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30年代中期開始風行的流線型設計浪潮,由於1939年爆發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戛然而止。當這場災難在1945年結束時,除了北美和澳大利亞本土基本沒有受到戰火摧殘,其他汽車大國——英國、法國、義大利和蘇聯,都留下了成片的廢墟,德國和日本幾乎被夷為平地。
洛克希德P-38「閃電」
因此當其他國家還在醫治戰爭創傷時,在戰爭期間轉產卡車、飛機、坦克等軍事物資的美國汽車巨頭已經將新車型開發提上日程。通用汽車設計師弗蘭克·赫爾希首先注意到二戰中一款著名雙發重型戰鬥機——洛克希德P-38「閃電」,並將靈感運用到新一代凱迪拉克60 Special上。
在1948型凱迪拉克60 Special上仍然可以看到1938年別克Y-Job概念車的影子,如隆起的渾圓發動機艙蓋,但Y-Job上突出的輪拱(與固定起落架的老式飛機機輪整流罩類似)被大部分融合進車身,而突出的「尾鰭」靈感來自P-38的雙垂尾設計。據說哈裡·厄爾,作為赫爾希的導師和上級,開始並不喜歡這個別出心裁的設計,但很快就改變了看法,而「尾鰭」設計將在此後20年間風行一時。
哈裡•厄爾設計的LeSabre
但在二戰期間活塞式螺旋槳飛機已經發展到頂峰,噴氣式飛機才是未來之星。因此1951年通用又推出2款概念車。一輛是厄爾設計的Le Sabre,靈感來自北美人F-86「佩刀」式噴氣戰鬥機,另一輛是當時別克總工程師查爾斯·蔡恩操刀的XP-300,儘管在車頭沒有Le Sabre那樣模仿噴氣式飛機進氣口的誇張設計,但XP-300更易於被當時主流審美所接受。1953年亮相的別克Wildcat I概念車就更多沿用了他的風格。
由查爾斯•蔡恩操刀的XP-300
不過對厄爾來說Le Sabre僅僅是個開始,1953年他的新作品Firebird I概念車被形容成「車輪上的火箭」,這個描述非常貼切。Firebird I採用了一臺370馬力的燃氣輪機和玻璃纖維車身,重量只有1134千克。他只有駕駛座,同時裝備了戰鬥機上的「氣泡」式透明座艙罩與大型垂直尾翼。
北美人F-86「佩刀」
當1956型Firebird II概念車亮相時,車頭參考了更加先進的兩側進氣噴氣式戰鬥機。仍然採用氣泡式透明座艙罩,但增大的容積可以容納4名乘客,並安裝了空調系統。Firebird II還擁有一套精密的導航系統,在設想中的電子化「未來高速公路」上可以進行引導並避免碰撞。為了降低重量,他的車身使用了輕質高強度但難以加工的鈦材料,一旦量產將是工藝和成本的噩夢。
FirebirdI概念車,1953年
1958型Firebird III則明顯帶有飛彈的影子,他的車身上一共有7個翼面!只有當時的防空飛彈才安裝如此多的翼面以控制飛行方向。並排的雙氣泡式透明座艙使Firebird III看上去像太空時代的小型宇宙飛船,轉向、制動和加速完全由操縱杆控制。
FirebirdII概念車,1956年
同時期通用汽車集團下的幾乎所有品牌,包括別克、凱迪拉克、雪佛蘭、龐蒂亞克和奧茲莫比爾,都受到了這股飛行器設計風潮的影響。在1955型WildcatIII概念車之後,1956型別克Centurion概念車亮相。他與同年的Firebird II一樣採用大型透明座艙罩,紅白雙色車身,紅色內室設計充滿航空風格。這輛概念車取消了外後視鏡,以一臺車尾正中的攝像機取而代之,影像顯示在中控臺上方的小電視屏幕內。
1958年亮相的Firebird
1948型凱迪拉克60 Special
1955年別克Centurion概念車
上映於1953年的《羅馬假日》在藝術價值上可謂經典之作
從時代背景上,影片所表現出的浪漫與溫馨,對於經歷了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戰爭與流血的民眾來說,也許是一付良好的心靈治癒劑。而在治癒意義上,1950年誕生的漫畫小狗,純真善良的斯努比也有著同樣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