量的增長比較慢一點,但是市值增長不一定慢。美國企業服務行業很多不一定多賺錢,但PS(市銷率, Price-to-sales,市值除以營業額)都是十倍,有的還達到二十倍。因為很多科技企業毛利率不低,雖然增長慢,但一旦把市場抓住以後就非常穩健,市值會很高。

像ZOOM這樣的公司,它的營業額不高,估計還沒到十億美金,但是它的市值已經四五百億美金,甚至更高。用友的營業額也不高,就是七十億人民幣到一百億人民幣,相對於網際網路企業來講,它的市值也不低。

資本偵探:在這個賽道裡面,你會更看重哪一類的創業者?

陳宏:我們喜歡看到的創業者,第一個是要解決比較大的問題,至少是在行業裡面想要解決比較大的痛點問題;第二個是團隊裡面有銷售能力很強的人,也有技術能力很強的人;第三個是做一些技術改革,技術發展。因為任何一個行業裡面都有很多競爭對手,企業能不能跑出來,跟這個團隊、方向、技術路線、融資能力都息息相關。

資本偵探:之前在移動網際網路創投風潮非常熱的時候,BAT的高管可能還沒有出來,就已經有很多風險投資願意給他錢,或者更早之前有一些基金乾脆喊出來我們只投90後,但在TO B賽道的邏輯完全不一樣?

陳宏:不一樣。過去的90後,就是現在的00後,在企業服務裡面不太會有。比如做晶片設計,如果沒有親自帶過團隊,設計過成熟的產品,是做不出來好東西的,所以創業者一定是年齡35歲左右,大家才會關注你。

還有一點是,大企業裡面一些做得特別好的技術大拿,他出來創業還是會有人投,因為他在大企業裡面得到了各方面的知識,他出來再開公司,可以借鑑到過往的經驗、能力、客戶關係。

資本偵探:你剛才提到前二十年的趨勢是TO C,過去很多VC圍繞消費網際網路投資的時候,會看團隊、押賽道,甚至把一個賽道裡面主要的玩家全部投資,而以後的大趨勢是以科技驅動,再以相同的邏輯去投還能行得通嗎?

陳宏:我覺得投賽道還是可以的。TO B跟TO C有一個非常大的區別,網際網路TO C會贏者通吃,兩三家就把這個市場吃得差不多了,像搜索基本上就是百度,社交就是騰訊,別人很難撬動。另外就是頭部企業跟非頭部企業的市值差別特別大。

TO B不太一樣,它有一個服務成分在裡面,註定在每一個大的垂直行業裡面會有幾個玩家,這幾個玩家每年的增長速度沒有辦法像以前TO C那麼快,對應的投資方法就不太一樣,像滴滴,可以一直往裡面砸錢,砸出一個市場來,在企業服務裡面很難這樣做,沒辦法用虧錢的方式把市場拿下。

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基金投資的還是一些科技驅動能力比較強的企業,這些企業自然增長,同時通過併購的方式加產品線,使TO B的銷售渠道賣出更多產品,這個跟國際上企業服務大的邏輯比較接近,從VC和PE角度來講,參與度也是蠻高的。

資本偵探:那麼不管對於LP還是GP來說,企業的成長周期和回報周期都不一樣了?

陳宏:做網際網路TO C相對來講回報快一點,一旦抓到一個方向,用戶量成長起來,企業就起來了。TO B得一點一點積累,一般來說年限都比較長,但是TO B有一個特點,一旦把客戶拿下來,服務做好了,技術一直更新的話,替代成本比較高,企業會比較穩健。

其實做好投資,不需要每一個案子賺好多倍,一年賺好多倍。對於一個基金來講,一年百分之二三十左右的回報已經是很好。在TO B行業後期的這些案子成功率高,損失率低,這個時候年回報率不一定很高,但是投資量大,對整個基金的回報非常不錯。

資本偵探:最終從整體的結果來說,回報差不多?

陳宏:在一些階段,有些基金表現會好一些。舉一個例子,在過去很多年中,投資半導體晶片行業的基金回報率很差,一是因為上不了市,二是因為增長很慢,但是今年凡是投半導體的VC、PE回報率極高,很多半導體企業一兩年內翻了十倍,有些達到了上千億人民幣市值。

這就是一個時代的機遇,像全球供應鏈體系重組等等因素,給予這些半導體晶片企業的機會。它的估值並沒有漲的那麼高,可能漲了一倍左右,但是市值翻了十倍左右,這是大家是對未來的預測。

資本偵探:以科技驅動為主的投資案例,成長風格會偏穩健一點,退出時間可能更長,LP能接受嗎?

陳宏:美金很多VC基金都是8+2,8年投資再加上2年退出,一共是10年,還是很長期的。問題是人民幣基金,人民幣基金希望3+2、2+1,恨不得投完了以後馬上把錢收回來。我覺得這種方式有些挑戰,如果一家企業不被賣掉,獨立成長三年、四年比較難成長為一個上市公司。但是TO B企業併購非常多,另外一個趨勢是以前TO C的網際網路企業也開始做TO B。

資本偵探:以騰訊跟阿里巴巴為代表的CVC某種程度上成為一些企業退出的渠道,在新的階段裡,巨頭的CVC對於整個市場的影響還大嗎?

陳宏:首先從CVC角度來講,逐漸會有更多的CVC出現,過去我們講BAT,最近其他企業的市值增長也很快,像第二梯隊的美團、拼多多、字節跳動上市以後也會有巨大的資金,中國移動、電信也在開始做投資。在中國除了純粹的VC和PE的這波人的資本以外,其實CVC提供了大量的增量資本,它們之間會有越來越多的競爭。

其次,在企業服務裡面,年輕企業的機會還是蠻多的。在一個大企業裡面,有做安全的、做供應鏈的、做基礎項,這一波優秀的人出來以後自己做,在資金的幫助之下可以逐漸成長。

的確等到後期融資量比較大的時候,會遇到一些選擇,企業在選擇大型CVC投資的時候有自己的考量,包括CVC的風格與賦能,企業要的不單單是純粹的資金而已。另外有些大型CVC對一些企業投資時,有一個排他條款,你拿了我的錢,就不能拿ABC的錢,不能跟ABC做業務,這些條款你是否願意接受。

在有些領域裡面,如果一家企業需要大量的基礎設施的支持,像中國移動也是最好的合作夥伴。我覺得對於一個好的企業來講,他現在的選擇變得比以前更多了,除了BAT,還有十幾家可以選,大家都差不了太多。

03、「用美元或人民幣投資的差別已經不是那麼大了。」

資本偵探:如果把時間拉長一點,風險投資整個行業出現的時間並不是很久,支持風險投資行業獲得高回報的系統性增長機遇,是由什麼因素推動的?

陳宏:其實很多VC和PE投資的企業,是一點一點進步的,這個過程中會產生很多機會。比如ZOOM,它看似沒有什麼革命性的變化,可能算法做得好一點,但在系統結構上把各個伺服器放在數據中心裏面,用分布式軟體操作的時候,使得它的雲效果能力更好一點,視頻比別人更好一些,這個時候它就跑出來了。

不太有技術是革命性的,除了癌症技術、研製疫苗,其餘大部分都是屬於改良性的,技術就是如此,幫助你效率更高。中國在IT裡面的花費佔GDP 3%左右,發達國家是百分之十幾,從這個方面來講,我們跟技術相關的一些投資還是非常少。

在這個情況之下,作為一個創業者,如果能夠找到一些技術,可以幫助這個企業提高效率,只要有足夠多的企業願意去買你的服務,買你的軟體,你的營業額就會起來,這就足夠了。

資本偵探:有一種聲音認為燒錢時代結束了,那麼在新的環境下,風險投資的槓桿效應還會那麼顯著嗎?

陳宏:風險投資還是非常重要。一是現在對所有創業公司來講,人才特別貴,我91年拿到博士的時候,找工作很難,但現在如果你是人工智慧的博士、大數據科學家,大家都會搶著要你,薪酬都很高。

第二個是,做TO B,特別是做平臺產品,得有一兩年的時間把它做出來,前期得一直進行投入,這期間公司不產生任何現金流,這個時候都需要VC的支持。美國那麼多企業服務公司,都有VC的身影在裡面。

資本偵探:從全球視角來看,中國VC處於什麼階段?

陳宏:從VC市場來講,跟國際相比,我老覺得中國的VC跟美國的VC已經沒什麼差別。但是從併購基金方面來講,國際上有黑石等成熟的基金,中國才剛剛開始。併購整合,特別是在資本的支持下併購整合,這是下一波投資的機會。最近私有化數量越來越多,越來越大,像58這樣規模的已經被私有化,以後可能還有更大規模的私有化會發生。

其次,很多大型戰略投資者對自己的企業分拆,以前創業者做的企業一點點融資,現在分拆吃了大量的資金,我們投行團隊剛剛做了一個交易,京東工業品的分拆,A輪融了2.3億美金。從這個方面來講,未來後期成熟性大規模的基金會越來越多。

資本偵探:你自己是03年開始做投資,當時國內做這一行的人特別少,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為什麼選擇進入這個行業?

陳宏:跟我的背景相關。第一個我是計算機本科碩士博士,所以我對整個計算機行業比較了解。我93年在美國創業的時候,是做的網際網路公司,後來99年我在美國帶上市的第二家公司也是做全球網際網路的,所以我是在網際網路行業裡面創業的人。後來換了一個賽道,以前是創業者自己把企業做起來,現在是給有夢想的企業家和創業者賦能,給他們提供資本和資源。

我在這個行業裡面比較熟悉,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科技行業做得非常好,中國有1/4的大型新經濟網際網路的併購交易我們都參與了。

創業、投資都是一樣的,一定要做自己熟悉的行業。比如我們投一個做IT的企業後,可以幫上人家,除了給他提供資本,還可以提供人脈資源。其次我們在判斷的時候,我們非常容易判斷這個企業是好是壞,因為我們懂這個行業。

做企業也一樣,特別是做TO B,一個大學生很難做TO B,你要有社會人脈資源、銷售團隊、方案設計團隊,不是只做一個APP就可以。最近中科大、清華工科出身的人融資就比較容易,因為要做AI高科技,你最好得是個博士,知識就是力量,這在TO B這一塊變得越來越重要。

對投資者來說,TO B又比較難看懂,這裡面技術成分特別多,需要積累。所以我們這麼多年,在我們熟悉的行業裡一直積累,一是知識的積累,二是人脈資源的積累,三是經驗的積累,加在一起讓我們在判斷一家企業時比較精準一點。

資本偵探:這個階段對漢能有什麼影響?

陳宏:我覺得是利好,我們一定要去做一些複雜交易,因為我們對這個行業的深度理解、人脈資源、專業經驗等的競爭優勢特別明顯。在大型的分拆、私有化、融資中,除了跟財務投資人打交道以外,還要跟很多戰略投資人打交道,特別是CVC,如果做併購的話,更是要跟企業一號人物、二號人物打交道,這是我們這麼多年積累起來的優勢。

資本偵探:投資機構本身的能力也是要進化,很多項目不是那麼容易看懂。

陳宏:我們一定要進化。特別好的項目裡面,競爭還是蠻大的,CEO要和你有共鳴,同時你能夠幫到別人。投資人把錢放在企業裡面以後,後面至少七八年你們要共生存,你希望企業能做好,企業做好了,你的回報就變好了。因此要跟自己投的企業,跟自己的客戶有更緊密的了解,做深做透。

TO B也是一樣,作為一個投資人如果沒法判斷企業做的事有沒有未來,大趨勢是怎樣的,只是跟風的話,不一定能選到好的目標。投資人要更加懂得自己所做的一些事情,更專業化。

資本偵探:投資行業會發生洗牌嗎?

陳宏:投資行業已經在進行洗牌,在VC和PE裡可以多家生存,不是只有一家兩家。但是有一點很明顯,一些頭部的有品牌的VC和PE融資更容易,也更容易招到優秀的人和好的案子。這還是有一些重新洗牌的味道在裡面。

資本偵探:入這行的門坎是不是也會發生變化?

陳宏:我覺得是,變得越來越難。你要重新進來,除非做一個特別不同的領域,或者團隊是大機構直接跳出來。行業內總的人數基本沒變,還是這波人,整體上來講,我覺得VC這個行業變得更加成熟。

資本偵探:無論是內地註冊制的放開,還是港股的改革,都為企業上市提供了更多的選擇。那在更早期選擇風險投資的時候,人民幣跟美元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對於FA或者VC來說,在前期的募資階段,怎麼平衡人民幣跟美元的結構呢?

陳宏:過去人民幣跟美元是完全不一樣的賽道,基本上拿了人民幣投資以後,就沒有辦法在國外上市了,除非搭一個VIE結構。如果在國內上市,又必須解VIE架構,把外資退掉,重新找一個人民幣基金。目前這個現象在改變,科創板出現以後,逐漸允許VIE結構、同股不同權這樣的現象存在,用美元或人民幣投資的差別已經不是那麼大了。

我比較擔心的一點是,中國很多一流美元基金LP們是美國的大學,受宏觀環境影響,會導致美元基金融資產生一些問題。

我比較看好的一點是,最近中概股在漲,國內股票也在漲,我自己分析很大的原因在於,很多外國基金還是覺得中國市場是最穩健的,如果把錢放在這裡是很安全的選擇,所以有大量的資金湧進來。美元基金一方面受到限制,一方面又有資本回報驅動,在這種情況下或許也可以找到一個平衡。

相關焦點

  • 漢能陳宏:在TO B賽道,35歲中年危機根本不存在|獨家
    「融到錢的企業可以把很多活不下去的企業接管過來,提供各種各樣的幫助,讓他們生存下來。我覺得這樣看事情心情就舒爽多了。」在與「資本偵探」的對話中,漢能投資集團董事長、CEO陳宏這樣說。留給毫無根基的年輕人的創業機會不多了,TO B項目要求創業者有技術積累與實踐經驗,擁有社會人脈資源、銷售團隊、方案設計團隊,「創業者一定是要到年齡35歲左右,大家才會關注你」。技術出身的陳宏,也一再強調知識積累對投資人的重要性。
  • 深網|專訪漢能投資CEO陳宏:創業者別糾結估值 困境中的錢再少也是...
    突出其來的肺炎疫情讓漢能投資CEO陳宏取消了回西安老家過年的計劃。即便公司還沒有完全復工,陳宏已經開始每天要忙七八個會議:「一直開到晚上12點多,很多人在家待了太長時間,已經分不清weekday(工作日)和weekend(周末),任何時候都可以直接打電話,不用擔心打擾別人。」
  • 漢能投資陳宏:5G時代,誰擁有大數據,誰就能勝出
    本期訪談,網易科技對話漢能投資集團董事長兼執行長陳宏。在全球5G商用部署愈發趨於成熟的當下,該如何尋找新的風口?對於投資人和創業者來說,新一代通信技術下的創業方向該如何調整和轉變?哪些行業將首先獲利爆發?網易科技與陳宏曾有過多次深度對話,關於5G話題的深入探討,還是首次。
  • 35歲的中年危機究竟是危言聳聽,還是真實存在的?
    結論:真實存在。如果你將要或已經面臨中年危機,我教你如何走出困境;如果你離35歲還很遠,那我告訴你哪些職業更容易越老越吃香,供你參考。到了35歲,大部分程式設計師學習新知識的速度和體力已經比不上年輕程式設計師,被淘汰的機率就很大。二、如何走出35歲的中年危機?(1)成為難以替代的管理型人才或專家型人才。這條路是最難的,但是也值得去追求。(2)提前規劃好轉行的路徑。
  • 陳宏:5G時代,誰擁有大數據,誰就能勝出 | 漢能觀點
    現在5G時代以來,中國則已經參與行業標準的制定,相應的中國的5G產業鏈也走在了世界前列。其次,陳宏談到,5G將進一步助力物聯網技術在工業、行業中的應用。陳宏表示,為滿足客戶多樣化的需求、降本增效的壓力與日俱增,提升效率的解決方案就是智能製造。中國是世界工廠,市場需求巨大,因此工業製造、工業機器人、工業物聯網將迎來比較好的發展契機。
  • 漢能投資集團董事長兼執行長陳宏:在武漢可打造非常好的數據...
    (圖為漢能投資集團董事長兼執行長陳宏。記者胡冬冬 攝)長江日報-長江網10月24日訊(記者柳鶯)「未來,我們會生長在一個數據世界之中。」24日,2020中國數字經濟高峰論壇上,漢能投資集團董事長兼執行長陳宏在進行高端對話時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他說:「以前,人工智慧這個領域還沒有那麼熱的時候,大數據的存儲能力、計算能力、算法都還不達標,但是在今天,我們可以深刻感覺到大數據越來越趨向於產業化、市場化。」「我相信,未來可能會變成數據驅動社會,這裡面有著各種各樣的機會,特別是在武漢。」
  • 漢能投資董事長陳宏:投資行業頭部效應越來越明顯
    漢能投資集團董事長兼CEO陳宏說。第一個不確定性:LP這種資金來源的不確定性。「以前很多國內企業家作為LP來投資的,現在可能變成政府,政府的政策會不會改變?對人民幣基金的組成會不會產生影響?這是一個蠻大的不確定性。」陳宏說。第二個不確定性:政策的不確定性。
  • 35歲後職場中年危機漸顯?那是你未挖掘自己的優勢
    之前聽到網友說「職場過了35歲之後中年危機就日漸明顯,還有什麼優勢可言」。個人認為這種說法多少有點「瞎扯淡」的意思。三十才是而立之年,意思才是可以自立的年紀,40歲之前,尤其對男性而言是春秋鼎盛的壯年之期,這會竟然成了爆發中年危機的時候?
  • 35歲女人的中年危機,真的躲不掉嗎?
    01這幾年,「中年危機」這個詞兒好像特別火。的確,我們都逃不過被時間追著跑的恐懼感。「初老症、大齡剩女、油膩中年……」各種被粗暴劃定的標準,彰顯著這個社會對30+女性的惡意,提醒我們睜開眼睛、面對鏡子裡的自己。很長一段時間,我都害怕去幼兒園給孩子開家長會。
  • 35歲以後太慘,中年危機頻發,這些職業卻越老越吃香
    最近幾年,「中年危機」成為了熱門話題,很多人一到了35歲,往往就意味著事業開始走下坡路了,而且很多公司也開始清退35歲以上的員工。 從一些勞動統計數據來看,到了35歲以後,薪酬的增長的確會到達一個瓶頸,但是,有很多職業,卻是越老越吃香,根本就不用擔心中年危機。 首當其衝的就是醫生了。醫生一般都需要讀到博士,很多人如果不是碩博連讀,畢業就30歲了,然後臨床上積累一下經驗,就35歲以後,因此越來越吃香。
  • 中年危機,35歲後不可能有更好的工作了
    #35歲後不可能有更好的工作了#到達35歲的年齡關口,就業障礙、年齡歧視應約而至。環顧就業市場,關卡隨處可見:公務員考試大多要求35周歲以下,網際網路大廠也喜歡拿35歲以上的人開涮。於是,知乎上有個提問,「找工作時單位普遍要求35 歲以下,那35 歲以上的人都幹什麼去了?」。「第一個體會是,要找到鐵飯碗,」一個高贊帖子給出了40歲中年人的回答。年齡是人類的敵人,30歲不結婚是剩的,35歲不是管理層就是多餘的。該怎麼生存,成了我們的難題。什麼是鐵飯碗呢?
  • 陳宏:科技巨頭和投資機構押注,這個賽道將誕生市值千億美元公司
    6月21日,漢能投資集團董事長兼CEO陳宏在《中國企業家》雜誌社主辦的2020(第二十屆)中國企業未來之星年會暨中國企業家生態大會上表示,創業者和投資人要把握國家經濟數位化的機會,在垂直領域內創造百億甚至千億美元市值的公司。在大會上談及新基建的話題時,陳宏表示,漢能投資重點關注的領域在5G、數據中心和人工智慧。
  • 對什麼都不感興趣,37歲王鷗被指中年危機,談談中年危機的特徵
    最近演員王鷗上了綜藝節目《我家那閨女》,被主持人定義為中年危機,王鷗說:我什麼都不需要,我不危機。主持人說:這就是中年危機的最大特點。聽完她大吃一驚,開始自問:難道我真的中年危機了?在一場頒獎盛典上,她的獲獎感言是:會繼續努力,希望能多給35+女演員機會。姚晨也在《星空演講》,用「煳掉的五年」描述 40 歲女演員接不到戲的處境。
  • 破產、欠薪、遭查封、誠信危機……漢能還有「翻盤」籌碼嗎?
    天眼查資料顯示,2020年以來,漢能集團已經被法院列為被執行人70次。同時,包括北京漢能光伏技術有限公司等多個子公司被列為被執行人。多次被列為「被執行人」 的背後,實際上是漢能集團的誠信危機。外表風光,事實卻不盡如人意,近年來的漢能可謂經歷了過山車式的發展。2015年5月,漢能遭遇港股市場的做空運動,因被質疑存在大量關聯交易,涉嫌操作股價,香港證監會對其進行調查。漢能股價暴跌近47%,市值蒸發1440億港元,隨後漢能緊急停牌。2015年7月,香港證監會勒令停止漢能薄膜發電的股份買賣,並不得復盤。
  • 35歲後,教你打破中年危機,走上坡路的4個建議
    35歲後,教你打破中年危機,走上坡路的4個建議 在現代社會中,30到35歲是大多數人人生中的一個重要的坎,因為這這個年齡階段,很多人都會迎來他們的職業危機,如果自己的狀態和方式不對,就會導致自己跨不過去,最終丟了飯碗,走上艱難的求職路。
  • 漢能中宏侯尊中:為知識插上「資本的翅膀」
    中國網教育頻道與全國教育信息化百家講壇共同發起,攜手259家教育企業開展「抗疫助學,停課不停學」愛心公益活動,幫助眾多師生第一時間獲取停課不停學解決方案。 漢能中宏基金於2011年成立 ,由中聯資本創辦人侯尊中引進北京中關村管委會基金 ,與漢能投資集團董事長陳宏共同成立:漢能中宏基金。 漢能中宏基金投資的中文在線在2020年第二季度預計歸母淨利潤2100~2600萬元,環比增長420%~544%。
  • 拯救職場女性中年危機:35歲以後,你需要做這4件事!
    35歲,正是帛裡裹珠風月初霽的年紀。 但很多女性的35歲,卻處於心慌、焦慮、迷茫的狀態之中。 因為職場上的35歲,正是事業黃金的分割線,上升管理階層的人早就上去了,站在底層的人依然站在底層,看不到未來職業發展的方向。
  • 90後如何面對30歲的職場中年危機?
    上面兩撥都是學歷背景相似的普通人,為什麼他們會在30~35歲形成了這麼大的差異?01、為什麼「轉管理層」不是躲避職場危機的好辦法?讓一個人陷入職場中年危機的原因很多.但最大的原因,是虛度了30~35歲之間的關鍵五年。
  • 35歲,該何去何從?
    我86年出生,即將年滿35周歲,對於傳統的中國人來講,35歲,是一個即將步入「中年危機」的信號。 中年危機,也稱「灰色中年」,一般高發在35~55歲,之間的男性身上,還被稱為「男人四十症候群」。從廣義上來講,是指這個人生階段可能經歷的事業、健康、家庭婚姻等各種關卡和危機。 那麼,又是什麼引發了中年危機呢?
  • 人到中年,比起生化危機,中年危機更可怕
    聽說現在最流行的恐怖屋,不是精神病院,也不是生化危機,而叫中年危機。但現實生活遠比恐怖屋可怕多了,因為,它不只是脫口秀演員口中的段子,更是我們千千萬萬中年人的切身體會。別說人家馬雲35歲才創立阿里巴巴,任正非43歲才創立華為,那是人家早就在別的領域獲得成功,如今,只是隨性地換個跑道,繼續成功罷了。但時間留給我們這些普通中年人的機會,卻是真的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