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和羅馬是怎麼看對方的?史書記載很有趣!

2020-12-27 騰訊網

漢朝和羅馬經常被歷史粉遊戲粉拿來比較,甚至爭吵不休互扣帽子。但在漢羅記錄中,似乎都非常欣賞對方,神交已久。實情到底怎樣,小編今天就引據分析一下。不一定對如有錯請指正。

漢朝和羅馬

羅馬歷史中的漢朝

1,傳承

公元前7世紀希臘文明時代,希羅多德《歷史》中,記載了希臘東行旅行者聽當地人說,居住在以北更北地方的是「北風以外的人」,這個聽起來略有詩意的名字被史學家考證為中國,這是最早記錄中國的西方文獻。

公元前5世紀末,希臘作家克泰西亞斯的《波斯志》中第一次提到波斯帝國以東的「賽裡斯人」。賽裡斯人這一名稱走進古代西方人視野,成為古中國的重要稱謂。

2,羅馬印象

延續希臘文明的羅馬,給賽裡斯賦予了更多想像。這種想像隨著各種產品的輸入不斷完善。

羅馬帝國時期的地理學家託勒密,在翻譯過來的文章中這樣描述漢朝:

「賽裡斯國幅員遼闊、人口繁盛,其東鄰大洋,是可居住世界的極限所在,其西境達到喜馬拉雅山脈,並與巴克特裡亞接壤。賽裡斯人文明、溫和、公正且生活儉樸,總是避免與鄰國發生衝突,甚至不願與其過多接觸,但卻很樂意讓外界了解其商品,其中最主要的是生絲,絲製品、精皮以及高質量的鋼鐵等等。」

(1)絲綢

羅馬人第一次接觸大概是羅馬共和國凱撒時期,史載,凱撒大帝和其同盟「埃及豔后」克裡奧帕特拉都喜歡穿絲綢衣服。

一天,羅馬劇場演戲,凱撒穿絲綢長袍出現在劇場內,當時羅馬人穿粗毛布的露著臂膀的披風式長衫(如圖)

羅馬平民和貴族服飾對比

貴族則穿輕柔透明、亞麻織造的麻衣。儘管演出很精彩,但觀眾們還是緊緊的盯在了凱撒身上,這應該是羅馬人首次近距離接觸絲綢。

很快,絲綢成為風靡羅馬上 層社會的奢侈品,價格被炒到一磅高級絲綢料子(約10尺)要12兩黃金。

當時,「埃及豔后」克裡奧帕特拉為了節省珍貴的絲線,把從中國輾轉運抵埃及的絲綢,交由宮庭織工,先是將絲綢服裝一件一件地拆開,再重新編織成服裝或做成點綴服裝的飾品。

電影中穿絲綢的埃及豔后

史載,在羅馬城豪華市區,還設有專 售中國絲綢的市場。公元92年,羅馬皇帝圖密善專門修建了儲藏中國絲綢的倉庫。而隨著貴族的推波助瀾,羅馬城平民也越來越熱愛這種來自東方的華美物品。

今天,考古學家還可以在古羅馬石刻,陶器、繪畫作品中發現穿有透明長袍、質料柔軟衣料的人物。

如在雅典衛城巴臺農神廟的女神像身上,在義大利那不勒斯博物館收藏的酒神巴克科斯的女祭 司像上,都可以看到希臘羅馬時代的人們所穿著的絲綢服裝,飄逸動人。

雅典衛城穿絲綢的女神像

不好的一方面,絲綢大量入境造成羅馬帝國每年黃金外流達10萬盎司。羅馬帝國不得不法 令禁止穿絲綢。

如羅馬奧利連皇帝(公元161一181年)曾帶頭不穿絲絹袍服,並禁止貴族穿戴。然羅馬社會已奢 侈成風,到了公元3、4世紀,絲織物已成為全國上下尊 崇的時髦服飾了。

我國歷史中 還記錄過羅馬因絲綢和波斯開 戰,不過已經到了隋唐和漢朝關係不大了。

玄奘法師在《大唐西域記》裡記載:東羅馬皇帝查士丁尼為了擺脫波斯人高 價壟 斷絲綢局面,曾與埃塞人聯合,繞過波斯,從海上去印度購 買絲絹。被波斯人得知,波斯王以武 力向埃塞威脅。無奈,查士丁尼只好請波斯近鄰突厥可汗出面調解。

不料,波斯王不但不聽,還毒 殺了突厥使臣,雙方矛 盾激化。最終東羅馬帝國聯合突厥於公元571年攻伐波斯,這場西方歷史上著名的「絲絹之戰」打了二十年之久,未分勝負。

(2)鋼鐵

中國古代在漢以前是塊煉鋼,普及程度很高。到漢代發明炒鋼法,比歐洲冶煉水平高了一截,西漢塊煉鋼做出的刀劍如局部淬火技術,能把刃硬度淬到很高,但芯仍保持低硬度和很好的韌性。

歷史記載

秦代沙河古橋遺址出土多塊巨型鐵板,是橋面的組件,長7.2米寬1.1米厚僅5釐米,在秦漢時鐵器已經是這個水平且大量生產,規格一模一樣。如圖:

出土的巨型鐵板

反觀羅馬,熱處理和滲碳技術都沒普及。比如西班牙是羅馬冶鐵技術最發達地區,出土的羅馬劍硬度可以低到70HV,什麼概念呢?純銅硬度40-62HV。一刺就彎,非得踩一踩,才能將其捋直。

的描述

不光羅馬,歐洲近代以前兩千多年裡,鋼都是稀有貨,產量低,質量不好。所以羅馬需要一直進口東方鋼鐵。

羅馬學者普利尼曾觀看過漢朝的鋼鐵武器,在《博物志》中是這樣評價:

「不得不說,在所有鐵製品中,賽裡斯的鋼鐵無疑是最精良的!」

普林尼之所以會這樣讚嘆,也是因為羅馬人曾被漢朝鋼鐵武器教訓過。

羅馬的勁敵,位於絲綢之路中段的波斯能更容易運用從中國鋼鐵,製造了大量盔甲和鋼製箭鏃。

公元前53年,克拉蘇攜鎮 壓斯巴達克斯起義之威,領數萬精兵遠徵波斯。波斯國王看到羅馬人後卻諷刺道:「你們馬上就可以嘗到中國鋼鐵的厲害!」。其後,羅馬與波斯人在卡萊地區交戰,波斯人用弓箭不斷射擊。尖銳的鋼鐵箭鏃,使羅馬人盾牌盔甲像紙糊一般被穿透。此戰羅馬全軍覆沒,克拉蘇也當場戰死,被 砍 了腦袋。

漢朝歷史中的羅馬

1,《後漢書》對羅馬使者的記載

東漢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羅馬使者到達洛陽

「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獻象牙、犀角、玳瑁,始乃通焉」

安敦」就是當時在位的羅馬皇帝安東尼·庇烏。這位使者乘船從印度洋而來,從今越南入境。

文書沒有記載他的路線和名字,只記下進貢的普通物品。羅馬人第一次東方外交似乎沒引起關注(現代史學家對此頗有爭議,認為不是羅馬使者)。

使者還帶來了羅馬皇帝希望與漢朝通商的願望:

「(大秦)王常欲通使於漢,而安息欲以漢繒彩與之交市,故遮閡不得自達。」

還向漢皇詳細介紹了羅馬的情況,加上甘英出使帶回的情報,漢朝對羅馬的認識清晰多了。

東漢甘英曾出使羅馬可惜被地中海阻擋

2,《後漢書》對羅馬國力描述:

「大秦國一名犁鞬,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國。地方數千裡,有四百餘城。小國役屬者數十。」有的學者認為,「犁鞬」就是亞歷山大城的譯音。

「(大秦)以石為城郭,列置郵亭,皆堊塈之……皆髡頭而衣文繡,乘輜白蓋小車,出入擊鼓,建旌旗幡幟。所居城邑,周圜百餘裡。城中有五宮,相去各十裡。宮室皆以水精為柱,食器亦然。」

這段文字描述了羅馬城都用白灰塗屋頂,羅馬男人都理短髮,穿有刺繡圖案的服裝,宮殿和餐具多用玻璃。

羅馬貴族服飾和頭型

3,《後漢書》羅馬制 度的記載:

「常使一人持囊隨王車,人有言事者,即以書投囊中,王至宮發省,理其枉直。各有官曹文書。置三十六將,皆會議國事。其王無有常人,皆簡立賢者。國中災異及風雨不時,輒廢而更立,受放者甘黜不怨。」

當時的漢朝已清楚地了解羅馬議 會和執 政 官 制 度,並非常欣賞。令漢朝困惑的是,國王被廢為什麼不怨。東西方 權 力觀念如此不同,漢朝只能把輪流執 政理解為道德高尚。

羅馬與漢朝惺惺相惜,互相欣賞在歷史上很少見比如:

羅馬說漢朝:平和度日,永無戰爭,人口眾多,幅員遼闊,充滿智慧,法律嚴明,充滿正義,物資豐富

漢朝說羅馬:有類中國,諸國仰之如周京,居然大一統之勢,都城高峻,黃金之地,香木為梁,疆土四闢

而作為古典時代兩個超級大國還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

都把周邊視作蠻 夷,以天下中心自居;領土大小差不多(羅馬500多萬,漢朝660萬);人口差不多(6000多萬);都是黑髮黑眼。

總結:在東西試圖交流時,東方的漢朝,西方的羅馬都沒能抓住這個極好機會,如果甘英和漢朝保持冒險精神,如果羅馬能派更多使者了解更多世界,加強貿易,或許會大大促進世界文明進程,只可惜歷史就是歷史。

相關焦點

  • 漢朝與羅馬同是超級強國,如何評價彼此?史書記載卻令人哭笑不得
    在歷史中,我國的漢朝無疑是一個極為強盛的朝代。自東漢時期起,漢朝經由漢文帝、漢景帝的治理,開創文景之治。而到漢武帝時,其武功也證明了「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並不是句空話。此後,漢朝雖然短暫被王莽篡奪。
  • 盤點漢朝與同時期的羅馬,誰更強大?
    我國領土面積大,人口也多,所生產的武器,食物,還有礦產資源,遠大於羅馬。可見在哪這時代那個國家的糧食,武器,還有資源誰多就誰佔了上風。所以憑藉這一點中國漢朝遠勝羅馬。第二點:漢朝打敗匈奴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在漢武帝時期,漢朝可以說達到了鼎盛時期,侵犯的匈奴全被趕出了中國,讓匈奴不敢侵害漢朝。
  • 漢朝人眼中的羅馬帝國是什麼樣的?漢朝人給予羅馬足夠的尊重
    而羅馬曾經和漢朝遙相呼應,各自照亮亞歐大陸的東西兩端。由於貿易往來,羅馬人逐漸認識到漢朝是一個大國,並稱之為「賽裡斯」,也就是「絲綢之國」的意思。那麼漢朝人眼中的羅馬又是怎麼樣的呢?自從張騫出使西域後,漢朝和西域等地的貿易就逐漸發展了起來,「絲綢之路」也開始出現。在西漢時期,羅馬帝國尚未控制地中海東部,因此和漢朝並沒有產生貿易聯繫。
  • 漢朝和羅馬誰更強?打破次元壁地理性分析一下!
    在之後的一段時間內,馬其頓每年流入羅馬的款項達到了2400萬塞斯退斯。光看所掠奪的金額數據,大家可能感受不太深。但換一種說法,或許就能領會到這筆金額是多麼的巨大——在馬其頓戰爭之後,羅馬人不需要再繳納稅收了。戰爭掠奪,不單使得羅馬人一夜暴富,還推動了羅馬公共設施的建設發展,以及文化生活水平的飛躍提升。
  • 漢朝和羅馬誰更強?打破次元壁地理性分析一下
    在之後的一段時間內,馬其頓每年流入羅馬的款項達到了2400萬塞斯退斯。光看所掠奪的金額數據,大家可能感受不太深。但換一種說法,或許就能領會到這筆金額是多麼的巨大——在馬其頓戰爭之後,羅馬人不需要再繳納稅收了。戰爭掠奪,不單使得羅馬人一夜暴富,還推動了羅馬公共設施的建設發展,以及文化生活水平的飛躍提升。
  • 漢朝和羅馬誰更強大?
    羅馬「32處工場」的規模,只是小兒科。正是這個獨家優勢,造成了漢朝與羅馬之間,一樁截然不同的奇景:當歐洲中世紀的遺址裡,還有大量木農具與青銅武器出土時,漢朝的遺址上,卻常用大量鐵製農具兵器。甚至西漢長安武庫,更是清一色的鐵器裝備。羅馬「鐵器時代」?問過漢朝沒!二、三道壕西漢村落鐵犁鏵羅馬帝國另一個自豪的產業,當屬發達的農業。
  • 2世紀東漢和羅馬同時開始大瘟疫,歷史暗藏線索
    雖然極具歷史意義,但史書也只是一筆帶過。但一個令後人戰慄的巧合發生了——羅馬和東漢,幾乎都在這一年發生了大瘟疫。 延熹九年(公元166年),羅馬使節抵達東漢首都洛陽時,東漢境內正發生劇烈瘟疫。「延熹九年,楷自家詣闕上疏曰:……今天垂盡,地吐妖,人厲疫」(《後漢書-襄楷傳》)。
  • 二千年前,漢軍和羅馬士兵的唯一一次交鋒
    公元前53年,羅馬人克拉蘇率領羅馬第一軍團進攻中亞的帕提亞王國,也就是在我們史書中出現的安息國。
  • 史書記載關羽身長九尺,他到底有多高?已出土漢朝尺子給了答案
    如果所有的歷史都完完整整的有所記載,也許對於人們來說,就沒有這麼大的吸引力了。正是因為它殘缺不全,才不斷地引導著人們去探索去追求。古代無論是帝王還是將相,都講究一個"異相"。畢竟那個時候的人們科技不發達,但是在謀事之前卻十分懂得為自己去造勢。早在那個時候起的古人就懂得了"人民的力量",所以很多地王才喜歡拼命地在自己身上找不同。
  • 一張火爆國外的漢朝地圖,老外的評論卻比地圖更精彩
    這就是根據《後漢書》記載的東漢永和五年(公元140年)各郡國人口製作出來的漢朝人口分布圖。在依靠人力的古代社會,人口是和國力成正比的,一個古代王朝想要強盛,首先依靠的就是人口的增長,有了人口才有了糧草和兵員。
  • 卡萊戰役後羅馬第一兵團失蹤,傳言說後被陳湯俘虜,是真是假?
    蘇來那得到軍隊後,決定不聽從國王制定好的戰略,想要以少敵多直接與羅馬軍隊來個硬碰硬。當羅馬軍隊越過美索不達米亞沙漠時,他們的斥候匯報說發現了安息的大部隊,克拉蘇立刻令羅馬軍隊列陣,重步兵圍成了四方形的盾牆,弓兵和騎兵被保護在軍陣中心,列陣完畢的羅馬軍隊逐步向安息部隊逼近。
  • 有關趙雲和諸葛亮的三大怪事,為何史書不見任何記載?
    趙雲和諸葛亮都是怎麼死的呢?關於他們的死,有三個傳說,也可以說是三件怪事,非常神秘,但為何史書不見任何記載呢?先說關於趙雲之死的傳說,這個故事很神秘,大意是說趙雲徵戰一生,身經百戰,毫髮無損,全身沒有一點傷痕,年過七十,依然老當益壯。有一天,趙雲洗完澡,他的夫人看到趙雲身上沒有一點傷,好奇地說,你徵戰一生,怎麼就沒一點傷呢?
  • 帝國的消亡——羅馬與漢朝消亡的過程神似,而結局迥異
    不過,無論從版圖、人口還是影響力來看,貴霜帝國和安息帝國尚不能與漢朝和羅馬相提並論,尤其是貴霜帝國在公元91年被班超擊敗,從此稱臣於漢朝。羅馬與漢朝幾乎同時崛起於世界的東西方,並一統東西兩大文明區域,其決定性的一戰也發生在同一年。
  • 關於漢弩和羅馬弩大比拼,你知道的可能都錯了
    編者按:在網絡上,漢朝和羅馬誰強,一直是個經久不衰的話題。其中關於兩個國家的武器裝備,遠程投射能力的爭論,也是熱點話題。本文就針對其中弩的對比,簡單說一下。 網上有種觀點,認為羅馬弩炮是機械開弩,漢代是人力開弩,所以羅馬強於漢。
  • 為什麼史書沒有記載?
    關於秦始皇的皇后這個問題,一直以來也是爭論不休的,之所以會有爭論,就是因為史書上並沒有記載秦始皇的皇后究竟是誰,或許是有,但是史書沒有記載,或許是根本就沒有
  • 漢朝亡了中華不滅,羅馬帝國滅了就沒了,為何羅馬人不再造羅馬?
    漢朝亡了中華不滅,羅馬帝國滅了就沒了,為何羅馬人不再造羅馬? 東方的漢朝、西方的羅馬,這兩個同時期的超級帝國都曾統治超過5000萬人口和500萬平方公裡以上的領土,但是兩個帝國滅亡後,各自的歷史卻走向了不同的道路——漢亡後東方誕生了眾多以漢朝為基礎的王朝;羅馬帝國滅亡後,帝國的廢墟上卻再也沒建立羅馬人的國度。 一個被繼承,一個被遺失,那麼為什麼羅馬後人不選擇再造羅馬呢?
  • 甘肅永昌「羅馬人」,黃頭髮、高鼻梁、絡腮鬍,他們是怎麼來的?
    在甘肅河西走廊的一個縣城,他們當中有居民不一般,高鼻梁,藍眼睛、黃頭髮,很多人都猜測他們是羅馬人後裔。一位旅者採訪了位「羅馬大叔」,問他小時候有覺得自己跟其他小孩不一樣嗎?大叔說著一口甘肅普通話,在茶海前喝著茶,除了藍眼睛和絡腮鬍,怎麼看都是漢族人。
  • 羅馬軍團的龜甲陣能吊打漢朝嗎?專家:早打過了,羅馬被完虐!
    羅馬軍團的龜甲陣能吊打漢朝嗎?專家:早證明了,羅馬被完虐!在公元前1世紀的時候,地球上歐亞大陸的東西兩端,分別出現了一個強大的帝國。
  • 何謂編年體史書?有何代表作?
    「編年體」是史書編著的一種體裁,指以時間為本位,依照年月順序記載歷史的一種體裁。編年體起源於遠古人類的結繩記事,是中國歷史編纂中最早採用的體裁之一。早在黃帝時代就有左倉頡,右史誦的傳說,他們都是當時最早的史官。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這些史官編纂史書的最關鍵的線索之一就是時間。《隋志》上稱編年體為「古史」,也就是說,它是歷史體裁的本源。
  • 中國最糟糕的大一統王朝,15個皇帝只有半個明君,史書都不願記載
    作為完成「大一統」的王朝,自然深受後世的讚美尊崇,史書也會對其大書特書,即使是「二世而亡」的秦朝,然而在這9個朝代裡,卻出現了一個「異類」,15位皇帝裡,只有「半個明君」,而史書典籍關於它的記載,更是遠遠少於其他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