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之夜望玉鉤(河洛拾珠)

2020-12-27 洛陽網

明日是中國傳統節日七夕。七夕起源於上古,後因「牛郎織女」的愛情傳說而成為象徵愛情的節日,極具浪漫色彩,詩詞歌賦,佳作繁多。

  明日是中國傳統節日七夕。七夕起源於上古,後因「牛郎織女」的愛情傳說而成為象徵愛情的節日,極具浪漫色彩,詩詞歌賦,佳作繁多。

  唐代洛陽大詩人白居易寫過《七夕》詩:「煙霄微月澹長空,銀漢秋期萬古同。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並在此宵中。」

  杜牧寫過《秋夕》詩:「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土生土長的洛陽詩人李賀,也寫過《七夕》詩:「別浦今朝暗,羅帷午夜愁。鵲辭穿線月,花入曝衣樓。天上分金鏡,人間望玉鉤。錢塘蘇小小,更值一年秋。」

  相較之下,李賀的詩似乎更加情真意切。

  天上七夕,牛郎織女鵲橋相會,雖銀河渺茫,星漢閃爍,但他們畢竟還能一年一會,相互依偎,互訴衷腸。地上七夕,已是午夜時分,詩人孤身一人,苦苦思念戀人,卻只能對著彎彎的月亮發呆。

  詩的最後兩句提到了錢塘蘇小小,李賀曾有一首《蘇小小墓》,描述了江南名妓蘇小小堅貞又幽怨的情懷,而他日思夜想的戀人,就像蘇小小一樣令人疼惜。自前一年一別後,不知不覺又秋風蕭瑟,苦苦思念卻相見無期,真是一種難言的痛。

  根據李賀的另一首詩《惱公》所述,他與一女子於前一年的七夕定情,而在寫這首詩時,二人已經勞燕分飛。李賀還寫過一首七言律詩《洛姝真珠》,與他定情的女子應該就是這個美麗的洛陽姑娘「真珠」。

  李賀早年赴東都參加科舉考試,由於初試順利,加上大文豪韓愈舉薦,很快便融入了東都文人圈,每日飲酒作詩,詩酒風流,這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幾年。就在這一時期的一次酒會上,他與這個姑娘有了一段交往。一個能詩,一個善舞,才子佳人,相見恨晚。

  後來,李賀到長安應考,姑娘打算追隨李賀,但她不是自由之身,李賀也沒能力把她救出來,只好就此作別。

  誰知這一別,二人再也沒有機會重逢。來年七夕又至,李賀想起曾經的戀人,只能寫詩抒發思念之苦,於是便有了這首深情款款的《七夕》。不知他會不會羨慕天上的牛郎織女,至少在一年的苦苦等待之後,還有一次甜蜜的相聚。(記者 劉永娟)

相關焦點

  • 歸仁園裡有奇石(河洛拾珠)
    世人皆知,牡丹花開四月天,時值深秋,難覓牡丹花之芳容。然而古都洛陽,牡丹花與牡丹石珠聯璧合,乃世間雙絕。牡丹石上的圖案狀如牡丹,渾然天成,妙趣橫生,令很多收藏家愛不釋手。唐時東都洛陽,有一位嗜石如命的名人,他就是名相牛僧孺。
  • 神魔·玉鉤記
    僕人獻上一隻盒子,打開盒蓋,登時滿室光華,王友直斜睨之,見盒中放著一枚玉鉤,長尺許,形如倒垂之蓮,流光晶瑩,知道是件異寶。太湖神將玉鉤往桌子上一放,叫道:「此為無價之寶,這局就以此為資,咱們賭一把大的!」王友直答應了,然而這次手風不順,竟然把一夜贏來的十幾萬銀子一把輸光。自出道以來,從未有過這樣的大敗,這怎能甘心,於是道:「在下船上帶著萬兩銀錢,請為賭資,再與仙長賭一次這玉鉤。」
  • 週遊 隋煬帝的玉鉤斜誰在暗泣
    玉鉤斜在哪?據宋代詩人陳師道《後山詩話》記載:「廣陵亦有戱馬臺,其下有路,號玉鉤斜。」玉鉤斜就在揚州蜀岡西峰。清代文學家尤侗曾寫一篇《玉鉤斜賦》,開頭就說:「流水涓涓芹努芽,悲風獵獵吹黃沙。紅心滿地宮人草,碧血千年帝子花。路人告予曰:『此謂玉鉤斜也!』」
  • 七夕節詩詞
    彤雲縹緲回金輅,明月嬋娟掛玉鉤。燕羽幾曾添別恨,花容終不更含羞。更殘便是分襟處,曉箭東來射翠樓。七夕 崔國輔太守仙潢族,含情七夕多。扇風生玉漏,置水寫銀河。閣下陳書籍,閨中曝綺羅。噫春冰之將泮,何予懷之獨結。有美一人,於焉曠絕。 一日不見,比一日於三年,況三年之曠別。 水得風兮小而已波,筍在苞兮高不見節。矧桃李之當春, 競眾人而攀折。我自顧悠悠而若雲, 又安能保君皚皚之如雪。感破鏡之分明,睹淚痕之餘血。 幸他人之既不我先,又安能使他人之終不我奪。已焉哉, 織女別黃姑。一年一度暫相見,彼此隔河何事無。
  • 關於七夕節的古詩詞有哪些?一百首七夕情人節經典古詩詞彙總
    彤雲縹緲回金輅,明月嬋娟掛玉鉤。燕羽幾曾添別恨,花容終不更含羞。更殘便是分襟處,曉箭東來射翠樓。014.七夕(唐)崔國輔太守仙潢族,含情七夕多。扇風生玉漏,置水寫銀河。閣下陳書籍,閨中曝綺羅。遙思漢武帝,青鳥幾時過?
  • 鉤弋夫人——追封的太后
    鉤弋夫人本姓趙,其父是一個宦官,當然是生下了孩子之後才被閹掉的。這個姑娘很不幸,身有殘疾,生下來雙手緊握,不能展開,一直長到十多歲了,還是這樣。有一年漢武帝外出巡視,路過河間,漢武帝身邊負責佔卜的「望氣者」向他匯報說,這附近應該有一個奇女子。於是,趙姑娘就被帶到了漢武帝身邊。接下來就是見證奇蹟的時刻了:趙姑娘緊握了十多年的雙手被漢武帝輕輕一掰就伸展開來了,而且她的手心裡竟然還握著一個玉鉤!
  • 古玉風採之「玉帶鉤」
    美國哈佛大學博物館藏戰國龍虎紋玉帶鉤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國古人歷來有「束帶矜莊」之說,古人將束帶看作是一種修身標準乃至人生態度,而帶鉤是古人束帶必不可少的專用工具,所以它不僅蘊含厚重的文化內涵,同時又體現出鮮明的時代風貌
  • 世界古文明用玉習俗掇拾
    如繩文時代的玉器有玦、管、珠、墜、勾玉、大珠等多種,多為佩戴裝飾用玉,有的也可能具有其他功能。墨西哥南部奧爾梅克(Olmec)時期玉熊人,蛇紋石玉,18.8CM,Tabasco出土  Dumbarton Oaks藏
  • 清都山水郎(河洛拾珠)
    朱敦儒,字希真,洛陽人,擅填詞,得「詞俊」之名,與「詩俊」陳與義等並稱「洛中八俊」。早年的朱敦儒,才高名揚,桀驁不馴,任你是王公貴族還是王侯將相,他都不會拿正眼看,頗有李白當年藐視權貴的架勢。  且看其《鷓鴣天·西都作》:「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與疏狂。曾批給雨支風券,累上留雲借月章。詩萬首,酒千觴。幾曾著眼看侯王?玉樓金闕慵歸去,且插梅花醉洛陽。」
  • 董橋散文《夜望》
  • 《夜望》自序
    我在諾丁山客棧得空翻讀桑先生借給我的那本宋詩,有一回讀到寇準一首〈夜望〉感悟深極了。這兩天檢點三十六篇拙作我又想起寇準那首七絕的題目,好得很,找出金性堯先生選注的《宋詩三百首》,果然也收了〈夜望〉: 南亭閒坐欲忘機,望久前村島嶼微。 數點寒燈起煙浪,江艇應見夜漁歸。
  • 華林園裡故事多(河洛拾珠)
    在這樣優美的園林中,自然會發生一些風雅之事,比如曲水流觴。曲水流觴,是中國古代民間的一種傳統習俗,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初年,後來發展成為文人墨客間詩酒唱酬的雅事。每年三月三日,人們舉行祓禊(fú xì)儀式之後,坐在彎曲的河渠兩旁,在上遊放置酒杯,酒杯順流而下,停在誰的面前,誰就取杯飲酒,意為除去災禍不吉。華林園裡,曾建「流杯石溝,宴群臣」,曲水流觴,蔚為盛事。
  • 惠林寺中真隱士(河洛拾珠)
    眾所周知,韓愈是唐朝的大人物,史稱韓愈「素不喜佛」,信奉孔孟之道,蘇軾曾贊他「文起八代之衰」。這樣一位用世心極強的大人物,也有過辭官歸隱的念頭。  眾所周知,韓愈是唐朝的大人物,史稱韓愈「素不喜佛」,信奉孔孟之道,蘇軾曾贊他「文起八代之衰」。這樣一位用世心極強的大人物,也有過辭官歸隱的念頭。
  • 此一時 彼一時(河洛拾珠)
    俗語也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富貴時莫要張狂,困窘時不失心志,才是處世之道。(記者 劉永娟)
  • 藏珠蘊玉 仁者風範
    黃仰文老先生藏珠蘊玉,富有仁者風範,值得我們學習和景仰。      黃仰文,福建永定縣人,1929年出生,1949年9月在漳浦入伍,中共黨員,為漳浦縣的兩個文明建設貢獻了畢生精力。仰文先生為人真誠正直,性格溫和,勤奮善良,謙恭謹慎,不貪不佔,不驕不躁。有文人氣質,有長者風度,有仁者胸懷,與之相處,如沐春風。庚子年冬月,鮐背之年的老先生五福齊全,近日無疾而終。
  • 探尋 古之 河洛之野
    洛陽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很久很久之前,《史記》等史書記載大禹劃九州時的河洛之地屬豫州。那時洛陽是夏王朝立國和活動的中心地域,太康、仲康、帝桀皆以斟鄩為都,也稱陽城,大約是登封告成一帶,現在考古發現,估計是稍南一點的禹州(陽翟)一帶,當然也可能是後來遷過去或者從那邊遷過陽城來的。崤山函谷關地圖約公元前1600年,商朝建立。
  • 太極拳金鉤掛玉瓶,貓中貴族雪裡拖槍
    自己的勾手是金鉤,掛對方的手臂,玉瓶。怎麼總感覺玉瓶是形容美女的呢:兩腮桃花眼如杏,柳葉彎眉櫻桃口,楊柳小腰臂蓮藕,隔壁趙老二,一見就渾身發抖。如果是一身白,黃尾巴,叫:金鉤掛玉瓶,反正身子都是玉瓶。您說說看,如果這貓,一身黑,拖個白尾巴,叫啥?
  • 河洛地理|關於河洛,你知道多少?
    早在兩千多年前,司馬遷就在《史記·封禪書》中說:「昔三代之居(君),皆在河洛之間。」這裡地處黃河中下遊,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河洛地區的具體範圍,學術界多有論述,一般界定為:以洛陽為中心,西到潼關、華陰,東至鄭州、開封,南抵汝河、潁河上遊的伏牛山脈,北跨黃河達濟源、晉南一帶。
  • 【單機遊戲】河洛群俠傳 (更新v1.33)
    《河洛群俠傳》是河洛工作室在重回單機領域後繼《俠客風雲傳》系列後推出的第三款單機作品,遊戲繼承了河洛工作室高自由度的遊戲特色,首度嘗試無接縫開放世界,寫實且不失美感的武俠畫風和玩法豐富的角色養成系統讓每個玩家都能夠在各色隊友的陪伴下
  • 集歷代玉文化之大成——明清玉器賞析(一)
    歡迎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更多精彩收藏信息等著你~中華民族在8000年前開始琢玉成器,並由此形成以玉器為載體的中華玉文化,玉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其後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明清兩代成為中國古代玉器史上的鼎盛時期,尤其是清乾隆時期—鼎盛中的巔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