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標準「中式英語」,居然1843年就被外國人用上了?

2020-12-14 鳳凰WEEKLY

其他國家的人說英語,通常都在口音和句式方面帶有濃厚的母語痕跡。最為著名的「外國人英語」就屬「洋涇濱英語(中式英語)」和「印度英語」,還有人為中式英語創造了一個單詞「Chinish」。

關於中式英語的段子很多,比如「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意即「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又如「You go no go,no go I go」,意思是「你去不去,不去我去」。這畢竟是段子,沒人會在生活中正式使用。可是,有句華人創造的中式英語在英語國家十分流行,那就是「Long time no see」,意思為「好久不見」。

Long time no see這個句式其實並不符合英語語法,甚至可以說有語法錯誤。這個句子據說最早是1843年出現在一本名為《詹姆斯·坎貝爾上校在錫蘭的遠足、冒險和田野活動》的出版物中。裡面有這麼一句話:「媽媽很久沒有見到妻子,想到科倫坡去看妻子。」裡面用的就是Long time no see。1901年署名為德拉南的作者寫的書《在平原和山區的三十一年》,裡面描述美洲原住民男子打招呼時用Long time no see。

更多研究者認為,這個詞應該來自於廣東人,從句子結構來看,是地道的中式英語。中國的熟人見面打招呼時,北方人和內地人喜歡用「吃了嗎」,廣東人卻愛問「好耐冇見」,即「好久不見」。很可能是廣東人跟英美人接觸後在學習英語中自創的句子。這個中式英語句子被西方人以戲謔方式來模仿,並搬上文藝作品,最後居然被英語社會廣泛接受。

相關焦點

  • 英語語法小知識:最容易出錯的五句「中式英語」
    什麼叫中式英語呢?就是把中文的每個字直譯成英語,這樣造出來的句子外國人不僅不會說,甚至還可以聽不懂!今天就告訴你中國人最常出錯的5句英語口語,看看你避過了幾條?最簡單的中式英語,「請講」這句話你用英語怎麼說呢?很多人會下意識脫口而出「please say」,真的是「請」「講」啊,可這麼翻譯顯然是不對的,那我們怎麼說才地道呢?最中規中矩的說法是「What is it?
  • join a party居然是中式英語?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詞彙指導>正文join a party居然是中式英語? 2018-06-26 14:32 來源:每日學英語微信 作者:   為什麼join ≠ 參加?
  • 學生常說的4句「中式英語」,老外聽了一頭霧水,學霸看了直搖頭
    「let me see see」這句英語也的確是很逗了,字面翻譯的意思就是「讓我看看」,他也是簡單直接的一個小「中式英語」了。「You can you up,No can no bb」這句話相信很多同學都會在班級裡和同學們說過,可是這句話的意思你們都了解嗎?這句英語直譯過來就是「你行你就上,不行就別bb」。
  • 「用英語怎麼說」譯成How to say in English,典型的中式英語!
    有人說,中國人學英語,有很多口語表達都很中式。我想說,因為我們是地地道道的中國人啊,況且外國人說中文也會鬧出很多笑話不是,大家都彼此彼此,哈哈哈......玩笑歸玩笑,我們還是不得不承認,在學英語時,很多時候受中文習慣的影響,我們說的很多表達在老外眼裡其實都是Chinglish,比如下面這些,來看看你的表達都還地道嗎?1. 這個價格對我挺合適的。
  • 初中生自創的4句「中式英語」,老外聽了一頭霧水,你都會讀嗎?
    文/小小皮球兒 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教育越來越國際化,而英語也已經成為了我國最重要的外語。很多家長甚至會讓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就開始接觸英語,有的學校直接請專門的外國人來當英語教師,可見我國對於英語這方面的教育是很重視的。
  • 英語口語:為什麼你一開口就是正宗的中式發音?
    但英語當中,每句話中對於要強調或者重點的內容發音的時長會增加,聲音會更響亮,相對不那麼重要的內容,發音時長會縮短,聲音相對不會那麼大,這樣就像音樂一樣,重音和非重音的間隔出現,會使外國人的英語聽起來很有節奏感很舒暢。
  • 這3句「中式英語」,學霸看了直搖頭,英語「菜鳥」卻能「秒懂」
    如此「精妙絕倫」的「音譯」,估計外地人不太懂,但是作為一個地道的莆仙人,可以秒懂這句話的讀法:「What's」的諧音就是「蛙死」,「your name」用我們這邊的本地話其實就是「羊奶」,所以簡單的四個字就教會了我這個鄉巴佬一句英語的讀法,表哥真的太有才了!
  • 嘲笑你口音問題的往往不是外國人,說一口中式英語有那麼讓鄙視嗎
    一直以來英語對於很多人來說是困難的,甚至呼籲英語作為選修課,退出高考。可見他們有多「痛恨」英語了。無論怎麼樣,多掌握一門外語總是好的,相當於多了一門技能。也有很多英語愛好者,會在網上分享自己的學習心得。但在視頻下方我經常會看到一些這樣的評論:發音不準,太中式口音。
  • 「我吃過了」譯成「I eat already」,這些中式英語讓人很崩潰!
    每次一說到中式英語,小夥伴們都能腦洞大開,給出很多有趣的回覆,讓人覺得很有意思。有時候就在想,外國人聽Chinglish,是不是就像中國人聽外國人講蹩腳中文那樣,雷人的同時又充滿樂趣呢?想必就是這樣的。
  • 盤點那些雷人的「中式英語」神翻譯,網友:第4句很接地氣
    盤點那些雷人的中式英語神翻譯,一眼看出意思的多半是中國人對學生黨來說,語數英一直都是學生時代的重點學科,英語更成為很多同學上學路上的攔路虎,當年為了學英語可以說是廢寢忘食,懸梁刺股,可到後來能夠學以致用、暢通交流的同學還是特別少,但是學英語的過程中同樣也有很多樂趣的,例如當年那些可雷人又很可愛的中式英語「神翻譯
  • 這些經常用錯的中式英語,你都知道嗎?
    有很多表達,我們其實經常會用到,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這些用法可能並不是很地道,而是所謂的Chinglish(中式英語)呢?要是不行,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都有什麼表達吧!#1 這個用英語怎麼說很多人可能會說how to say it in English,但是這種說法其實是典型的中式英語。句子的成分都有殘缺,缺乏了重要的主語。
  • 美國流行「中式英語」:no can no BB 不行就別嚷嚷
    「you can you up(你行你上),no can no BB(不行就別瞎嚷嚷)。」這句最新的網絡流行語不僅在中國火熱,更是受到了海外網友的追捧。近日,這句流行語被美國在線俚語網站「城市詞典」(Urban Dictionary)收錄,並獲得網友4000個贊。
  • 英語口語:這些Chinglish 美國人也經常用!
    這句標準的美語很明顯是不符合語法規則的。英語中有語法錯誤的固定表達也不少,很多人認為這只是英語中一個較為符合中文思維的表達。   這句最早出現的時間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由大批移民美國的華籍勞工創造,成為了一個美式英語短句。其後隨著英美之間的商業和海事往來進入了英式英語的領域。
  • 知行翻譯:這不是「中式英語」
    近幾年學習英語的熱潮並未褪去,只是國人在學習英語的道路上,曲折坎坷太多了,其中最典型地就是「中式英語」,所謂「中式英語」,其實就是國人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因長期受漢語思維的影響,逐漸形成的一種畸形英語,雖然很多人都知道中式英語的弊端,但是在學習過程中,仍然無法避免這種形式。
  • 老外眼裡的中式英語,你說過幾句?
    家園新聞(www.iaskca.com)在各個英語學習論壇上,經常可以看到有關Chinglish(中式英語)的文章,但一般都是中國人寫的。不過我看到過一篇長文,也是有關Chinglish的,但卻是美國人寫的,很有意思。
  • 學渣自創的5句「中式英語」,老外聽了一頭霧水,學霸看了直搖頭
    小編英語啟蒙較晚,在小學五年級才從學習字母歌開始了解英語。而現在英語已經走進的幼兒園,還有些家長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3歲就開始讓孩子上英語興趣班。上周末小編正在吃午飯,收到了同事麗麗發來的一張圖片,點開一看,是一篇小學生的英文作文。
  • 英語老師聽了「想罵人」的3句中式英語,學渣秒懂,老外聽了一臉懵
    大家還記得,我們剛上初中時,是如何學習英語的?那個時候,很多人沒有條件,再加上一些教學方法不科學,還沒有學音標就開始學習英語單詞,語法還沒有學會,就要開始使用單詞造句!在這個時候,學渣們就開始了造各式各樣的「中式英語」。那麼,這些「中式英語」都有哪些呢?一起來了解下吧。
  • 全世界都在說英語,只有中國人在「口音」上使勁糾結
    國外明星說一兩句中文,評論也是一片讚揚,但每當國內明星開始說英語了,就會有人評論口音。如果說得不是特別標準的話,彈幕馬上一邊倒。「英語說成這樣還敢拿出來秀」,「這口音太尷尬了,小學畢業了嗎」,「還是聽聽英音,洗洗耳朵吧」。每種語言都有自己的發音邏輯,進而影響這個地區人們的英語發音。網上就有這樣一群口音狙擊手。
  • 老外在聽到哪些中式英語時,內心幾乎是崩潰的 ?
    難道今後說英語可以任由咱盡情創造,任性發揮了?當然…… 想得美!歪果仁已經在Quora上列舉了各種讓他們崩潰的中式英語,憋說你沒中槍!這兩種表達的區別就在於,本意是指從來都沒見過時用so far;如果用了until now則意思是以前沒見過,現在是第一次見。看完歪果仁的吐槽,是不是感覺自己的英語水平還有上升的空間?
  • 又一個明星說英語被嘲笑土,可中式英語真有那麼丟人嗎?
    ↑↑↑這句話裡的單詞乍一看都很簡單,可趙麗穎的發音卻明顯是中式英語範兒,比如would you,她沒有連讀,而不是念成了「屋丟」;love也被說成了結尾沒有輕讀的「辣舞」。可聽者卻往往忽略了這一點,更多的人習慣於關注「怎麼說」,而不是「說什麼」,讓社會產生了一大波——中式英語等於低能——的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