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大名古城出土的牌坊構建和牌坊的故事!

2021-03-03 聚焦邯鄲

明清時期大名城(即大名府明清古城),是黃河以北重要的政治、軍事、文化、商貿中心,為「畿輔八府」之首。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加之大名人才鼎盛,衙署眾多,城內有著數量眾多的木、石牌坊。但隨著歷史變遷或被毀壞,或埋於地下,地上現存僅楊家貞節牌坊較為完整,令人嘆惋。近期隨著大名城環境整治的開展,大量古牌坊遺蹟得以重見天日。對大名城牌坊數量的考證,對於深度挖掘明清大名府文化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試從志書記載和出土發現的角度,梳理出大名城牌坊的總量。

攝於解放初明城西大街郭增光豸繡承恩牌坊

一、牌坊的名稱和種類

牌坊是中國特有的一種門洞式的紀念性建築物,一般用木、磚、石等材料建成,上刻題字。舊時多建於廟宇、陵墓、祠堂、衙署和園林前或街道、路口,用以宣揚標榜功德。其實在牌坊以獨立的建築形式出現之前,「牌」和「坊」分別代表不同的涵義。梁思成說:「牌坊為明清兩代特有之裝飾建築,蓋自漢代之闕、六朝之標、唐宋之烏頭門、欞星門演變成型者也。」對牌坊的演變做了精煉描述。牌坊與牌樓常混用,本文統稱為牌坊。

牌坊從建築的材料來看,可分為木構、石構、木石結構、磚構、磚木組合。就其建造意義來說,可分為四類:一是功德牌坊,為某人記功記德。二是貞節道德牌坊,多表彰節烈婦女。三類是標誌科舉成就的,多為家祠牌坊,為光宗耀祖之用。四類為標誌坊,多立於衙署寺廟等入口與街上顯著處,作為空間段落的分割之用。由於大名城內牌坊數量巨多,以上四種無所不包。

攝於清末大名明城東大街李景元」一朝「元老坊

二、大名城的牌坊數量

長期以來,關於大名城牌坊數量說法不一,目前僅看到晚清民國時期傳教士留下的幾張老照片了。下面,我們從志書記載和新出土發現兩個方面來考證大名城內牌坊的數量。

(一)  志書記載

關於大名城內的牌坊,在《正德大名府志》、《康熙元城縣誌》、《乾隆大名縣誌》、《鹹豐大名縣誌》、《同治續修元城縣誌》、《民國大名縣誌》中均有記載,其中《民國大名縣誌》記載最詳。以下分三類說明。

1.衙署廟宇類

明清大名府城是府、道、縣治所所在地。曾先後設有三省總督府、大名兵備道、冀南鎮守使署、大名府署、大名道、元城縣署、大名縣署等軍政機構,素有「七十二衙門」之說。城內文廟書院林立,庵觀寺廟眾多。根據明清署衙的建築形制與布局規律,「(衙署)照壁對面即為牌坊,是官員每月初一、十五在此宣講聖諭教化百姓的地方,故又稱『宣化坊』。《詩經·陳風·衡門》:『衡門之下,可以棲遲。』『衡門』是以兩根柱子架一根橫梁的結構存在的,舊稱『衡門』也就是現在所說的牌坊。」①

大名府衙署前牌坊群,《民國大名縣誌》記載「儀門外有兩坊,東曰:整綱飭紀,西曰:察吏安民。」「照壁兩旁轅門二,東曰:屏藩三輔,西曰:表率七城,西為宣化口臨南大街建木枋曰:河北雄藩,署前建木坊三,中書:天雄古治。」②此處的兩座轅門橫跨縣前街上,無論形制和規格都已和牌坊沒有區別,因此也可視作牌坊。因此大名府署前牌坊數量為八座。

根據《鹹豐大名府志》和《民國大名府志》的記載統計,大名城衙署、寺廟的牌坊數量為19座。

表1大名城衙署、寺廟的牌坊情況表

單位名稱

位置

牌坊數(座)

大名府署

儀門外、照壁兩旁、宣化口臨南大街南端。

8

宣化口臨南大街「河北雄藩坊」亦屬南大街牌坊群。

大名道署

照壁兩側

2


冀南鎮守使署

照壁兩側

2


元城縣署

儀門後

1

據《鹹豐大名府志》大名道署圖。

大名府文廟

院之左右又前曰櫺星門為石坊,另有「毓秀坊」

4

「毓秀坊」《正德大名府志》載

元城縣文廟

櫺星門

1


普照寺

山門前

1


2.功德、科舉家祠類

大名府自明清以來人文鼎蔚、人才輩出。僅明嘉靖、隆慶、萬曆三朝進士高達32人,清康熙一朝進士有16人之多。名滿天下的劉遵憲、黃立極、成基命、郭增光等人同為萬曆朝進士,成基命、成克鞏父子有「明清二閣老」之美稱。因此大名城內功德、科舉、家祠坊林立,且絕大多數為明代晚期建造風格,這在全國也十分罕見。根據《同治元城縣誌》《民國大名府志》統計得出有明確位置記載的牌坊如下表。

表2大名城內有位置記載的功德、科舉、家祠牌坊情況表

街區

名稱

對象

現代位置

東大街

一朝元老三世樞卿坊

為工部右侍郎贈督察院右都御史立,左為己丑科進士,兵部左侍郎贈兵部侍郎李邦用封,兵郭侍郎李萃立。

東大街滿洲街口

烏臺秉憲坊

為御使吳道明立。

工會體委廣場口以東

北大街

九世公侯一門忠烈坊

為元資德大夫、中書左丞僉樞密院拜平章參知政事贈金紫光祿大夫、宣忠佐運功臣太尉、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封趙國公、文炳諡忠獻董公之坊。後為太傅董忠烈公俊、少保壽國公董忠穆公文用、武尉上將軍董文尉、太師壽國公董正獻公文忠、右丞董忠愍公士元、平章董忠宣公選、指揮使董士秀、指揮武獻侯董士表、太傅董清獻公士珍、參政董肅誠公守仁、都指揮董昭懿侯守義、樞密董靖獻公守中、平章董忠肅公守簡、明刑部功曹董芳、吏部都給事中董進第、吏部右侍郎董復亨之坊。

城關供銷社大門南邊

西大街

豸繡承恩坊

為丁未科進士廣東道監察御史郭增光立。

西城門東100米

南大街

臬臺總憲坊

為己丑科進士、山東按察司張崇功立。

南大街楊貞節牌坊南50米

屏翰關南保釐河石坊

為陝西參政張孔修立。

在今城內南大街

道前街

泰和裡坊

為榮祿大夫上柱國贈太子太保泰和伯陳萬言立

道前街「五女師」西10米

南關

紫誥重光坊

為陝西按察使張應鳳立。

南關

累世榮封坊

為贈光祿寺寺丞張原政立。

南關

進士坊,為萬曆己丑科李景元立。還有一部分志書文獻對其位置記述不詳的牌坊,下面一一列出。

人文獨盛坊,為舉人董宋儒立。

聖朝婟戚坊,為尚寶丞陳紹祖立。

進士坊,為進士吳道明立。

科第傳芳坊,為進士錢敬、舉人錢通立。

三秦憲伯坊,為陝西按察使劉瑜立。

金榜題名坊,為進士劉瑜立。

紫詔重光坊,為敕封知府陳進立。

黃甲濟美坊,為進士陳綬、陳廉立。

進士坊,為進士陳綬立。

世科坊,為舉人陳志立。

奕世文明坊,為舉人陳奇策立。

六葉奎光坊,為戚畹舉人陳萬春之。

另外,柴續昌在《漫憶大名城內牌坊和庵觀寺廟》一文中說:「北大街原有六座牌坊,進入民國僅存其二。」最北端為陳家牌坊文獻有載。黃小街口仍留有抱柱石遺蹟,當為黃家祠堂牌坊可證,再向南應為成家祠堂牌坊,尚存兩處待考證。

綜上所述,志書文獻記載功德、科舉家祠牌坊數合計25座。

3.貞節牌坊

大名城內貞節牌坊數量巨大,志書文獻記載除李氏貞節牌坊在道前街外,大多地點不詳。經柴續昌先生考證,有6座貞節牌坊基本可以定下分布位置。「東南城角酒廠西邊靠南城牆根有一座王家貞節坊。南門西南順城街路南一座貞節石坊。張小街路西敬老院門北邊有一座賀家節孝石坊。道前街路南縣社大門西邊,有一座貞節石坊。菜園街城關糧站東邊還有一座貞節石坊。羊市街路西有一座貞節石坊。南大街路西有一座楊家節孝坊。這些小型石坊均系地方官吏所建,均系小型平頂石坊,平刻花紋亦較簡單,均在路側道旁,順街而建。」現存唯一一座完整的楊家貞節牌坊,位於南大街距十字街口100米路西側,其餘皆已毀埋,據志書記載有以下10座貞節牌坊。

明代有楊氏歸德坊、一門雙節坊、王氏貞節坊、閻氏貞節坊、馬氏貞烈牌坊、志甘茶苦節地松堅坊、楊氏貞節坊。清代有李氏貞節坊(鹹豐九年建)、李氏貞節坊(光緒二十九年建)、張氏貞節坊。

(未完待續……)

注①張海英:《明清時期山西地方衙署建築的形制與布局規律初探》,太原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5月,第21頁。

注②《中國方志叢書·華北地方》第一六五號《河北省·大名縣》卷六,成文出版社,1986年。

北大街董家牌坊

大名府南關三世樞卿牌坊

南關張家牌坊

(二)  新出土發現

現在大名縣正在對大名城進行環境整治,在各條大街管網入地施工過程中陸續發現了多處木石牌坊遺蹟。尤其十字大街四牌樓遺蹟和街心臺遺蹟的出土,大大豐富了志書記載的遺漏。下面按照街道順序分別說明。

十字街,發現明代四牌樓遺蹟,出土大量牌坊基座、夾柱石、戧柱石和牌坊石構件。(見圖一)

西大街,在臥龍槐東五十米,發現了明工部尚書、太子太保劉遵憲牌坊夾柱石兩塊。南大街楊家貞節牌坊南50米處發現了張崇功「臬臺總憲坊」基座三處、夾柱石兩塊。(見圖二)再向南至道前街又發現了三處牌坊遺蹟,並伴有一定數量的基座、戧柱石、夾柱石、須彌座殘件、高浮雕花卉石刻殘件出土。除去楊家貞節坊,「臬臺總憲坊」有記載外,南大街又新發現了三座牌坊。

A、基座

B、夾柱石上臥獅

圖二「臬臺總憲坊」基座和夾柱石上部臥獅圓雕

道前街與南大街交叉口西南角發現了夾柱石一塊和一些零星牌坊石構殘件。在東北角又出土了一塊小型戧柱石,與西南角夾柱石明顯不是一個規格,顯然又是一座小型木牌坊的戧柱石。道前街老劇院東發現了一個牌坊基座,(見圖三)。劇院即關帝廟遺址大門口發現了三個不同形狀的夾柱石,可斷定關帝廟門前有三座牌坊。劇院西100米、五女師東50米、五女師80米處皆有基座、夾柱石、石獅殘件出土。這三處恰處於明世宗孝潔陳皇后家祠堂門外,可斷定有一處為志載陳皇后之父陳萬言的「泰和裡坊」,其餘兩處當為新發現。至此在大名府舊城改造施工過程中共計新發現牌坊15座。

圖三  道前街劇院東牌坊基座

綜上所述,大名城志書記載牌坊有54座,新發現15座,目前已知大名府明清牌坊總量為69座。

三、大名城數量眾多的原因

 大名城之所以擁有此眾多牌坊,首先是在於其重要地理位置,大名地處北方與中原地區交匯處。山河表裡,襟帶齊梁。歷代視為軍事重鎮,素有「北門鎖鑰」之稱。明清時期政治穩定,加之大運河貫通全境,交通便利、商貿發達。這為大名城建造牌坊提供良好了的政治環境和經濟基礎。其次相近的濬縣石雕歷史悠久、聞名遐邇。其縣境內大伾山盛產太行山優質青石,著名的《五禮記碑》用的就是大伾山青石。濬縣為大名府屬縣,這為大名城牌坊建造提供了足夠的技術支持和物質保證。再次,明清時期大名十分重視人才培養,文風鼎蔚、人才盛出,根據《民國大名府志》記載明清大名府文、武舉人共計142人,在風俗教化影響下,又擁現出了大量的貞節烈女群體,這也是大名城內功德、進士、貞節坊眾多的一個重要原因。第四,由於大名地處冀、魯、豫三省交匯處,歷史悠久,衙署甚多。城內三教交融,文廟、書院及庵觀寺廟眾多,明代又盛行建坊,這又是眾多牌坊群建造形成的宗教因素。

一座座雄壯瑰麗的牌坊,是六百年明清大名府城的輝煌見證。充分展現了這座古城悠久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相信隨著大名城修復工程的開展,一定會有更多的牌坊面世,讓我們共同期待。

相關焦點

  • 大名古城出土的牌坊構建和牌坊的故事!
    明清時期大名城(即大名府明清古城),是黃河以北重要的政治、軍事、文化、商貿中心,為「畿輔八府」之首。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加之大名人才鼎盛,衙署眾多,城內有著數量眾多的木、石牌坊。但隨著歷史變遷或被毀壞,或埋於地下,地上現存僅楊家貞節牌坊較為完整,令人嘆惋。近期隨著大名城環境整治的開展,大量古牌坊遺蹟得以重見天日。對大名城牌坊數量的考證,對於深度挖掘明清大名府文化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 回訪潮州牌坊街:活化古城牌坊 延續城市文脈
    10月12日,潮州牌坊街上,遊客往來,尋味古城。  當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沿街步行,了解潮州市修復保護歷史文化街區、打造優秀傳統文化集結地等情況。  這條位於潮州古城的牌坊街,迅速刷爆潮汕人的朋友圈。
  • 邯鄲大名縣古城改造工地挖出「神秘圖案」和小石獅子……
    近日,邯鄲市大名縣「宋府明城」古城內道路管網工程改造時,施工人員在中心十字街挖出一「神秘圖案」,該圖案由長條形青石組成,呈現「外方、內十字交叉」的建築讓人嘆為觀止。同時,工地周邊還陸續出土了石牌坊的建築構件,有專業人士初步推測,該建築疑似為「四牌樓」遺址。
  • 安徽古城裡的石雕牌坊建築
    在中國安徽曾經的徽州古城,也就是現在的安徽黃山南麓的歙縣徽城鎮,從「陽和門」而入,有一座許國大學士石牌坊(許國石牌坊),俗稱八腳牌樓,為許國大學士於明萬曆十二年(1584)為自己所建牌坊。 許國,字維禎(公元1527-1596年),歙縣人,嘉靖已丑年進土,歷仕嘉靖、隆慶、萬曆三朝。
  • 潮州的一座古城,被稱為「牌坊之城」,卻很少有人知道!
    潮州作為廣東的「東大門」,潮州文化的重要發祥地,自東晉鹹和六年(公元331年)以來,一直是潮汕地區的郡縣、州、道、府所在地,它厚重而悠久的人文歷史為這座古城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存。潮州古城位於潮州市,是廣東省首批獲得「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榮譽稱號的兩座城市之一。與中國其他搬遷的「古城」相比,潮州古城仍有10多萬人居住,700多個零散的歷史遺蹟與城市生活融為一體。
  • 昔日牌坊今安在?百坊皆廢幾坊存--咱厝牌坊的古往今生
    圖源自網絡泉州牌坊是一種文化載體,每一座牌坊不但雕刻精美,且都有一段故事。可如今,這些牌坊難逃厄運的命運想必大家都清楚了。但在咱厝,究竟還保存有幾座牌坊?它們都在哪裡?昔日牌坊今安在?百坊皆廢幾坊存。今天,老林我就講述一下咱厝牌坊的古往今生。
  • 徽州古城有一座最獨特的牌坊,上面寫著三個大字,讓人肅然起敬
    徽州古城有著深厚的歷史傳統和獨特的樣式,徽州古城的古街上,立著最獨特的鳥居,上面寫著三個大字,看著不禁肅然起敬,徽州古城的其他牌坊都有四隻腳,而這個牌坊有八隻腳,為什麼?一說到八個腳的牌坊,就知道是位於安徽省歙縣的許國牌坊,也叫作八腳牌坊,保存在安徽省禪縣的牌坊有118家,被稱為牌坊之鄉,這個八腳牌坊是由名為許國的明朝大官建造的。
  • 潮州牌坊街|細數一座城的「前世今生」
    詳情後續潮州古城太平路北端與上水門交界處,往來的遊客和本地居民打量著太平橋遺址,隔著透明玻璃,這座宋代的古橋在國慶假期前終於重見天光。宋元時期潮州府志《三陽志》記載,「自太平橋直抵三陽門,橋之四維,舊有四塔,外疏兩渠,中為官街。」太平橋南北朝向,北面靠著州治即當時的潮州府衙,南面則是作為古城中軸線的「官街」。
  • 石雕牌坊牌樓-貴州大理石雕塑牌坊
    如躬耕亭內的諸葛亮雕像和碑廊內的臥龍崗全圖,採用剔地線刻的手法,運用簡潔的線條,表現出儒雅的諸葛亮形象和清代臥龍崗的全貌,線條清晰,層次分明。龍門照壁,採用模印和捏塑相結合的手法,捏塑的蜘蛛和鯉魚造型生動,活靈活現。大門口的千古人龍石牌坊和漢昭烈皇帝三顧處牌坊的石雕則採用高浮雕、透雕、線刻及剔地刻等多種雕塑技法。
  • 守好潮州牌坊街 讓後人了解歷史
    走在潮州古城的牌坊街上,肖湘源能清楚說出每一座牌坊的來歷,還能回憶起復建牌坊時尋得每一塊構件的欣喜。 作為基層文保工作者,肖湘源從上世紀80年代起參與文物保護工作,就和這條古街結下了不解之緣。 「牌坊街是世世代代潮州人的情感寄託,更是潮州文化的根脈。」
  • Vlog丨潮州牌坊街:神仙味道與稅韻文化
    還是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工藝、特色小吃等為一體的牌坊街街色如晝、人聲鼎沸這些許久未見的旅遊盛況最近又在潮州古城重現如今千年潮州古城裝扮一新開門迎接四方來客走在牌坊街上我們還可以感受到稅韻文化與潮州文化的碰撞
  • 曾被日本鬼子炮擊的貞節牌坊,背後故事令人唏噓
    最初,貞的含義與女子守節聯繫在一起最早出現「」易經」,「恆其德貞,婦人吉「,意思是夫妻關應該長久保持下去,若不恆其德將是自得其羞,更不為丈夫和社會所容。貞節牌坊的出現與我國古代婦女貞節觀念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這種牌坊是為表揚婦女的貞操而立,包括為死去的未婚夫守節的貞支,丈夫死去不改嫁並能順公婆的烈女。
  • 齊魯第一牌坊——訪章丘郭家莊張氏牌坊
    在村的老街上,清朝從九品、翰林院待詔郭存龍為母親所立的「張氏牌坊」,歷盡滄桑仍保存完好......牌坊頂端兩條螭龍各臥一邊,中間立一寶葫蘆。刀幣形飛簷上,四角各蹲一小石獅並掛有風鈴。下層中間長方形雕花石塊刻「聖旨」二字。
  • ...西固區牌坊路社區凝聚轄區單位黨組織力量構建「大黨委」格局
    蘭州市西固區牌坊路社區融合凝聚轄區企事業單位黨組織力量,構建「大黨委」格局,博彩眾長,點滴積累,把社區當「家庭」,把居民當「家人」,把社區事務當「家務事」,共同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格局。同時,把「小蜜蜂」品牌從最初的志願者服務隊升華為「派志願先鋒,訪群眾所需,共享新時代幸福之路」的黨建品牌,讓小社區像槓桿一樣撬動大力量,為民服務能力成倍「放大」。
  • 徽州的八腳牌坊
    古徽州享有「禮儀之邦」美譽,原有牌坊一千多個,現尚存有百餘個,被譽為「牌坊之鄉」。樹牌坊是旌表德行,承沐後恩,是古人一生的最高追求。牌坊是由欞星門衍變而來的,成熟於唐、宋,至明、清已登峰造極。今天,我們來談談,古徽州城內的許國石牌坊。
  • 北京中山公園內「和平牌坊」背後的故事
    前不久,講述清末老北京人大義春秋的人藝話劇《牌坊》上演。京韻濃鬱的大鼓聲中,引出家國故事的正是現在位於中山公園內的一座石頭牌坊。走進中山公園南門,迎面是一座藍琉璃瓦頂的石牌坊,牌坊正中鐫刻著「保衛和平」四個大字,名曰「和平牌坊」,是中山公園的標誌性建築。
  • 獅城探秘第一站 驚豔22分鐘 北門古牌坊安好
    現在在我們的面前,(有)很清楚的一個精美的建築,上面還(雕)有麒麟和鳳凰!」伴隨著均勻的呼吸聲,水下記者劉雪松的興奮透過20多米的湖水,仍然有強大的感染力。  昨天,距離姜家鎮大約20分鐘快艇路程的這片千島湖水域特別熱鬧。浙江衛視聯手央視,對千島湖水下古城之一的獅城(即原遂安縣城)進行水下直播。獅城北門的姚文浚妻王氏牌坊(以下簡稱「姚王氏牌坊」)是這次水下探秘的第一站。
  • 你曉得蓬溪縣還有6座大來頭牌坊嗎?
    蓬溪是一座近者悅遠者來的城市這裡歷史悠久人文薈萃這裡區位優越交通便捷這裡生態優美環境宜人今天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蓬溪牌坊的故事↓↓近年來,蓬溪縣將牌坊牌匾與書法、雕刻、繪畫等融為一體,傾力打造牌坊牌匾城。日前,《巴蜀周末》記者探訪了去年年底竣工驗收的6座牌坊,感受牌坊與書法的融合之美。據了解,這6座牌坊都是對蓬溪傳統牌坊的恢復建設,每一座都有引人入勝的歷史和傳說故事。
  • 剛出生就被賜牌坊?還有宋仁宗賜匾!安徽這個徽派古村落好有看點
    許村牌坊的故事如果同許村村民提起牌坊,他們一定跟你津津樂道,這裡的牌坊比棠樾牌坊群還要多一處,一共有八座,散落在村中的各個角落。其中有兩座是門坊,同時也就作為了宅第的大門。另外,歙縣徽州古城裡那座最有名的八腳牌坊所有者許國,就是許村人。
  • 夏都志丨 禹州舊時牌坊
    文丨任立中   禹州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城。建國前街道牌坊林立,他縣莫之能比。據各時期地方志記載,多數建於明代,少數建於元、清。在我青少年時期,每次進城,總要親自看看,特別是南大街「五朝元老·昭代名臣」坊,北大街「大嶽坊」和「八士坊」等地常常駐足良久。不但欣賞牌坊上的字,而且還欣賞牌坊建築的藝術,因而銘記在心,通過回憶仍然歷歷在目。近年經過多次考證,現將坊名和地址分列於後。古潁川郡坊:在州署前,明代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