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七教會的書信在教會歷史上所包括的時期,是從基督第一次降世到祂第二次來臨。約翰看見基督行走在教會──燈臺中間。上帝永不離開人間。這一事實何等佳美!基督向祂的門徒所發的最後一個應許是「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20)。祂的子民不論相隔多久,分散多廣,這個應許仍然世代相傳,一直作為教會和每一個基督徒的喜樂和安慰。上天把地球看作是一片廣大的福音田地。教會是黑暗中的燈塔。基督道成肉身,使人類得到了全宇宙的同情。「一切受造之物一同嘆息……」(羅8:22),等候我們得著兒子的名分。這位天上服役之靈所伺候的基督,一直在教會中顯現。凡觸犯教會的,就是觸犯祂眼中的瞳仁。
約翰奉命傳達的第一封書信是寫給以弗所教會的。當時在小亞細亞還有其它教會。以弗所之所以首先得到這封書信,並代表一般初期的教會,是有其原因的。「以弗所」一詞意即「首先」或「值得羨慕的」。在第一世紀,以弗所是小亞細亞的首府,是東方與西方貿易的中心。它深受希臘的影響。它的地位相當於希臘的哥林多,埃及的亞歷山大。它一向被稱為「異教的中心」,是當時流行的宗教和世俗教育的一個堡壘。救主捨命之後不久,使徒們首先訪問了這裡。在教會史上它正可以代表純正的福音同異教最黑暗的崇拜形式針鋒相對的時代。猶太人與希臘人混雜居住,他們本來應當高舉耶和華的宗教,但他們卻因與拜偶像的人同流合汙,而失去了聖靈的同在。當福音使者保羅進入這座動蕩不安,人心騷動的城市傳揚復活的救主時,遇到了種種困難。他一方面受到偽科學的反對,另一方面又受到徒有其表而失去實際能力之猶太教的反對。但他仍勇敢地宣講被釘十字架的上帝的兒子。有神跡奇事隨著他的講道。他在猶太人的會堂裡,一連三個月辯論「上帝國的事」(徒19:8)。但因他們心裡剛硬反對這道,保羅就到推喇奴的學房裡,大有能力地講了兩年之久,使一切住在亞細亞的,無論是猶太人,是希臘人都聽見主耶穌的道。希臘人學問淵博,推崇知識的力量。基督教的福音使者保羅先在會堂裡,後在學房中教訓人,使耶穌基督的福音在那裡代替了希臘人奉若神明的柏拉圖(前427~347)哲學。他說:「猶太人是要神跡,希臘人是求智慧,我們卻是傳釘十字架的基督,在猶太人為絆腳石,在外邦人為愚拙,但在那蒙召的,無論是猶太人,希臘人,基督總為上帝的大能,上帝的智慧」(林前1:22-24)。使徒的講論大有能力,致使許多人把那被世人看為有智慧的邪術和法術書拿來堆積在眾人面前焚燒。那些從推喇奴學房裡出來的學生成了小亞細亞最熱心的工人。福音借著他們傳開了。這不僅使世俗知識之光,就是保羅和他的門徒所反對的希臘學術受到影響,也使造神像的生意受到影響。因此全城轟動起來,眾異教徒同聲喊叫:「大哉,以弗所人的亞底米啊」(徒19:28)!
以弗所的守護女神亞底米(雅典娜)是多產的化身。在這座城市裡,基督教──上帝救恩的能力與世俗虛假的宗教和教育展開了公開而激烈的鬥爭。
基督在七教會中間行走。祂注視著以弗所真理火炬的光輝,所以對這個教會說的頭一句話是「我知道你的行為,勞碌、忍耐。」那些在五旬節受聖靈之洗的人和那些聽到他們口中所傳揚福音的人都心中火熱,切望傳揚救主的喜訊。他們是嫁給基督的「新婦」。這些信徒在「起初的愛心」的激動下,去尋找他們的朋友和親人,勸他們離開惡行接受救恩。為了他們所愛的救主,他們覺得沒有什麼工作太勞苦,也沒有什麼路程太艱難。
我們還可以看到上帝的大能和邪惡的權勢在互相較力。在異教的神廟旁邊建造起基督教堂。在希臘的學府中間興辦起基督教會的學校。儘管仇敵的勢力強大,真理卻迅速地傳開了,致使異教為自己的生存惶恐不安。在接受這新信仰的人中,有些人雖然信服了真理,卻沒有經歷那因重生而來的內心改變。還有一些人與基督徒友好,是為了投機取巧。但只要教會與上帝保持密切的聯絡,信徒和騙子就可以清楚的分開了。「你也曾試驗那自稱為使徒卻不是使徒的,看出他們是假的來。」
我們從百基拉和亞居拉的事例中可以看到那伴隨著一般信徒的能力和他們敏銳的判斷力。當時亞波羅在亞歷山大接受了福音,或至少是部分福音,他來到以弗所,心中火熱,教訓人帶著能力,因為他是有學問的人,最能講解聖經,只是他單曉得約翰的洗禮。當他來到那些曾與保羅同在哥林多並與那大使徒一同學習主道的人中間傳道時,亞居拉和百基拉就發覺他對於聖靈的沛降缺乏認識。於是這個有學問的人接受了那些新近認識真理之人的教訓。人們可以想像到這個異教中心的堡壘接受基督的人所必須付出的犧牲。光明和黑暗針鋒相對,異教要作垂死的掙扎。所以這第一封寫給以弗所教會的書信,適用於第一世紀的教會。當時希臘的宗教和文化在羅馬政府的支持之下,正滲入異教的黑暗。而基督教卻象穿著白衣的貞潔童女在行走著。保羅和他的同工借著言傳身教,就是上帝所指定傳播真理的兩種方法在以弗所建立了教會。
約翰了解以弗所教會的工作情況,因為他作為耶路撒冷教會的柱石之一,熟悉從以弗所傳來的真光進展的消息。他的信從拔摩島發給大陸上的信徒。天使說:「你要寫信給以弗所教會說,我知道你的行為,勞碌、忍耐,也知道你不能容忍惡人,你也曾試驗那自稱為使徒卻不是使徒的,看出他們是假的來。」這封信是那「右手拿著七星,在七個金燈臺中間行走的」主所賜的。上帝親切關懷每一個脫離世俗而與基督聯合的人。有基督的大能隨著早期福音的傳播。因為福音是借著那些在五旬節接受聖靈沛降的人傳開的。
基督教在外邦人看來是一種奇異的能力。她沒有偶像,沒有外表的儀式,只有他們所無法理解的屬靈崇拜。基督的國攻入了仇敵的領域,所向披糜,勢不可擋。在三十年時間內,福音傳遍了天下人間。富戶和窮人都聽到了有關這降生在猶大地的「萬國所羨慕的」救主的大喜訊息。當時西澤(尼祿)正以獨裁的手段統治著羅馬。沒有人敢起來推翻他的寶座。但基督教卻悄然進入宮廷的牆垣。保羅傳道給尼祿家裡的人。這個進展在這信中也可以看出來。「你也能忍耐,曾為我的名勞苦,並不乏倦」(啟2:3)。這就是第一世紀基督教會的經驗。教會興旺的動力在於愛,就是起初的愛心,無限熱情的愛,就是保羅所說「愛就完全了律法」(羅13:10)的愛。基督以新郎的喜樂眷顧著信徒。信徒就將內心的愛情奉獻給祂。
在那些聽見保羅講道的異教徒中有許多人雖然信服了真理,但仍保留著希臘人辯論的方法。他們用以前解釋他們自已的希臘作品的方法來解釋聖經。信了主的希臘哲學家與樸素的福音教師並肩而立,試圖以辯論駁倒異教。基督教面臨著衰敗的危機。仇敵的陰影籠罩著教會。上帝呼召第一批信徒說:「所以,應當回想你是從哪裡墜落的,並要悔改,行起初所行的事。你若不悔改,我就臨到你那裡,把你的燈臺從原處挪去」(啟2:5)。
在第六節裡所提到的「尼哥拉一黨人」,據摩斯海摩說是諾斯替教派在亞細亞的一支。他們否認基督的神性。「他們吹噓自已能使人類恢復真知識和至高者的形象。」他們對於世界創造的信仰與摩西所說的迥然不同,因而否認了《舊約》的神聖權威。還有其它的信條也和基督的教訓相勃。希臘和東方哲學的混合,產生了種種基督教會所不能容忍的行為。這裡沒有說他們恨惡尼哥拉一黨人的存在,不能容忍他們,而是說恨惡他們的行為,「這也是我所恨惡的」,這個教會恨惡罪惡卻不恨惡罪人。他們為犯錯誤的人長期耐心地工作,並愛他們,同時他們卻恨惡那使他們與主隔絕的行為。主在書信的結尾對每一個人說:「凡有耳的,就應當聽」,這個信息是傳給各世代每一個有耳可聽的人。這是聖靈向教會所說的話。「得勝的,我必將上帝樂園中生命樹的果子賜給他吃」。亞當被撒但所勝,因此失去了吃生命樹果子的權利。但傳給每一個亞當子孫的信息是「我必將生命樹的果子賜給他吃」。上帝的兒女都有權利靠著基督所賜的能力,戰勝仇敵的每一次攻擊。上帝應許忠心的人可以享受生命樹的果子。這與體驗善惡樹的果子是多麼的不同啊!生命樹雖然從伊甸園移植到天上去了,但它的枝條仍掛到牆外,使每一個願意的人都可以摘到樹上的果子。以弗所教會的經驗是適用於每一個教派,每一個組織和每一個人,同樣也適用於末期。所以基督徒必須在上帝的智慧和世界的哲學之間進行選擇─—上帝的智慧是聖潔、和平,且滿有憐憫和多結善果的。但隨從世界的哲學必失去光明,其最後的結果是永遠的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