嘀嗒赴港IPO 滴滴發力下沉市場 資本入局高端出行

2020-12-16 中國金融新聞網

  編者按

  對於資本市場來說,持續的盈利能力是最重要的。分析人士認為,隨著滴滴出行、高德等越來越多公司不斷加大布局力度,可能導致多米諾骨牌效應,再次引發出行「補貼大戰」,而低價競爭缺乏可持續性。要實現長期穩定盈利,共享出行行業需要更長遠的規劃和努力。

  2015年的情人節,酣戰多時的滴滴出行和快的宣布合併;2016年8月1日,滴滴出行與優步中國宣布合併。此後一段時間,網約車大戰暫告一段落,市場進入平穩發展期。同時,數家網約車品牌在各地成立,各自摸索著細分市場的發展方向。

  而今,國內網約車市場「戰火」有重燃之勢。10月8日晚間,嘀嗒出行宣布向港交所遞交招股說明書,即將先於滴滴出行成為「共享出行第一股」;滴滴旗下的「花小豬」從三四線城市開始發力,逐漸在一線城市佔有了一席之地;9月8日,量子出行宣布完成近億元Pre A輪融資,專注於高端出行領域,領投方為一嗨租車。

  有數據顯示,2019年,包括順風車、計程車及網約車在內的四輪出行市場規模約為7119億元,預計2025年將增至11005億元。分析人士認為,這個萬億元市場,足以承載多個行業巨頭和若干個細分賽道中的小巨頭。

  率先盈利

  「共享出行第一股」或花落嘀嗒出行

  相比市場佔有率第一的滴滴出行,嘀嗒出行並沒有那麼出名。不過,與滴滴出行一樣,嘀嗒出行當年也是資本看中的一塊「香餑餑」。資料顯示,嘀嗒出行的前身為嘀嗒拼車,於2014年成立,2014年4月上線;同年11月,嘀嗒出行獲得IDG資本的1000萬美元A輪融資;2015年1月,獲得易車領投的2000萬美元B輪融資;2015年5月,獲得由崇德投資領投,摯信資本、易車網、IDG等跟投的1億美元C輪融資;2017年,蔚來資本領投嘀嗒出行的D輪融資。

  嘀嗒出行主要在順風車領域發力。有報告數據顯示,2019年,嘀嗒出行在順風車市場佔有率66.5%,是國內最大的順風車平臺,在計程車網約市場中則排名第二。嘀嗒出行雖然在規模上不及滴滴出行,但是躲過了前期的燒錢大戰,嘀嗒出行比滴滴出行早一步實現盈利。數據顯示,依靠順風車業務,嘀嗒出行在2019年就已經實現了整體盈利。2019年,嘀嗒出行的順風車業務收入佔比達到91.9%,經調整後的淨利潤為1.72億元;2020年上半年,嘀嗒出行的經調整後的淨利潤為1.51億元,經調整後的淨利潤率為48.6%。

  實現盈利在共享出行領域實屬不易。今年5月,滴滴出行總裁柳青在接受採訪時透露,滴滴的核心業務網約車已經開始盈利。不過,據媒體報導,截至2019年7月,滴滴出行累計虧損金額已經超過300億元。國外網約車兩巨頭優步(Uber)和來福車(Lyft)去年依然未能實現盈利,分別虧損85.06億美元和26億美元。

  市場下沉

  滴滴出行加力「收復失地」

  早在2018年,滴滴出行就流露出上市融資的意向,但是當年接連出現的多起安全事故、刑事案件,讓滴滴出行上市計劃拋錨了。2018年,滴滴出行全面下線了順風車業務,直到2019年11月,滴滴順風車在整改之後重新在7座城市上線試運營。

  在滴滴順風車空缺的一年多時間裡,新的競爭者不斷湧現。2019年1月,哈囉出行上線順風車業務;6月,高德地圖宣布零抽成試運營順風車業務;7月,曹操出行推出順風車;嘀嗒出行也藉此機會加大補貼力度攬客。9月1日,嘀嗒出行公布的成績單顯示,截至2020年8月31日,嘀嗒出行的整體註冊用戶數已突破1.8億人;註冊車主數突破1900萬人,認證通過車主超過1000萬人;累計註冊計程車司機數量超過190萬人,累計認證通過計程車司機數量超80萬人;順風車累計共享座位超24億個。

  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現對網約車行業構成一定打擊。下半年,滴滴出行開始發力「收復失地」。今年9月,滴滴出行對傳統計程車業務升級為「快的新出租」,同時宣布投入1億元專項補貼,為計程車乘客發放打車券拉動消費。另外,滴滴出行將拼車業務獨立為「青菜拼車」,並推出低價的「花小豬」進軍下沉市場,通過補貼、用戶拉新等方式為滴滴帶來新的業務增量。

  滴滴「花小豬」總經理孫樞曾向媒體表示,因為出行市場大,還有很多滴滴尚未觸及的地方,而滴滴想要推出更便宜的網約車產品,通過新產品來激發創新,從而更多地觸及下沉市場。

  長遠規劃

  出行行業需「精耕細作」

  若一切順利,嘀嗒出行將成為國內「共享出行第一股」。但上市遠非終點。

  首先,作為新興的出行模式,順風車的安全性和合規性一直是市場關注的重點。嘀嗒出行的招股書顯示,有關嘀嗒出行的順風車平臺曾累計接獲77宗行政罰款,每宗罰款金額從5000元至30000元不等,合計約207萬元。此外,嘀嗒出行還捲入20宗被列為被告的未決訴訟,其中19宗與私家車主及乘客就順風車旅行發生的汽車事故及爭議所導致的人身傷害及財產損失有關,總索償金額約為590萬元,以及一宗涉及順風車乘客有關支付總額少於1400元的車費糾紛。其次,共享出行行業還面臨政策法規的不斷完善。嘀嗒出行招股書表示,目前相關法律及法規通常適用於網約車服務,無法直接應用於嘀嗒出行的業務模式以及順風車、智慧計程車服務。今後監管機構可能會提高對順風車平臺的監管審查水平,同時新法律及法規的出臺可能對嘀嗒出行的業務有影響。而這些問題和變量並非嘀嗒出行一家公司需要面對。

  對於資本市場來說,持續的盈利能力是最重要的。分析人士認為,隨著滴滴出行、高德等越來越多公司不斷加注布局共享出行,可能導致多米諾骨牌效應,再次引發出行「補貼大戰」。但是這種靠低價吸引而來的用戶黏性並不高,一旦補貼結束,各平臺間的價格戰仍不可避免,甚至長期存在,對平臺的盈利能力產生影響。因此,要實現長期穩定盈利,共享出行行業需要更長遠的規劃和努力。

  首汽約車執行長魏東表示,共享出行行業面臨著短期機會、中期機會和長期機會,網約車需回歸本質,從「野蠻圈地」走向「精耕細作」。他認為,當前,做口碑、做體驗、做特色,已經成為出行公司發展的重中之重。

相關焦點

  • 嘀嗒出行赴港IPO:磨鍊自身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今年的出行市場,註定不平凡,十月份國慶長假期間嘀嗒出行正式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率先開啟上市之路。就招股書中顯示,從2017年到今年上半年,嘀嗒出行營收分別為0.49億元、1.18億元、5.81億元和3.10億元。
  • 李斌投過的嘀嗒出行,要赴香港上市了
    網約出行市場再起波瀾。1月14日,有媒體報導稱,嘀嗒出行尋求在今年1月赴香港聯交所上市聆訊,預計募資約39億港元。對此,嘀嗒出行對外界表示:請以港交所披露的信息為準,目前不方便置評。其實早在去年10月,嘀嗒出行已經正式向香港聯交所提交了IPO申請,如果能夠順利上市,嘀嗒出行或有望成為「網約車」第一股。
  • 嘀嗒搶跑滴滴,能否一路「順風」
    但它很可能搶在巨頭滴滴之前,上桌喝口熱湯。更耐人尋味的是,嘀嗒崛起之年,恰逢滴滴順風車下架之秋,大有趁滴滴之危成功上位國內順風車市場第一把交椅之嫌,並率先實現盈利。滴滴股東們的心理陰影面積該有多大……儘管搶先滴滴一步,業內對這家公司的前景並不齊刷刷看好。僅憑現有的順風車和計程車兩大核心業務,「小而美」的嘀嗒能在資本市場一路順風嗎?
  • 嘀嗒出行香港開啟IPO之旅,順風車市佔率為66.5%
    10月8日嘀嗒出行向香港交易所公開遞交招股書,擬在港所掛牌上市,任誰都沒有想到,在共享出行行業,嘀嗒出行率先的邁出了這一步,因為一直以來嘀嗒出行在共享出行行業裡都是非常的低調,從來不參與那些燒錢補貼。所以這次赴港IPO讓全行業都感覺到震驚,畢竟是共享出行平臺的第一股!
  • 強監管下的出行市場,嘀嗒順風車堅持發展合規順風車
    「低調」的嘀嗒出行一直以「合規、真順風」為前提發展的順風車業務, 「讓出行變得愉悅和有趣」為使命,「讓路上沒有空座」為願景,並致力成為「用戶使用計程車和順風車的第一選擇」口號,2014年創業,僅用五六年時間,已經率先遞交招股書,踩下赴港上市的油門,用戶量直追滴滴,截至目前,嘀嗒出行已經成為順風車行業第一,網約計程車行業第二的共享出行企業,使整個中國共享出行界形成平分天下的格局。
  • 嘀嗒出行另闢蹊徑,在順風車細分賽道實現彎道超車
    2020年對於嘀嗒順風車是意義重大的一年,不僅對六年來取得的成績進行了展示,還在同年的10月8日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嘀嗒出行能夠率先開啟IPO,順風車成為主要推手,據官方數據顯示嘀嗒順風車業務在嘀嗒出行的總營收佔比中超過百分之九十,為嘀嗒出行赴港IPO提供了強大的經濟基礎。
  • 滴滴赴港上市「求錢若渴」,投資人啥時候才能看到回報?
    全力物色其他賺錢生意自成立以來,滴滴先後進行多達近20輪融資,募資逾200億美元,投資方更是雲集了阿里巴巴、騰訊投資、軟銀中國資本、鼎暉投資、紅杉資本中國、高瓴資本、經緯中國等一眾知名機構。滴滴歷年融資情況,圖片來源:億歐可靠著砸錢補貼市場招攬客戶的滴滴,始終處於虧損狀態。
  • 嘀嗒出行年交易總額超百億,「真順路低定價」是秘密武器
    ,赴港IPO,可謂是讓業界所有企業都感到無比的震驚,相比之前移動出行的行業巨頭而言,嘀嗒出行專注於順風車和計程車兩大業務的發展,同時在這兩個賽道上,嘀嗒出行更早的實現了盈利,根據嘀嗒出行招股書顯示,2019年,嘀嗒在順風車市場排名第一,市佔率66.5%,計程車網約市場排名第二,嘀嗒出行同時也是數位化揚召業務的開拓者及領先出行平臺。
  • 用賦能和諧共贏的發展理念重塑大眾出行生態嘀嗒出行率先啟動IPO
    嘀嗒出行已經成為了人們出行必不可少的出行工具,嘀嗒出行在順風車和計程車兩大領域都有極深的研究,並且人們常用的通勤和出行工具就是順風車,嘀嗒出行通過順風車業務成功的穩居國內順風車第一的寶座,嘀嗒出行從成立至今已經六年之久,並且在今年,10月8日,嘀嗒出行正式向香港交易所公開遞交招股書
  • 嘀嗒順風車或市場親睞 嘀嗒出行領跑行業啟動IPO
    2020年10月8日,在嘀嗒順風車的輝煌成績助力下,嘀嗒出行領跑國內共享出行行業率先啟動IPO,這意味「中國共享出行第一股」登臺,也寓意著順風車細分賽道風口的到來。據諮詢公司Frost & Sullivan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顯示,2019年嘀嗒順風車市場排名第一,市佔率為66.5%。
  • 超級獨角獸滴滴,準備赴港上市了
    目前來看,滴滴旗下出行業務包括計程車、快車、專車、拼車、單車、順風車、代駕、公交車、貨運、車生活、租/買車、跑腿、導航等一系列服務,幾乎囊括出行相關所有板塊。已為超過5.5億用戶提供出行生態多元化的服務。 作為出行平臺的超級獨角獸企業,一直是資本市場關注的焦點,也已經不是第一次傳出即將上市的消息了。
  • 上市這條路,嘀嗒憑啥比滴滴跑更快?
    不出意外,國內共享出行領域第一股即將誕生。相比行業巨頭滴滴與有車企背景的網約車平臺,嘀嗒的知名度並不高,其業務集中於順風車和網約計程車。但在行業普遍不賺錢的狀態下,嘀嗒靠這兩項業務成功變現。此次赴港上市的募集資金,嘀嗒將主要用於擴大用戶群及強化營銷與廣告推廣。可以理解為,面對當前巨頭環伺的競爭環境,嘀嗒試圖通過募集資金進行業務擴張,因此上市後二級市場的反饋,將直接影響嘀嗒的後續發展節奏。輕資產變現嘀嗒的業務較為簡單,核心業務是順風車,網約計程車處於起步階段,此外還有一些廣告與其他服務收入。
  • 順風車醞釀新戰爭:滴滴在側,留給嘀嗒的時間不多了
    轉折發生在2018年8月,滴滴順風車因兩起事故全面停運。 這給了被要求整改但並未下線的嘀嗒出行一個機會,它順勢搶過順風車市場最大的市場份額,飛速擴張。經過一年多的時間,在2019年獲得國內近7成的順風車市場份額。
  • 嘀嗒上市之後,能在巨頭環伺的格局中講出多少故事?
    此次嘀嗒上市,或許是看到了滴滴圍繞順風車領域的一系列布局,嘀嗒再不管不顧的深耕順風車領域面臨極大危險;而悄然鋪開的計程車業務,還沒有形成對業績的實質性支撐。基於此,IPO則可以融入業務拓展的資金,並進一步提高嘀嗒的市場知名度和資本運作能力,彌補自己的短板。從這個角度說,嘀嗒不一定只是貪圖「共享出行第一股」的虛名。
  • 嘀嗒順風車市場有著龐大的體量,近70%的市場份額,2020年赴港IPO
    順風車因為其一些特質而受到眾多用戶的歡迎,在當今網際網路發達的年代,順風車就是網際網路和出行結合而成的產物,並且在道路和交通資源緊張的當下,順風車能夠更大程度的緩解資源緊張的問題,並且與其他網約車的平臺不同,嘀嗒順風車佔據了更大的市場份額。
  • 滴滴「守轉攻」、新平臺發力 網約車這場升級硬仗還將怎麼打?
    就在一周前,哈囉出行剛剛對外透露網約車新業務最新開拓計劃和戰略布局。而今年以來,無論是花小豬的橫空出世,還是高德、嘀嗒、滴滴對於傳統計程車市場的垂涎,以及其他平臺對於網約車分級用戶市場的滲透,都一定程度反映出出行平臺對於尋找增量空間的急迫性。
  • 從「兩輪」到「四輪」,哈囉出行下一站:挑戰滴滴!
    此前,哈囉做的是聚合的平臺生意,主要是把嘀嗒、陽光出行和首汽約車等第三方出行公司的資源聚合到平臺上。而此次獲得網約車牌照,意味著哈囉將親自下場招募司機,擁有自己運營的打車平臺。如果說,哈囉此前最直接的對手是美團、高德等聚合型平臺,那麼親自下場,對手也將變成滴滴。現階段,拿到牌照對哈囉是一個新的開始。
  • 哈囉出行進軍網約車,背靠阿里系的「滴滴」夢
    到了今年9月,哈羅單車正式宣布升級為哈囉出行,還宣布了將接入首汽約車、嘀嗒等網約車出行平臺的入口,而後兩者都有網約計程車的業務,流量一旦打通,哈囉自己在網約車領域的布局便水到渠成。這也難怪,哈羅單車自己日子並不好過,單車業務始終無法盈利,最終還是選擇了輸血續命,走上了吃滴滴份額,以此來漲估值的道路。
  • 新經濟企業扎堆IPO,2021年或再迎上市熱潮?
    消息來源:騰訊新聞《一線》 二、滴滴計劃於2021年赴港IPO,估值600-800億美元 頭頂「融資最多的中國網際網路公司」的光環——滴滴出行也曾多次傳出即將上市的新聞。
  • 嘀嗒出行另闢蹊徑,順利成為國內首個實現整體盈利平臺
    今年的出行市場,註定不平凡,十月份國慶長假期間嘀嗒出行正式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率先開啟上市之路。 由此可知,嘀嗒出行已順利成為國內第一家實現整體盈利的出行平臺。 嘀嗒出行成立於2014年,彼時,正遇兩大出行平臺滴滴與快的開展的燒錢大戰。作為出行行業的新入局者,嘀嗒出行另闢蹊徑,機智的選擇推出小客車合乘、車主和乘客順路搭乘的順風車業務,完美避開了業內兩大巨頭的戰火以及正搶奪激烈的網約車行業,保存自身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