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村民修建祠堂,發現了古老的家譜,全村都是李淵的後裔

2020-12-14 靜待空間

中國歷史悠久,從最初的母系氏族社會到後來秦始皇建立了封建大一統國家,其中成為永恆紐帶的就是親情,我們在學習語言的時候就開始背誦百家姓,也記錄了過去一個又一個家族的興衰。

姓氏,是一個家族血脈的紐帶,是一代人生命的傳承,那麼,從古至今,我們的家族一直在追根溯源,最顯赫的時期又是什麼時候,這可能是每個人都想知道的。

在江西省上饒縣有這樣一個村莊,裡面的人幾輩子都是農民,卻在一次祭祀中意外發現了自己的祖先,而更令人震驚的是,這個普通小村莊的村民竟然是唐高祖李淵的後人。

那麼,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堂堂皇族後裔,怎麼會沉淪在一個小小的村落裡,即使沒有找到族譜也未必知道自己祖先的身份?

在江西省上饒縣茶亭鎮下裴村,有一個名叫詹家院村的村子,這個村子的村民都姓李,由於從古至今沿襲下來的舊習慣,很多有親戚關係的人都住在一起,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像李家村這樣以姓氏為紐帶的村落。

江西省上饒縣李家村也是如此。他們村裡還有一座祠堂,平時家家戶戶有什麼紅白喜事,逢年過節都會在這裡舉行祭祀儀式,告慰祖先。

但隨著時代的變遷,村裡的年輕人開始離開村子,村裡只剩下一些老人和孩子,無力支撐祠堂的休息和修繕,所以祠堂開始變得破敗,但後來隨著傳統文化的復甦和很多老一輩的支持,我們決定對祠堂進行修繕。

就在村裡人決定整修祠堂的時候,他們意外地發現了一份家譜,正是通過這份家譜,讓他們知道了一個驚人的消息,原來他們就是唐高祖李淵的後人。

整個家族從一個朝代遷移到另一個朝代。

發現家譜的過程是這樣的,村民在清理祠堂時,偶然發現祠堂閣樓裡有一個破舊的木箱,上面掛著一把鎖,看上去鏽跡斑斑,很久沒有人打開箱子了,於是大家一商量,還是決定合力打開箱子。這一打開才發現,裡面竟然是《李家村族譜》,詳細記載了李家村的祖先及其畫像。

翻開族譜的第一頁,唐代皇帝李淵的畫像映入眼帘,原來,李家村的始祖是李淵的幼子滕王李元嬰。

那麼,一個王爺為什麼會來到江西,他的後代又為什麼會在上饒縣定居下來呢?所有這些謎題都在這本族譜中揭示出來。

原來,唐朝末年,社會動蕩,戰亂頻繁,李家江山已經搖搖欲墜,當時,不僅普通百姓深受其害,就連滕王李元嬰的後代也深受影響,迫不得已,他們只能離開自己的封地,舉家遷往更加安寧的南方。

他們一路逃亡,躲避戰亂,幾經輾轉,終於來到了江西上饒的地方,也終於在這裡定居下來,然後在這裡繁衍生息,生兒育女。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皇族的後代會淪落為一個農民,如同戰爭年代,即使有剩餘的錢財,恐怕也都在逃亡的路上失去了。

家譜裡詳細記載著從此之後李家村的每一位祖先,他們在這裡紮根,開始了另一種生活,就這樣,生生不息,直到今天,如果不是祠堂的修繕,也許這本古老的家譜將被埋在暗處,無人知曉。

不過,雖然這份家譜已經破舊不堪,甚至連上面的字跡都已經發黃,很多冊頁都有不同程度的磨損,但據歷史學家考證,這份家譜應該是清朝嘉慶年間所寫,距今約有200年的歷史,堪稱一份珍貴的文物,其歷史價值極高,

但對於上饒縣李家村的村民來說,價值並不是他們最關心的,他們更關心的是自己的祖先曾經那麼強大,甚至最鼎盛的唐朝曾經是他們的天下,想到這裡,他們不禁湧出一種自豪感。

由於這份家譜的珍貴价值,村民們決定將這份家譜作為歷史研究捐獻給國家,他們將其作為家譜重印流傳後世,畢竟過去的輝煌已經過去。

不管祖先創造了多少,對他們來說,這只是一段歷史,他們只是希望後代能以祖先為榜樣,艱苦奮鬥,自強不息,創造屬於自己的生活。

也許像李家村這樣的村莊還有很多,他們的祖先可能更有名,更震撼,但歷史的輝煌畢竟不能延續到千年,無論是家譜還是姓氏,他們告訴我們的,只是前人做過的,我們的後人還可以。

滄海桑田,世事變遷,轉眼之間,枯骨之美,時間是讓人猝不及防的東西,它不停地向前,再偉大的人,再輝煌的過去,也只能淹沒在時間的大潮中,中國未來的五千年,只有少數姓氏,如果不去追根溯源,我們每一個祖先都應該有輝煌的時候。

然而,過去再輝煌,也是先輩的輝煌,我們的輝煌還在當下。

從少年到老年,從牙牙學語到滿頭白髮,從門前的小院到高樓的房間,我們一路走來,自始至終伴隨著我們的姓氏,世界上每個國家,文化不同,習慣不同。

但每個國家的人,都有自己專屬的姓氏,因為姓氏這個東西,它來自遠古,給我們打上烙印,無論我們離開父母多久,姓氏永遠將我們和父母緊緊聯繫在一起,這是屬於我們的故鄉。

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馮陳楚魏,蔣沈韓楊。你還記得幾個姓?你知道你的姓氏有什麼樣的傳說,你的祖先有什麼樣的功過嗎?如果你無事可做,不妨回到源頭,也去尋找你在時間深處最古老的聯繫。

相關焦點

  • 江西德安縣豐林鎮五指山下,有座鮮為人知的彭城祠堂
    彭城祠堂位於德安縣豐林鎮紫荊行政村3組。在村莊的後面有一座小山,山上綠樹成蔭,因山形似五指,當地人也稱此山為五指山。村莊的前面有一條河流叫樟樹潭,樟樹潭位於博陽河上遊,博陽河是德安縣的母親河。在樟樹潭的不遠處有一座小寺廟,名叫株檀香,因長有古老的株樹、檀樹而得名。
  • 郭子儀後裔清墓群揭開「湖廣填川」之謎
    >從「郭氏家譜」中可以看出,郭子儀長房郭曜後裔一脈由山西太原到陝西華縣,有陝西華縣到江西、湖北、四川,相當於在中國版圖的中心位置繞了一個大圓圈,這為中華民族大遷移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史料。郭乾元老夫人墓碑,兒子郭永祥郭永祥後裔遷卓筒井郭家老院墓碑是立於嘉慶20年,而郭氏家譜修訂於民國七年,墓碑是揭示湖廣填川的重要史料。據家譜記載,郭子儀第四代孫郭端夫在唐莊宗時,任鴻蘆卿,謫守江西右廬陵。
  • 薦讀丨中國民間家譜與祠堂文化:參天之樹必有其根
    轉自丨今日頭條· 中華家譜樹摘要:「參天之樹,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宗祠仿佛家族的聖殿,記錄著家族的榮耀與傳統。那些做人的道理、持家的傳統,那些崇尚「忠孝節義」的家風家訓,在全國各地的古祠堂裡,以一種古老的方式流傳下來,如同中華民族的血脈,生生不息。
  • 廣州的場景是祠堂,雖然陳家祠是豪華的,但這個是古老
    在廣州中,最漂亮的祠堂是陳家祠,最古老的祠堂是什麼?他在番禺,比陳家祠早他被稱為「善世堂」,也是一個陳氏宗祠。我休息一下,去了番禺石樓鎮,噹噹地老人談起善世大廳時,他們有點榮耀:「陳家祠和它比起來,只能算個年輕的後輩啦」,事實上建於清朝光緒年間的陳家祠只有100多年的歷史。
  • 為什麼南方地區熱衷於修建祠堂?
    永新縣龍田鄉一祠堂遊走在南方地區的農村,你會發現凡是在住戶集中的地方都會建有很多特別的建築,這些建築都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都建得恢宏壯觀,看起來比私人別墅還氣派當地祠堂在當地,祠堂是由同村同姓同一個祖宗的後代共同出資修建的,而個人出資多少則是按每家有多人男丁來計算。
  • 獅山竟藏了個「珠三角最大孔子後裔村」,八成村民都是孔子後代!
    在獅山,就藏了個 珠三角最大的孔子後裔自然村 近八成的村民都是孔子後裔 它就是獅山鎮石碣社區!史料記載,石碣社區已有800多年的歷史,從古至今,村民中都流傳著孔子第55代孫來此落戶開村的故事。
  • 梅港蛟龍洪家人原來是宋朝重臣洪皓的後裔!
    與此印證的是,記者在洪氏家譜中看到這樣的記錄:廣東花縣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為洪皓第二十八代世孫。  不過洪皓的後裔大部分還是分布在江西境內,尤其在餘干境內最集中。據洪皓的三十九代世孫洪火古翻出的洪氏家譜記載,洪皓的後裔目前在江西境內主要分布在樂平的洪巖村、東鄉的白沙村、餘干梅港的蛟龍村、餘干五雷鄉的上洪與下洪村、餘干的洪家嘴村。
  • 中國倪氏家譜看過來--之江西篇
    《西岸倪氏宗譜》——江西萬年齊埠鄉西岸村倪氏,2001年續修,為若水弟若山後裔,自山東遷江西,輩行:祖、宗、澤、厚、芳、傳、萬、年、英、才、繼、美、世、贊、其、先、。《倪氏宗譜》——江西餘江倪氏,有20000餘人,祖籍江蘇常州,始祖為寬公26世孫倪亞。倪亞為康民公之孫,故屬康民公派。《倪氏宗譜》——江西南豐倪氏。
  • 現在各地在修建祠堂,這是被允許的嗎?祠堂的意義是什麼
    祠堂存在的意義祠堂,在國內南方多數村落都有,祠堂在當地所象徵的意義,不是單是一座不起眼的建築那麼簡單。那是一個村落,他們先人的靈位擺放所在,是祭祀祖先的場所。不過現今都啥年代了,法制早已深入了各村民的心中,對於祠堂的意義,他們更多的是選擇精華去傳播。比如,每個祠堂牆壁上或者族譜上,都會記上自己先人留下的家風、家訓,這些家訓的內容,全都是正能量的。後人要是能都去遵守這些家風、家訓,也就不會出現,那些不孝順的現象了。遵循著先人告誡的村民,都懂得尊敬老人、愛護自己的妻兒。
  • 廣州一景是祠堂,陳家祠雖最豪華,但這一座才最古老
    在廣州,最美的祠堂非陳家祠莫屬,那最古老的祠堂是哪一個呢?它在番禺,比陳家祠還早300年,它叫「善世堂」,也是一座陳氏宗祠。抽了個空,去番禺石樓鎮走走,當地的老人說起善世堂,都有幾分榮耀的:「陳家祠和它比起來,只能算個年輕的後輩啦」,確實,建於清光緒年間的陳家祠才100多年歷史。
  • 邢臺山村現成吉思汗後裔?村民稱祖上系元末王室
    ■村民展示上世紀五十年代的申氏家譜。  據村支書申日朝介紹,申氏祠堂旁邊有一塊明朝萬曆三十五年豎立的石碑,上面記載著申氏先人於明朝萬曆八年,秉二世祖申希顏遺志在村東修建「希公橋」。如今橋身整體完整,只是青石欄杆已經被毀。
  • 哪些地方是姚氏家譜、祠堂、宗族空白省?——姚氏家譜、祠堂、宗族空白省名單
    要回答標題的問題,首先應當提及三本書作為標準:⑴、上海圖書館編,王鶴鳴主編,《中國家譜總目》,全1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截止下限2003年),12,300千字,ISBN 978-7-5325-5073-9/K.1151——簡稱《總目》堯曰:《總目》收錄了中國各省各縣姚氏存世的姚氏家譜229+6=235
  • 家譜的真實性到底有多少?
    甲骨文是刻在甲骨上的文字,而庶民所處的社會經濟地位,決定了他們在甲骨文化時期沒有條件刻制家譜,只有帝王貴族之家才有條件刻制家譜。現存最古老的殷商甲骨文家譜、青銅鼎銘文家譜和漢代石碑家譜都證明了這一點。在傳世的甲骨文中,卻保留有目前世界上最古老、最原始的實物家譜。
  • 祠堂文化縱橫談
    國家層面倡導的祭祖文化,促動了地方譜牒、史志和祠堂文化興盛,逐步形成風氣。次序上,這個風氣從對外開放的前沿廣東、福建、浙江開始,然後向江西、安徽、兩湖等地蔓延。很多地方是政府修志,民間修譜。接著是個別或局部的修建祠堂。此時,極左思想的束縛被突破。對於率先進行的宗族修譜活動,從社會政治層面的不予認可,到後來的不予幹預並默認以至鼓勵,經歷了一個從反對到逐步接受的過程。祠堂的修建也是這樣。
  • 筠連餘氏居然是成吉思汗後裔?鐵改餘姓 成吉思汗後裔的傳奇!
    狄是春秋時期分布在河西、太行山一代的古老民族。春秋期間,他們曾分批向東遷徙,活動於齊、魯、晉、衛等國之間。其中,赤狄活動在山西長治一代,和晉人雜居。赤狄部中有餘氏族,是赤狄隗姓之後,這一支的餘姓距今已有3000年歷史。四是源自改姓。四川一些餘姓人認為,他們是餘姓的一個特殊分支,他們的先祖是成吉思汗的後裔鐵木健,因避禍改姓餘。
  • 深山裡的他們是匈奴後裔,不信你看看他們的長相
    南溪古寨雖屬皖南,大部分建築與皖南徽派建築有些類似,但始建於元末的酷似碉堡的碉屋,為該村莊獨有。牆壁上有眾多的洞孔,據說主要為瞭望和射箭之用。此外,古寨村民的髮髻較後,據稱這與他們食用動物的生活習慣有關。同時祠堂99根梁柱上雕刻著雲狀花紋,還有騎馬打仗、騎射、羊、鳳同圖等遊牧民族的內容。這是當地人確信自己是匈奴後裔的重要佐證。圖為村子裡金氏祠堂保持著徽派建築風格,但卻不完全相同。
  • 富而思源,尊祖敬宗 - 關於重建企公祠堂的倡議書
    企公祠堂重建倡議書尊敬的企公後裔宗親:    木有本,水有源,尋根問祖人之常情。許坊企公祠堂建於1982年,距今已34年,期間幾經修繕,但仍簡陋和破舊,牆殘壁破,遇到風雨,遍地瓦礫,處處漏水。當今逢盛世,富而思源,思祖敬宗。今年春節期間,經熱心族親提議並得到族人響應,成立許坊村青年小組(先鋒小組),而今將正式成立靈春許坊企公祠堂重建籌備處,決定在靈春許坊村原地公共地塊重新修建許氏企公祠堂。
  • 閩南最古樸的村落,用海蠣殼修建的房屋,村民是阿拉伯人後裔?
    閩南是一個很神奇的地方,也是一個很美的地方,不管是小時候聽過的閩南歌謠,到現在聽來都還是很好聽。在閩南其實還有很多美的地方,可以現在的我們還不知道,閩南文化也是值得我們去了解和學習的。走在一個很狹窄的小巷子中,巷子的兩邊都不同,一面是很現代用紅磚修建的房屋,而另一面確實特別的古老,是當地一種獨特的房屋,滿牆都是密集的海蠣殼。海蠣殼建造的房屋在當地被稱作蚵殼厝,是閩南泉州地區一種傳統特色的建築。厝,在閩南語中是房屋的意思。這些由蚵殼建造而成的房子,打通了人與自然的隔閡。
  • 蒙古後裔拜姓及大荔拜家村的由來!
    八世祖篤麟明初由平江隱居現村莊,歷經明朝276年,清朝267年,民國3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56年,共計637年,以個人之拙見,六百餘年的流傳,遠年延時移代,家族分化絕非幾家可以容納,而枝枝節節都能說得清楚也絕非一件易事,譬如渭南孝義周圍就有從村中遷出的一些拜姓人家,陝南商洛地區山陽縣有一個叫「中村」的大部分村民屬我拜姓家族,寧夏涇源縣有一批拜姓人家是清同治年間遷徙去
  • 陶淵明後裔在白銀 陶生榮
    從這個意義上講,研究和發現本支陶淵明後裔遷徙和衍播歷史,對當地旅遊文化的拓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陶淵明,又名元亮、潛,號五柳先生,追封靖節公。生、死都在江西江州德化縣(又名柴桑,今九江市周邊),與翟氏合葬面陽山,立有墓碑。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彭澤令。解印歸柴桑後遷居星子上京,因家中火災又遷居南村慄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