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號:鶴青白裔,ID:HQBY69121LL】
題要:山東膠東半島及遼東民間部分居民稱其祖先來自「小雲南」、「烏撒衛」等地。「小雲南」在何處,國內學術界說法不一,被稱為「千古之謎」。
本文通過考釋,列舉了眾多文獻記載和祥雲縣「小雲南」的民謠及膠東民俗,證實「小雲南」就在雲南,即古之雲南縣,今之祥雲縣;它是以相對於古代的雲南郡和後來的雲南省而得名,具有相對穩定性,是實際存在並可從歷史文獻中查到的地名。那種斷言「雲南省獨不見『小雲南』之記載」的說法是沒有根據的;山東、山西、安徽等省並不存在具有相對穩定性的、實際存在並可查到的「小雲南」地名。也不能以稱其先輩來自「小雲南」者現為漢族而否認「小雲南」在雲南省。古代雲南人外遷,既有北向、東向進入內地的,也有南向由元江紅河航運,經越南等地泛海遷移至山東的,而且南向走海運更為便捷,是古往今來雲南人外遷和雲南礦產品、山茶花等植物資源傳播至山東沿海島嶼的主要通道。中國人口史是一部古往今來在互相交流中發展的歷史,是各民族互相依存、不可分離、共同創造光輝燦爛文化的歷史。
一、「小雲南」就在雲南
《百度百科小雲南》載:眾多東北、山東人將祖籍追溯到「小雲南」,形成了「試問先祖在何處,路人皆指小雲南」的奇特現象。但是,「小雲南」到底在哪裡?對此,不僅民間眾說紛紜,國內史學界也說法不一,長期以來,它成了山東、遼東民間尋根的一大「千古之謎」。
2018年12月山東「小雲南」尋根暨文化旅遊交流合作考察團到祥雲
國內史學界說小雲南不在雲南的主要根據:認為雲南省沒有找到「小雲南」的地名。如《百度鐵血網》:「小雲南即雲南說,似有道理,而筆者不敢苟同。今滇省尚有雲南驛、祥雲縣、雲津橋等地名,獨不見『小雲南』之記載。」(注1)
雲南「獨不見『小雲南』的記載」之說是不能成立的。相反,從文獻記載和民謠口傳,都證明 「小雲南」在雲南省。
(一)文獻中關於「小雲南」在雲南省的記載:
1、《萬曆雲南通志卷之七兵食志第四洱海衛》記載:「(洱海衛)在雲南縣東,永樂間建。」、「演武場在衛城西南。軍堡曰白崖、曰小雲南、曰普淜。軍哨曰金雞廟、曰安南坡、曰四望、曰長灣、曰五時坡、曰橋頭、曰北關、曰烏木樹、曰火雷坡、曰阿求河。」「城倉曰洱海衛。屯倉曰小雲南川、曰白崖川、曰賓居、曰前所營、曰新村、曰金滄海、曰鐵柱、曰許官營、曰小西莊、曰小仙女莊、曰其心莊、曰左所營、曰粟邑、曰季吳、曰大波那。」(注2)。此處記載的白崖即今彌渡縣紅巖,今為彌渡縣紅巖鎮,《雲南彌渡縣地名志》載:「紅巖,古稱白崖,是白國的駐地,現存遺址古城。」鐵柱,今名鐵柱廟,「在彌渡城西5.2公裡」(注3)。賓居,在今賓川縣城西南17公裡。前所營,在今賓川縣州城鎮南5公裡。大波那,在今為祥雲縣城東20公裡。左所營,在今祥雲縣前所東北1公裡(注4)。「軍堡曰白崖、曰小雲南、曰普淜、軍哨曰金雞廟、曰安南坡」,其中,普淜,在今祥雲縣東南39公裡,安南坡,今名安南關,在祥雲縣下莊鄉水盆鋪西面(注5)。「軍堡曰白崖、曰小雲南」,意為洱海衛在白崖(今彌渡紅巖)、小雲南(今祥雲縣)等處建有軍堡;「屯倉曰小雲南川」,川即平原、平壩,意為小雲南(雲南縣)平壩上建有洱海衛軍屯的糧倉。可知上述記載的「小雲南」均在今雲南省祥雲縣(古雲南縣)。
2、明楊慎《滇程記》載:「普淜驛六亭(水泉、沫滂)而達雲南,土人曰小雲南,以別於治城也。途經桃樹坡、金雞廟、孟獲箐,武侯擒獲所也。下安南坡,地復坦夷,古雲南郡治此,去城有古城村焉。」(注6)
3、《明會典卷一百八禮部六十六朝貢四土官》載:「(雲南)楚雄府、鶴慶府、尋甸府、鄧川州:海東土官、賓居土官、小雲南土官、臨安府嶍峨縣、大理府。」(注7)其中雲南省設有小雲南土官一職,說明有小雲南地名。
4、明程立本《雲南行記》:「姚安西南行百裡曰普淜驛,驛西行五十裡為古雲南,今稱小雲南。西南四十裡為品甸、今立雲南縣。縣西北四十裡為白崖甸,甸西山有關焉。」(注8)
5、《徐霞客遊記》載:「蓋洱海衛所環之塢甚大,西倚大脊崇岡,東面東山對列,東南匯為青龍海子,破峽而繞小雲南驛為水口,其南即清華洞前所逾南坳。」「餘夙聞洱城北有米甸、禾甸、蕎甸之名,且知青海子水經小雲南隨川北轉……山而盡於小雲南,北界於蕎甸之東,聳賓川東山而盡於紅石崖金沙江岸」。(注9)其中,一處有小雲南驛之稱,兩處有「小雲南」之名。
6、道光《雲南通志》卷四十一《建置志郵傳上設鋪上雲南縣》載:「自清海鋪轉而南,十五裡至雲南鋪。《大理府志》:『去青海十裡。』二十裡至水傍鋪。《大理府志》:『沫傍鋪去小雲南站二十裡。」(注10)
7、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載:「安南坡:在縣城南。《滇程記》:自鎮南州普淜驛六亭而達雲南縣界,所經有桃樹坡、金雞廟、孟獲箐、安南坡,坡有巡司,下坡,地復坦夷,相傳古雲南郡治此,土人稱為小雲南,以別於雲南治城雲。」(注11)
8、方國瑜、林超民著《馬可波羅行記附錄》、《雲南史料叢刊》載:「七十裡至廣通,七十裡至楚雄,五十裡至呂合,三十裡至鎮南州,三十裡至沙橋,五十裡至英武關,三十裡至普朋堡,六十裡至小雲南,六十裡至白崖堡,六十裡至趙州,二十裡至下關,三十裡至太和縣,總共八百裡。今自昆明到大理的公路約四百二十餘公裡,為八百四十餘裡,大體相近。」(注12)
9、《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大詞典雲南省》載:祥雲縣,「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置雲南縣,治雲南驛,屬益州郡。東漢屬永昌郡。三國蜀漢屬雲南郡。兩晉、南朝宋為雲南郡治。南朝齊廢雲南縣,屬雲南郡。隋屬南寧州總管府。唐代置宗州、波州及銅山、歧星等縣。南詔置雲南賧和品澹賧。大理改品澹賧為品甸賧。蒙古憲宗七年(1257年)置品甸千戶所。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改為雲南州,治今祥城鎮,屬大理路。明降為雲南縣,俗稱小雲南,屬大理府;……1918年為避免省、縣重名,以『彩雲南現,人以為祥』意,改名為祥雲縣。」。(注13)。
以上9部文獻,皆記有「小雲南」,不是孤證,而是多證、眾證、鐵證,說明 「小雲南」即今祥雲縣是確鑿無疑的。
(二)祥雲縣有「小雲南」的民謠。
祥雲縣有「小雲南」的民謠:一為 「小雲南,三年兩季荒,半夜挑水鉤擔響,火把節裡插黃秧」(祥雲縣地方志辦公室提供)。二為 「好個小雲南,三年兩季荒,遇上乾旱年,水也喝不上。窮走夷方餓奔廠,多少白骨拋遠方,只有奶奶墳,沒有爺爺墳。」祥雲縣延安精神研究會會長、原副縣長、現祥雲白族學會會長張麗英說,此民謠縣內多數老年人都熟悉,並解釋說:「因祥雲縣是個高原盆地,坐落在金沙江、瀾滄江、紅河支流的分水嶺上,形如覆碗,難以蓄水,歷史上災荒頻繁,每遇旱災,外出逃荒的人很多,有『人間處處有人煙,有人煙處就有小雲南人』的口頭禪」;「窮走夷方」是邊境和境外少數民族聚居區:「餓奔廠」是奔緬甸銀廠、玉石廠打工;「只有奶奶墳,沒有爺爺墳」,因爺爺逃荒,客死他鄉。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加強水利建設,情況大為改觀。」雖然該縣2009年秋至2010年夏遭遇百年未見的特大乾旱,但無人逃荒,社會安定。曾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省級豬肉儲備基地縣等稱號。
(三)雲南「小雲南」得名原因考。
1、雲南省(大雲南)是在「小雲南」(雲南縣)基礎上歷經千年發展的產物,這是雲南省特有的現象。雲南之名,最早來自西漢時所置雲南縣名。公元前109年(西漢元封二年),設益州郡,轄24縣,其中就有雲南縣,其址在今大理白族自治州祥雲縣;今該縣尚有雲南驛,就是漢代雲南縣的遺蹟,迄今已有2000多年。「雲南」為何由縣名成為省名?一是諸葛亮置雲南郡,使雲南由縣名升為郡名。二是唐時南詔統治者受封為「雲南王」,隨著其控制地區的擴大,被稱為雲南的地區也隨之擴大。三是元朝於至元十三年(1276年),置雲南行中書省,為全國11行省之一,正式將「雲南」定為省名。故云南由縣名升為三國蜀漢所設雲南郡名,至唐朝封南詔統治者為「雲南王」,設雲南安撫司,宋代封大理統治者為雲南節度使,到元代以雲南為省名,經歷了由小到大,逐漸升級,由唐宋時期人們習呼全滇為雲南,到元朝正式確定雲南為全滇之稱的歷史過程。(注14)。
2、雲南人有以大小命名地名之習慣。雲南民間素有小廣西、小廣南、小昆明的稱謂。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詞典雲南省》中,帶小字的地名有85個,其中,大家熟悉的石林縣有大石林、小石林,「環林公路內為大石林」,「環林公路東北為小石林」。小板橋在昆明市區東南面、寶象河北岸,因「古代驛道經此,跨河處有木板橋,為別於較東的大板橋,因名小板橋。」小廣南,在文山州廣南縣蓮城鎮西北5公裡,「是僅次於廣南縣城的大村落,故名。」。小昆明,雲南昭通,是五尺道上崛起的古城,以其歷史上的繁榮,曾被稱為僅次於省會昆明的「小昆明」。小廣西,是因為歷史上有廣西省,雲南明清時也有個「廣西」(廣西路、廣西府、廣西直隸廳、廣西縣),其址在今紅河州瀘西縣,「因比廣西省小,故稱「小廣西」,1917年更名瀘西縣,因城西有古瀘川(今名西大河)而得名。」(注15)
3、雲南縣相對於雲南郡、雲南省都是「小雲南」。據《祥雲縣地名志》載:「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置雲南縣。蜀漢建興三年(公元225年)置雲南郡,治雲南縣(今雲南驛)。下轄青蛉(今大姚)、弄棟(今姚安)、邪龍(今巍山)、葉榆(今大理)、遂久(今麗江)、姑復(今永勝)。西晉時,併入永寧(今寧蒗)、雲平(今賓川)兩縣。」「這一時期雲南縣成了滇西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近三百年。」唐在蜀漢、西晉原雲南郡地建姚州都督府,又稱雲南郡,轄二十二州。元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改為雲南州,屬大理路。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降雲南州為雲南縣,隸大理府。」(注16)。無論從滇人或雲南縣群眾來看,一是從縱向比,後之雲南縣與西漢時之雲南縣相比、與蜀漢時雲南郡、西晉時之雲南郡為「滇西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近三百年」相比,轄區範圍是大大縮小了,原來之雲南郡是大雲南,後來之雲南縣是小雲南。明楊慎《滇程記》載:「普淜驛六亭(水泉、沫滂)而達雲南,土人曰小雲南,以別於治城也。途經桃樹坡、金雞廟、孟獲箐,武侯擒獲所也。下安南坡,地復坦夷,古雲南郡治此,去城有古城村焉。」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說:「土人稱為小雲南,以別於雲南治城雲。」《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大詞典雲南省》說:祥雲縣,「三國蜀漢屬雲南郡。……明降為雲南縣,俗稱小雲南」。都說雲南縣(祥雲縣)因與雲南郡區別,而稱為小雲南。二是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正式將省名定名為雲南行中書省,至雲南縣1918年改名為祥雲縣,其間長達632年,雲南省名和雲南縣名同名,按滇人常以大、小命名的習慣,為與雲南省區別,習稱雲南縣為「小雲南」也是符合邏輯和地名俗成原則的。
另外,歷史文獻所稱之小雲南,一種是指雲南縣。如《萬曆雲南通志洱海衛》:「軍堡曰白崖、曰小雲南」、「屯倉曰小雲南川」;《明會典》:「小雲南土官」;《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大詞典雲南省》:祥雲縣,「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置雲南縣,治雲南驛,屬益州郡。東漢屬永昌郡。三國蜀漢屬雲南郡。……明降為雲南縣,俗稱小雲南」以上小雲南即雲南縣,亦即今祥雲縣。另一種是指雲南驛。如程立本《雲南行記》:「姚安西南行百裡曰普淜驛,驛西行五十裡為古雲南,今稱小雲南。西南四十裡為品甸、今立雲南縣。」程立本所說雲南驛西40裡為雲南縣,即今祥雲縣,縣城祥城鎮東有品甸海,可知此處所指「小雲南」即「小雲南驛」,因其文說「驛西」,故將「小雲南驛」省去了「驛」字。道光《雲南通志》:「《大理府志》:『沫傍鋪去小雲南站二十裡。」筆者認為,先有雲南縣與雲南郡、雲南省相比為「小雲南」,而後派生出 「小雲南驛」、「小雲南站」,即「小雲南驛」、「小雲南站」為小雲南之驛站,並有時將「小雲南驛」省稱為「小雲南」;後來就將「小雲南驛」去掉「小」字,而稱為「雲南驛」。如《徐霞客遊記》:「破峽而繞小雲南驛為水口」、「餘夙聞洱城北有米甸、禾甸、蕎甸之名,且知青海子水經小雲南隨川北轉……山而盡於小雲南」。後者說的「山而盡於小雲南」,顯然是指雲南縣境,前者說的「小雲南驛」即今雲南驛。
二、雲南有膠東人傳說的祖籍地其他類似地名
據《人文威海膠東人的祖先》載:「在膠東不少人的祖籍是雲南槐陰縣、雲南鳳儀縣、雲南江州府同州縣,還有的是『雲南暢山縣槐樹底』、『雲南烏沙(撒)衛』」等。《百度網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紅島街道蕭家社區蕭家社區居委會》載:蕭家村,「村莊由來:公元1404年(明永樂二年),蕭氏先祖蕭傳、蕭珍兄弟和蕭整、蕭玉兄弟由雲南烏撒衛乘船遷至山東即墨縣西南隅之陰島(即今紅島)。蕭氏諸先祖在陰島西北角擇地而居,子孫繁衍而立蕭家村。」(注17)
(一)烏撒衛
據《元史地理志》載:「烏撒烏蒙宣慰司:在本部巴的甸(今昭通)。烏撒者,蠻名也。……至元十年始附。十三年立烏撒路。十五年為軍民總管府。二十一年改軍民宣慰司。二十四年升烏撒烏蒙宣慰司。」《明史地理志》載:「烏撒軍民府:洪武十五年正月為府,屬雲南布政司。十六年正月改屬四川布政司。十七年五月升為軍民府。」(注18)。尤中《中國西南民族史》載:「弘治《貴州圖經新志》卷十六烏撒衛指揮使司說:『本朝(明朝)改烏撒軍民府(隸四川布政司),洪武十五年,增置烏撒衛,隸雲南都指揮使司,永樂年間改屬貴州都指揮使司,領千戶所五。』」「烏撒衛屯墾區域為今貴州威寧縣至雲南宣威縣一帶」(注19)昭通市《鹽津縣地名志》亦載:「烏撒溪:發源於紅碧鄉,再匯入白水江。長9公裡,流量每秒5立方米。『烏撒』系一戶彝族名號,意即烏撒家居住,並有溪水的地方。」(注20)
由上可知,因彝族頭領「折怒」勢力強大,盡得域內之地,遂以其遠祖「烏撒」之名為部名,後成為「烏撒烏蒙宣慰司」、「烏撒衛」之名;元朝烏撒宣慰司、明朝烏撒衛屬雲南省及滇黔川交界處一帶,紅島蕭家村蕭氏是隨雲南烏撒衛軍士遷往山東的,是有依據的。
(二)鳳儀縣
膠東部分群眾相傳來自「雲南鳳儀縣」,雲南曾有此名。據《新纂雲南通志》歷代建置沿革表載,鳳儀縣:西漢至東晉屬葉榆縣地(今大理)。唐武德七年置勃弄,屬巨州,為州治。南詔時改屬白崖詔地(今彌渡紅巖)。元憲宗七年立趙賧千戶,至元十一年改為趙州,隸大理路。明洪武十五年改名趙喜州,尋後稱趙州,屬大理府。(注21)。另據《大理市地名志》載:「(大理府)下領四州,趙州即四州之一。辛亥革命後,改趙州為趙縣,1914年改為鳳儀縣,……1958年合併大理市為鳳儀公社。」「 (1950年大理專區)轄下關區和大理、鄧川、洱源、鳳儀、彌渡、祥雲、賓川、蒙化、雲縣、緬寧、順寧、永平、雲龍、漾濞14縣。……1958年撤銷下關市和大理、鳳儀、漾濞三縣,合併成立大理市。」同書《鳳儀鎮概況》載:「鳳儀鎮在大理市東南部。距市區下關12公裡。……因本鎮西部有『鳳山』,其形似鳳凰展翅,取有鳳來儀之義,故名。」(注22)。
由上可見:雲南確有「鳳儀」地名,「 因本鎮西部有『鳳山』,其形似鳳凰展翅,取有鳳來儀之義,故名。」鳳儀之名由來已久,今稱其祖籍為「雲南鳳儀縣」的山東人,當是來自趙州、趙縣之鳳儀,遷出者將原籍地鳳儀誤稱為縣,或因其後人與老家聯繫,知趙縣後改為鳳儀縣,故說「祖籍是雲南鳳儀縣」,均有可能。
(三)「雲南江州府同州縣」
《人文威海膠東人的祖先》所說:「在膠東不少人的祖籍是……「雲南江州府同州縣」。雲南歷史上澂江府有 「江川縣」,曲靖府有同勞縣(西漢元封二年置)、同樂縣(東晉置,今陸良縣)、同起縣(唐武德元年置,今馬龍縣),廣西州(今紅河州)同並縣(西漢元鼎六年置,今彌勒縣),疑從這些地方遷膠東者祖輩相傳,將「澂江府」、 「江川縣」誤傳為江州府,將「同勞縣」「 同樂縣」「 同起縣」「 同並縣」等,誤傳為同州縣。
(四)「雲南暢山縣槐樹底」
《人文威海膠東人的祖先》所說:「在膠東不少人的祖籍是……『雲南暢山縣槐樹底』「。雲南省宋大理時置有秀山郡(轄今通海、建水、石屏等縣),元置臨安路通海縣,疑將「通海」與「暢通」、並與「秀山」 記憶上混淆,而誤傳為「暢山縣」;通海還有與「槐樹底」類似的「龍樹腳」、「大樹村」及「香樹營」、「林家營」等屯墾地名(注23)。上述各地元時軍屯設有臨安衛(今建水縣)、通海衛(今通海縣)、曲靖衛(今曲靖市)、馬隆守御千戶所(今馬龍縣)、六涼衛(今陸良縣)等(注24),明代隨屯軍調動遷入膠東開發的人當不在少數,故誤傳為上述地名不無可能。
(五)平浪縣
據《紅島論壇》載,青島市城陽區紅島街道辦事處寧氏族譜載:「寧氏祖明永樂四年(1406年)由雲南平浪縣遷徙濟南寧家大村,越二載寧恭離家東往陰島(紅島)以姓氏命名寧家村,已歷594年。」
上述寧氏族譜所說的「平浪縣」,也有跡可尋。雲南省祿豐縣有「一平浪鎮」,《 雲南省祿豐縣地名志》說:「一平浪」,來自彝語「矣皮浪」,矣為水,平(皮)為岔口,浪為箐,意為「水岔箐口」(注25)。民間呼作矣平浪、矣皮浪,1933年雲南省財政廳長張衝到此察勘,設「一平浪滇西企業局」,開發當地鹽煤資源。因民間早已呼作矣平浪、矣皮浪,元、明時屬祿豐縣,居此地的「寧氏祖明永樂四年(1406年)由雲南平浪縣遷徙濟南」,將「矣平浪」和「祿豐縣」誤記為平浪縣,亦不無可能。
三、「小雲南」在山東」之說值得商榷
《百度鐵血網》載:「 小雲南即雲南說,似有道理,而筆者不敢苟同。今滇省尚有雲南驛、祥雲縣、雲津橋等地名,獨不見『小雲南』之記載。」 「以上譜書記載,證實了小雲南不在山西,也非指雲南省而就在山東一說。並且,其地域範圍在萊州、登州、青州即今山東半島地區。」
上述說法值得商榷:
1、上述說法的前提值得商榷。「『小雲南』在山東」諸說,都是以「今滇省尚有雲南驛、祥雲縣、雲津橋等地名,獨不見『小雲南』之記載」為其前提的。前面筆者已列舉了9部文獻的記載及雲南縣(今祥雲縣)有「小雲南」的民謠,說明「小雲南」在雲南省之雲南縣(今祥雲縣),是多證、眾證、鐵證。
2、上述稱山東有「小雲南」地名值得商榷。《地名學概論》:「地名是特定理實體的指稱,地名不僅代表命名對象的空間位置,指定它的類型,而且還常常反映當地的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特徵」,「地名是時代的產物,又具有相對穩定性,因而能保留較多的歷史信息。」(注26)。上述山東「小雲南」的結論:「其地域範圍在萊州、登州、青州即今山東半島地區。」這個結論的「小雲南」只存在於根據幾部族譜而得出的分析中,失去了「相對穩定性,因而能保留較多的歷史信息」的地名特徵,且不是地理實體上確實存在、可以查到的地名。而雲南省之「小雲南」(原雲南縣,今祥雲縣)是確實存在的地名,有實際存在的空間位置,從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正式將省名定名為雲南行中書省,至雲南縣1918年改名為祥雲縣,其間長達632年,具有相對的穩定性,符合上述定義,是真實的地名。
3、對上述族譜的解釋值得商榷。「小雲南」在山東的主張者,根據「吉林省舒蘭市白旗鎮三胞親友聯誼會會長馬鎮洛先生所存《馬氏家譜》所記,馬氏原居『山東小雲南馬家莊』」 、「現收藏在遼寧省岫巖滿族自治縣王姓家中《王氏譜書》……原居『山東小雲南大榆樹』」等記載,而認為「小雲南「在山東。
筆者認為:不能按上述族譜解釋為「小雲南」在山東。一是雲南省有「小雲南」(今祥雲縣)、「馬家莊」、「大樹下村」、「葉榆「等地名。如馬莊,在祥雲縣下莊區水盆鋪鄉駐地東北2.2公裡,《祥雲縣地名志》載:「舊時為馬姓田莊,故名」;馬家村,在原下莊區大倉鄉駐地姚家村北2.5公裡,《祥雲縣地名志》載:「馬姓在此建村,故名」。可知馬莊即「馬家莊」。類似「大榆樹」的地名,《祥雲縣地名志》載有「大樹下」村,「習稱『大易康』,是易康鄉政府駐地。在普淜街北3.3公裡。因村中有幾棵大樹而得名。」(注27)。大榆樹,雲南大理有此樹種,《雲南省志植物志》歸為「榆科」(注28)。祥雲縣今屬大理州,大理,古稱葉榆,西漢元封二年置葉榆縣,「從西漢元封二年至梁末,葉榆一名沿用700餘年。葉榆一名,最早見於《史記西南夷傳》云:『西至同師以東,北至葉榆』。……故大理至今仍簡稱『榆』」(注29)。有可能是居此地的人遷居山東後,記憶祖籍地村莊「大樹下」、 「習稱『大易康』」,且大理古稱「葉榆」,以音近,《王氏譜書》誤為「大榆樹』」。二是遼寧省普蘭店市勞動局局長譚績斌主編的《關東譚氏家譜》中《譚姓先祖發祥地及遷移史略》說:「據家書殘頁記載,到了明成化年間(牟平縣地名志說是明隆慶年間),即14世紀中葉,出於發展生產的需要,移居在小雲南下柳河村(十八株柳樹下)的譚氏先祖譚興,也隨移民大軍,又返回到山東省,居登州府寧海州譚家泊,墾荒種田,發展生產,遂成為第三發祥地。」據《萬姓統譜》的考證,巴南(今雲南、貴州一帶)六姓有譚氏,譚姓雲南自古有之,今雲南省大理州譚姓人家不少。祥雲縣(小雲南)種柳樹的地方也不少,以樹木命名的村莊亦不少,如柳樹海,在劉廠鄉大波那街北2.2公裡,壩區,因水塘(當地稱海子)「 四周長滿柳樹而得名」。由上可知:上述東北吉林省《馬氏家譜》、遼寧省《王氏譜書》所稱「山東小雲南某地」,是對其先輩祖籍地的疊加、簡化記憶,是說他們的祖先是從山東遷來的,在山東之前,是從(雲南省)「小雲南」 (雲南縣)遷來的。如《王氏譜書》……原居『山東小雲南大榆樹』」,其意為:現居遼寧省岫巖滿族自治縣王姓,是從山東遷來的,在山東之前是從雲南省「小雲南」(雲南縣)大榆樹等地遷來的;吉林《馬氏家譜》所記「山東小雲南馬家莊」,即吉林馬氏先祖來自山東,之前來自雲南省「小雲南」(雲南縣)馬家莊。
4、說「小雲南」在山東等省區,不符合地名命名原則。稱「小雲南」在山東的,其觀點之一是:「遷居到山東的雲南同鄉們居地貫以小雲南名之以示對雲南故地的紀念,此為情理之中。」此說中「雲南並非就是『小雲南』」已在前面多處文獻記載中證實「小雲南」確在雲南。「遷居到山東的雲南同鄉們居地貫以小雲南名之以示對雲南故地的紀念」,以遷居前的地名作為新遷入地之地名是有的,如昆明的富春街,「明末清初,從江南遷來昆明做生意的人多在此建房而居,漸成街道,遂以江南富春江之『富春』二字作為街名」,還有昆明的「吉安巷是江西吉安縣人遷入得名的(注30),但這些地名都是實際存在的地名,是範圍有限的地名,而「小雲南」在山東的主張者把「萊州、登州、青州即今山東半島地區」如此之大的地方分析為「小雲南」,且無實際存在的「小雲南」地名可查,足見上述分析是不能成立的。而且 「小雲南」是相對於雲南郡、雲南州、雲南省(大雲南)而得名,無大則無小,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山東等省無大雲南(雲南郡、雲南州、雲南省),不可能有相對應的「小雲南」實際地名的存在。而且按地名命名原則,在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正式定名雲南行中書省後,不可能在其他省再命名「雲南」和「小雲南」。《新纂雲南通志》卷三十五載:「至元十三年丁亥,雲南行省賽典赤以改定諸路名號來上。蓋雲南地名多用土語譯音,至是其名不雅順者,大都改易也」(注31)。這說明元朝及歷代朝廷對地名管理甚嚴,視為統治權力的象徵,在國家正式定名雲南省之後,在山東、山西或其他地方,再定名一個「雲南」或「小雲南」都是官方所不允許的;在詩人和民間亦已熟知滇省為雲南,再在山東、山西或別處俗成一個「小雲南」,也是難以行得通的。
5、不能以稱其先輩來自「小雲南」者現為漢族而否認「小雲南」在雲南。祥雲縣歷史悠久,據1964年大波那出土的木槨銅棺證明,早在戰國時期就有先民在此繁衍,並掌握了冶銅的先進工藝。當地歷為軍屯、民屯之區,進入的漢人不少。據《祥雲縣地名志》載,全縣衛、所、營等軍屯、民屯地名109個。如阮營,在百戶長鄉「駐地西北2公裡。明代阮姓隨軍徵滇,在此紮營屯田,得名『阮家營』,簡稱阮營。」董營因「始祖董有弟子明洪武十四年徵滇,授武毅飛騎尉,屯田於雲川建村,故名,」左營:「在鄉(魚進所鄉)駐地西北1公裡,明代左姓蘇州籍人從軍徵南,落籍蒙化(今巍山),後移居此地紮營屯田,故名。」明代雲南縣(今祥雲縣)屯墾規模甚大,後隨軍遷出的不少。因乾旱缺水,旱災頻繁,歷代自發外遷人口也不少。如遼寧省新賓縣五區路家溝大背《張氏譜冊》序二記載:「吾張氏當聞之先祖,本貫在小雲南,住址無可詳考。兄弟四人,蓋因洪武年間荒歲頻仍,流寇侵攝,天人交迫,存濟維艱,不得已宗長常山、宗次雙山、宗三三山、宗四單山兄弟四人,同心往山東,路過長江,失去單山無所尋找。三人至山東登州府蓬萊縣縣城內七甲八社九蘭住」。《張氏譜冊》 所記常山、雙山、三山、單山張氏四兄弟,他們很可能是知道縣內曾有遷山東者生存環境比本地好,才「同心往山東」的。查明代建置,其路線從雲南縣出發,北行「經長江」到山東,可經姚州(大姚、姚安)或經元謀、永仁至金沙江長江;或經滇東北烏蒙府、敘州(古僰道縣,今宜賓縣)「經長江」。祥雲縣張姓人家甚多,以張姓作地名的也多,如張家村、張家營、張家坡河、張四營、張廠海等(注32)。迄今為止,祥雲縣居民中漢族亦多。按《雲南年鑑》載,2008年祥雲縣總人口45.83萬人,其中漢族人口37.2萬人,佔全縣總人口的91.4,少數民族8.6萬人,佔17.59。雲南少數民族有類似漢姓的不少;在漢族聚居區,歷史上在封建統治者岐視少數民族的情況下改稱漢族的也不少,是不得以而為之,不能因此而否認他們來自雲南省。
6、膠東民間認雲南為故鄉。筆者曾三次到山東考察學習,都感受到了膠東人對雲南人的親切感。
第一次是14年前,1986年筆者在煙臺開會,到鄉鎮考察鄉鎮企業時,當地群眾聽說我來自雲南,一下子圍攏來很多人,七嘴八舌、爭先恐後地向我訴說,他們的祖先是雲南人。後來到了青島,酒店內《青島風採》一書記載:「據說,紅島的居民是明朝永樂年間從雲南遷徙而來的。」(注33)
第二次是1992年,我特地到山東省嶗山縣紅島鎮考察。紅島鎮黨委書記得知我來自雲南,說是「家鄉來人了」,十分熱情,組織了歡迎座談會,要我講述雲南的情況,我簡要介紹雲南省情後,問其祖先來自雲南何處,眾曰:「祖輩相傳,來自雲南卡拉縣(或嘎嘎縣)大槐樹下。」
第三次是2010年9月18日晚6時,山東省煙臺市宴請雲南省老幹部學習考察團時,主人致詞說:「膠東半島許多群眾說他們的祖先來自雲南,所以雲南的同志來這裡我們感到特別親切。」筆者著《雲南地名探源》記載了:「一九八六年,筆者在煙臺開會期間,聽當地群眾說:『老輩相傳部分山東人是由雲南遷來的。舊社會習俗,喪葬送靈要面向西南方,有返回雲南故鄉的意思。』」(注24)這是十多年前的記載,且舊時重考道,送靈西南向,送回雲南,民俗具有相對的穩定性,這也說明「小雲南」在雲南省。
四、雲南人外遷及遷移的雙向性考
古代雲南人外遷,既有北向、東向進入內地的,也有西向經緬甸等進入東南亞、南亞的,還有南向經元江紅河至越南等地泛海遷移的。明代雲南人外遷,既有經姚州(大姚、姚安)、元謀、永仁至金沙江長江;或經滇東北烏蒙府至敘州(古僰道縣,今宜賓縣)入長江,向內地遷移的,更多的是從越南泛海遷移的。而走水路海上絲路更早、更便捷。因雲南礦產開發歷史悠久,礦產品外運,一是經昭通(恩安縣)、宜賓(僰道縣)輸入內地,有「搬不完昭通,填不滿的敘府」之說。二是由滇南,經元江紅河,入越南,轉運它處。雲南賁古(個舊)產銀、錫,早在2000多年前的漢代,就已開採。明正德《雲南志臨安府土產》載:「錫,蒙自個舊村出。」清檀萃《滇海虞衡志》:「鉛鐵所出地方多,唯蒙自之錫名於天下,其廠名曰個舊。」元、明朝時,銅的開採十分興旺;清朝以後,採錫規模之大,個舊成為「中國錫都」。元江紅河歷史上就是雲南的重要通道,其航運歷史悠久,早在秦漢時期,就有「蜀安南道」之稱,由河口出入,內接巴蜀、外聯交趾(今越南北部);到隋唐時期發展為「馬援古道」、「蓮花灘古道」;至明清時期,更是盛極一時。清光緒21年(1895年),河口正式被闢為商埠,民國初年,史載「大船三百,小船千艘,往來如蟻」。當時,每天來往蔓耗碼頭運送物資的馬幫多達2萬匹,由此可見元江紅河航運之盛。由此可知:雲南古代礦產多是從水路運出的,雲南人外遷也主要是走水路。
山東嶗山太清宮三官殿正殿院內的耐冬,是國家一級保護古樹名木。清代作家蒲松齡,曾以太清宮內的耐冬與牡丹為題材,寫下膾炙人口的《聊齋志異香玉》篇。據明代崇禎年間《嶗山志 》記載:
系明代永樂年間(14031424)道人張三丰從海島移栽於庭院,至今已600多年了。耐冬是雲南山茶花的變種,溯其源,也是從雲南移植的。據山東煙臺市園林管理處王俊、杜勤民、王家祥《試論膠東半島耐冬資源今昔的變遷耐冬的起源》說:「據《中國植被》載:我國雲南西北部、東南部、金沙江河谷、川東、鄂西和南嶺山地,不僅是第三紀古熱帶植物區系的避難所,也是這些區系成分在古代分化發展的關鍵地區。而這些第三紀古熱帶起源的植物區系,即現在東西溫帶和亞熱帶植物區系的開端,這一地區就是它 們的發源地。……由以上證明,膠東半島耐冬是起源於古熱帶山地,在膠東半島長期處於亞熱帶時期,耐冬從古熱帶山地北上而來。」因古代陸路交通不便,雲南山茶花外移山東,很可能也是從元江紅河航道,經越南而運至山東沿海島嶼繁衍,再移植至山東嶗山等地的。
較早提出雲南古人外遷說的是雲南大學劉堯漢教授。他說:「元謀人及其同類子孫,往北可溯金沙江與匯入金沙江及長江的雅礱江、大渡河、岷江、沱江、嘉陵江而上,即經四川達於西藏、青海、甘肅及疆南塔裡木盆地;往東沿黃河、長江而行遍及全國;往南進入印支半島;往西達於印度、緬甸。」「春秋時遷入金沙江兩側滇、川、黔的西北甘、青羌戎,原先本是元謀人的子孫,在一百七十萬年的歷史長河中,遷出又遷入,這是不足為奇的。因而,西南三省的彝族及彝語支各族是當地的土著,遠古時已遷往西北甘、青,又至夏、商、周,秦漢以後,被稱為戎或羌戎」, 「初都陳,又徙魯(山東)」。《禹貢錐指》說:「今登州、萊州二府,皆為禹貢萊夷之地。」(注35)。
《人文威海膠東人的祖先》載:「膠東居民凡是稱其先祖於明代從雲南遷來的,詳查具體地址,有不少是安徽、江蘇兩省北部地區遷來,其中多數是跟隨朱元璋起兵。朱元璋定鼎南京後,令傅友德、沐英率軍徵伐雲南。率領的三十萬大軍,大多在雲南留駐了20多年的時間。他們從軍時大部分隻身一人,獨身者多與當地女子結婚成家,女方不少是當地的苗族、彝族姑娘。到洪武、永樂年間,奉旨轉駐山東各衛所軍戶有一萬五千餘戶,七萬餘人。這些軍戶原籍遍布華北、華南、西北地區各省,並非雲南。但長期駐守雲南,妻室大部分為雲南土著之女,相當一部分子女在雲南出生,遷到膠南後便以雲南為原籍。」所說近似,即既有雲南外遷的,也有從全國各地遷雲南的,這就是遷移的雙向性。
綜上所述,「小雲南」就在雲南省,這已為歷史文獻、民謠、民俗所證實,是多證、鐵證;山東膠州半島群眾的先民,一部分來自雲南省「小雲南」(雲南縣,即今祥雲縣),一部分來自滇東北「烏撒衛」,還有的來自大理鳳儀、玉溪江川、通海等地。山東膠東群眾視雲南為故鄉,與雲南群眾是親戚,這是有根據的;中國人口史是一部古往今來在互相交流中發展的歷史,是各民族互相依存、不可分離、共同創造光輝燦爛文化的歷史。筆者建議學術界、特別是山東省和雲南省地方志系統就此問題作深入研究,進一步破解這一「千古之謎」。
注:1、《百度百科小雲南》baike.baidu.com/view/1105354.htm 2010719。
2、方國瑜主編《雲南史料叢刊》第六卷587頁,雲南大學出版社1998年5月第一版,《萬曆雲南通志卷之七兵食志第四洱海衛》。
3、《雲南省彌渡縣地名志》,雲南畫報社1986年12月內部出版,第17、22、25、34頁。
4、《雲南省賓川縣地名志》賓川縣人民政府1989年內部出版,第25、89、94頁。
5、《雲南省祥雲縣地名志》第110、241頁,祥雲縣人民政府編輯出版,祥雲縣印刷廠,內部發行,1987年6月出版。
6、方國瑜主編《雲南史料叢刊》第五卷809頁,雲南大學出版社1998年5月第一版,明楊慎《滇程記》。
7、方國瑜主編《雲南史料叢刊》第三卷721頁,雲南大學出版社1998年5月第一版,《明會典卷一百八禮部六十六朝貢四土官》。
8、方國瑜主編《雲南史料叢刊》第五卷481頁,雲南大學出版社1998年5月第一版,明程立本《雲南行記》。
9、朱惠榮校註:《徐霞客遊記校注》下冊,第1166至1167頁,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5年6月第一版,1993年12月第二次印刷。
10、方國瑜主編《雲南史料叢刊》第十一卷799頁,雲南大學出版社1998年5月第一版,道光《雲南通志》卷四十一《建置志郵傳上設鋪上雲南縣》。
11、方國瑜主編《雲南史料叢刊》第五卷769頁安南坡條,雲南大學出版式社出版發行,1998年5月第一版,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
12、方國瑜主編《雲南史料叢刊》第三卷204頁,雲南大學出版社1998年5月第一版,方國瑜、林超民著《馬可波羅行記附錄》。
13、雲南省編纂委員會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詞典雲南省》(主編朱惠榮、副主編吳光範、梁乃英),商務印書館1994年10月第一版,第354頁。
14、吳光範著《話說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1999年9月第一版,第13至16頁。
15、雲南省編纂委員會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詞典雲南省》(主編朱惠榮、副主編吳光範、梁乃英),商務印書館1994年10月第一版,第29、136、233、279、720、723頁。
16、《雲南省祥雲縣地名志》第5頁,祥雲縣人民政府編輯出版,
祥雲縣印刷廠,內部發行,1987年6月出版。
17、《百度.人文威海.膠東人的祖先》。
18、《新纂雲南通志卷三十歷代建置二元史地理志》第19頁,《新纂雲南通志卷三十歷代建置二明史地理志》第32頁,雲南省龍雲、盧漢監修,民國三十七年四月出版。
19、尤中《中國西南民族史》第416頁,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5年8月第一版。
20、《雲南省鹽津縣地名志》第184頁,鹽津縣人民政府地名辦公室編輯內部出版,志書印刷昆明新星印刷廠,1985年12月1日第一版。
21、《新纂雲南通志卷十歷代建置沿革表》第30頁,雲南省龍雲、盧漢監修,民國三十七年四月出版。
22、《雲南省大理市地名志》第1、2、73頁,大理市人民政府編輯出版,雲南省新華印刷廠1990年11月出版,內部發行。
23、《雲南省通海縣地名志》第53、67、73頁,通海縣人民政府編輯出版,雲南省地質礦產局測繪隊印刷,1988年11月出版,內部發行。
24、尤中著《中國西南民族史》第431、432頁,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5年8月第一版。
25、《雲南省祿豐縣地名志》第141頁,祿豐縣人民政府編,1985年6月內部發行。
26、王際桐著《地名學概論》第2至3頁,中國社會出版社出版發行,1993年4月第一版。
27、《雲南省祥雲縣地名志》第99、106、114頁,祥雲縣人民政
府編輯出版,祥雲縣印刷廠,內部發行,1987年6月出版。
28、《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志叢書雲南省志卷五植物志》第686頁,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1993年3月第一版。
29、《雲南省大理市地名志》第5頁,大理市人民政府編輯出版,雲南省新華印刷廠,1990年11月出版。
30、吳光範著《昆明古今地名考釋》第114頁,雲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
31、《新纂雲南通志元明清雲南省建置考》卷三十五第27頁。
32、《雲南省祥雲縣地名志》,北京新時代出版社1987年6月出版,第159頁。
33、吳光範著《雲南地名探源》第278至279頁,雲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8月第一版。
34、吳光範著《雲南地名探源》第 278至279頁,雲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8月第一版。
35、劉堯漢《中國文明源頭新探道家與彝族虎宇宙觀》,雲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8月第一版,第28至29頁
本文來源:新浪博客,版權歸作者所有。
攝影:施竹松(葉子)、小楊、彭敏、部分採於網絡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號:鶴青白裔,ID:HQBY69121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