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為什麼名李耳,孔子為什麼字仲尼,原來古人名字都蘊含大學問

2021-01-09 老沙侃文化

古代人一般既有名又有字,有的還有別號。《周禮》規定「婚生三月而加名」,即嬰兒出生三個月後由父親取名。古人取字,也是一種傳統。根據《禮記曲禮》的說法:「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意思是男子二十歲舉行冠禮,然後取字,女子十五歲許嫁,進行笄禮,然後取字。姓氏名字文化的發展,經歷了一個長期複雜的過程。我們現在所看見最早的名是商代人的名。在古代,取名是一個大學問,每個人的名字都有一定的意義,在這裡我們不詳細談,只是通過以下十餘位名人的名字來管窺一斑。

冠禮

老子,本名李耳,字「聃」。傳說他的母親吃了李子,懷孕81年才生了他。所以,李耳出生以後,就以李樹為姓,因為耳朵比較大,所以叫李耳。他的字為「聃」意思「耳長而大」。所以,「聃」與「耳」也是相輔相成的。

孔子,名丘,字仲尼。孔子父母「禱於尼丘得孔子」,「尼丘」是山名,孔子出生在尼丘山。因此,父母給孔子取名為「丘」,由於孔子在家裡排行老二為「仲」,所以取「仲尼」為字。

尼丘山

李白,相傳李白到7歲時還沒有正式的名字。他七歲那年春天,一家人在院中遊玩,他父親想作一首春日的七絕詩,就詠了兩句:「春風送暖百花開,迎春綻金它先來。」之後讓李白母子二人續下兩句。李母接了一句:「火燒杏林紅霞落」,她的話音剛落,小李白就手指著李樹,脫口吟出:「李花怒放一樹白。」父親聽後,連聲叫好,忽然心裡一動:這句詩的首字不正是自家的姓嗎?這最後一個「白」字不正說出了李花聖潔高雅嗎?於是,他當即決定給兒子取名李白。

李花怒放一樹白

李商隱,取「商山隱者」之意。後來取字義山,字與名意義關聯,寓意著商山隱者之高義。歷史記載,秦末大亂,有四名高人避官隱世,就在商山之上巖居而穴處,採紫芝以充飢。因為四人皆年逾八旬,鬚髮皓皓,便被合稱為「商山四皓」。後來天下大定,大漢王朝卻出現了第二代繼承人的危機。呂后求助於張良。於是張良獻策,請商山四皓出山輔佐劉盈。這才使劉盈順利繼位。「商隱」一名雖然頗有隱逸的色彩,但李父似乎期望兒子平居之時可以高義而不仕,但在國家的關鍵時刻仍能挺身而為帝王之佐,談笑間安定江山社稷。

商山四皓

韓愈,字退之,父母早亡,從小就由哥嫂撫養。轉眼到了入學的年齡,嫂嫂鄭氏一心想給弟弟起個又美又雅的學名。但始終不如意。韓愈見此,便問:「嫂嫂,你要給我起個什麼名呢?」鄭氏道:「你大哥名會,會是聚集的意思。二弟名介,介是耿直的意思。會、介都是人字作頭,三弟的學名,也須找個人字作頭,含義更要講究些的才好。」韓愈聽後,立即說道:「嫂嫂,你不必再翻字書了,這人字作頭的『愈』字最佳了,我就叫韓愈好了。」鄭氏問道:「愈字有何佳意?」韓愈道:「愈,超越也。我長大以後,一定要做一番大事,前超古人,後無來者,決不當平庸之輩。」嫂嫂聽後,拍手叫絕,於是定名韓愈。

韓愈

白居易,字樂天。關於白居易名字的來歷,東郭寺村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東郭寺村地勢低洼,一度積水成患。白居易出生時,男人們都出去排水了,婦女們急得在家裡燒香禱告。就在此時,44歲的白季庚老年得子,其18歲的夫人陳氏生下一個男嬰,祖父白湟就給孫子起名「居易」,意思是希望孫子能得到一個容易居住的地方。其實不止於此,它是有出處的。《禮記》中說「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而徼幸」。白居易有一位弟弟名叫白行簡,「居易」與「行簡」又是相對的,而「易」「簡」兩個字,在《易經繫辭傳》裡就是一組經常相對而言的概念,「易」是容易,「簡」是簡單。

排水

蘇軾、蘇轍兄弟,二人的名字都與「車」有關。蘇洵在《名二子》一文中對蘇軾、蘇轍兄弟取名緣由有交代:輪、輻、蓋、軫都是車的重要部件,缺少不得。軾(車前橫木,供站立車上遠觀時扶手之用)似乎可有可無,但如果沒有軾,車也不是完整的車了。蘇洵給蘇軾取名「軾」,是希望他不要忽視看起來似乎不重要的「外飾」之物。所有的車都會留有車轍,但在功勞簿上卻沒有它的份。但車壞馬死,禍不會殃及車轍。車轍處於禍福之間,雖然沒有福也不至於有禍。給蘇轍取名「轍」是希望他平安免禍。

蘇軾

司馬光,出生於河南省光山縣,因為生於光山、所以起名叫司馬光。看似這個名字信手拈來,其實背後有著極深的寓意,而這美好寓意正與跟光山這地名有關。當地人說,淮河南岸有座山,山峰疊翠,高聳岸邊,朝霞夕輝,被河水倒映在青山之上,「每有光耀」、「浮光熠彩」,因而叫做浮光山。而光山縣的名字也是因此得名。司馬池覺得光山此名吉祥又有紀念意義,便給兒子取了「光」字為名。

曹操,名「操」字「孟德」。《荀子勸學》篇說:「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字和名在一句話裡,合成德操,而且他的字對名作了修飾性解釋和補充。曹操排行老大,所以排行為「孟」,故為「孟德」。

司馬光故裡

通過對這些名人名字的了解,可以發現,古人名字並不是隨便取的,每個名字的含義都如此豐富,看來取名真是一個大學問啊。朋友們,你還知道哪些特別有意義的名字?與大家分享一下吧!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不慎觸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4種說法解釋老子名叫李耳為何不叫李子?同音字和雙尊稱說最可信
    世界百大歷史名人、東方三大聖人之首(西方學者評出「東方三大聖人」,第一是道聖老子,第二是德聖孔子,第三是智聖六祖惠能,代表了中國的儒釋道三教文化)、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說的都是老子。老子的著作《道德經》被翻譯成多國語言,暢銷世界各地。據說它的出版發行量僅次於全球第一的《聖經》。
  • 曹操為什麼叫「操」?古人的名和字是怎麼來的
    這就很奇怪了,古人為什麼那麼麻煩,要有名有字,而名和字又有什麼區別呢?簡單來說,孩子出生百天後,父親或者祖父要給孩子起個名。比如說曹操,出生百天之後,他的母親就會抱著他去找父親起名。父親接過來一看,發現這孩子長得比較醜,隨口說了句「艹」,結果孩子的名字就叫曹操。當然了,這是開玩笑,曹操的操是操守的操。
  • 史傳孔子曾向老子問禮,老子為什麼要抨擊孔子,反對儒家教義呢?
    一、孔子向老子問禮的歷史記載《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 原來老子和孔子是這樣的關係,從紀錄片《中國》看道儒之辨別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之所以叫老子因為古代李字同老字,再加上一些神乎其神的傳說,以及他對世人的貢獻,後人一點點就將李耳尊稱為孔子。孔子是道家學派創始人,被公認為是道家始祖。孔子姓子,名丘,字仲尼。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儒家始祖。
  • 古人的名和字是不一樣的,為什麼現在合二為一了?
    —阿諾德 人一生下來還有一方面影響我們一生,那就是名字。父母都會給孩子起名字,名字裡蘊含了哪些文化,從古至今我們又丟失了哪些關於名字的文化呢? 因為名字通常會伴隨人一生,所以父母都希望找一個既有美好寓意,又好聽又好看的字給孩子,特別是對女孩子,很多人會從唐詩宋詞裡尋找,如江疏影,疏影來自於宋詞「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如王葳蕤,葳蕤來自於唐詩「蘭葉春葳蕤,桂花秋皎潔」。我們現代大都認為除姓外,就是自己的名字了,其實中國傳統中名和字是不同的。
  • 古人的字:為什麼孔子的爸爸叫叔梁紇
    中國古代人有姓氏、名、字、號,今天就說中國人的字,中國古人之所以要有字,主要是因為古代中國講究避諱,古人見了面不能隨便叫別人名兒,顯得不尊敬。只有自家長輩或上級,可以叫你的名。平常別人怎麼稱呼你呢?因為這個姓氏分開,所以姓跟氏都帶上,太囉嗦了,一般先秦的時候用字加名來稱呼的時候,都不帶姓也不帶氏。比如說史記裡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紇,其中叔梁是字紇是名,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手下有員名將叫孟明視,他其實是字孟明名叫視。什麼時候取字?一般情況之下,男子二十歲行冠禮的時候起字,行官禮相當於你成人是個大人了,得出去行走江湖。
  • 孔子問禮於老子再議
    為了了解夏、商(殷)古禮(注意:孔子用的是「道」字),孔子跑到杞、宋等地去調查,雖然有點收穫,但夏商之禮無法找到足夠的證據。再聯繫《論語·八佾》中夏、殷禮文獻不足徵的話,這是研究孔子禮學的另一個好課題。這裡要指出,孔子「之周」和去別的地方問禮於老子,是完全可能的。歷來正統的儒家學者也並不否認孔子問禮於老子之事。
  • 老子道家思想與孔子儒家思想,你更接受哪家?
    我們首先來分析一下孔子的思想,和老子的思想分別是什麼?孔子與孔子思想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後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人。魯國人。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 老子對孔子說了兩句話,孔子30年後才領悟,懂了可免走彎路
    這個男嬰就是後世歷代稱之為「 「大成至聖先師」的孔子。這個男嬰一出生,頭頂上就有一個凹坑,他的母親因曾祈禱於丘尼山,於是為他命名為丘。叔梁紇的正室為他生下的全是女兒,有一個小妾給他生了個兒子,卻腿有殘疾,叔梁紇不喜歡他,顏徵在所生孔丘按排行算是老二,因此他還有一個名字叫做仲尼。
  • 為什麼古人的名字有「字」?「字」是什麼意思呢?可別亂取哦!
    在我們今天的生活中,「姓名」和「名字」意思是一樣的,在平常我們更加習慣使用「名字」這個詞。但是在正式文件中都是使用「姓名」這個詞,例如你的戶口本,因為我們今天只有「姓」和「名」,沒有「字」了。姓、氏、名、字、號都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它源遠流長,經過歷史的發展,又慢慢地有著變化。它是我們的民族文化特色,大的方面,承載著「禮」的思想,是禮儀之邦的一種映射,小的方面,承載著個人的願景,是歷史文化氛圍的凝結。古文言之:名以正體,字以表德。其實,「字」最早在商朝便出現了,到了周朝,「字」這一制度開始盛行,許多著名的歷史人物都有自己的字。
  • 取名 | 古人名字中的名與字
    ⭕️大家都知道我叫:呂波。前段時間我給取了一個字:渙然。為什麼取這兩個字為「字」呢?
  • 老子、墨子、韓非子都寫了書,為什麼只有孔子沒寫過?
    山東曲阜,孔子列國行像 孔子是古今中外最為特殊的一個思想家。為什麼這麼說呢? 孔子沒有留下自己的著作。老子、墨子、韓非子,他們都各寫了一本書。只有孔子一個字也沒寫過。《論語》不是他寫的,是他的弟子們寫的。為什麼呢?是因為他文筆不好,怕露怯嗎?不是。因為他的主張就是全面回到過去,因此不需要創新。
  • 老子與孔子到底誰更勝一籌?
    (李耳字聃)和孔子(孔丘字仲尼),玩過王者榮耀的朋友們在老夫子時就會聽到這麼一句臺詞「天不生夫子,萬古如長夜」由這句話就可以看出後人對孔子的評價相當之高,但是孔子比起老子我個人覺得兩人差別還是挺大的。首先,孔子幾次三番求教於老子,第一次孔子赴周問禮於老子,老子不吝受之,之後幾日孔子又向老子請教了許多問題,老子也都悉數解答,又過了幾日孔子便向老子辭行了,臨別之際老子說:「吾聞之,富貴者送人以財,仁義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貴,無財以送汝;願以數言相送。當今之世,聰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難而幾至於死,在於好譏人之非也;善辯而通達者,其所以招禍而屢至於身,在於好揚人之惡也。
  • 古人為何會有「字」?全面解釋古人的「字」
    古人在成年之後,覺得平輩稱名不禮貌,因此取表字,就是一種禮貌的稱呼,字有時代表了一種德行或期望。一、表字怎麼來的?古人的名字比現在複雜了,特別是貴族,如果你穿越到古代,你都不知道該怎麼稱呼他們。他們有姓,有氏,有名,有表字,還有號,等等。
  • 讓孔子都翻爛了好幾次
    釋迦牟尼、蘇格拉底、孔子這三個人都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哲學家;都是老師,通過培養學生而傳播自己的思想;也都是全憑口傳心授,他們的思想也全是靠弟子記錄流傳至今。③師襄:春秋時魯國的樂官,名襄,相傳孔子曾向他學琴。④老聃(dān):即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時楚國人,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相傳孔子曾向他學習周禮。聃是老子的字。春秋末年,周室衰微,禮崩樂壞。
  • 嘉祥武氏祠「孔子見老子畫像」:孔子問禮老子和項橐問難孔子組合
    孔子像是漢代藝術中最常見的歷史人物形象。漢代畫像石和壁畫上的孔子形象,是側站立像,身體微前傾,做躬身狀,與孔子相對而立最多的是老子和小兒項橐,孔子的弟子則跟在孔子身後。這類畫像稱為「孔子見老子畫像」「孔子問禮圖」,這與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記載的魯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18年),三十四歲的孔子適周向老子問禮有關。在眾多的孔子見老子畫像中,較為有名的是山東濟寧嘉祥武氏墓群前石室後壁承簷枋東段上的孔子見老子畫像。它是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金石學家黃易發掘武氏墓群石刻時發現的。
  • 孔子是被老子點化,悟透了宇宙之心,自得生存之道
    老子,叫李耳,又叫老聃,是中國道家的始祖。老子的大智慧,孔子早有耳聞,而且非常希望能夠得到老子的點化,來提高自己的道行。孔子當時雖然也是名聞天下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但他認為自己的思想和學問遠不及老子,於是就始終想著有朝一日能向老子來求學問道。有一天,孔子去拜見老子,老子剛洗完頭,正披著頭髮等著幹。老子凝神佇立,孔子見老子在靜思練功就知趣地退到門外等候。
  • 老子生平(一):出世與入世
    「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裡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諡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史記·老子列傳》[生於春秋末,官在周朝都】 了解一個人的思想必須要了解他的生平,他生活的時代,他追求的人生,他的所遇所感所選。
  • 孔子問禮老子之悟
    孔子曾拜見老子,問了幾個問題,孔子十分佩服。  回到魯國,眾弟子問道:「先生拜訪老子,可得見乎?」  孔子道:「見之!」  弟子問:「老子何樣?」  孔子解釋說:我是擔憂仁義不能施行天下,戰亂不能停止,國政不能清明,而匆匆一生幾十年,所以我才會有一種大丈夫生於世間,卻不能建功立業,為民眾做些事情的感慨。  老子說:天地沒人推動卻自然而行,日月沒有人推著卻可以井然有序,飛禽走獸不用人造卻也欣欣向榮,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哪裡用得著勞煩我們。人的生死榮辱,也都是自然之道罷了。
  • 老子到底有怎樣的智慧?讓聰明如孔子,都驚嘆「猶如龍邪」
    眾所周知,孔子生前曾三次向老子問「禮」。也就是說,老子跟孔子一樣,歷史上確有其人,而且孔子本人曾親自向他請教過三次關於「禮」的問題。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孔子的這段話出自《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講的是孔子本人見到老子之後,十分佩服,當弟子問他,老子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時,他感嘆的說道,老子像「龍」一樣,其智慧深不可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