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大田下雪,會不會是這樣?
【航拍】福建·大田2017年的最後一場「雪」
大田這條路將全封閉施工1366天! 交警查酒駕!
【航拍】福建·大田2018年的第一場「雪」!
大田又有兩個鄉撤鄉設鎮啦!快來看看是你的家鄉嗎?
「窮冬百草死,幽桂乃芬芳」。冬季為一年之中最後一個季節,故有「窮冬」之別稱。在南方,冬日裡卻難以常見皚皚白雪裝飾的世界,不蕭瑟,不悽涼。冬天裡,許多生命依舊在美麗地綻放,「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那是意志與美的交匯。
冬天也是孕育希望與愛的季節,只要給予足夠的時間,用心等待,一樣有它的無限溫情。
雪蔗:嚴冬洗禮,甜味更濃
61歲的池恩義,這個冬天過得特別有滋味。
他是大田縣建設鎮建強村村民,種了3畝的雪蔗,遇上了風調雨順,株株長得粗粗壯壯的;又碰上了好市場,賣上了好價錢。「現在一根賣8元,整把十根也要70元。」池恩義樂得合得不攏嘴。
建設鎮在明正德年間取名「三十九都」,村治劃分為一至六保,治置中心設在三保。1962年,取「建設祖國」之意命名建設公社,但「三保」這一稱呼依然耳熟能詳。大家說,大田城關有的,三保都有;城關沒有的,三保也有。建設鎮是省級商貿重鎮、全國文明鄉鎮,素有「大田小香港」「大田第二城關」之美稱。
建設鎮洋面有十公裡,形成了「準平原」的地形,造就了較好的農業耕作條件,物產豐富,加上臨近永安、三元、沙縣、尤溪,自然催生了繁榮的市場。這裡,地方特產聲名遠播,雪蔗、臘鴨、紅曲等系列農副產品被稱為「富貴三寶」。
建設鎮種雪蔗有30多年的歷史,是一種優質青甘蔗。良好的氣候條件和肥沃的土壤,使得這裡出產的雪蔗莖粗皮薄、汁多酥軟、清甜爽口,纖維含量低,被省消費者委員會定為「綠色消費推薦產品」。
池恩義的雪蔗攤點就設在集市306省道邊上。說是攤點,其實就是一個擺零攤的位子,用木頭支起了一個架子,然後將雪蔗平靠在架上。在池恩義邊上,還有六七個一樣簡陋的攤點,一看到有客人來往,他們搶著吆喝買賣。
「每畝可以出產2800根雪蔗,按今年的價格零售平均每根7元計,一畝可賣近兩萬元。」池恩義說,農民最大的願望,就是自家種的東西可以賣個好價錢,今年扣去成本,估計有四五萬元的收入,這是令他最開心的事。
作為蔗農,一年到頭的勞作是辛苦的。池恩義說:「頭一年的農曆十二月就要將地整好,這地整得如何是決定雪蔗生長好壞的關鍵,最重要的是做好排水。」深耕是增產的基礎,而種蔗最核心技術則在施肥,要做到「三攻一補、兩頭輕、中間重」,分期多次追肥。
「別小看種蔗,沒有技術可能就『顆粒無收』。」池恩義說,種田種地,有時候就跟養孩子一樣,急不得,更要悉心去照顧好。正月育種,間苗定苗,中耕、除草和培土,灌溉和排水,剝葉和防倒,病蟲防治……這些樣樣都不能少。「你對土地有多少熱愛,它就會回報我們多少。」池恩義說。
這樣富有哲理的話,讓在一旁幫忙賣蔗的妻子笑得樂呵呵。「你看,這蔗株直立,蔗節長短均勻,有光澤,才能賣上好價錢。」池恩義說,甘蔗適合栽種於土壤肥沃、陽光充足、冬夏溫差大的地方,而建設鎮海拔在500米左右,正好符合甘蔗的生長條件,這樣的甘蔗才好吃清脆,經歷寒冷天氣的洗禮後,才會上更多的糖分。
池恩義的兩個兒子都成家立業了,平時不需要他們照顧,種蔗掙得的錢是老兩口的「私房錢」。「我們身體還算是硬朗,準備明年多種點,更期盼像今年一樣風調雨順,又有好價錢。」池恩義說,「以前,大家都很窮,現在日子越過越好了,有醫保,生病住院還可以報銷醫療費,現在當農民真有幸福感。」
池恩義「冬天的溫情」——甜蜜的滋味,祈願年年長久。
臘鴨:鹹的不只是一種味道
進入冬至,起霜風,氣溫驟降,在建設鎮卻是一派家家戶戶做臘鴨的熱火朝天景象。建設鎮以及後路的廣平、奇韜,永安的槐南,這一帶人都喜歡吃臘鴨,白米粿配臘鴨幹被稱為「最經典美食搭配」。
建設鎮海拔較高,進入寒冬後,乾燥的霜風讓鴨子在特定的風力、溫度、溼度的作用下,形成了獨特腊味。喜歡吃才能嚼出滋味,品質上乘的臘鴨肥瘦層次分明,油色光滑通透,放入口中,潤滑肉香,回味無窮。嘗過建設臘鴨的人都稱讚:「越品越香,越嚼越有味」,有人將這種味道稱為「醇香」。
建強村43歲的李玉文是勤快的女人,20多年前就開始曬臘鴨,今年又曬了450隻。「要有好味道,就得有好材料。」李玉文說,「我家曬的臘鴨都是選用當地的麻鴨,每隻活鴨6斤左右,曬乾後有2.5斤左右。」
建設人好吃,也懂得吃,只要一看臘鴨的皮肉色澤就可分辨出質量好壞。李玉文介紹,製作臘鴨一定要在冬至之後半個月內,一來天氣冷,肉質不易變壞;二來因為溫差大,在霜風的作用下,才能使鴨子入味,色澤美觀。
作為一種有著數百年之久的傳統地方美食,建設臘鴨的製作過程嚴格遵守著氣候、選材、工藝等方面的約束。活鴨的大小選擇也是關鍵,大了肉太厚,太陽曬不透,肉質會變鬆軟,沒有勁道,也不起香味;而太小,曬乾的臘鴨都成了「皮包骨」,自然就不好吃。
李玉文的丈夫鄭國揚是位村醫,他對臘鴨製作方法頗有研究。他介紹,建設臘鴨最大的特點是原汁原味,除了用鹽醃製外,不用任何添加劑。殺鴨、去毛、破腹、去除內臟、洗淨,用鹽醃製一夜;第二天用細繩穿過鴨鼻孔,掛在竹竿上晾曬,去除其水分;第三天撐鴨,即將鴨子平展,用竹片將其撐開;再將撐好的鴨子掛在竹竿上晾曬,傍晚時分收起懸掛在通風乾燥處。
「這個過程,需要近20天的反覆晾曬,陽光太強,會使肉質鬆散;陽光太弱了,鴨肉有可能變壞,影響品質。」鄭國揚說,曬臘鴨,下霜天是最好的天氣,夜裡下霜,白天有暖陽,不渣不硬、不寡不頹的腊味才可能蛻變而出,這樣臘鴨味道才夠「醇香」。
這種「醇香」,事實上也蘊藏著歲月的厚重滋味。臘鴨曬好後,也不要急著食用,最好是先放在農家穀倉裡,將臘鴨所有的水分揮發乾,這樣等上一個月,可收穫意想不到的腊味。臘鴨易於保存、不易變質,無疑是在外打拼的建設人的最愛,而建設繁榮的商貿更使「三寶」臘鴨的名氣擴散至天南地北。
「臘鴨最大的消費時令是在春節,是一道當地招待客人缺一不可的佳餚。如果沒有吃上臘鴨,這年一定過得沒有『味道』。」鄭國揚說,春節過後,建設人或上學上班或外出打拼,都喜歡帶上幾隻臘鴨。這其中,也許蘊藏著某種家鄉情懷,或是一種讓人不可忘卻的家鄉味道。
今年每隻鴨子可以賣到70多元,其中有20元利潤。這對於李玉文和鄭國揚來說,無疑是滿足的,忙碌了一個冬天,雖然收入不是很多,但一家人一起忙碌一起分享,就是最幸福的事。
李玉文「冬天的溫情」——幸福的日子,越嚼越有味。
紅曲:從曲到酒的溫情蛻變
對於建忠村的曲農吳士暖來說,這冬天過得特別的安逸。中秋節後,他一共做了三萬五千斤的紅曲已全部脫銷,心情也隨年關接近,越來越美好。平日裡,他就在村裡的小店打打牌,但每天也總忘不了照看他那11口的曲窯。
紅曲,是建設鎮「富貴三寶」之首,紅曲加工是吳氏家族祖傳獨特的手藝,500多年一直傳承到現在。61歲的吳士暖,從小跟著父親學做紅曲,18歲那年另起爐灶自行做曲,如今已有43年。
吳士暖說:「前一段時間,我和妻子每天凌晨兩點起床忙碌,到晌午之後才可稍作休息。」紅曲加工工序繁雜,但吳士暖掌握著做曲所有的「秘密」,這些秘密靠的是代代「心傳」,以及流淌在血脈裡的那份勤勞與堅守。
大米篩選、浸泡、蒸煮、冷卻、攪拌「曲飯」、裝筐、入窯……從「米」到「曲」,要經過15道工序,每一道工序不得含糊,都是體力活。入窯發酵是保證紅曲質量好壞的關鍵,發酵時間長達7個晝夜。發酵無標準可依,不同的季節操作有異,最終全取決於曲農們對發酵認可水平和平時經驗的積累。耳聽、鼻聞、手感甚至是心悟……發酵的時長,不同的操作習慣,紅曲的質量將截然不同。
村裡現共有360口曲窯,遺留至今還在使用的百年以上的古曲窯多達120口,最早的有310多年歷史。今年,村裡可出產紅曲300多萬斤,年產值淨利潤達600多萬元,紅曲不僅銷售到本省各地,還遠銷浙江、廣東、廣西等,成為吳氏家族一大經濟產業。
紅曲發酵的一種菌種叫紅麴黴,它是一種耐高溫、糖化能力強,又有酒精發酵力的黴菌。在建設一帶,婦女坐月子都要喝紅酒,用於治療產後惡露不淨、瘀滯腹痛等病症。
吳士暖說:「我的生活缺不了酒,白天做紅曲,晚上睡前總喜歡喝上一兩杯紅酒。」懂酒的人,自然練就了一手釀酒的好手藝。吳士暖指著屋後的幾大酒缸說:「這是為春節準備的,早就冒出酒香了,但別去動它們,讓它們靜靜地發酵。」
從紅曲到紅酒,這是神奇的轉化。選米、浸米、淘洗、蒸飯、攤涼、拌曲、裝缸、注水、煎酒……釀造紅酒的工序「一個不能少」。紅酒的味道甚至可以成為衡量一個主婦合格與否的標準。而水的選擇是釀造紅酒的關鍵,水質過硬不利於發酵,硬度太低,又會使酒味不甘冽而有澀味。
吳士暖介紹,60天後,缸中的「曲飯」融為一體,顏色由清紅逐漸變成深紅,紅曲所固有的微生物將糯米的蛋白質轉化為胺基酸、維生素等營養後,這酒算是釀好了。
「雖然家裡釀了幾大缸酒,但當年酒是不喝的,我們一般放上三五年後才喝。」吳士暖說,存放多年的酒,色澤由紅變黑,六味協調豐滿,醇而不薄、口感溫和,醇香濃鬱、回味悠長。
這酒的味道其實也是等待的味道,人情的味道。吳士暖的兒子在南京做外貿生意,平常回家不多,但每次兒子回家,父子倆都得喝上幾杯。這是一種溫暖親情的傳遞,也是對大自然無私饋贈的感謝。酒不在於多,意不在於醉。一杯「三寶紅」,勾兌著甜蜜,醞釀著幸福,編織著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嚮往與追求……
吳士暖「冬天的溫情」——有盼頭的日子,最為醉人。
【來源: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