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歐洲800多年的神聖羅馬帝國,為何被1個法國矮子終結了
文|歷史的故紙堆
神聖羅馬帝國,是西歐和中歐的封建帝國,早期為統一的國家,中世紀後演變為一些承認皇帝最高權威的公國、侯國、宗教貴族領地和自由城市的聯合體,其歷史可追溯到羅馬帝國。
公元962年,德意志薩克森王朝的奧託一世建立了相當於現在的德國、奧地利、捷克等國疆域總和的王國,於是在羅馬由教皇約翰十二世加冕稱帝,成為帝國的最高統治者,也稱了羅馬的監護人和羅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統治者。1034年帝國正式稱為羅馬帝國,與拜佔庭帝國並列,稱雄歐洲。1157年起,帝國被稱為神聖羅馬帝國。神聖羅馬帝國的疆土,包括今天的德國、奧地利、匈牙利、捷克、義大利中北部和法國東部、荷蘭、瑞士等地區。
公元9世紀到11世紀,教皇和皇帝一般都是合作的,教皇幫助皇帝反對德意志的世俗貴族,皇帝支持教皇反對與羅馬教皇權力相對立的拜佔庭勢力。
為了爭奪敘任權,為了稱霸世界,帝國皇帝曾多次進攻義大利,曠日持久的戰爭消耗了帝國的實力。到了霍亨施陶芬王朝統治時期,神聖羅馬帝國已成了承認皇帝最高權力的各封建公國和自由城市的不鞏固聯盟。
在十三世紀後半葉,德意志歷史上出現了皇帝空位時期,這一時期,神聖羅馬帝國出現了許多獨立的封建領主,各諸侯、騎士和城市間的紛爭和內訌也連綿不斷。1356年,盧森堡王朝的查理四世頒布了《金璽詔書》,確認皇帝須由波西米亞國王、普法爾茨伯爵、薩克森公爵、布蘭登堡邊地候、美因茨大主教、特裡爾大主教和科隆大主教等「七大選帝候」選舉產生,這使得「神聖羅馬帝國」中央皇權名存實亡,帝國開始走向封建割據,當時在這片土地上分割出了幾百個小國或政治集團。從15世紀初至帝國最終瓦解,皇位均由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佔據。
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一世試圖重振帝國,但遭到失敗。15世紀下半葉後,由於勃艮第和義大利脫離帝國,帝國領土主要限於德語地區。
到了1474年,神聖羅馬帝國改稱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16世紀初爆發了宗教改革運動和德意志農民戰爭,宗教改革後,帝國分類為信奉新教的北部,主要信奉天主教的西南部及純粹信奉天主教的東南部。地方諸侯和皇室中央政權的鬥爭在「三十年戰爭」中達到頂點,戰爭使帝國分崩離析,帝國成為徒具虛名的組合。戰後,荷蘭和瑞士脫離帝國,布蘭登堡-普魯士在德意志諸侯中的地位提高,形成了奧地利和普魯士在帝國中爭霸的局面。
1806年7月12日,在1個來自科西嘉島的法國矮子拿破崙的威逼利誘下,神聖羅馬帝國的16個成員邦籤訂了《萊茵邦聯條約》,脫離帝國,加入邦聯。拿破崙為了吸引更多國家加入邦聯,決定終結神聖羅馬帝國。於是他對奧皇弗蘭茨二世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他解散神聖羅馬帝國,並且放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和德意志國王的稱號。
1806年8月6日,弗蘭茨二世放棄了神聖羅馬帝國的帝號,僅保留奧地利帝號,神聖羅馬帝國正式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