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翻譯家鄭體武:帶讀者重回俄語文學「白金世代」

2021-01-13 海右讀書

由俄語文學翻譯家、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授鄭體武翻譯的《白銀時代詩歌金庫》兩卷本上架後,將無數讀者重新拉回那個嚴肅、深遠的詩歌時代。

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俄國文學史上被稱為「白銀時代」,它與19世紀前期以普希金為代表的「黃金時代」,是俄國詩歌發展史迄今的兩座高峰。從1980年代開始,鄭體武對這一時期詩歌的研究和譯介就從未停止,尤其是翻譯,他說,自五十幾歲後,方覺漸入佳境,而譯無止境,完美永遠是一直進取的目標。

孔婷婷繪製

01翻譯家的工作,新鮮且浪漫

1983年,鄭體武高中畢業,考入當時的上海外國語學院,也就是後來的上海外國語大學學習俄語專業。填志願時,高中俄語老師挺驚訝,以為他會報考中文系,因為他喜歡文學,從小就想當作家。

那時候,鄭體武其實已經閱讀了大量的中外文學名著,僅在高中一二年級就不下400本。他按照國籍閱讀,除了中國的,還有蘇聯的、德國的、西班牙的……不僅崇拜原作者,對譯者也很敬仰。

鄭體武回憶,有兩件事直接影響了他的選擇。一是他當時在《世界文學》上讀到翻譯家王佐良一篇去美國的訪問記,叫《詩人勃萊一席談》,文後還附上了一組由王佐良先生翻譯的勃萊的詩歌。二是他看到了另外一篇文章,詩人鄒荻帆率領中國作家代表團訪問蘇聯,並在伏龍芝也就是現在吉爾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凱克留下一段話:「我愛伏龍芝,有音樂也有詩,更有深摯的友誼。」

在當時還是一名高中學生的鄭體武看來,做一名翻譯家,新鮮而且浪漫,可以出國參加國際文化交流,與外國詩人對談,翻譯他們的詩歌。那個時候,鄭體武決定大學不讀中文系,而是要學外語,將來從事外國文學翻譯和研究。

依照鄭體武當時的願望,如果高中學習英語,那就選擇英美文學,如果讀法語,那就是法國文學。升入高中時,正值學校恢復俄語教學,鄭體武被編入俄語班,「我琢磨著將來肯定就是考慮俄蘇文學了」。後來之所以選擇上海外國語學院,是因為它的招生簡章上專門提到了培養外國語言文學研究人才。

1986年,國家教委從全國10所高校的俄語專業中選派30名留學生,前往莫斯科大學和列寧格勒大學學習,鄭體武是其中之一。那是中蘇關係恢復之際,中國向蘇聯派出的首批留學生。鄭體武回憶,前往蘇聯的飛機上,他們遇到了諸多平時在電視上看到過的體操明星,包括蘇聯的舒舒諾娃、羅馬尼亞的科馬內奇等。鄭體武和另外14名留學生來到莫斯科大學,當地的學生得知他們是從中國來的,揮著手說「加油」,老百姓也對這些從遠道而來的留學生比較友好。

02把「白銀時代」譯介給中國讀者

「我在大學喜歡屠格涅夫,想著研究屠格涅夫,後來到蘇聯去了,碰到了俄國現代派詩歌這個新的領域。」鄭體武說。於是他放下屠格涅夫,投身「白銀時代」的研究。

1980年,相較於其他一些經典作家作品,關於「白銀時代」這一領域的學術研究,在中國幾近空白,其中的很多作家作品,種種原因,很難見到中文版本,甚至是俄語版本,有些即使能在柏林、巴黎等地方出版,但也不容易拿到。

列寧圖書館是當時蘇聯最大的圖書館,也是世界最大的圖書館之一,距離莫斯科大學只有幾站地鐵的路程。圖書館裡藏有很多舊書,包括鄭體武想要研究的現代派詩歌作品。在那裡,鄭體武看到了很多沒有出版過的詩人作品,以及一些難得一見的版本。

「去蘇聯之前,我已經對俄蘇文學有一定了解了,但那個時候的問題是,關於『白銀時代』有很多欠缺。我那個時候到了蘇聯之後,開始研究勃洛克,研究『白銀時代』,研究現代派。」鄭體武說。

1987年,鄭體武在莫斯科大學就讀的第二年,他就應國內出版社的邀約,翻譯了《勃洛克詩選》。從那之後,鄭體武30多年來的譯介研究始終圍繞「白銀時代」領域,著有《俄國現代主義詩歌》《俄國現代派詩選》等專著、譯著近30部。

去年出版的《白銀時代詩歌金庫》,則是一次精心編選和拾遺補缺,收錄了25位詩人的400多篇詩歌代表作,既包括讀者熟悉的勃洛克、馬雅可夫斯基、葉賽寧、阿赫馬託娃、茨維塔耶娃等著名詩人,「也有中國讀者不太了解、甚至完全陌生的,但國際影響不容忽視的米哈伊爾·庫茲明、維利米爾·赫列勃尼科夫、伊戈爾·謝維裡亞寧等名家」。

值得注意的是,從鄭體武在《白銀時代詩歌金庫》寫的前言中,足以見得他對這一時期詩人詩作的推崇和敬意,特別是他在向讀者和詩歌愛好者「鄭重推薦」其中女詩人的成就時。

因為在譯介和研究俄羅斯文學方面做出的貢獻,鄭體武獲得了俄羅斯外交部、俄羅斯文化部、俄羅斯作家協會、俄中友好協會、世界俄語協會頒發的多種榮譽,比如普希金紀念獎章、萊蒙託夫獎章等。

03翻譯家要大器晚成

藉由翻譯,那些俄語詩歌在中文的語境下重新獲得生命和詩意。鄭體武認為,詩歌的翻譯不是僅僅停留在文字正確,它們是俄語的詩歌,也是漢語的詩歌,他們是俄語的詩人,也是漢語的詩人,「這裡的微妙,一言難盡」。

鄭體武坦言,自己大部分時間是在上課教學,或者寫點其他的東西,或者指導學生、出差,所有的時間裡,專門分配給翻譯的並不是那麼多,「但是,大多數時間,我都在閱讀它,欣賞它,甚至於我翻譯過了之後,我還是經常會讀原作的」。

這些年的翻譯和研究經驗裡,鄭體武的體會就是要不斷地學習、進步。「到了如今五十幾歲以後,我覺得是像我另外一位翻譯家朋友說的,漸入佳境。作為一個學者,作為一個譯者,漸入佳境。」對文學的理解需要知識的儲備、閱歷的積累等,對同一文學作品,不同的人生階段會有不同的理解,正如我國譯界前輩姜椿芳先生所說,翻譯家要大器晚成。

鄭體武說,任何時候都不敢說自己的工作完善了,「翻譯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所以往往說,這個書昨天出來了,今天我看了之後,還會時不時地產生哪句話要修改修改、哪個詞要潤色潤色的衝動。譯無止境。完美,永遠是一個目標,永遠不能說達到了終極目標,只是不斷地向終極目標進取」。

鄭體武30多年前翻譯的一些內容,如今還在修改。在他看來,嚴肅認真的翻譯家,從來不是書出版了就完事了,還是希望以後有機會修訂它、完善它。

在今天圖書市場的外國文學暢銷榜單中,很難見到俄國當代文學作品。「不能把熱鬧看成水平。」鄭體武說。他認為,俄羅斯文學從來不太善於應對市場,因為它的寫作自古以來就不是面向市場,而是面向人的精神和靈魂,它不盛產暢銷的大眾文學,更不是為了消遣和娛樂而生,而是追求道德的純潔性,講求擔當和責任。鄭體武說,從思想、精神力量影響的廣度和深度來說,俄羅斯文學並沒有輸給或者遜色於其他國家的作品。在他看來,人們今天的精神生活裡,「文學中心主義」已經退場,這樣的嚴肅文學尤其值得重視。

相關焦點

  • 上海翻譯家協會舉行七屆二次常務理事會和七屆二次理事會
    2020年8月28日下午,上海翻譯家協會在上海文藝會堂舉行七屆二次常務理事會和七屆二次理事會。上海市文聯專職副主席、秘書長沈文忠,上海翻譯家協會會長魏育青,副會長袁筱一、鄭體武、袁莉、宮寶榮、黃昱寧、吳剛,常務理事劉煒、李玉瑤、鄒波、陳壯鷹、黃福海、範亞敏,以及理事丁駿、於漫、王青松、王柏華、杜勤、肖維青、汪洪章、沈維藩、沈錫良、宋健飛、張和龍、陸求實、陳杰、林森、金桔芳、趙豔秋、姜林靜、談崢、梁錫江、溫建平、戴錚、戴從容等出席會議。
  • 上海翻譯家協會第七次會員代表大會召開,新一屆主席團、理事會亮相
    今天下午,上海翻譯家協會第七次會員代表大會在上海市文聯文藝會堂召開。大會選舉產生了上海譯協新一屆理事52名,其中常務理事17名。魏育青當選為上海翻譯家協會第七屆會長,吳剛、鄭體武、宮寶榮、袁莉、袁筱一、黃昱寧當選為副會長(以姓氏筆劃為序),並聘請夏仲翼、戴煒棟、譚晶華為榮譽會長。
  • 上海翻譯家協會新一屆主席團、理事會亮相 魏育青當選會長
    攝影:蔡晴東方網記者潘麗娟12月20日報導:今天下午,上海翻譯家協會第七次會員代表大會在上海市文聯文藝會堂召開。魏育青當選為上海翻譯家協會第七屆會長。大會審議並通過了上海翻譯家協會第六屆會長譚晶華所作的《上海翻譯家協會第七次會員代表大會工作報告》,報告從四個方面總結了過去五年的主要工作,並結合工作實際,為今後五年的工作構想提出了四點參考。大會審議並通過了《上海翻譯家協會章程》(草案),選舉產生了上海譯協新一屆理事52名,其中常務理事17名。
  • 翻譯家趙德明:「拉美文學是朵奇葩」
    略薩、富恩特斯、科塔薩爾……他們的作品在上世紀80年代的中國文壇颳起颶風,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當代文學。趙德明著名西語翻譯家趙德明是拉美文學在中國傳播的重要參與者和見證者,也是最早將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馬裡奧?巴爾加斯?略薩(Mario Vargas Llosa)的作品介紹到中國的譯者。
  • 「雲遊」文學大家故居 千萬讀者尋找文學的秘密
    原標題:家的房子裡藏著文學的秘密——千萬讀者「雲遊」文學大家故居 沈從文以湘西為天地寫下《邊城》,蕭紅以東北祖宅為背景寫下《呼蘭河傳》,老舍的《四世同堂》有北京胡同的影子,莫言的高密、陳忠實的渭河成為萬千讀者精神的「原鄉」……從文學創作的角度來看,「故土」「故居」與作家息息相關。
  • 著名翻譯家汪劍釗談普希金:只有創造才能最快的抵達傳統
    「名家講經典」著名翻譯家汪劍釗談普希金 十月 攝中新網北京4月1日電 (記者 高凱)「普希金接受了外來文化,同時又發揚光大,創造是接近傳統的結晶,只有創造才能最快的抵達傳統。」著名翻譯家汪劍釗日前談及普希金,感嘆「詩歌應該是美最好的歸宿」。
  • 託爾斯泰的中國知音草嬰:他為讀者搭建了一座通往俄羅斯文學的橋梁
    他們相遇在世界文學的雲端。日前,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徐振亞,上海市作家協會副主席、著名作家趙麗宏,上海市作家協會副主席、上海市文聯副主席孫甘露,巴金故居常務副館長、巴金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周立民和人民文學出版社社長臧永清做客滬上最高書店——朵雲書院,談論託爾斯泰作品對中國讀者的影響,回憶他們與草嬰先生交往的點滴。
  • 廣東中山籍著名翻譯家鄭克魯逝世,譯《巴黎聖母院》自成一格
    據上海市作家協會訃告,廣東中山籍著名翻譯家、上海師範大學教授鄭克魯9月20日晚逝世,享年81歲。鄭克魯是第四屆傅雷翻譯出版獎得主,譯有《第二性》《悲慘世界》《巴黎聖母院》等法語名著,主編的《外國文學史》至今為國內眾多高校採用,影響深遠。
  • 留下1700萬字文學譯著,81歲著名翻譯家鄭克魯安然離世,他希望用...
    9月20日晚22時,著名翻譯家、上海師範大學教授鄭克魯去世,享年81歲。80高齡翻譯完成《雨果全集》鄭克魯在60餘年的翻譯學術生涯中,共完成1700萬字文學譯著,近2000萬字著作和編著。他生前留下的最後譯著是去年翻譯完成的《雨果全集》。「這是非常了不起的工程,那是在他已經步入80歲高齡的時候做的事情,這令我們真的佩服,真的敬重。」
  • ...譯著,81歲著名翻譯家鄭克魯安然離世,他希望用積蓄設立文學翻譯獎
    9月20日晚22時,著名翻譯家、上海師範大學教授鄭克魯去世,享年81歲。80高齡翻譯完成《雨果全集》鄭克魯在60餘年的翻譯學術生涯中,共完成1700萬字文學譯著,近2000萬字著作和編著。他生前留下的最後譯著是去年翻譯完成的《雨果全集》。
  • 專訪|俄羅斯文學為何群星閃耀?談談它的「白銀時代」
    借《白銀時代詩歌金庫》出版的契機,我們就以上問題採訪了譯者鄭體武,以較為詳細地展現「白銀時代」的整體面貌和特徵。鄭體武,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俄羅斯文學的教學、研究與翻譯。出版有《俄國現代主義詩歌》等專著,以及《俄國現代派詩選》《勃洛克詩選》等譯著。
  • 著名翻譯家鄭克魯去世 弟子追憶:為人低調 與世無爭
    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21日,據多家媒體報導,著名翻譯家、上海師範大學教授鄭克魯9月20日晚因病逝世,享年81歲。其弟子、知名翻譯家朱振武向記者證實了這一消息。與法國文學結緣鄭克魯出生於1939年。他畢生從事法國文學的翻譯、研究與教學,是中國著名的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專家。 1957年,鄭克魯考上北京大學,學習法語專業。他曾說過,研究與翻譯道路是機遇與努力交織的結果,選擇學習法語完全是偶然的。
  • 法語翻譯家鄭克魯去世,享年81歲,曾譯《悲慘世界》《茶花女》等
    翻譯家、上海師範大學教授鄭克魯9月20日晚逝世,享年81歲。在鄭克魯60年的翻譯學術生涯中,完成了1700萬字文學翻譯,近2000萬字著作和編著。鄭克魯1939年出生於澳門,其曾祖父是晚清啟蒙思想家、曾寫過《盛世危言》的鄭觀應。
  • 翻譯家鄭克魯去世:他將專業等同於生命
    同時擔任中國法國文學研究會副會長、上海比較文學研究會副會長和上海翻譯家學會副會長,獲得法國政府頒發的「一級文化交流勳章」。鄭克魯 郭天容/繪作為翻譯家,鄭克魯因翻譯《家族復仇》《基度山恩仇記》《茶花女》《悲慘世界》《巴爾扎克短篇小說選》《法國抒情詩選》等法國文學作品為讀者所熟知,事實上,這些都是他在研究和教學之餘翻譯出版的。
  • 列夫·託爾斯泰作品在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出版
    作為新中國文學開始的地方,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外國文學類圖書一直在不斷滿足廣大讀者的閱讀需求,其中包括俄語文學類圖書,當然也包括列·託爾斯泰的相關作品。1949年後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列夫·託爾斯泰出版,從一個側面展現了這位俄羅斯文豪在新中國讀者中的接受史。
  • 重回文學現場
    雨果先生的中國客廳、朱麗葉家的陽臺、普希金走過的最後一級臺階……從這本《旅行中的文學課》的書名,就知道這是一本以文學旅行為主題的書了。在書中,作者記錄並再現了自己在探訪文人故居、拜謁作家墓地、遊覽文學博物館等體驗各國特色「文學之旅」的過程,以及自己的感悟與思考。  與書名的「一本正經」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節節「文學課」的名字顯得別具匠心,諸如「尤利西斯在腳下生根發芽」「瘋子才懂夜的黑」「查令十字路84號的『不二情書』」等等。
  • 英文版《上海故事》出版,向海外讀者發出「文學邀請函」
    由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戴從容主持、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金理負責編選的這一項目,在業內看來,至少有兩重突破:一是不同於海外漢學家以往對上海乃至中國文學脈絡的學院派梳理,這本故事集的目標受眾更廣泛,包括全球觀光客等大眾讀者,傳遞出更感性、多面的當代中國都市「人格」;二是相較中文版小說面世後再輸出版權的傳統模式,這次是海外出版商主動提出策劃約稿,並自行組織翻譯,直接以英文版在當地主流渠道發行推廣
  • 紀念翻譯家戴驄:在金玫瑰叢中遠行的騎兵軍
    對於外國文學作品來講,有些老翻譯家的名字就是譯著品質和譯文質量的保證,比如董樂山、王道乾等等,戴驄在俄語文學翻譯領域的地位,無疑也屬於該行列。回顧戴驄一生的譯作,幾乎每本都是經典,比如《金玫瑰》、《紅色騎兵軍》、《哈扎爾辭典》等等,都在讀者中擁有極佳的口碑和影響力,一版再版,長銷不衰。
  • 紀念翻譯家鄭克魯|「翻譯是對時間流逝的抵抗」
    新京報記者從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獲悉,該校教授、法國文學翻譯家鄭克魯於9月20日晚在醫院去世,享年81歲。鄭克魯是著名法國文學翻譯家,翻譯了包括《茶花女》、《悲慘世界》在內的多部世界名著,同時編著有學生們廣泛使用的教材《面向二十一世紀教材——外國文學史》。鄭克魯1939年出生於澳門,其曾祖父是晚清啟蒙思想家鄭觀應。
  • 《廢都》英譯本完成 濃厚地方特色讓翻譯家頭疼
    《廢都》英譯本完成 濃厚地方特色讓翻譯家頭疼 賈平凹三部曲《浮躁》、《廢都》、《秦腔》因為其濃厚的地方特色讓翻譯家頭疼,至今只有《浮躁》被漢學家葛浩文翻譯成英文,並獲得美國美孚飛馬文學獎。葛浩文坦言曾嘗試翻譯《秦腔》,但由於其中家鄉話太多,難以翻譯而最終放棄。  據胡宗鋒介紹,數日前,英國譯者羅賓博士已帶稿回英國繼續打磨,下月歸陝。「羅賓的老師是英國一位很有名的評論家,他想請他看看,再仔細打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