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曾被學生質疑:於丹只能黯然離場,易中天卻用一番話讓對方閉嘴

2020-12-16 騰訊網

一個人有沒有底氣,從他被質疑時的反應就看得出來。這一點,相信大家都是深有體會的。而讓小美對此體會最深的,則是易中天和於丹面對學生質疑後的不同反應。

易中天和於丹,都曾是《百家講壇》中的流量擔當。於丹當時主講《論語》,而易中天當時主要講的是《三國》,因為講課的內容不太一樣,關於二人到底誰更有學識這個問題,其實當真是不好評價的。不過從兩人面對質疑時的反應來看,確實能看出一些東西來。

一、於丹被北大學子質疑後黯然離場

先說於丹。在我們外人看來,於丹人生最囧的一件事,應該就是當年被北大學生趕下講臺的事了。其實事情的起因說起來很簡單,就當時來看於丹犯的也不是什麼大錯。

當時北大請了一些德高望重的老戲曲家,深受當時臺下學子們的喜愛,這些老藝術家們謝幕後,學子們一直在鼓掌,遲遲不願意離去,希望他們能再登臺。

可這個時候,於丹上去了,從視頻來看,這其實是節目中的一個環節,安排了於丹致結束詞。當時的老戲曲家們都是古風服飾,衣著純樸,而偏偏於丹穿著時髦,而且她一上臺就表示:「我代表學生們......」。於是就有學生看不下去了,有人表示:「你代表不了我們」。從於丹的表情來看,她確實慌了,不知所措的她在臺上十分尷尬。此時又有學生喊著讓她下去,於是在慌亂中她便黯然離場了。

從這個事情本身來看,於丹在講臺上並沒有十分大不了的過錯,可是她卻不知如何解釋,也無法及時做出讓自己下得來臺的反應。小美覺得一方面,這說明當時她自己不是很有底氣;另一方面,也確實是事發突然。

二、易中天被學生當面質疑「不務正業」,用一番話讓對方閉嘴

人紅是非多,易中天被質疑其實也不是一天兩天了。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在一期電視節目中,有位浙大的大四男生當眾指出了他的「3重罪」:首先,說他本是當老師的,卻天天跑來上節目,這不合適;其次,他指出易中天是學文科的,結果卻跑來講歷史,這是不務正業。再次,說他的書《易中天中華史》,取名有問題,不應該把自己的名字放在「中華史」前面,這是在刷存在感,是內心空虛的體現。

當時的情況也是挺尷尬,從易中天的表情來看,應該也是沒想到有學會如此直接和犀利。不過不一會兒,就反應過來了,他就針對學生提到的問題,做出了回應:

首先,他明確了自己是退休後才頻頻上節目的,而當年上《百家講壇》也是在業餘時間,並沒有耽誤學校的上課任務。

其次,他用學識告訴了對方,什麼叫「不務正業」。「不務正業」顯然是個貶義詞,他指的是一個不幹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去做其它事情。但這位學生指出自己是學中文的,結果卻來講歷史,這並不是「不務正業」,而是「不務專業」,這是不同的概念。並且易中天還用主持人撒貝寧為例,撒貝寧在北大學的是經濟法學,但是最後卻成了主持人,這並不是不務正業。

把這名學生的前兩點指責都解釋清楚了後,易中天就證明了對方的觀點在邏輯上就是有問題的。既然邏輯都錯了,也就完美地避免了為何書名叫《易中天中華史》的問題。他說完這番話後,那位浙大學生也就閉嘴了。從易中天這次面對學生的質疑來看,確實是很有情商的,很聰明的。

同樣是被質疑,之所以兩位的反應完全不一樣,原因或許挺簡單。於丹當時面對的是一群北大學生,所以顯然就慌了。而且在此之前,就有不少關於她的非正面信息了,比如耍大牌之類的,她對於當時學生們對她的反感其實是無法辯駁的。而易中天則顯然有底氣多了,因為他沒有與於丹類似的這些不正面的信息,而且退休後上節目也堂堂正正,再加上他有從邏輯上反駁對方的能力,這就是他的底氣。對於這兩件事,大家怎麼看?歡迎討論。

相關焦點

  • 易中天:於丹是一位被市場經濟耽誤的文化人!
    文 | 王呈祥「於丹是一位被市場經濟耽誤的文化人。」易中天的評價一針見血!事實上,於丹講的《論語》和《老子》,起初的社會反應還是不錯的,而且是大受歡迎的。2006年央視「於丹《論語》心得」結束之後,《於丹<論語>心得》書籍出版。
  • 易中天被高材生稱作「不務正業」,他僅用一句話就讓學生啞口無言
    有一次易中天參加央視的《開講啦》,就被一個某雙一流大學的高材生給刁難了,由於易中天在大學時期教授的是古代文學,但是上央視講的是歷史,所以這位學生就問易中天:沒有講沒專業之內的東西,而是講歷史,是不是有些不務正業?是不是刷存在感?
  • 於丹之後,又一國學大師「跌落神壇」,網友質疑:這也算是大師?!
    於丹之後,又一國學大師「跌落神壇」,網友質疑:這也算是大師?! 「黃金無足色,白璧有微瑕。」 這句詩後來被總結成兩個成語:金無足赤,白璧微瑕。 它們指的都是——些微的缺陷並不應該影響對一個人的評價。
  • 於丹之後,又一國學大師「跌落神壇」,網友質疑:這也算是大師?
    於是,我們就見到了從《百家講壇》裡走出來的各位教授:王立群、易中天、於丹等。除了他們,其實還有一位,被稱為「《百家講壇》最年輕的主講人」——蒙曼教授。「有關武則天這個女人,有許許多多的謎團,需要我們來一一揭開。」
  • 易中天頻繁上節目,被一大學生懟:不務正業,易犀利回應令人稱讚
    在新疆風雨的十年裡,易中天早已紮根於群眾中,雖然最終沒有寫成中國版的《勇敢》,但見過莽莽天地的易中天早已學會了勇敢,即使身處寒冷之中,他也勇敢地面對。易中天對他在新疆的生活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在那個曾經被詩意描述過的地方,我明白了生活不是詩。」在那個不可以隨便「跳槽」的年代,他從農場到工廠,幾乎是用「逃」才離開的。
  • 浙江大學學生調侃易中天:不務正業、刷存在感,但自己卻掉進了坑
    易中天也算是我國小有名氣的教授,看過中央電視臺播放的《百家講壇》都應該對這個很熟悉。還記得當年的《易中天品三國》系列節目嗎?那真是火遍祖國的大江南北,出的書籍更是成為各大書店的鎮店之寶。然而他卻在這檔《開講了》節目中被一名來自浙江大學的學生調侃。
  • 出名後耍大牌,發表可笑言論,遭學生抗議,於丹是怎樣自毀前程的
    出名後耍大牌,發表可笑言論,遭學生抗議,於丹是怎樣自毀前程的於丹,在《百家講壇》中,憑藉自己獨特的思想和見解,紅火一時。但是,當一個人到達了巔峰的時候,隨之而來的就是一路下滑。於丹的人生就是這樣,她曾是當代知名的文化學者,卻在北京大學的一場活動中被北大的學子紅轟下臺,甚至遭受到了九位博士的聯名反對。
  • 歷史學界如何看待易中天?
    要不要買《易中天中華史》這套書,如果是給孩子看著玩,培養點歷史興趣,開闊點眼界和知識,或者是休閒娛樂順便了解點歷史故事那沒問題,完全可以買,但如果是本著歷史學書籍去的,那趕緊打住。我也翻過這本書,基本上是歷史故事的堆砌,是典型的學生歷史知識課外書,但寫的比較生動活潑,對於孩子來說可讀性比較強,但對於想深入了解點歷史的大人就沒必要了。
  • 孔子曾用來數落學生的話,罵人不帶髒字,現在人用來嘲笑對方
    孔子曾用來數落學生的話,罵人不帶髒字,現在人用來嘲笑對方文|小劉人文說「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日,問其故」,這些關於孔子的名句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孔子的儒家思想與釋迦牟尼創建的佛教僅僅差十幾年,他們共同影響了後世幾千年。
  • 易中天 不差錢,只為爽一把|中華|一個|通史_網易財經
    流寇不怕窮追猛打易中天將用五到八年的時間,陸續完成出版三十六卷《易中天中華史》。消息剛一傳出,安徽某出版社的總編丁懷超就在微博上公開質疑:「直覺告訴我,易中天教授 精神發生了問題,或者是我自己的精神發生了問題。這樣的『大歷史』書,也許能夠博得一時叫好,卻無法自立於史書叢林之中。易老師著作已經等身,引人收藏細 讀者有幾種?
  • 從於丹到蒙曼,國學大師淪為「文化小丑」,沽名釣譽註定不會長久
    沽名釣譽,跌落神壇在人潮湧動的欲望都市,名聲就像一隻追逐自己尾巴的動物,當它捉住它時,它卻不知道還能繼續幹什麼,只能繼續追逐它。當隨著出名而隨之而來的令人興奮的讚譽,迫使這群名人參與到他自己的毀滅當中。於丹是,蒙曼亦是。於丹,曾經在《百家講壇》中紅極一時,風光大顯。
  • 馬未都:易中天問我最害怕什麼,我說了2個字,他陷入沉思!
    易中天與馬未都都曾是《百家講壇》的主講人,而他的《品三國》對很多人都影響深遠,讓我們擺脫了對那些傳統形象平庸的認識,從而看到一個個不同於傳統的人物,跟馬未都這種「野路子」不同,易中天在當年「上山下鄉」時跑到新疆當知青,後來恢復高考後考入了武漢大學,是貨真價實的知識分子。
  • 國學大師於丹和蒙曼:淪為文化小丑,是我們太過嚴厲了嗎?
    就這樣於丹憑藉著自己對於國學的知識在節目中走紅了,慢慢地走進了廣大喜愛國學得觀眾的眼中,深受大家喜愛,而人們也給了她一個「國學大師」的稱號。慢慢地許多人都以她的理解方式理解著國學,愛上國學,也就產生了一種「於丹現象」。
  • 懟人大王易中天不止會喊 「武漢鉚起!」
    那時候流行給粉絲起名,易中天的飯圈都以「意粉」、「乙醚」自稱。而他卻自稱是「學術界的土匪」,一股子野蠻生長、撕破禁忌、勇戰八方的勁兒使他名揚天下,這一切都是有原因的。大學生咄咄逼人,以刷存在感為刻板印象,說易中天是不是因為下鄉時放牛空虛導致的。易老師一點沒慣著這熊孩子,一個逆煉邏輯,反向推導,一頓嘴炮給對方辨的啞口無言。從可笑的邏輯起點發出的論點,從開始就是站不住腳的。
  • 易中天,一個被「烏合之眾」羞辱的悲情才子:「我從沒恨過武大」
    上過大學的人都知道,大學生逃課、曠課簡直是司空見慣,除非像高等數學、線性代數這樣的課程,或者那種查考勤很嚴格的老師,其他的課要想學生來齊幾乎是不可能的。對於那種枯燥的課,基本上諾大的教室裡都看不到幾個人。有人說,這是現在的大學生,早期的武大也這樣嗎?是的,也差不多。
  • 被質疑抹黑祖先?易中天:中華文明只有3700年,一人這樣回復
    仿佛從我們記事起,我們都知道,中華文化有上下五千年之久,對於這個仿佛就是一個我們認知中默認的,也沒有多少人會去深究這結論從何而來。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文化是唯一一個存留至今的文明,這對於中國乃至世界來說都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 中學生都知道的名人,於丹7次寫錯他的名字,知名教授卻表示理解
    這些年的文化圈,再沒有比於丹更受質疑的文化名人了。從被萬人追捧,到現在很少出現在大家的視線中,很多人不明白,到底是什麼讓她一下子「涼」了?以上這種種原因,看上去都說得過去,但卻都無法讓人信服。畢竟有些事我們是道聽途說,而以長相和衣著來評論一個文化名人,也確實不太明智。正常來說,一個在文化領域真正牛的人,是不太可能因這些事就「涼」的。所以,我們該認真討論的,其實是於丹的水平到底如何?這才是決定她能走多遠的根本原因。仔細品讀於丹的書籍和演講內容,網友們發現了不少常識性錯誤。
  • 真實的易中天:清貧困苦,抑鬱不得志!
    雖然說搶前排一直都不是什麼容易的事情(部分被視為「水課」的除外),但沒有座位的時候真的是很少。然而當時要想能坐在座位上聽易中天講一節課,至少要提前半小時到,要搶到前排更是困難重重。能容納三百人的教室,座無虛席,連過道上都是搬著小板凳來聽課的人。作家野夫來武漢插班的時候,向學長詢問在武大裡都有什麼要注意的事情。
  • 解讀大師於丹在這裡也栽了跟頭
    ——《論語》當今社會注重科學的方面過多,但教育上依舊在教導一代又一代的學生學習孔孟之道。世界各地也因為文化的傳播,都建立了規模不同的孔子學校,而這件事從一定意義上有著文化認同的效應。可孔子有一句話卻不被眾人買帳:「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這句話究竟在說女子和小人不好,還是另有它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