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山古城】東山人與巴浪魚

2020-12-11 騰訊網

全國眾志成城抗擊新冠肺炎期間,讀到東山新聞網消息:木子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從倉庫裡調出三噸優質巴浪魚,組織人員打包裝箱,加入去武漢的專車裡,馳援抗疫。後續報導:巴浪魚運抵武漢,第三天,武漢白衣戰士的餐桌上增加了東山的巴浪魚,紛紛讚譽。這讓我為家鄉的特產感到自豪,於是想起了巴浪魚十分豐厚的文化內涵。

在餐桌上,總有一個感覺,東山人的味蕾特別刁鑽,尤其是品嘗海鮮,舌尖格外敏感,甚至挑剔。一條巴浪魚(學名:藍圓鰺),它外觀基本一樣,但有多種作業捕獲到。如:燈光圍捕、三腳虎、定置(窨桁)、牽網、掃綾、拉山網、鉤釣(撩巴浪)、漁排寄養等。作業不同,其味道口感多有差別。東山人只要用清水加少許鹽這種最樸實無華的烹飪方式——炣,就能品嘗出不同的味道和品質,進而辨析出是什麼作業捕獲的。還有對進口的帶魚和魷魚等,無須看外表,入口便知道是外國「珠帶」、烏拉圭魷魚。如果是討海人,他常年累月與魚兒打交道,能品嘗出魚的優劣肥瘦,不足為奇;縱使是那些穿鞋套襪坐桌頭生活於岸上的人,對巴浪魚是何種作業捕獲的,其品質如何,也都能說出個八九不離十。可以武斷地說,每個東山人從出生斷奶後,當開始吃米糊那一天,他的一生都是伴隨著吃巴浪魚長大的。所以,凡是東山人,一說到吃巴浪魚,總會底氣十足地讚美道:「東山的巴浪魚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巴浪魚還好吃。」

東山海域面積遼闊(26300平方公裡),是東海與南海交匯處,海水年平均溫度19.5度,鹽分年平均濃度31.7度,浮遊生物豐富,餌料資源充足。漁場底層多為砂帶、砂丘地,生長著「沙溜」、「沙蝦」等,組成一條豐盛的生物鏈,非常適合巴浪魚繁衍生長。巴浪魚生性喜成群結隊在海域上中層洄遊,燈光誘捕一個網次少者幾十擔,多者近千擔。這是天公對我們的恩賜、大自然慷慨的饋贈。有人說,東山是巴浪魚的故鄉、巴浪「緝」(注1)出生地,一點不假。

巴浪魚的家族龐大,兄弟姐妹眾多,直系的有:竹葉仔、大目姑、田青等;旁系、遠親的更多,如:鰮仔(學名:金色小沙丁)、花鯡(學名:鯖魚、)鰬(學名:脂眼鯡)、尖水(圓腹鯡)等幾十種。它們外表多呈淡綠色,所以東山人把它們的宗親統稱為「青皮魚仔」。進入青皮魚儕類的均生性喜趨光群遊,撈起一個網頭入艙,同科屬的青皮魚均混在一起,所以東山有一句「含巴浪」(引申為「混合」的意思)的俚語,在魯迅的著作中,還引用過閩粵人「含巴浪」口語。

巴浪魚用鉤子釣到的那一種作業稱為「撩巴浪」,每條魚齡多在五六年上下,長得頭圓尾短,體胖肉肥,重量多在半斤以上。初秋發海時節,海面上像田野上秧苗似的,綠油油一片,蔚為壯觀。它是巴浪魚的大哥,所以不稱巴浪,漁民兄弟給它起了一個帶有詩意的名字:「田青」。十個討海夥計九個喜歡吃,他們說,田青肉比閹雞肉好吃。然而由於過度捕撈,海底資源日趨枯竭,田青已離我們遠去,令人扼腕。

巴浪魚生命周期短,生長速度快,一條一齡魚就能產幾百萬粒魚卵,夏季在閩南漁場經常出現魚群密集區,資源十分豐富,捕獲產量很高。據漳州市旅遊局報導:「巴浪魚現在是東山歷年海洋捕撈業中最大宗魚類,年產量可達10萬噸,約佔全縣水產品總產量的三分之二,佔水產品加工業產值的二分之一,佔出口值的三分之一。」

隨著捕撈作業的更新換代,三腳虎(一種現代化捕撈作業)單船一網次捕獲量達三四千擔的屢見不鮮。前幾年,友人的一艘三腳虎誘捕了一大魚群,大口徑吸魚泵從網裡抽了一個晚上的魚,把船艙和甲板全堆滿了,還不見網兜內魚兒減少,此時海面上東北風增強,波濤洶湧,把它棄之真可惜,立即用對講機呼叫附近友船速來吸魚,體現了東山漁民的友善之情。事後估算,這一網次產量在五千擔以上。

東山人對巴浪魚何以情有獨鍾?因為它「便宜又好貨」,不但口味鮮美,營養豐富,而且價格低廉。上天眷顧東山平民百姓,在自已家門口,天天能吃到物美價廉的「當家魚」、「幹部魚」——電燈捕巴浪。隨著逐步多元的消費現象,以前受人冷落的「蠘仔蝦姑」,現在身價百倍起來。巴浪魚則除去漁排寄養增加成本而堂而皇之提價之外,其他巴浪魚從不跟風抬價,始終堅守在水產品價格最低層,用它樸實和親民的特性造福東山人,某種意義上平抑和穩定了市場價格。

黃花魚價格是「石翁魚」的十倍,巴浪魚的一百倍。同等重量,黃花魚、石翁魚的味道和營養價值難道能勝過巴浪魚的十倍和百倍嗎?雖不可比,但也不盡然吧!筆者吃魚品位較低,只要符合如下四點要求就行:一鮮度好、魚骨少;二魚肉纖維粗點沒關係,能大塊朵頤就行;三不要被「藥水」泡過;四價格相對便宜,但應比白菜價更高。巴浪魚剛好能對號入座,尤其第三條,因無利可圖,漁販不值得用甲醛泡低廉的巴浪魚。這四條基本需求相信會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同,這並非「葡萄是酸的」。

據說一個巴浪魚頭可以製造一瓶胺基酸,想注射胺基酸的人只要多吃巴浪魚頭就行,尤其是巴浪魚頭,「見頭三分補」嘛。這話可能有點「膨風」(東山方言,誇大之意),但是理卻不糙,它從一個側面說明巴浪魚價廉又有營養的特性。漳州旅遊局報導:「有的國家在大中小學校中倡導吃巴浪魚補充胺基酸,巴浪魚早成了學生午餐必吃的一條魚」。上世紀80年代,東山組織大量速凍藍圓鰺出口日本,據說就是供應日本中學生的午餐,補充胺基酸、賴氨酸。聽老漁民說,在海上捕魚,捨不得吃大米,用海魚充飢,既不用錢買又可節省糧票,吃兩條巴浪魚比吃一碗帶魚恢復體力來得快。這應該是巴浪魚含有豐富胺基酸和肌苷酸的緣故吧!

上輩人說巴浪魚是「狀元魚」,何以得此美譽?因為它不僅口味鮮美,營養豐富,價錢便宜,而且適應性強,用途廣泛。只要你想得出的食法,都可以在它身上施展。炣、煮、蒸、煎、炸、炒、烤、焙、生魚片等,任你怎麼做樣樣都行;還可以曬乾、絞魚漿(魚糜製品)、製造罐頭、魚露原材料、海釣餌料、漁排飼料、有機肥料等且問,除巴浪魚外,還有什麼魚用途比它更廣泛呢?

試舉幾例:

炣:東山有「巴浪炣菜脯(鹹蘿蔔乾),好吃不分某(妻子)」、「菜脯炣巴浪,好吃不分尪(丈夫)」之坊間民謠。巴浪與菜脯這二味最質樸的日常菜,經東山人這麼一撮合,互相滲透,交融兼得,韻味層次提高,升華成山饈海錯之菜餚。夫妻誰掌勺炣巴浪,誰就佔有吃巴浪的優先權,等到配偶知曉,巴浪已經吃完。世上還有什麼好吃東西容夫妻不互讓?唯有東山巴浪炣菜脯!

熟篩:即把巴浪魚碼放小竹篩內,沉入滾沸且濃鬱的漁汁大鍋中。圖個賣相好看,關鍵在時間溫度的把控,大灶燃料非用木麻黃根頭不可,火力猛且持續時間久。煮熟起鍋待涼,精明的魚商連夜裝車,趕天亮到達目的地。駕駛員說,福州、深圳、潮汕等地菜市場,攤主掛著「東山熟篩」招牌,家庭主婦就在攤前等候東山熟篩專車到來。「東山熟篩」這一地方名特產,已成為內地搶手貨。

廈門第八菜市場一個學校採購員贊道:「東山熟篩『正港』(注2),有多少要多少,買回去不用再煮,炊事員歡迎;味道鮮美,肌肉厚實,學生喜歡;人手一條,成本合算,庶務長滿意,俗咯有局咧」( 便宜量足之意)。

還有, 山區縣菜市場的阿婆,留意東山的熟篩,他要買回家給坐月子的兒媳婦催奶,只要有東山熟篩進補,母乳就吃不完。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淮北則為枳」,這是因為地理水土的不同。類似的道理,同樣適用東山與他處的巴浪魚,這就是同種異屬,其產地不同它們之間在品質上就有根本的差別。外地家庭主婦專候東山巴浪魚到來,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蒸:不用開膛破腹、刮鱗去鰭,也無需姜蔥蒜、酒醬醋,刪繁就簡,簡而不凡。把新鮮巴浪魚頭尾錯開碼好,面上勻撒少許粗鹽。東山有老規矩,二條以上的魚上餐桌時,其頭部不能同一方向,只有上供桌拜神靈方能這樣擺放。為什麼特指用「粗鹽」,細鹽或鹽粉不行嗎?不宜!名廚老姚傳授門道:「蒸巴浪魚很能體現東山海鮮原汁原味特色,它製作雖簡,口感卻很鮮美。大受顧客青睞的除主材新鮮外,其秘訣離不開用粗鹽。本縣大產產的粗鹽純淨度高、晶體堅實,是蒸魚的首選。它能使整條魚均勻吸收其成份,然後緩慢滲入腹內,使肉質緊實耐嚼,口感腥香。這樣既能突顯巴浪魚本味,又避免用細鹽或鹽粉因攝入量過快過多而『死鹹』。在保證東山人吃海鮮習慣的同時,也符合現在人們要求清淡少鹽的飲食方式。粗鹽蒸巴浪魚已成為東山海鮮特色菜」。

由於餐桌需求日趨多樣,亦為了提供更多水產品,東山漁排養殖戶幾經試驗,成功收養了活水艙巴浪魚,在漁排裡像廣東人育肥鵝肝似的,把巴浪魚搞得嘌呤含量超標,豐腴肥美。在菜市場凡人工養殖的水產品,其價格都稍遜同類一等,有的甚至讓人不屑一顧,唯有漁排寄養的巴浪魚,女漁販敢坦言招攬顧客道:「這是漁排養的,肥吔!」出身一轉換,一旦成食肆新寵,身價倍殊,一斤能賣出十餘斤價錢。

汆湯:用些許豬油翻炒,再放水加冬菜煮沸,湯白如泔,這一東山味道叫「汆湯」。碗裡加入少許芫荽「押味」,吃肉喝湯,湯鮮肉香。顯示了粗魚細作,濃而不膩的特質。物資匱乏年代,就此招待來客,俗中見雅,不失寒磣。

煮粥:改膳生活換口味時,去掉尾巴上三角稜鱗,用於煮巴浪魚稀飯。起鍋時點綴芹珠,布撒胡椒粉,頓時粥香隨風彌散,喚醒巷子人家味蕾,主人藉此分享左鄰右舍,你來我往,鄰裡之間在互相品嘗中拉近距離。

曬乾:大春(夏天魚汛)是東山漁戶們最期盼的季節,有「頭更窮,三更富,五更起大厝」之俚諺形容季節性收穫。一艘艘滿載而歸的電燈捕魚船,從船上卸下的巴浪魚把水產收購站、行宮、前街等處塞滿。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製冷設備落後,庫容偏小,鮮食不完,則製成魚鯗,或曬成幹品、醃漬魚露、焙魚鬆等。物資匱乏年代,各漁業大隊都附設「水產加工廠」,專職加工巴浪魚乾。於是它成為東山人的關係幹、禮品幹、親情幹,越冬準備的「乜配」(下飯菜)。

巴浪魚實在太多了,最後的出路就是加鹽後把它放在魚廁內,讓其高溫發酵。原東山縣食品廠化腐杇為神奇,把它醃製成高級魚露,其品質淳正,清亮如油,是東山大宗出口創匯產品之一。廈門進出口公司把它冠以「水仙花」牌魚露,銷往香港、澳門、東南亞、荷蘭等地。

曾記否?上世紀八十年代,在本城街頭巷尾,都能聽到:「有魚仔脯頭屑來賣哎!買魚仔脯頭屑啊!」的叫買聲。魚仔脯頭屑即巴浪魚乾的下腳料,以前都當垃圾丟掉,現在有人吆喝買它做什麼?經一打聽,原來是廈門廠商派員前來東山收購,魚屑經過清洗烘乾包裝後,出口日本。日本廠家添加些許輔料,製成金魚、金龍魚高級飼料,再高價出口給中國。「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巴浪魚乾下腳料,本是當垃圾丟掉的東西,但一轉換,變廢為寶,產生可觀經濟效益,最大限度實現巴浪魚的全部價值。

東山除魚鹽砂外,其他資源短缺。計劃經濟時期,東山所需的物資大多要通過採購員採購進縣,特別是「三材」(鋼筋、水泥、木材)。三材採購員為了完成領導交給的採購任務,他們要使出「腳步加手路」「嘴水加跑腿」的解數。所謂「腳步」,即:勤跑腿多找關鍵人物;「手路」,即:用「一長兩短」(魷魚乾一包,巴浪魚乾兩筐)打通關節。筆者曾持市上級部門分配的水泥指標50噸到某縣水泥廠提貨,前一天,採購員腳步手路去了,他說,魷魚乾以朋友關係送給關鍵人物,巴浪魚乾以平價賣給職工食堂改膳生活。

第二天,在水泥廠一個關鍵人物的帶領下,指揮倉庫外面待運的汽車長隊靠邊,讓路給東山車組通過,我們不費事地運回水泥,解決了工地長期停工待料問題。若按順序排隊,還要在旅舘多住三天。類似例子,數見不鮮。巴浪魚乾在計劃經濟時期,為東山經濟建設做為溝通關係的摧化劑,功不可沒。但這畢竟是計劃經濟時期弊端,好在它已完成了歷史使命。

東山人好客,眾口稱譽;東山風景優美,聲名遠播。簡博士(注3)慧眼識珠,開闢荊野,喚醒了沉睡千萬年的馬鑾灣,首家在這處女地投建「漳州市財政培訓中心」。接著,省市各類培訓中心猶如雨後春筍般地在這海濱地帶出現。做為負責會務的東道主,每一位培訓中心的負責人都盡地主之誼,不但讓客人吃好住好,而且借會議之機,把「東山優質巴浪魚乾」推介給客人,客人也非常樂意把它當做伴手禮帶回家與親友共享。從此,冠以「東山」地名的巴浪魚乾聞名遐邇,享譽全國。時至今日,福廈漳等大超市都能見到它的身影。

發小陳建軍1968年水電學校畢業,分配在寧化縣湖村人民公社,距谷文昌書記下放的隆陂水庫僅一山之遙。每逢節假日,陳建軍便到谷書記家找學友谷豫閩(谷書記大兒子)閒聊、蹭飯,谷書記認陳建軍為東山小老鄉,把平常捨不得吃的東山巴浪魚乾拿出來配茶、炒菜招待。在這年頭,在這山旮旯底,是誰還會從東山給谷書記寄來這稀罕貨?陳建軍納悶,谷豫閩道出原由:

「這不但是巴浪魚乾,而且是治胃疼藥。我們從福州下放到寧化縣後,東山的老部下李景棠獲悉父親新舊病復發,寄來一些魷魚和巴浪魚乾要給他補身體,父親嫌魷魚乾貴重不讓寄,要嘛就寄巴浪魚乾,它能治病。老爸每天上水庫工地時,抓一條放在衣兜裡,胃痛發作吐酸水時,掰開一點放在嘴裡含食,借魚乾的鹹汁中和胃酸,得食稍愈。」

李景棠是谷文昌重視培養地方幹部,谷文昌任組織部長期間,李從店鋪僱員被錄用到稅務局當幹部,後又被調到一區任職。谷任縣委書記期間,李被委以重任,到城關鎮任黨委書記,後又調任縣委辦公室主任,在谷文昌書記直接領導和培養下,逐步走向領導崗位,曾任東山縣委書記。在以往一次交談中,李景棠先生對筆者說:「老谷下放寧化縣期間,時有寄些巴浪魚乾給當下飯菜,他說一聞到巴浪魚乾的香味,就想起東山漁民的不易,他們為海防對敵鬥爭做出很大貢獻。我在任時,老谷要我成立城關機帆大隊,然後逐步推廣,最後實現全縣漁業機械化,發展燈光誘捕巴浪魚的作業。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捕獲量,增加漁民收入。」老李深情地回憶著,感嘆中流露出對老領導的感恩和懷念。

在那並不遙遠的年代,東山縣有三千多人到平和縣上山下鄉。在平和山坳裡,他們非常想念家鄉,家鄉親人也想念他們。回東山探親後回平和時,親人或多或少饋送一些巴浪魚乾和魚露,或者多少自帶一些,在異鄉享用。

在知青集體宿舍內,只要有人從東山回來,晚上的主題便是圍繞在昏黃煤油燈下,品嘗著母親制曬的巴浪魚乾,那是最讓人久久不能忘懷的家鄉特有味道,它飽含著母親對遊子的牽掛,蘊含親情的眷念。巴浪魚乾和「地瓜燒」酒驅除了一天的疲憊,帶來短暫快樂,他們藉此聊慰思鄉之愁,偶爾用巴浪魚乾煮粥當宵夜,招待來訪的異鄉鄉親,其樂融融。

巴浪魚乾人緣特好,不論是在星級酒店宴席上的小菜,還是喜宴上的「盤腳」、KTV裡啤酒酌料、茶座的茶點等,我們都能看它的身影。

現年99歲的全國道德模範林建德先生介紹養生經驗時說:「無須服人參、靈芝、生芪,只要蕃薯、金瓜、巴浪魚。」蕃薯稀飯是林老每天必吃的主食;只要魚市巴浪魚不斷貨,三餐用它亦菜亦湯。林老說:「地瓜稀飯配巴浪魚甜鹹交融,適口可珍,營養豐富,延年益壽。大道至簡,省且高雅。」

新冠病毒大疫當前,東山人民心系武漢疫區,千裡走單騎,雪中送炭,用海產品為一線白衣戰士加油助戰,表達大愛,慰問疫區民眾,在這一行動中,巴浪魚沒有缺席,且充當了主角。

早時民間有一說法:「一尾巴浪魚養半個東山島」,巴浪魚對東山人貢獻太大了,但在與漁民朋友交談中,他們憂心忡忡地說,現在巴浪魚產量逐年遞減,越討(捕)越遠,輩分越來越低齡化,品質也大不如前。究其原因,除過度捕撈之外,與大量狂採海砂不無關係。

曾經有一段時間,不法商人把海砂抽走了,海洋生物鏈斷了,海產品賴以生存的空間沒了,海洋系統生態出現嚴重退化,巴浪魚逐年減產也就在所難免了。

去年以來,東山海警加大了抽取海砂監管力度,濫採盜採海砂得到抑制,亡羊補牢,猶為未晚。但願東山海洋生態能得到進一步保護,讓巴浪魚為東山經濟建設做更大貢獻,為家鄉人民造福。

(2020年3月)

注1:緝:方言,指幼苗。

注2:正港:廈門方言,意為「道地」。

注3:簡博士:漳州市財政局原局長。

來源:銅山古城 作者:陳炳文編輯:張海燕

相關焦點

  • 福建東山銅陵古城「鄉愁」漸濃
    朱少文 攝   中新網東山7月15日電 題:福建東山銅陵古城「鄉愁」漸濃  作者朱少文張藝生張羽  一座古城比所在縣的歷史(東山建縣於1916年)還長,一個全縣最小面積的鎮卻擁有全縣最多的人口,一座古城擁有的歷史、文化、名人、文物幾乎代表一個縣,這就是福建省東山縣古城銅陵鎮(舊稱銅山)。
  • 漳州銅山古城武廟,始建於明洪武年間,今已是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坐落於銅山古城東門的東山關帝廟,又稱武廟,是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據廟內大殿《鼎建銅城關王廟記》碑銘記載,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建銅山城,以防倭寇,刻像祀之,以護官兵。《銅山志》載:洪武二十二年,江夏侯周公立祠奉祀, 祠曰「保安堂」。
  • 夜讀|對巴浪魚,我就是如此情有獨鍾
    那天早餐,每人分得半條油炸巴浪魚,香脆鮮美,我一「口」鍾情。問了戰友,才知這魚叫巴浪魚,戰友還補充說:「廈門人管它叫『幹部魚』。」同桌一位來自河北的戰友,見我愛吃魚,便把魚讓給我吃,我十分感謝,說:「你懂我心!」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巴浪魚是廈門市民餐桌上的家常菜。
  • 遊海島選東山 遊東山必賞奇石
    夏季旅遊,海島是很多人的最終選擇。吹著海風,還能欣賞美景,東山島是很多福建人乃至外地人的心儀之選。東山島乃福建第二大島,位於福建省漳州市,是福建十大美麗海島之一,有「福建的小夏威夷」之稱。東山島海灣遼闊,風景如畫,極具南國濱海風光特色。
  • 銅山——施琅徵臺出師地
    《漳浦縣誌》載:「六都之銅山保,在海島中,本五都地,即銅山所。」明嘉靖九年(1530)實行分邑管理,銅山的五都割屬詔安縣管轄,唯銅山所即今銅陵城區仍隸漳浦。《銅山所志》載:「銅山者,明防倭之水寨也,環海為區,屹立於五都之東,始稱『東山』。」臺灣歷史文獻叢刊·《清初海疆圖說·福建海圖說》載:「凡圖中所載泊船處,除有提、鎮、協駐紮之所,則多繪船隻以備稽考;其餘,則海站止繪一船。
  • 風動石上的「銅山三忠臣」是誰題刻的?
    銅山三忠臣 黃道周 陳璸 陳士奇」而被譽為「三忠石」,成為東山島著名的標誌性景觀和東山人民引以為榮、視如珍寶的自然奇觀。主閩期間,正值海盜劉香猖獗橫行,數次勾結荷蘭人,依仗堅船利炮屢屢進犯東南沿海,沿海百姓飽受擄掠苦不堪言,銅山同樣免遭其難。民國稿本《東山縣誌》載:「海盜劉香老時寇銅山,居民苦之。」面對頻頻傳來的海防告急文書路振飛不敢稍有懈怠,對愈演愈烈的海上匪患更是深感切膚之痛。
  • 東山關帝文化緣系臺灣香傳海外
    劉小龍圖)據兩岸地方文獻資料和民間口碑所載,早在南宋末年,東山軍民抗元失敗,即有部分人奪舟入海逃徙澎湖、臺灣及南洋群島,最初的關帝香火由此而播入臺澎。明嘉靖年間,朝廷復設澎湖巡檢司,入澎巡戍的銅山水寨官兵將關帝香火帶入澎湖建祀。入清後,居澎銅山籍同人勸捐擴建媽宮的銅山武聖殿,並沿襲祖廟之稱也叫「銅陵關帝廟」。
  • 【你造嗎】東山與澎湖北極殿的淵源
    東山銅陵北極殿  在東山島銅陵鎮有座奉祀玄天上帝的北極殿,隔海直望臺灣。歷史上和澎湖馬公東甲上帝公廟情同手足,互稱「兄弟廟」。  東山銅陵「北極殿」始建於明成化四年(1468年),由銅山所總兵黃廷標倡建。這座懸山頂抬梁式木構架、三齊門二進廟堂建築,系東山十大古廟之一。明銅山所奉道院批示立保護廟界碑嚴禁移侵。
  • 民國巡按使許世英與東山建縣設治
    他在銅山三天的巡視中,所到之處,對物產經濟、風俗人情、山川形勢、名勝古蹟,無不實地考察,詳為記述,並考諸地方史志。回榕後同年八月,整理成洋洋數萬言的《閩海巡記》,付梓印行。至今在東門嶼鷹嘴巖上還保留著他的「石齋」石刻,其落款為「中華民國四年六月,秋浦許世英」。許世英,字俊人,又字靜仁,光緒四年(1873年)生於安徽省秋浦(今東至縣官港鎮許村)。
  • 東山關帝廟:一炷清香佑兩岸
    關帝信仰在東山的廣泛傳播則起自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其時江夏侯周德興率兵來東山建銅山城設水寨以防倭寇,為安撫官兵情緒,在東山建關公祠,「刻像祀之,以護官兵,官兵賴之」。後幾經改建修葺,於今香火漸盛。肅穆莊嚴的大殿正中供奉關帝金身神像,神龕金漆木雕,光輝奪目。座前兩邊奉立跟隨關帝左右的周倉、關平、趙累、王甫四將雕像。
  • 閩南人的巴浪魚料理,可蒸,可湯,亦可煎,都很高大上
    巴浪魚是人貓共愛的美食。怎麼這樣說呢?因為我很傷心地看到很多人買來餵貓星人,而貓星人也特別饞。其實貓星人什麼魚都愛吃,但巴浪魚,主人覺得便宜,於是便成全了貓。而巴浪魚最值得推廣的則是配飯功能,一尾巴浪魚能幹下一碗米飯,然後精神百倍地去完成每個人夢想的宏偉大業,這種閩南人身上獨具的不怕苦不怕累精神,還真就是靠這些最粗俗的巴浪魚與鹹菜來支撐。
  • 澎湖鹹餅和金門貢糖與祖地東山的關帝緣
    (銅山)分靈過海的澎湖銅山關帝廟) 福建東山關帝廟為中國五大關廟之一、東南沿海關廟首著,建廟600餘年來,香火綿綿不斷延播海峽兩岸,影響遍及閩、粵、浙、臺及南洋海外。      (澎湖馬公島盛興制餅廠)一、得靈籤澎湖開餅鋪明中期以後,即有不少銅山(東山)人渡海移居澎湖。
  • 原來,東山風動石以前長這樣
    一開始,筆者僅將其視為普通遊客照,但隨著研究的深入卻發現它其實大有來頭:它不僅見證東山風動石的歷史原貌,也揭開了幾百年前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北大畢業後,劉太希返回江西任省第四中學校長,後改任星子縣縣長,1933年他又上任福建省東山縣長。更讓筆者震撼的是,照片背景中那塊巨大的東山風動石。它的左側鑿刻著遒勁有力的擘窠大字「銅山三忠臣」,落款為「黃道周、陳璸、陳士其,永曆戊子秋廣平路振飛題」,右側的大片則有歷代文人留下的題刻,這一奇景如今已看不到了。
  • 【漲知識】百年東山縣精彩故事多 曾用「銅山」五百多年
    「銅山」用了五百多年一百年前復用「東山」
  • 行走的胺基酸、巴浪魚,一道既營養又鮮美的菜餚
    巴浪魚,學名藍圓鰺,又名刺巴魚、棍子魚、池魚、黃佔、池仔、熟魚。鱸形目鰺科圓鰺屬的一種。巴浪魚有很多的營養價值,可以治療腎虧血虛、緩解並治療風溼疾病以及骨骼疾病、有強身健體補血益氣、健腦益智效果等,更是被福建人稱之為行走的胺基酸。
  • 明代古雷城,古城村的驕傲
    有小學一所,名為古城小學,校園面積5671平方米,校舍面積1940平方米,有12個班級,學生429人,教師18人。在離古城大約四百米的北面獅子頭山上還有烽火臺遺址,如有敵情,此處點上烽火,陸鰲與銅山可清楚看到,可立即出兵救援,大約一個小時就可到達。可見其重要的海防地位。烽火臺在百姓相傳中讀為「皇火臺」,「皇」應為閩南話「烽」之誤。
  • 三天找到七隻「劍獅」,東山為「劍獅」原鄉?
    鷺客社: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 如果您滿意於下面的圖文,請讓更多的人關注「鷺客社」。 在同為詔安的南詔古城,我還發現了一處「劍獅」像。除了龍海、海滄、詔安,類似的劍獅像還出現在漳州市區、漳浦、東山等地。我相信,只要繼續找下去,一定可以找到更多地方更多類型的劍獅。在與漳州傳統木版畫非遺傳承人顏朝俊先生的交流中得悉,漳州傳統木版畫中一直都有劍獅的主題。
  • 銅山為什麼叫「銅山」?原來是因為這~
    細數銅山往事,歷經漫長的歷史變遷和時代風雲如今,就如歷經滄桑、頑強生存的老人,向我們訴說著一段段往事鄉村的故事,我們來聽聽咱家鄉「銅山」的由來銅山得名於銅山島當時,徐州產銅主要用以鑄鏡,在我國遼陽三道濠出土的一枚銅鏡,其上就有「吾作銅鏡真是好,銅山徐州清且明兮」的銘文。在日本,也發現了十餘枚帶有「銅山徐州」字樣的銅鏡。這些銅鏡上刻有神獸圖像,直徑都在20釐米以上,鑄造的年代相當於中國的曹魏時期。宋代元豐年間,北宋朝廷還在銅山一帶設立「寶豐監」,專門鑄造銅錢。明代時,這裡地表可採銅礦已開採殆盡,僅留下「銅山」一名。
  • 東山關帝廟
    主殿下的水磨青色大陛石上,雕刻一條全國罕見的盤龍,騰雲吐珠,崢嶸露角,這些金石雕刻,都出於歷代名家上乘珍品。主殿中間是關公神像及神龕,兩邊是四員大將,右邊是周倉。廟內有許多明清近代的石、木刻對聯、匾額。清鹹豐皇帝御筆「萬世人極」高懸於上。大殿東側懸掛一口高1.2米、底長2.15米、重400多斤的清道光年間鑄造銅鐘,聲音洪亮,整座廟宇布局嚴整有序,氣魄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