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一般既有名又有字,有的還有別號。《周禮》規定「婚生三月而加名」,即嬰兒出生三個月後由父親取名。古人取字,也是一種傳統。根據《禮記曲禮》的說法:「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意思是男子二十歲舉行冠禮,然後取字,女子十五歲許嫁,進行笄禮,然後取字。姓氏名字文化的發展,經歷了一個長期複雜的過程。我們現在所看見最早的名是商代人的名。在古代,取名是一個大學問,每個人的名字都有一定的意義,在這裡我們不詳細談,只是通過以下十餘位名人的名字來管窺一斑。
老子,本名李耳,字「聃」。傳說他的母親吃了李子,懷孕81年才生了他。所以,李耳出生以後,就以李樹為姓,因為耳朵比較大,所以叫李耳。他的字為「聃」意思「耳長而大」。所以,「聃」與「耳」也是相輔相成的。
孔子,名丘,字仲尼。孔子父母「禱於尼丘得孔子」,「尼丘」是山名,孔子出生在尼丘山。因此,父母給孔子取名為「丘」,由於孔子在家裡排行老二為「仲」,所以取「仲尼」為字。
李白,相傳李白到7歲時還沒有正式的名字。他七歲那年春天,一家人在院中遊玩,他父親想作一首春日的七絕詩,就詠了兩句:「春風送暖百花開,迎春綻金它先來。」之後讓李白母子二人續下兩句。李母接了一句:「火燒杏林紅霞落」,她的話音剛落,小李白就手指著李樹,脫口吟出:「李花怒放一樹白。」父親聽後,連聲叫好,忽然心裡一動:這句詩的首字不正是自家的姓嗎?這最後一個「白」字不正說出了李花聖潔高雅嗎?於是,他當即決定給兒子取名李白。
李商隱,取「商山隱者」之意。後來取字義山,字與名意義關聯,寓意著商山隱者之高義。歷史記載,秦末大亂,有四名高人避官隱世,就在商山之上巖居而穴處,採紫芝以充飢。因為四人皆年逾八旬,鬚髮皓皓,便被合稱為「商山四皓」。後來天下大定,大漢王朝卻出現了第二代繼承人的危機。呂后求助於張良。於是張良獻策,請商山四皓出山輔佐劉盈。這才使劉盈順利繼位。「商隱」一名雖然頗有隱逸的色彩,但李父似乎期望兒子平居之時可以高義而不仕,但在國家的關鍵時刻仍能挺身而為帝王之佐,談笑間安定江山社稷。
韓愈,字退之,父母早亡,從小就由哥嫂撫養。轉眼到了入學的年齡,嫂嫂鄭氏一心想給弟弟起個又美又雅的學名。但始終不如意。韓愈見此,便問:「嫂嫂,你要給我起個什麼名呢?」鄭氏道:「你大哥名會,會是聚集的意思。二弟名介,介是耿直的意思。會、介都是人字作頭,三弟的學名,也須找個人字作頭,含義更要講究些的才好。」韓愈聽後,立即說道:「嫂嫂,你不必再翻字書了,這人字作頭的『愈』字最佳了,我就叫韓愈好了。」鄭氏問道:「愈字有何佳意?」韓愈道:「愈,超越也。我長大以後,一定要做一番大事,前超古人,後無來者,決不當平庸之輩。」嫂嫂聽後,拍手叫絕,於是定名韓愈。
白居易,字樂天。關於白居易名字的來歷,東郭寺村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東郭寺村地勢低洼,一度積水成患。白居易出生時,男人們都出去排水了,婦女們急得在家裡燒香禱告。就在此時,44歲的白季庚老年得子,其18歲的夫人陳氏生下一個男嬰,祖父白湟就給孫子起名「居易」,意思是希望孫子能得到一個容易居住的地方。其實不止於此,它是有出處的。《禮記》中說「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而徼幸」。白居易有一位弟弟名叫白行簡,「居易」與「行簡」又是相對的,而「易」「簡」兩個字,在《易經繫辭傳》裡就是一組經常相對而言的概念,「易」是容易,「簡」是簡單。
蘇軾、蘇轍兄弟,二人的名字都與「車」有關。蘇洵在《名二子》一文中對蘇軾、蘇轍兄弟取名緣由有交代:輪、輻、蓋、軫都是車的重要部件,缺少不得。軾(車前橫木,供站立車上遠觀時扶手之用)似乎可有可無,但如果沒有軾,車也不是完整的車了。蘇洵給蘇軾取名「軾」,是希望他不要忽視看起來似乎不重要的「外飾」之物。所有的車都會留有車轍,但在功勞簿上卻沒有它的份。但車壞馬死,禍不會殃及車轍。車轍處於禍福之間,雖然沒有福也不至於有禍。給蘇轍取名「轍」是希望他平安免禍。
司馬光,出生於河南省光山縣,因為生於光山、所以起名叫司馬光。看似這個名字信手拈來,其實背後有著極深的寓意,而這美好寓意正與跟光山這地名有關。當地人說,淮河南岸有座山,山峰疊翠,高聳岸邊,朝霞夕輝,被河水倒映在青山之上,「每有光耀」、「浮光熠彩」,因而叫做浮光山。而光山縣的名字也是因此得名。司馬池覺得光山此名吉祥又有紀念意義,便給兒子取了「光」字為名。
曹操,名「操」字「孟德」。《荀子勸學》篇說:「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字和名在一句話裡,合成德操,而且他的字對名作了修飾性解釋和補充。曹操排行老大,所以排行為「孟」,故為「孟德」。
通過對這些名人名字的了解,可以發現,古人名字並不是隨便取的,每個名字的含義都如此豐富,看來取名真是一個大學問啊。朋友們,你還知道哪些特別有意義的名字?與大家分享一下吧!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不慎觸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