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有沒有底氣,從他被質疑時的反應就看得出來。這一點,相信大家都是深有體會的。而讓小美對此體會最深的,則是易中天和於丹面對學生質疑後的不同反應。
易中天和於丹,都曾是《百家講壇》中的流量擔當。於丹當時主講《論語》,而易中天當時主要講的是《三國》,因為講課的內容不太一樣,關於二人到底誰更有學識這個問題,其實當真是不好評價的。不過從兩人面對質疑時的反應來看,確實能看出一些東西來。
一、於丹被北大學子質疑後黯然離場
先說於丹。在我們外人看來,於丹人生最囧的一件事,應該就是當年被北大學生趕下講臺的事了。其實事情的起因說起來很簡單,就當時來看於丹犯的也不是什麼大錯。
當時北大請了一些德高望重的老戲曲家,深受當時臺下學子們的喜愛,這些老藝術家們謝幕後,學子們一直在鼓掌,遲遲不願意離去,希望他們能再登臺。
可這個時候,於丹上去了,從視頻來看,這其實是節目中的一個環節,安排了於丹致結束詞。當時的老戲曲家們都是古風服飾,衣著純樸,而偏偏於丹穿著時髦,而且她一上臺就表示:「我代表學生們......」。於是就有學生看不下去了,有人表示:「你代表不了我們」。從於丹的表情來看,她確實慌了,不知所措的她在臺上十分尷尬。此時又有學生喊著讓她下去,於是在慌亂中她便黯然離場了。
從這個事情本身來看,於丹在講臺上並沒有十分大不了的過錯,可是她卻不知如何解釋,也無法及時做出讓自己下得來臺的反應。小美覺得一方面,這說明當時她自己不是很有底氣;另一方面,也確實是事發突然。
二、易中天被學生當面質疑「不務正業」,用一番話讓對方閉嘴
人紅是非多,易中天被質疑其實也不是一天兩天了。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在一期電視節目中,有位浙大的大四男生當眾指出了他的「3重罪」:首先,說他本是當老師的,卻天天跑來上節目,這不合適;其次,他指出易中天是學文科的,結果卻跑來講歷史,這是不務正業。再次,說他的書《易中天中華史》,取名有問題,不應該把自己的名字放在「中華史」前面,這是在刷存在感,是內心空虛的體現。
當時的情況也是挺尷尬,從易中天的表情來看,應該也是沒想到有學會如此直接和犀利。不過不一會兒,就反應過來了,他就針對學生提到的問題,做出了回應:
首先,他明確了自己是退休後才頻頻上節目的,而當年上《百家講壇》也是在業餘時間,並沒有耽誤學校的上課任務。
其次,他用學識告訴了對方,什麼叫「不務正業」。「不務正業」顯然是個貶義詞,他指的是一個不幹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去做其它事情。但這位學生指出自己是學中文的,結果卻來講歷史,這並不是「不務正業」,而是「不務專業」,這是不同的概念。並且易中天還用主持人撒貝寧為例,撒貝寧在北大學的是經濟法學,但是最後卻成了主持人,這並不是不務正業。
把這名學生的前兩點指責都解釋清楚了後,易中天就證明了對方的觀點在邏輯上就是有問題的。既然邏輯都錯了,也就完美地避免了為何書名叫《易中天中華史》的問題。他說完這番話後,那位浙大學生也就閉嘴了。從易中天這次面對學生的質疑來看,確實是很有情商的,很聰明的。
同樣是被質疑,之所以兩位的反應完全不一樣,原因或許挺簡單。於丹當時面對的是一群北大學生,所以顯然就慌了。而且在此之前,就有不少關於她的非正面信息了,比如耍大牌之類的,她對於當時學生們對她的反感其實是無法辯駁的。而易中天則顯然有底氣多了,因為他沒有與於丹類似的這些不正面的信息,而且退休後上節目也堂堂正正,再加上他有從邏輯上反駁對方的能力,這就是他的底氣。對於這兩件事,大家怎麼看?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