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史三:從《詩經》談西周的農業社會,一個理想與現實相互交織的社會

2021-02-19 腦洞趣味歷史

在古代,我們華夏文明屬於農耕文明,歷朝歷代都把農業看作頭等大事,可以說五千年中華文化都是建立在以自給自足為基礎的自然經濟形態上。

「農業是國之根本」,管子曾經就說過: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可見,春秋戰國時期的古人就意識到了農業的重要性,畢竟人只有先把肚子填飽了,才有多餘的力氣去考慮其它事情。

在我們的人生目標中,「生存」,應該是排在第一位的,找工作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只談理想不談柴米油鹽(待遇)的老闆都是耍流氓。

提到吃飯這件事,古人是從來都不缺乏想像力的。最初的時候,我們的先祖依靠打獵、採集果實為生,這種單一的食物獲取方式效率不高、也很不穩定,這就導致那時候食物十分匱乏,人吃生食又容易感染各種病菌,很長一段時間內,人類文明的進程演變很緩慢。

一、西周與農業的密切關係:周部落的祖先是靠農業起家;

在神話之中,改變我們先祖生活模式的大功臣普遍集中在三皇五帝時期,那是人類的創造力大爆發的時代。如燧人氏教導世人鑽木取火,讓我們可以擺脫生食,吃上更健康的熟食;黃帝教人種植五穀,使得我們祖先從遊獵、採集為生過渡到了可以依靠耕種獲取更穩定的食物的階段;夙沙氏煮海為鹽,豐富了食物的口感……

周朝的祖先也是在這個階段登上的歷史舞臺,正是靠著他留下的基業,才有了後面周部落的崛起。

周部落的先祖叫做「后稷」,他是神話中的農神、耕神、穀神,也是堯舜時期的農師,專門負責教導百姓耕種的知識,百姓們十分愛戴他。注釋需在30個字符之內

《詩經·大雅·生民》歌頌他:

厥初生民,時維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無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載震載夙。載生載育,時維后稷。

……

誕后稷之穡,有相之道。茀厥豐草,種之黃茂。實方實苞,實種實褎。實發實秀,實堅實好。實穎實慄,即有邰家室。

……

昂盛於豆,於豆於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胡臭亶時。后稷肇祀,庶無罪悔,以迄於今。

詩經中描述他從小歷經磨難,曾三度被拋棄,幸得上天垂憐,他很好的生存了下來,周族認為這是上天安排萬物來保護他,牛羊來哺育他,鳥獸來給他取暖。

古人云;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上天將要交給你一件重要的任務,他就先要各種考驗一下你,看你能不能擔起這個重任。

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后稷總結出了很多自然規律,他知道什麼樣的土壤能夠種植什麼類型的作物,按照他的經驗去做,往往糧食就能增產,百姓們歌頌道:「長出來的新苗又綠又高,經過后稷的精心栽培,田裡的禾苗越長越高,到了收穫的時節,沉甸甸的稻穗掛滿了禾苗,穀粒顆顆飽滿,這真是養家餬口的好東西呀!

幸得上天關懷,賜得良種,秬子秠子都有,紅米白米也都全。秬子秠子遍地生長著,勞動人民在田間山上收割堆垛忙得很,但是臉上都露出滿足的笑容。紅米白米遍地生長,他們扛著背著往糧倉運去,快堆滿了糧倉,等忙完了這田間地頭的活兒,便要去祭祀祖先。」

帝堯聽說后稷的本領後,便任命他負責教導百姓農事相關的知識,百姓們受了他的恩惠,明白了怎麼種植農作物後,糧食的產量提了上去,挨餓的現象也消失了。

所以,帝舜誇讚他:「后稷啊,百姓們能夠不再忍飢挨餓,全靠你教會他們播種各種穀物。」

后稷的成功,給自己的後人樹立了成功的典範,他的子孫公劉憑藉著他留下的經驗,在戎狄的地盤上,硬是打拼出一份基業,這就是周朝的前身——周部落。

二、詩經裡西周的農業社會堪比「理想國」:君主重視農業發展,會帶著妻兒給勞作的農戶送飯;

以農業起家的周朝,對於農事和農民的生活非常看重,《詩經·小雅·甫田》記載:「曾孫來止,以其婦子,饁彼南畝,田畯至喜。攘其左右,嘗其旨否。禾易長畝,終善且有,曾孫不怒,農夫克敏。」

按照東漢儒學家鄭玄的解釋來說,這段話描述了周成王姬誦帶著妻兒子女到田地間,探望正在忙碌的農民一事:

周成王和妻、兒們帶著精美的食物,來到田野間,讓管農業的官吏們將美食分享給農戶們食用,望著長勢喜人的莊稼,周成王很高興這又是五穀豐登的好年景啊!

西周的農業社會,是由井田制、村社、宗族、國家養老制度編織而成的理想狀態下的「大同社會」,這周詩為我們描繪了當時農業社會的冰山一角。

按照這首詩的說法,西周時期的農夫在耕作的時候,是有專門的農業官員在一旁監管的,由此可知,在以公有制為前提的情況下,農夫們還承擔著為周天子耕作的義務。

三、西周的農耕模式和農耕技術;

錢穆曾說過:「中國本無社會一名稱,家國天下皆即一社會。一家之中,必有親有尊。推之一族,仍必有親有尊。」

西周重視血緣關係,周天子強調以血緣為紐帶,分權治理天下,農民是組成西周社會的根基,他們以宗族為核心聚集生活,在這個大家族裡,年長又德高望重的人往往能憑藉其人脈關係成為掌握村落裡話語權的人。

古時候的村落往往選擇在靠近水源的平原地區,在沒有自來水的時代,這種定居策略,可以確保能穩定獲得生活、農業用水。

西周的農民沿「河流」開墾田地,他們以九百畝為一井,將田地劃分得方方正正,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根據地勢和水流方向開鑿溝渠,保證作物能受到河水的灌溉。

這九百畝田地,一般由八戶農民共同種植,其中八百畝是均分給農民的「份田」,中間那塊是給周天子種的公田,份田種出來的作物是供農民一家人食用,而公田則是要繳納給周天子的賦稅。

井田制度下,宗族作為王權的代行者,族中長老會按照法律以一夫一婦的標準作為分配對象,給年滿二十的男子分田、分房。男子到六十歲的時候,就到了退休的年紀,到時候族裡會收回田地,由男子的兒子承擔為他養老的義務。如果子女贍養父母時,家中人口大於5人還可以額外領取二十五畝的田地,以作贍養老人的獎勵。若是男子年滿六十、女子年滿五十歲,沒有子嗣的話,就由宗族贍養,「官衣食之」。

為了保持土壤肥力,西周的田是有休耕期這種說法的,有的是休耕一年,有的是休耕三年,在此之間,村社會重新給農民分配田地。

不過由於分封制的特殊性,周天子實際管轄的地盤只有都城附近千裡的王畿之地,在西周時期,也就是鎬京附近的關中盆地、陝北高原南部、隴東高原和隴中高原這片區域。

那個時候的生產力十分低下,農民使用的農具,還多是石質的斧、鑄、鏟、鋤、鐮、刀 ,更有甚者還是使用的木質農具。

在當時流行一種叫做耒耜的梨土工具,這種工具是由木製曲柄和扁狀尖頭的耜組成,它能夠像鏟子一樣把土給挖起來,但由於材質多為木、骨、石製成,只能在土質比較鬆軟的地方耕種,像山地、丘陵等地形複雜、土壤比較堅硬的區域就不適合。

受冶鐵技術的影響,在西周時期金屬十分珍貴,農具頂多在鋒刃處包上一點金屬。

西周還沒有牛耕和梨耕,純靠人力耕地,這種耕地方式效率低下,一個人耕十畝田所耗費的時間跟牛耕百畝耗費的時間差不多。

舉個例子,當時有兩種耕作方式比較流行,一種是一個人一塊土一塊土的耕,耕地的人挖一塊土就要後退一步,另一種耕作方式是兩個人「合力同奮」的耦耕法,四個人合力的話,耕作效率堪比牛耕,極大提升了耕作效率。

四、西周農業社會的衰落和新生:秦並天下,推行土地私有制,取締了不合時宜的井田制,但周朝重視農業的思想和村社管理模式卻得到了後世的繼承和發揚。

西周的農業受時代的局限性,土地的開墾率和耕作效率都不高,到商鞅變法時, 耕地佔不到已利用土地資源的十分之二,也就是說即便在戰國時期關中一帶已利用土地中還有十分之八的份額只能進行簡單的開發。

加之,西周時期農民對一塊土地的使用權可能只有幾年,但他們卻要一直承擔給周天子種植公田、交納賦稅的義務,這就使得周朝後期,農民對周王室的統治相當不滿。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隨著耕地技術的進步(牛耕、田壟、墾耕等)、耕地工具(鐵製農具等)的發展,井田制這種極大打擊農民生產積極性的制度已經有些不合時宜,商鞅更是認為,要想激發農民種植的積極性,首先就要放開農民對土地的使用時限,承認土地私有制。

雖然商鞅推行的允許土地自由買賣的制度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會導致土地兼併的現象發生,但是在當時那種生產環境下,確實是有著吸引外來移民,促進秦國農業發展的功能。

人類社會就是在這樣一步步試錯的過程中,尋求更好的發展體系。

周朝的分封制、井田制都是這樣的產物,它們在當時的生產力下,是那時的執政者能想到的最合理的政治體制,這些制度的衰亡也是因為它們不再適用於社會發展的需求。

不過,西周留給後世的從來就不是這些具體的制度措施,而是他們探索治理國家的方法中,總結出來的治國經驗。

中華文化一脈相承,即便在現代的世界裡,也可以發現西周重視農業的思想和村社管理模式中的一些閃光點。

以史為鏡,批判繼承,前人的經驗就是讓後人少走彎路的珍貴財富。

文/腦洞趣味歷史

不知道您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討論。

這是先秦史三第三部,如果喜歡,歡迎點個關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將為您帶來有趣的文章分享

相關焦點

  • 《詩經·關雎》|三千年前最浪漫又理想的愛情宣言
    談詩,必談《詩經》。談《詩經》,首談《關雎》。可以說,翻開中國古代文學史,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關雎》。《關雎》是國風之始,也是《詩經》第一篇。很多人會問,詩三百,優秀詩篇比比皆是,究竟有何原因讓《關雎》既成為《詩經》之首,又讓人難抵它的魅力呢?
  • 多重矛盾相互交織 秘魯社會動蕩不斷加劇
    新冠肺炎疫情衝擊 多重矛盾相互交織  秘魯社會動蕩不斷加劇  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之下,隨著經濟矛盾、社會問題、政治痼疾等問題相互交織,秘魯的社會動蕩正持續上演。
  • 《詩經》中的農事與物候
    作為古代詩歌的開端著作,《詩經》記載了西周到春秋時期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數千年前,人們在田地間勤苦勞作的同時,借用民歌訴說著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因而這些詩中大多的情感表達也多與某種植物相關。
  • 社會科學報:先秦邏輯思想的特質是什麼
    我們從而繼續探討,為什麼先秦邏輯思想的特質是注重社會政治倫理實踐、注重政治傳播功用的「推類」。事實上,它的發生發展,是觀念與方法、論辯理論與論辯實踐、「正名一用名」與「談辯-用辯」、「講邏輯」與「用邏輯」、論辯邏輯與政治歷史文化等的統一。因此,論及先秦邏輯思想,就不能不思考其時邏輯思想對政治倫理文化的影響,以及政治倫理文化對邏輯的要求。
  • 先秦法家人性好利說與社會轉型(上)
    先秦法家人性好利說與社會轉型(上) 2016年04月26日 07:4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劉澤華 字號 內容摘要:先秦諸子對社會問題認識的切入點多半以他們的人性說作為理論的起點。
  • 你可能聽過《詩經》,但你了解它嗎?
    《詩經》最早的記錄為西周初年,最遲產生的作品為春秋時期,上下跨度約五六百年。產生地域以黃河流域為中心,南到長江北岸,分布在陝西、甘肅、山西、山東、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它廣泛而真實地展現了周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的內容不僅有周人的婚戀,更有周人的民俗、農業、祭祀、戰爭和狩獵;它涉及的人物不僅有痴男怨女,更有沒落貴族、農民、小官吏和奴隸。
  • 《詩經》中很多內容,來源於上古民歌,能看作當時的通俗文學嗎?
    在先秦時期,《詩經》還不叫這個名字,而是稱為《詩》或者是《詩三百》,一直到西漢時期,儒家學說上升為官方正統學說之後,《詩三百》也被尊為了儒家經典作品,開始被稱為《詩經》,且沿用至今。一、《詩經》主要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緊貼當時的社會生活,覆蓋著從宮廷禮樂到鄉間民謠等各個角度《詩經》所收錄的詩集中從不同方面講述了周王朝五百年來的由盛轉衰,展現了時人的社會生活,形象生動的描述出當時的社會狀況和人民生活情景,不僅包括了先祖創業的頌歌、祭祀禮樂,貴族之間的交往宴會,還有關於人民生產生活的篇章
  • 讀《詩經》美化語境,淨化心靈
    《詩經》在先秦時期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社會面貌和生活狀況。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為「無邪」,教育弟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準。
  • 【先秦】《詩經·小雅·常棣》
    《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死喪之威,兄弟孔懷。原隰裒矣,兄弟求矣。脊令在原,兄弟急難。閔管、蔡之失道,故作《常棣》」;西周末年,統治階級內部骨肉相殘、手足相害的事更頻頻發生。據此,《左氏春秋》的作者認為此詩為周厲王時召穆公所作,《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召穆公思周德之不類,故糾合宗族於成周,而作詩曰:『常棣之華……』云云。」【作品鑑賞】      全詩八章,可分五層。首章為第一層,先興比,後議論,開門見山,倡明主題。
  • 《詩經》中嚮往的愛情、殘酷的現實和精緻的生活
    在我的印象中,《詩經》似乎是一本情詩集,但事實並非如此,他講述了從西周到春秋時期的生活,而愛情只是平淡生活中有意義的一部分。普通人的生活不過是吃、喝、玩、學、工,古人的生活也是如此,但他們生活的背後是現代人可能不知道的風俗習慣和儀式。
  • 先秦哲學:中國古代睿智之光
    先秦哲學思想獨步東亞,在世界哲學之林,別樹一幟,蔚為壯觀。人類社會是一個延續發展的歷史過程,古代先哲的智慧為我們研究當前人類面臨的問題提供了重要的借鑑。從這一層意義上說,發掘、弘揚中國先秦哲學是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的。本文擬就先秦時代文化的核心——哲學的形成、內容與意義三個問題,作一簡要的論述。
  • 先秦民歌 | 詩經國風之美
    先秦時期是指秦朝建立之前的歷史時代,狹義的先秦史研究的範圍,則包含了中國從進入文明時代直到秦王朝建這段時間,主要指夏、商、西周、春秋
  • 走進《詩經》,在充滿愛的詩篇裡,我們來一次真善美的洗禮
    《詩經》是儒家的經典,是中華詩歌、中華文學、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淵源,而在我看來,《詩經》更是一部先秦時代的現實主義生活百科全書,它以愛為底色,是真善美的讚歌,就讓我們走進《詩經》,在充滿愛的詩篇裡,來一次真善美的洗禮。
  • 先秦儒家道義論的內涵及其邏輯進路
    由於不承認作為普遍法則的「道」與人類社會倫理原則之間的聯繫,在如何增進社會生活質量,保證社會政治生活的正當性這一問題上,先秦道家沒有給出可靠的答案。  與道家學派相反,先秦儒家強調道義原則與現實社會生活之間的聯繫,試圖通過現實的社會生活對道義原則做出解釋,「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是也。」
  • 高中總複習歷史-學霸必學知識-先秦時期鞏固練習2
    (2015 海南高考)先秦諸子百家既相互辯難,也相互影響。出門求火伴,入戶辭父兄」8、西周時,「一人蹠(踏)耒而耕,不過十畝」。戰國時期,「一夫挾五口,治田百畝,歲收畝一石半,為粟百五十石」。——據《孟子》等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內涵及其理想的政治。答案及解析:1、A解析:本題考查春秋戰國時期「士」階層的崛起。
  • 先秦時期士文化,內容非常廣
    不過,「士」是我國古代富有活力的一個階層,特別是在先秦時期,士文化不僅只是「為知己者」死這麼簡單。士的興起:春秋戰國動蕩的社會階層與稷下之學說到先秦時期的士文化,不得不先要聊聊何為士。在《說文解字》對於士這個字,有著非常簡短的解釋:士,事也。近代學者吳承仕曾對《說文解字》中的這一解釋,進行了一番闡釋:士,古以稱男子,事謂耕作也。
  • 傅高義談美國社會內部的六大矛盾
    美國社會內部的六大矛盾(一)貧富分化和地位高低的矛盾18世紀美國基本上是農業社會。由於土地多,人口少,任何人都可以去開墾新的屬於自己的土地。所以,當時,除南部的棉花種植地區以外,美國沒有地主,只有自由農民。
  • 先秦華夏城市發展史:盛世而衰,亂世而興
    一、聚邑為城——遠古氏族部落的城市生活在中國古代最早的詩歌著作《詩經》之中,曾經記載了西周王族的先祖公劉帶領先祖人們遷徙居住,最終建邑的創業故事:篤公劉,逝彼百泉。瞻彼溥原,乃陟南岡。乃覯於京,京師之野。於時處處,於時廬旅,於時言言,於時語語。
  • 《詩經》中的古代中國社會
    與詩經中其它國風和雅頌的傳唱跨度動輒幾百年相比,《豳風》中的這幾首詩歌創作時間應該都集中在周公執政和東徵前後,也就是周朝的初創時期。在《詩經》中的作品中屬於比較早期的,並且創作時間間隔不大,這些詩歌更像是對當時的社會的截面解剖,對了解當時的社會活動和變革提供了非常寶貴的材料。歷來對這幾首的解讀詳略不一,解釋角度也不一致。
  • 現實的社會沒人和你單純的談感情,女人物質一點無可厚非
    但是現在的女生也不會太去追求浪漫的愛情,反而更加理性了,更注重現實,更看重物質條件。找一個既愛自己又物質條件好一點的男生,這並沒有錯,這也是成熟的想法和做法。因為沒有物質做基礎哪來的浪漫,即使浪漫也有很多的苦澀和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