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國家的人說英語,通常都在口音和句式方面帶有濃厚的母語痕跡。最為著名的「外國人英語」就屬「洋涇濱英語(中式英語)」和「印度英語」,還有人為中式英語創造了一個單詞「Chinish」。
關於中式英語的段子很多,比如「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意即「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又如「You go no go,no go I go」,意思是「你去不去,不去我去」。這畢竟是段子,沒人會在生活中正式使用。可是,有句華人創造的中式英語在英語國家十分流行,那就是「Long time no see」,意思為「好久不見」。
Long time no see這個句式其實並不符合英語語法,甚至可以說有語法錯誤。這個句子據說最早是1843年出現在一本名為《詹姆斯·坎貝爾上校在錫蘭的遠足、冒險和田野活動》的出版物中。裡面有這麼一句話:「媽媽很久沒有見到妻子,想到科倫坡去看妻子。」裡面用的就是Long time no see。1901年署名為德拉南的作者寫的書《在平原和山區的三十一年》,裡面描述美洲原住民男子打招呼時用Long time no see。
更多研究者認為,這個詞應該來自於廣東人,從句子結構來看,是地道的中式英語。中國的熟人見面打招呼時,北方人和內地人喜歡用「吃了嗎」,廣東人卻愛問「好耐冇見」,即「好久不見」。很可能是廣東人跟英美人接觸後在學習英語中自創的句子。這個中式英語句子被西方人以戲謔方式來模仿,並搬上文藝作品,最後居然被英語社會廣泛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