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郡王多嗎?真的是多(上)

2020-12-12 史學微末

小編曾經在《明朝親王多嗎?真的不算多》中一文中分析過,給明王朝帶來巨大壓力的不是這些親王,而是那個不合理的宗室分封制度,尤其是歷代王府分封的924位郡王和不計其數的將軍和中尉。

將軍中尉的數量太多了,數都數不過來。因此本文就來分析一下明朝宗室制度待遇第二好的郡王,最起碼這個群體還是數的清的。

郡王

由於明王朝宗室制度中親王和郡王這兩個爵位未設置降等襲爵制,因此親王和郡王是可以無限制的延續下去的。也就是說只要大明朝存在一天,朱家人能生出兒子,明朝就會有不斷的親王和郡王產生。

明朝除了靖江王這個郡王是洪武皇帝直接封的以外,剩下的郡王都是各大親王府中產生的。

明朝實封親王一共有六十五位,到了明末崇禎年間只剩下三十二位親王。這些親王分別是秦、晉、周、楚、魯、蜀、代、肅、慶、岷、韓、沈、唐,趙,鄭、襄、荊、淮,德、崇、吉,益、衡,榮,潞,福、瑞、惠、桂,定,永王共32位親王。其中瑞、惠、定,永四王無嗣,因此崇禎年間有28個王府擁有郡王,再加上遼府,寧府,伊府和徽府未被除封的郡王,郡王數量依然是一個龐大的數字。

在這裡,我們就為大家來算一下到了明末究竟還剩下多少位郡王呢?(郡王不包括追封的,明朝滅亡後封的)

秦王

秦府封地位於陝西西安府。

秦府共分封15位郡王,分別是永興,保安,興平,永壽,安定,渭南,富平,宜川,臨潼,郃陽,汧陽,鎮安,隆德,崇信,紫陽王。

其中保安,安定王犯罪除國

興平,汧陽王無嗣除國

渭南,富平,臨潼,鎮安,隆德,紫陽王進階秦王

明末還剩下永興,永壽,宜川,郃陽,崇信5王。

秦府郡王存活率為33%

晉王

晉府封地位於山西太原府。

晉府共分封28郡王,分別是高平,昭德,平陽,寧化,慶城,永和,廣昌,交城,陽曲,西河,方山,臨泉,雲丘,寧河,聞喜,和順,榆社,徐溝,河東,太谷,義寧,河中,襄陰,新化,安溪,靖安,旌德,滎澤王。

其中交城,陽曲,方山,聞喜,和順王犯罪除國

高平,廣昌,臨泉,雲丘,寧河,徐溝,太谷,義寧,襄陰,安溪,旌德,滎澤王無嗣除國

平陽,榆社王進階晉王

昭德王改封平陽王

到了明末還剩下寧化,慶城,永和,西河,河東,河中,新化,靖安8王。

晉府郡王存活率為28.5%

周王

周府封地位於河南開封府。

周府封75郡王,分別是汝南,順陽,祥符,新安,永寧,汝陽,鎮平,宜陽,遂平,封丘,羅山,內鄉,胙城,通許,原武,鄢陵,河陰,項城,宜陽,潁川,義陽,汝陰,臨汝,睢陽,沈丘,上洛,魯陽,臨湍,堵陽,河清,新會,義寧,平樂,崇善,海陽,安定,曲江,博平,聊城,汾西,魯陽,信陵,邵陵,萊陽,東會,富陽,會稽,浦江,麗水,應城,益陽,奉新,南陵,京山,華亭,寶坻,湯溪,瑞金,商城,臨安,柘城,修武,安吉,汝寧,彰德,順慶,保寧,儀封,安昌,遂寧,洧川,寧陽,安鄉,永壽,仁和王。

其中汝南,新安,臨湍,新會,平樂,,富陽,犯罪除國

順陽,永寧,汝陽,鎮平,宜陽,封丘,羅山,胙城,項城,宜陽,汝陰,崇善,安定,聊城,汾西,魯陽,信陵,會稽,麗水,益陽,南陵,寶坻,湯溪,商城,臨安,柘城,洧川無嗣除國

祥符,通許,睢陽王進階周王

到了明末,還剩下遂平,內鄉,原武,鄢陵,河陰,潁川,義陽,臨汝,沈丘,上洛,魯陽,堵陽,河清,義寧,海陽,曲江,博平,邵陵,萊陽,東會,浦江,應城,奉新,京山,華亭,瑞金,修武,安吉,汝寧,彰德,順慶,保寧,儀封,安昌,遂寧,寧陽,安鄉,永壽,仁和39王。

周府郡王存活率為52%

楚王

楚府封地位於湖廣武昌府。

楚府共封20郡王,分別是巴陵,永安,壽昌,崇陽,通山,通城,景陵,嶽陽,江夏,東安,武陵,黔陽,大治,縉雲,長樂,保康,武岡,宣化,新安,漢陽,興國王。

其中崇陽王犯罪除國

巴陵,壽昌,景陵,嶽陽,大治,縉雲,保康王無嗣除國

武陵,黔陽,長樂王進階楚王

到了明末還剩下永安,通山,通城,江夏,東安,武岡,宣化,新安,漢陽,興國10國。

楚府郡王存活率為50%

魯王

魯王封地位於山東山東兗州府

魯府共封23郡王,分別是巨野,鄒平,安丘,樂陵,東阿,東甌,郯城,館陶,翼城,滋陽,陽信,高密,歸善,新蔡,東原,寶慶,福安,富平,常德,寧德,泰興,長泰,永福王

其中東阿,東甌,郯城,館陶,歸善,福安,長泰,永福王無嗣除國

寶慶,富平,常德,泰興王進階魯王

到了明末,還剩下巨野,鄒平,安丘,樂陵,翼城,滋陽,陽信,高密,新蔡,東原,寧德11國。

魯府郡王存活率為47.8%

蜀王

蜀王封地位於四川成都府。

蜀府共封21郡王,分別是華陽,崇寧,崇慶,保寧,永川,黔江,羅江,內江,德陽,石泉,汶川,慶符,通江,南川,江安,新寧,東鄉,隆昌,富順,太平,安樂王

其中崇寧,崇慶,永川,黔江,德陽,新寧王無嗣除國

保寧,羅江,通江王進階蜀王

到了明末,還剩下華陽,內江,石泉,汶川,慶符,南川,江安,東鄉,隆昌,富順,太平,安樂12國。

蜀府郡王存活率為57.1%

代王

代府封地位於山西大同府。

代府共封29郡王,分別是廣靈,潞城,山陰,襄垣,靈丘,宣寧,懷仁,隰川,昌化,定安,博野,和川,寧津,棗強,饒陽,武邑,樂昌,吉陽,溧陽,進賢,泰順,河內,富川,寶豐,碭山,泰興,太平,新寧,永慶王。

其中靈丘,定安,饒陽,武邑王犯罪除國

襄垣,宣寧,隰川,昌化,博野,進賢,河內,寶豐,碭山王無嗣除國

泰順,泰興,太平,新寧王進階代王

到了明末還剩下廣靈,潞城,山陰,懷仁,和川,寧津,棗強,樂昌,吉陽,溧陽,富川,永慶12國。

代府郡王存活率為41.3%

肅王

肅府封地位於甘肅蘭州府。

肅府封10郡王,分別是洵陽,汾州,淳化,鉛山,金壇,會寧,延長,開化,會昌,延安王。

其中金壇王犯罪除國

延安王無嗣除國

洵陽,汾州王進階肅王

到了明末還剩下淳化,鉛山,會寧,延長,開化,會昌6王。

肅府郡王存活率為60%

遼王

遼府初封遼東廣寧,後移國湖廣荊州府。隆慶二年因罪除國。

遼府封24郡王,分別是長陽,寧靖,遠安,興山,巴東,潛江,宜都,松滋,益陽,湘陰,衡陽,應山,宜城,枝江,沅陵,麻陽,衡山,蘄水,申澤,肅寧,長垣,光澤,廣元,句容王。

其中遠安,巴東王犯罪除國

潛江,宜都,衡陽,應山,宜城,枝江,沅陵,麻陽,衡山,長垣,廣元王無嗣除國

興山,申澤,句容王進階遼王

到了明末還剩下長陽,松滋,益陽,湘陰,蘄水,肅寧,光澤7王。

遼府郡王存活率為29.1%

慶王

慶府初封陝西韋州,後移國寧夏銀川府。

慶府共封20郡王,分別是靖寧,真寧,安化,岐山,安塞,平原,歧陽,弘農,豐林,落交,鞏昌,壽陽,桐鄉,延川,華陰,綏德,鎮原,蒙陰,龍祥,潭水王

其中安化,鞏昌王犯罪除國

靖寧,真寧,岐山,安塞,豐林王無嗣除國

平原,歧陽,落交,桐鄉,綏德王進階慶王

到了明末還剩下弘農,壽陽,延川,華陰,鎮原,蒙陰,龍祥,潭水8王

慶府郡王存活率為40%

寧王

寧府初封大寧,後移國江西南昌府。正德十四年謀反除國。

寧府共封11郡王,分別是臨川,宜春,新昌,信豐,瑞昌,樂安,石城,弋陽,上高,鍾陵,建安王。

其中宜春,瑞昌,鍾陵王犯罪除國

臨川,新昌,信豐,石城,弋陽王無嗣除國

上高王進階寧王

到了明末,還剩下樂安,建安2王

寧府郡王存活率為18.1%

岷王

岷府初封岷州,後移國湖廣武岡州。

岷府共封27郡王,分別是鎮南,江川,廣通,陽宗,南渭,安昌,黎山,沙陽,山陰,充城,唐年,遂安,長壽,綏寧,南漳,廣濟,江陵,南安,南豐,善化,建德,建昌,漢川,祁陽,南充,青林,常寧王。

其中廣通,陽宗,南渭,沙陽,山陰,充城,唐年,遂安,長壽,南漳,廣濟,建昌,漢川,青林王無嗣除國

鎮南,江陵,南充,常寧王進階岷王

到了明末,還剩下江川,安昌,黎山,綏寧,南安,南豐,善化,建德,祁陽9王

岷府郡王存活率為33.3%

韓王

韓府封地位於陝西平涼府。

韓府共封36郡王,分別是襄陵,臨汾,樂平,開城,西鄉,平利,褒城,通渭,高陵,漢陰,廣安,彰化,高平,西德,渭源,隴西,寧遠,長泰,永福,建寧,長洲,崑山,長樂,高淳,休寧,慶陽,通安,長吉,崇明,保德,綏平,鹹陽,商丘,固原,汶陽王。

其中漢陰,高平,永福王犯罪除國

臨汾,平利,褒城,通渭,隴西,長泰,崑山,休寧,慶陽,保德,綏平,鹹陽,商丘,固原,汶陽王無嗣除國

開城,西鄉,高陵,廣安,彰化,渭源王進階韓王

到了明末,還剩下襄陵,樂平,西德,寧遠,建寧,長洲,長樂,高淳,通安,長吉,崇明11王。

韓府郡王存活率為30.5%

沈王

沈府封地位於山西潞州。

沈府共封28郡王,分別是武鄉,陵川,平遙,黎城,稷山,沁水,沁源,清源,遼山,內丘,廣宗,唐山,永年,西陽,靈川,宜山,宿遷,吳江,定陶,雲和,福山,德平,鎮康,安慶,保定,德化,靈壽,六合王。

其中平遙,黎城,廣宗,宿遷,吳江,雲和,福山,鎮康,德化,靈壽王無嗣除國

武鄉,西陽,靈川王進階沈王

到了明末,還剩下陵川,稷山,沁水,沁源,清源,遼山,內丘,唐山,永年,宜山,定陶,德平,安慶,保定,六合15王

沈府郡王存活率為53.5%

唐王

唐府封地位於河南南陽府。

唐府共封19郡王,分別是新野,舞陽,三城,新城,承修,蕩陰,潁昌,淅陽,文城,郾城,衛輝,福山,清源,安陽,寶慶,永興,永壽,德安,南陽王。

其中新野王犯罪除國

三城,新城,蕩陰,潁昌,淅陽,郾城,衛輝,清源,寶慶王無嗣除國

舞陽,文城王進階唐王

到了明末,還剩下承修,福山,安陽,永興,永壽,德安,南陽7王。

唐府郡王存活率為36.8%

伊王

伊府封地位於河南河南府,嘉靖四十三年因罪除國。

伊府共封8郡王,分別是洛陽,光陽,郟城,方城,西鄂,濟源,萬安,安樂王。

其中洛陽,光陽,西鄂,安樂王無嗣除國

郟城,濟源王進階伊王

到了明末,還剩下方城,萬安2王

伊府郡王存活率為25%

未完待續……

相關焦點

  • 在明朝當郡王是什麼樣的感受?
    一手締造明朝宗室制度的明太祖朱元璋因為童年的悲慘遭遇,而為了不讓子孫後代再吃同樣的苦,就給子孫後代定下來優厚的待遇和名分。在明朝,只要是朱家皇室子孫,按照規定,是永遠衣食無憂,過著人上人的生活。而明朝的郡王,很明顯是這種制度下待遇第二好的群體!
  • 明朝親王多嗎?真的不算多
    提起明朝的親王,很多人都氣不打一處來,認為正是這些飽食終日的寄生蟲壓垮了明朝。這樣的認為是正確的,但是明朝的親王數量真的不算多。給明王朝帶來巨大壓力的不是這些親王,而是那個不合理的宗室分封制度,正是朱元璋制定的那世襲罔替的宗室宗室分封制度,給整個國家造成了巨大的壓力。
  • 明朝真的是藩王吃垮的嗎?藩王對明朝造成了多大的影響?
    ,如果不是明末那麼多的宗室,說不定明朝還能再撐一段時間,養豬還能殺了吃肉,養這些藩王一點作用都沒有。  這裡給大家舉幾個例子,萬曆一次就賞給  福王兩萬頃良田(200萬畝),結果呢?  而且明朝的宗室制度有問題,之前和大家說過,他們的繼承是這麼個情況。皇帝上臺了,他的兄弟全部封為親王,比如說你是個親王,你生了10個小孩,你的嫡長子繼承為親王,你剩下的9個小孩呢?也有,繼承郡王。
  • 親王、郡王、藩王到底有啥區別,為啥清代就沒有藩王了呢?
    親王和郡王是王爵的一個級別,而藩王則是指有封地的親王或郡王。 簡而言之,親王是古代最高爵位(皇帝不算爵位),郡王是僅次於親王的爵位。如果親王和郡王有自己的封國封地,則可以稱藩王,就算是名義上的封地也可以。但如果沒有封地,則只能叫親王或郡王,不能叫藩王。
  • 古代的王爵分為親王和郡王,那麼作為一等爵位,兩者有什麼區別?
    ,這些爵位就是郡王,而兩者之間最顯著的區別就是字數的差異,簡單的說就是一字王是親王,二字王是郡王,所以也是因為這樣的原因,小說或者演義上才會出現「一字並肩王」的說法。『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劉備的先祖中山靖王、劉秀的祖上長沙定王,兩個人都是漢景帝的兒子,這裡就不能夠憑藉字數的差別簡單的區分,主要的原因就是親王和郡王的出現是在魏晉時期,也就是說漢朝王爵並沒有字數上的區別,王爵的高低主要是封地的大小以及富庶程度決定的,比如劉邦的兒子齊王劉肥和代王劉恆,齊地和代地的差距也就能夠看得出兩位皇子的受寵程度,漢景帝兒子長沙定王劉發就比較不受寵
  • 明朝滅亡原因分析——宗室問題
    明朝宗室也不例外,針對於此明太祖朱元璋制定了宗室管理制度,後世的皇帝不斷改進完善。縱觀明朝歷史,這套制度在明初對國家穩定起到了一定作用,可是到了明朝晚期,藩王宗室卻成了國家一大包袱,明朝的滅亡與此有著必然的聯繫。
  • 明朝宗室制度探究
    說起明朝的宗室制度,很多明史的愛好者甚至都將其稱之為「國營養豬」,因為在爵位世襲和俸祿方面,明朝宗室所享受的待遇極高,但在自由度方面,宗室的待遇也就只能說是養豬了。親王嫡長子為王世子,餘子分封郡王,授塗金銀冊銀印。郡王嫡長子為郡王長子,餘子為鎮國將軍,以後依次遞降為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直至奉國中尉後不再降封。這些宗室的俸祿十分優厚,拿親王來說,米五萬石,鈔二萬五千貫,錦四十匹,紵絲三百匹,紗、羅各百匹,絹五百匹,冬夏布各千匹,綿二千兩,鹽二百引,花千斤,皆歲支。馬料草,月支五十匹。
  • 清朝什麼人才能被封為「郡王」,郡王究竟又是什麼級別?
    到了清朝入關後,清朝歷代皇帝結合當時情況,以及吸收歷代封爵的經驗,就在原來的九等爵位制度上,又進行更加詳細的劃分。順治年間改為十等,康熙、雍正兩代皇帝繼續調整,最終確立了十四級的宗室爵位制度。到了乾隆時期,又將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各自分為三等,也就是有一共有20個級別的爵位制度。
  • 朱元璋一百多萬後代,明亡後真的沒有了嗎?
    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在歷史上是出了名的勤勉,除了表現在工作上,共育有26個合法皇子。明代藩王分布有一個特點即:多位於北部、中部地區,對明朝財政影響巨大的江南地區卻不多。據安介生等人口史專家推算,到明朝末年,朱元璋的子孫已經繁衍到近一百萬人之多。這大概是世界上繁衍發展最快的宗族。
  • 明朝276年,繁衍了百萬宗室?別再被騙了,這才是事實!
    明朝在經歷276年的過程中,有一件事讓世人很痛恨,那就是明朝的巨大的那個寄生集團,到明末的時候,一共有100多萬人!事實到底是怎麼樣的?如果你發現了崇禎年間的一個玉牒,就會知道所有的事情了!所以,從此之後,明朝宗室到底有多少個人,就真的是一個很大的謎團了!可以說,清朝丟失了這一樣東西,讓我國人爭論了300多年,到現在還沒有答案!明朝建立之後,他們宗室裡的人並不是很多,在洪武的時候,只有58人!到了永樂年間,也不過只有127人!對於這件事,徐光啟等人的書籍都有多有的記錄,所以沒有什麼爭論。百年之後,明朝的宗室裡人口增長到2980人。
  • 「韓服就是照搬的明朝服飾」,真的是這樣嗎?
    雖然因為分類比較粗略,只能將一些特例忽略了——#明朝還健在時的李朝服飾受到了明朝服飾的影響,尤其是禮制服飾主要來源於明代賜服。在其他服飾上,還是保有自己的習俗。明朝人遠沒有李朝人那麼喜歡戴這個,並且經典搭配也不太一樣。李朝的搭配就像我們在韓劇裡面看到的那樣,交領道袍配黑笠。由於一般用的是李朝末期的形態,黑笠呈現出帽簷寬大、帽筒緊小的樣式。朝鮮風俗畫中戴黑笠草笠的男子而明朝大帽多見一些舉人標準像上,如唐伯虎的經典形象,圓領袍配大帽。
  • 明朝的權力遊戲,比影視劇精彩多了
    但我們真的了解明朝嗎?北京的故宮、天壇、長城,是可以看到見摸得著的明朝軀幹,那些已逝於歷史長河中僅僅留於史書的人物,才是復盤這個王朝的靈魂。張宏傑的《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是一本「歷史人物另類傳記」,大都以史料為依據,絕非民間「戲說」。在他的筆下,明朝有了不同的表情、不同的側面、不同的色彩。
  • 明朝末年有多少個藩王,養這些藩王每年需要多少錢?
    在這五十個藩王府系中,除去無子除封,因罪奪爵者外,均延續至明朝滅亡。兩百多年間,共冊封親王289位、靖江王11位,郡王就更多了。到明亡時,估計宗室人口至少已經超過20萬人。朱元璋建立了明王朝後,推行分封制,把皇子皇孫分封到各地做藩王,以共同來「夾輔皇室」。
  • 明朝歷史解密:明朝的錦衣衛真是古代的007嗎?
    原標題:明朝歷史解密:明朝的錦衣衛真是古代的007嗎?原標題:明朝歷史解密:明朝的錦衣衛真是古代的007嗎?現在一提到「錦衣衛」三字,很多人腦子裡會立即映出流行影視作品中塑造的錦衣衛官員標準形象:身著飛魚服,腰佩繡春刀,飛簷走壁,武藝高強,從事著保衛皇帝、暗護忠良、刺探倭寇、保國衛民等神聖而又高端大氣上檔次的工作,堪比古代的007。但是,明朝的錦衣衛真的有這麼神奇嗎?
  • 怎樣才有資格封為郡王?
    明朝的皇子天生就是王,而清朝的阿哥封王,得看自己的能耐、機遇與父皇的喜好。題中的阿哥,指皇帝的兒子,即皇子。雖然都是皇帝生子,然而因生母身份、爵位高低等,而出現了兄弟之間的不對等。順治六年,將宗室爵位釐定為十二等,即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有功封,有恩封,有考封」(《清史稿·皇子世表一》)。而順治生子八人,其在位時僅追封未命名的皇四子為榮親王外,其他其子都是普通皇子身份,其中就包括後來成為康熙皇帝的皇三子玄燁。
  • 大侖山慘案:佛郎機屠戮兩萬多明朝商民,統治者卻說殺了不可惜
    在慘烈的大屠殺之後,只有三百多名明朝商人活了下來。那麼,西班牙為何要屠殺明王朝的商民?明王朝對海外百姓的殺戮,又持何態度?一、滿嘴跑火車的奸商張嶷明中後期,到呂宋做生意的明朝商人很多,甚至有不少人在當地安家,生兒育女。至萬曆中葉,呂宋境內的明朝商人已達數萬人之多。
  • 養宗室如養豬,明朝王室的這個奇葩政策,到底每年要花掉多少銀子?
    cavity:帳面上的,後面都超賦稅總數了。一絲不掛acfun:理論的。1602年明朝收入也就2200萬兩白銀(折算),可是支出2800萬兩。地方上你一個縣一個縣的慢慢整理去吧。 全支本色祿糧,是地方官府難以承受的。如弘治三年(1490年)四月戊子,戶部諸臣在上言中稱:「各王府自郡王、郡主以下至儀賓等官祿米俱有定數。近多妄引事例乞以折色改本色。今各處災處,減免稅糧不少而宗支蕃盛,祿米日增,止給本色一半,猶懼不敷,若俱聽其陳乞,何以堪之?伏乞裁之以義。」明孝宗也對此深表贊同。
  • 易中天為何贊清朝貶明朝,明朝真的不如清朝嗎?其中有什麼原因?
    金庸之前也曾在《袁崇煥評傳》當中說過: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腐敗,統治最殘暴的一個時期,到了明朝末期更是處於對黑暗的時候,明朝理所應當滅亡,而對於中國人來說,清朝的統治比明朝好很多。這樣的觀點不僅僅是金庸先生提出來的,就連易中天也曾這麼評價,那麼一個是作家,一個是有名的學者,他們都這麼說明朝,是真的不如清朝嗎?
  • 朱元璋分封藩王拖垮明朝,你知道他們是怎麼做到的?不只靠生孩子
    但是,朱元璋沒有想到,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子孫之間的親緣關係日漸疏遠,上百年後,他們也將與外人沒有差別,甚至有更壞的作用。因為這些人的身份不同,他們身上也留著朱元璋的血脈,如果他們起兵造反,比那些外姓人更加具有影響力和迷惑力,歷史也多次證明了這些藩王並非沒有這樣的野心,比如燕王朱棣、漢王朱高煦(朱棣次子)、寧王朱宸濠等。
  • 親王、郡王和太子,三者誰的地位最高,每個朝代又都有哪些區別?
    凡爵九等:一曰王,食邑萬戶,正一品;二曰嗣王、郡王,食邑五千戶,從一品;三曰國公,食邑三千戶,從一品;四曰開國郡公,食邑二千戶,正二品;五曰開國縣公,食邑一千五百戶,從二品;六曰開國縣侯,食邑千戶,從三品;七曰開國縣伯,食邑七百戶,正四品上;八曰開國縣子,食邑五百戶,正五品上;九曰開國縣男,食邑三百戶,從五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