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對於資本市場來說,持續的盈利能力是最重要的。分析人士認為,隨著滴滴出行、高德等越來越多公司不斷加大布局力度,可能導致多米諾骨牌效應,再次引發出行「補貼大戰」,而低價競爭缺乏可持續性。要實現長期穩定盈利,共享出行行業需要更長遠的規劃和努力。
2015年的情人節,酣戰多時的滴滴出行和快的宣布合併;2016年8月1日,滴滴出行與優步中國宣布合併。此後一段時間,網約車大戰暫告一段落,市場進入平穩發展期。同時,數家網約車品牌在各地成立,各自摸索著細分市場的發展方向。
而今,國內網約車市場「戰火」有重燃之勢。10月8日晚間,嘀嗒出行宣布向港交所遞交招股說明書,即將先於滴滴出行成為「共享出行第一股」;滴滴旗下的「花小豬」從三四線城市開始發力,逐漸在一線城市佔有了一席之地;9月8日,量子出行宣布完成近億元Pre A輪融資,專注於高端出行領域,領投方為一嗨租車。
有數據顯示,2019年,包括順風車、計程車及網約車在內的四輪出行市場規模約為7119億元,預計2025年將增至11005億元。分析人士認為,這個萬億元市場,足以承載多個行業巨頭和若干個細分賽道中的小巨頭。
率先盈利
「共享出行第一股」或花落嘀嗒出行
相比市場佔有率第一的滴滴出行,嘀嗒出行並沒有那麼出名。不過,與滴滴出行一樣,嘀嗒出行當年也是資本看中的一塊「香餑餑」。資料顯示,嘀嗒出行的前身為嘀嗒拼車,於2014年成立,2014年4月上線;同年11月,嘀嗒出行獲得IDG資本的1000萬美元A輪融資;2015年1月,獲得易車領投的2000萬美元B輪融資;2015年5月,獲得由崇德投資領投,摯信資本、易車網、IDG等跟投的1億美元C輪融資;2017年,蔚來資本領投嘀嗒出行的D輪融資。
嘀嗒出行主要在順風車領域發力。有報告數據顯示,2019年,嘀嗒出行在順風車市場佔有率66.5%,是國內最大的順風車平臺,在計程車網約市場中則排名第二。嘀嗒出行雖然在規模上不及滴滴出行,但是躲過了前期的燒錢大戰,嘀嗒出行比滴滴出行早一步實現盈利。數據顯示,依靠順風車業務,嘀嗒出行在2019年就已經實現了整體盈利。2019年,嘀嗒出行的順風車業務收入佔比達到91.9%,經調整後的淨利潤為1.72億元;2020年上半年,嘀嗒出行的經調整後的淨利潤為1.51億元,經調整後的淨利潤率為48.6%。
實現盈利在共享出行領域實屬不易。今年5月,滴滴出行總裁柳青在接受採訪時透露,滴滴的核心業務網約車已經開始盈利。不過,據媒體報導,截至2019年7月,滴滴出行累計虧損金額已經超過300億元。國外網約車兩巨頭優步(Uber)和來福車(Lyft)去年依然未能實現盈利,分別虧損85.06億美元和26億美元。
市場下沉
滴滴出行加力「收復失地」
早在2018年,滴滴出行就流露出上市融資的意向,但是當年接連出現的多起安全事故、刑事案件,讓滴滴出行上市計劃拋錨了。2018年,滴滴出行全面下線了順風車業務,直到2019年11月,滴滴順風車在整改之後重新在7座城市上線試運營。
在滴滴順風車空缺的一年多時間裡,新的競爭者不斷湧現。2019年1月,哈囉出行上線順風車業務;6月,高德地圖宣布零抽成試運營順風車業務;7月,曹操出行推出順風車;嘀嗒出行也藉此機會加大補貼力度攬客。9月1日,嘀嗒出行公布的成績單顯示,截至2020年8月31日,嘀嗒出行的整體註冊用戶數已突破1.8億人;註冊車主數突破1900萬人,認證通過車主超過1000萬人;累計註冊計程車司機數量超過190萬人,累計認證通過計程車司機數量超80萬人;順風車累計共享座位超24億個。
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現對網約車行業構成一定打擊。下半年,滴滴出行開始發力「收復失地」。今年9月,滴滴出行對傳統計程車業務升級為「快的新出租」,同時宣布投入1億元專項補貼,為計程車乘客發放打車券拉動消費。另外,滴滴出行將拼車業務獨立為「青菜拼車」,並推出低價的「花小豬」進軍下沉市場,通過補貼、用戶拉新等方式為滴滴帶來新的業務增量。
滴滴「花小豬」總經理孫樞曾向媒體表示,因為出行市場大,還有很多滴滴尚未觸及的地方,而滴滴想要推出更便宜的網約車產品,通過新產品來激發創新,從而更多地觸及下沉市場。
長遠規劃
出行行業需「精耕細作」
若一切順利,嘀嗒出行將成為國內「共享出行第一股」。但上市遠非終點。
首先,作為新興的出行模式,順風車的安全性和合規性一直是市場關注的重點。嘀嗒出行的招股書顯示,有關嘀嗒出行的順風車平臺曾累計接獲77宗行政罰款,每宗罰款金額從5000元至30000元不等,合計約207萬元。此外,嘀嗒出行還捲入20宗被列為被告的未決訴訟,其中19宗與私家車主及乘客就順風車旅行發生的汽車事故及爭議所導致的人身傷害及財產損失有關,總索償金額約為590萬元,以及一宗涉及順風車乘客有關支付總額少於1400元的車費糾紛。其次,共享出行行業還面臨政策法規的不斷完善。嘀嗒出行招股書表示,目前相關法律及法規通常適用於網約車服務,無法直接應用於嘀嗒出行的業務模式以及順風車、智慧計程車服務。今後監管機構可能會提高對順風車平臺的監管審查水平,同時新法律及法規的出臺可能對嘀嗒出行的業務有影響。而這些問題和變量並非嘀嗒出行一家公司需要面對。
對於資本市場來說,持續的盈利能力是最重要的。分析人士認為,隨著滴滴出行、高德等越來越多公司不斷加注布局共享出行,可能導致多米諾骨牌效應,再次引發出行「補貼大戰」。但是這種靠低價吸引而來的用戶黏性並不高,一旦補貼結束,各平臺間的價格戰仍不可避免,甚至長期存在,對平臺的盈利能力產生影響。因此,要實現長期穩定盈利,共享出行行業需要更長遠的規劃和努力。
首汽約車執行長魏東表示,共享出行行業面臨著短期機會、中期機會和長期機會,網約車需回歸本質,從「野蠻圈地」走向「精耕細作」。他認為,當前,做口碑、做體驗、做特色,已經成為出行公司發展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