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常文博
特邀編輯:董學仁
2020年9月,我考上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工作崗位,回到了新疆。
「我為什麼回來?」我一直在問自己這個問題。一年前,我結束了兩年西部計劃志願者服務期,離開了工作生活過的南疆小城阿圖什。如今,我回來了,再一次告別家鄉,再一次回到了新疆。當我的腳踩上那片熟悉的土地,我並沒有因為一年的離別而感到一絲陌生,反而是甚為親切。我知道了,原來我還是喜歡這裡——喜歡新疆。
回想當初,也曾有過猶豫。離開時,也曾有過不舍與眼淚。
在迎接2019年新志願者晚會上,我看到了那些大屏幕上閃過的一張張志願者照片,我並不知道他們是誰,但我卻覺得那一張張青春的臉龐是如此熟悉,那燦爛而陽光的笑容是如此難忘,我想是因為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志願者」。當志願者宣誓的影像不斷閃現,當「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這句話不斷在我耳邊迴響,我的心從未如此複雜。那一晚,我一直在哭。
行將離開,我想,自己當初為什麼選擇西部計劃,為什麼來到新疆?我想到了自己在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團委的每一天,自己去過的每一個地方,自己做過的每一項工作。我想了很多,卻唯獨沒有想過有一天我會離開這裡。更不曾想過,我有一天還會回來。
今年秋,我通過面試等環節,考進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九師一六一團的事業單位,著名的「小白楊哨所」就在這個團場。
有幾次,我因為工作上的需要來到「小白楊哨所」。在那裡,我為那一面國旗造型重新刷上顏色,我還參觀了展覽館,也曾站在高處極目遠望。我想到了昔日手持大漢符節出使西域的張騫和班超,尤其是張騫,背井離鄉,遠離故土,然路漫漫其結果未可知,他的內心在想些什麼?我想知道,然並不敢妄自揣摩。
除了張騫和班超,這山間的風聲也讓我有所觸動,我無法想像就在這塊土地上,歷史上發生過的一切,無法想像曾經的金戈鐵馬是何等悲壯,羌笛之音是何等動人心魄。
「逝者如斯夫,而未嘗往也」。
現如今,我就站在這裡,身旁是「小白楊」哨所,背後是連綿起伏的巴爾魯克群山。我無法想像我腳下的這裡,它的過去有怎樣的故事,然而我更加無法想像的是它的今天和未來。我極目遠眺,心中波瀾起伏,久久不願離去。
我深切感受到,雖然時光荏苒,歷經風雨洗禮,昔日的「小白楊」從一個邊防哨所變成了今天的一個景點,當年栽下的那棵樹也已長成參天之木,但它猶如堅毅的哨兵,依舊守護這片疆土,亦如思鄉念土的赤子望著故園的親人。它的一磚一石,一瓦一木,都可以讓我們感受到時代的脈搏,仿佛回到了歷史的過去,看到歷史的未來。
我不願離去,願同它一起在這裡生長。
我為什麼回來?已經離開了為什麼還要回來?我一次又一次問自己,我想我仍舊是喜歡新疆,終無法簡單分別,我喜歡那裡皚皚白雪的座座群山,喜歡那看似貧瘠卻又孕育希望的戈壁荒灘,喜歡那頑強生長的棵棵白楊,喜歡這塊土地上曾有過的蒼涼、浪漫與悲壯,喜歡在這塊土地孕育出的純真與質樸、勤勞與希望。
是的,我現在不再是一名志願者了,但我仍然不會忘記自己曾經的選擇。我的老師曾問過我:「人生如果可以重新選擇,你會怎麼辦?」我想都不想,只回答說:「我還要去新疆,我要把根扎在那裡。」
我堅信,「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這句話,在任何時候都有它的意義和價值。它是一份感召,更是一代人的使命與責任,它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勇氣決心,是我們這一代人許下的誓言。我只會繼續踐行一名曾經的西部計劃志願者的初心和使命,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幹出新的成績,我也相信會有更多的志友加入我們的隊伍中來,讓青春之歌唱響天山南北。
志願者只是一枚很小很小的螺絲釘,那就讓我們做一枚最好的螺絲釘,永遠做下去。我想在這裡同所有的朋友們分享一句心裡話,那就是「不忘初心,一起出發」。
來源:《中國青年作家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