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大名城(即大名府明清古城),是黃河以北重要的政治、軍事、文化、商貿中心,為「畿輔八府」之首。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加之大名人才鼎盛,衙署眾多,城內有著數量眾多的木、石牌坊。但隨著歷史變遷或被毀壞,或埋於地下,地上現存僅楊家貞節牌坊較為完整,令人嘆惋。近期隨著大名城環境整治的開展,大量古牌坊遺蹟得以重見天日。對大名城牌坊數量的考證,對於深度挖掘明清大名府文化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試從志書記載和出土發現的角度,梳理出大名城牌坊的總量。
攝於解放初明城西大街郭增光豸繡承恩牌坊
一、牌坊的名稱和種類
牌坊是中國特有的一種門洞式的紀念性建築物,一般用木、磚、石等材料建成,上刻題字。舊時多建於廟宇、陵墓、祠堂、衙署和園林前或街道、路口,用以宣揚標榜功德。其實在牌坊以獨立的建築形式出現之前,「牌」和「坊」分別代表不同的涵義。梁思成說:「牌坊為明清兩代特有之裝飾建築,蓋自漢代之闕、六朝之標、唐宋之烏頭門、欞星門演變成型者也。」對牌坊的演變做了精煉描述。牌坊與牌樓常混用,本文統稱為牌坊。
牌坊從建築的材料來看,可分為木構、石構、木石結構、磚構、磚木組合。就其建造意義來說,可分為四類:一是功德牌坊,為某人記功記德。二是貞節道德牌坊,多表彰節烈婦女。三類是標誌科舉成就的,多為家祠牌坊,為光宗耀祖之用。四類為標誌坊,多立於衙署寺廟等入口與街上顯著處,作為空間段落的分割之用。由於大名城內牌坊數量巨多,以上四種無所不包。
攝於清末大名明城東大街李景元」一朝「元老坊
二、大名城的牌坊數量
長期以來,關於大名城牌坊數量說法不一,目前僅看到晚清民國時期傳教士留下的幾張老照片了。下面,我們從志書記載和新出土發現兩個方面來考證大名城內牌坊的數量。
(一) 志書記載
關於大名城內的牌坊,在《正德大名府志》、《康熙元城縣誌》、《乾隆大名縣誌》、《鹹豐大名縣誌》、《同治續修元城縣誌》、《民國大名縣誌》中均有記載,其中《民國大名縣誌》記載最詳。以下分三類說明。
1.衙署廟宇類
明清大名府城是府、道、縣治所所在地。曾先後設有三省總督府、大名兵備道、冀南鎮守使署、大名府署、大名道、元城縣署、大名縣署等軍政機構,素有「七十二衙門」之說。城內文廟書院林立,庵觀寺廟眾多。根據明清署衙的建築形制與布局規律,「(衙署)照壁對面即為牌坊,是官員每月初一、十五在此宣講聖諭教化百姓的地方,故又稱『宣化坊』。《詩經·陳風·衡門》:『衡門之下,可以棲遲。』『衡門』是以兩根柱子架一根橫梁的結構存在的,舊稱『衡門』也就是現在所說的牌坊。」①
大名府衙署前牌坊群,《民國大名縣誌》記載「儀門外有兩坊,東曰:整綱飭紀,西曰:察吏安民。」「照壁兩旁轅門二,東曰:屏藩三輔,西曰:表率七城,西為宣化口臨南大街建木枋曰:河北雄藩,署前建木坊三,中書:天雄古治。」②此處的兩座轅門橫跨縣前街上,無論形制和規格都已和牌坊沒有區別,因此也可視作牌坊。因此大名府署前牌坊數量為八座。
根據《鹹豐大名府志》和《民國大名府志》的記載統計,大名城衙署、寺廟的牌坊數量為19座。
表1大名城衙署、寺廟的牌坊情況表
單位名稱
位置
牌坊數(座)
注
大名府署
儀門外、照壁兩旁、宣化口臨南大街南端。
8
宣化口臨南大街「河北雄藩坊」亦屬南大街牌坊群。
大名道署
照壁兩側
2
冀南鎮守使署
照壁兩側
2
元城縣署
儀門後
1
據《鹹豐大名府志》大名道署圖。
大名府文廟
院之左右又前曰櫺星門為石坊,另有「毓秀坊」
4
「毓秀坊」《正德大名府志》載
元城縣文廟
櫺星門
1
普照寺
山門前
1
2.功德、科舉家祠類
大名府自明清以來人文鼎蔚、人才輩出。僅明嘉靖、隆慶、萬曆三朝進士高達32人,清康熙一朝進士有16人之多。名滿天下的劉遵憲、黃立極、成基命、郭增光等人同為萬曆朝進士,成基命、成克鞏父子有「明清二閣老」之美稱。因此大名城內功德、科舉、家祠坊林立,且絕大多數為明代晚期建造風格,這在全國也十分罕見。根據《同治元城縣誌》《民國大名府志》統計得出有明確位置記載的牌坊如下表。
表2大名城內有位置記載的功德、科舉、家祠牌坊情況表
街區
名稱
對象
現代位置
東大街
一朝元老三世樞卿坊
為工部右侍郎贈督察院右都御史立,左為己丑科進士,兵部左侍郎贈兵部侍郎李邦用封,兵郭侍郎李萃立。
東大街滿洲街口
烏臺秉憲坊
為御使吳道明立。
工會體委廣場口以東
北大街
九世公侯一門忠烈坊
為元資德大夫、中書左丞僉樞密院拜平章參知政事贈金紫光祿大夫、宣忠佐運功臣太尉、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封趙國公、文炳諡忠獻董公之坊。後為太傅董忠烈公俊、少保壽國公董忠穆公文用、武尉上將軍董文尉、太師壽國公董正獻公文忠、右丞董忠愍公士元、平章董忠宣公選、指揮使董士秀、指揮武獻侯董士表、太傅董清獻公士珍、參政董肅誠公守仁、都指揮董昭懿侯守義、樞密董靖獻公守中、平章董忠肅公守簡、明刑部功曹董芳、吏部都給事中董進第、吏部右侍郎董復亨之坊。
城關供銷社大門南邊
西大街
豸繡承恩坊
為丁未科進士廣東道監察御史郭增光立。
西城門東100米
南大街
臬臺總憲坊
為己丑科進士、山東按察司張崇功立。
南大街楊貞節牌坊南50米
屏翰關南保釐河石坊
為陝西參政張孔修立。
在今城內南大街
道前街
泰和裡坊
為榮祿大夫上柱國贈太子太保泰和伯陳萬言立
道前街「五女師」西10米
南關
紫誥重光坊
為陝西按察使張應鳳立。
南關
累世榮封坊
為贈光祿寺寺丞張原政立。
南關
進士坊,為萬曆己丑科李景元立。還有一部分志書文獻對其位置記述不詳的牌坊,下面一一列出。
人文獨盛坊,為舉人董宋儒立。
聖朝婟戚坊,為尚寶丞陳紹祖立。
進士坊,為進士吳道明立。
科第傳芳坊,為進士錢敬、舉人錢通立。
三秦憲伯坊,為陝西按察使劉瑜立。
金榜題名坊,為進士劉瑜立。
紫詔重光坊,為敕封知府陳進立。
黃甲濟美坊,為進士陳綬、陳廉立。
進士坊,為進士陳綬立。
世科坊,為舉人陳志立。
奕世文明坊,為舉人陳奇策立。
六葉奎光坊,為戚畹舉人陳萬春之。
另外,柴續昌在《漫憶大名城內牌坊和庵觀寺廟》一文中說:「北大街原有六座牌坊,進入民國僅存其二。」最北端為陳家牌坊文獻有載。黃小街口仍留有抱柱石遺蹟,當為黃家祠堂牌坊可證,再向南應為成家祠堂牌坊,尚存兩處待考證。
綜上所述,志書文獻記載功德、科舉家祠牌坊數合計25座。
3.貞節牌坊
大名城內貞節牌坊數量巨大,志書文獻記載除李氏貞節牌坊在道前街外,大多地點不詳。經柴續昌先生考證,有6座貞節牌坊基本可以定下分布位置。「東南城角酒廠西邊靠南城牆根有一座王家貞節坊。南門西南順城街路南一座貞節石坊。張小街路西敬老院門北邊有一座賀家節孝石坊。道前街路南縣社大門西邊,有一座貞節石坊。菜園街城關糧站東邊還有一座貞節石坊。羊市街路西有一座貞節石坊。南大街路西有一座楊家節孝坊。這些小型石坊均系地方官吏所建,均系小型平頂石坊,平刻花紋亦較簡單,均在路側道旁,順街而建。」現存唯一一座完整的楊家貞節牌坊,位於南大街距十字街口100米路西側,其餘皆已毀埋,據志書記載有以下10座貞節牌坊。
明代有楊氏歸德坊、一門雙節坊、王氏貞節坊、閻氏貞節坊、馬氏貞烈牌坊、志甘茶苦節地松堅坊、楊氏貞節坊。清代有李氏貞節坊(鹹豐九年建)、李氏貞節坊(光緒二十九年建)、張氏貞節坊。
(未完待續……)
注①張海英:《明清時期山西地方衙署建築的形制與布局規律初探》,太原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5月,第21頁。
注②《中國方志叢書·華北地方》第一六五號《河北省·大名縣》卷六,成文出版社,1986年。
北大街董家牌坊
大名府南關三世樞卿牌坊
南關張家牌坊
(二) 新出土發現
現在大名縣正在對大名城進行環境整治,在各條大街管網入地施工過程中陸續發現了多處木石牌坊遺蹟。尤其十字大街四牌樓遺蹟和街心臺遺蹟的出土,大大豐富了志書記載的遺漏。下面按照街道順序分別說明。
十字街,發現明代四牌樓遺蹟,出土大量牌坊基座、夾柱石、戧柱石和牌坊石構件。(見圖一)
西大街,在臥龍槐東五十米,發現了明工部尚書、太子太保劉遵憲牌坊夾柱石兩塊。南大街楊家貞節牌坊南50米處發現了張崇功「臬臺總憲坊」基座三處、夾柱石兩塊。(見圖二)再向南至道前街又發現了三處牌坊遺蹟,並伴有一定數量的基座、戧柱石、夾柱石、須彌座殘件、高浮雕花卉石刻殘件出土。除去楊家貞節坊,「臬臺總憲坊」有記載外,南大街又新發現了三座牌坊。
A、基座
B、夾柱石上臥獅
圖二「臬臺總憲坊」基座和夾柱石上部臥獅圓雕
道前街與南大街交叉口西南角發現了夾柱石一塊和一些零星牌坊石構殘件。在東北角又出土了一塊小型戧柱石,與西南角夾柱石明顯不是一個規格,顯然又是一座小型木牌坊的戧柱石。道前街老劇院東發現了一個牌坊基座,(見圖三)。劇院即關帝廟遺址大門口發現了三個不同形狀的夾柱石,可斷定關帝廟門前有三座牌坊。劇院西100米、五女師東50米、五女師80米處皆有基座、夾柱石、石獅殘件出土。這三處恰處於明世宗孝潔陳皇后家祠堂門外,可斷定有一處為志載陳皇后之父陳萬言的「泰和裡坊」,其餘兩處當為新發現。至此在大名府舊城改造施工過程中共計新發現牌坊15座。
圖三 道前街劇院東牌坊基座
綜上所述,大名城志書記載牌坊有54座,新發現15座,目前已知大名府明清牌坊總量為69座。
三、大名城數量眾多的原因
大名城之所以擁有此眾多牌坊,首先是在於其重要地理位置,大名地處北方與中原地區交匯處。山河表裡,襟帶齊梁。歷代視為軍事重鎮,素有「北門鎖鑰」之稱。明清時期政治穩定,加之大運河貫通全境,交通便利、商貿發達。這為大名城建造牌坊提供良好了的政治環境和經濟基礎。其次相近的濬縣石雕歷史悠久、聞名遐邇。其縣境內大伾山盛產太行山優質青石,著名的《五禮記碑》用的就是大伾山青石。濬縣為大名府屬縣,這為大名城牌坊建造提供了足夠的技術支持和物質保證。再次,明清時期大名十分重視人才培養,文風鼎蔚、人才盛出,根據《民國大名府志》記載明清大名府文、武舉人共計142人,在風俗教化影響下,又擁現出了大量的貞節烈女群體,這也是大名城內功德、進士、貞節坊眾多的一個重要原因。第四,由於大名地處冀、魯、豫三省交匯處,歷史悠久,衙署甚多。城內三教交融,文廟、書院及庵觀寺廟眾多,明代又盛行建坊,這又是眾多牌坊群建造形成的宗教因素。
一座座雄壯瑰麗的牌坊,是六百年明清大名府城的輝煌見證。充分展現了這座古城悠久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相信隨著大名城修復工程的開展,一定會有更多的牌坊面世,讓我們共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