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韓愈是唐朝的大人物,史稱韓愈「素不喜佛」,信奉孔孟之道,蘇軾曾贊他「文起八代之衰」。這樣一位用世心極強的大人物,也有過辭官歸隱的念頭。
眾所周知,韓愈是唐朝的大人物,史稱韓愈「素不喜佛」,信奉孔孟之道,蘇軾曾贊他「文起八代之衰」。這樣一位用世心極強的大人物,也有過辭官歸隱的念頭。
公元801年夏天,韓愈從徐州節度使張建封幕府來到洛陽,等候調選,夜宿洛陽城北的惠林寺,並在寺中題名。
他還作了《山石》一詩:「山石犖(luò)確行徑微,黃昏到寺蝙蝠飛……當流赤足蹋澗石,水聲激激風吹衣。人生如此自可樂……嗟哉吾黨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歸。」
詩歌結句化用《論語》中「二三子以我為隱乎」的話,表示要歸隱山林,應該是觸景生情吧。
這座惠林寺,在北邙山上,是一座私家佛寺,遺址在今孟津縣送莊鎮。
唐時,洛陽多名寺,這所私家寺院遠離城區,不沾皇親國戚的邊,很不起眼。它因一個真正的隱士而出名,這位隱士就是李源,李憕(chéng)之子。
公元740年,李憕來洛陽任河南府尹,兩年後調任外地,到公元755年,又來洛陽擔任東京留守。
這一年,「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安祿山發動叛亂,從範陽(今北京)南下,後攻陷洛陽,李憕堅守氣節,遇害。
李憕在洛陽期間,「豐於產業」,洛陽北邙山上也有他的田產,惠林寺就是他的產業。
李憕有十多個兒子,倖存下來的只有兩個,其中一個叫李源,家中遭難時,他剛八歲,被叛軍俘獲,轉徙流離七八年。
叛亂平定後,洛陽故吏將李源從民家贖出。唐代宗知道此事後,為了表彰李憕的忠義行為,授李源為河南府參軍,轉司農寺主簿。
然而,李源因父親之死,「無心祿仕,誓不婚妻,不食酒肉」。他依傍惠林寺,在寺中「寓居一室,依僧齋戒」,過著處士的生活。
公元822年,御史中丞李德裕向唐穆宗上《薦處士李源表》,建議對李源予以表彰。於是唐穆宗下詔,說李憕「處難居首,正色受屠,兩河聞風,再固危壁,首立殊節,到今稱之」,其子李源有孔子的學生曾參、閔損那樣的孝行,「可貫於神明」;又有上古隱士巢父、許由那樣淡泊名利的高風亮節,「可希於太古」,決定授予李源守左諫議大夫的職務。
然而,李源堅決謝絕了。後來,他在惠林寺去世。
這樣一位隱士,不求聞達,不慕名利,沒有什麼轟轟烈烈的事跡,但是,這樣平靜安寧地走過一生,於他來說也許是最合適的選擇。
(註:用世是一種對待人生的態度,儒家的「積極用世」,講「修齊治平」,要對世界有所擔當。)
(記者 劉永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