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觀點】疫情反思:認知自我 摒棄差異

2020-12-23 清華大學新聞網

清華大學拉美中心主任 陳濤濤


自2019年12月初中國出現首例新冠病毒肺炎以來,病毒已經席捲全球。這場始料未及的全球性災難,暴露了人類在大自然的巨大挑戰面前的脆弱性,也考驗了各國政府在公共衛生危機面前的應急能力。反思當前事態、清醒認知自我,是未來攜手共進的基礎。

反思一:對未知病毒的反應遲後:映射人類對「未知病毒」的認知缺憾

從中國來看,當病毒在中國武漢初次顯現的時候,我們對其傳染特性、危害程度的認知都是不充分的。雖然《柳葉刀》雜誌研究披露,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是2019年12月1日出現病症,直到2020年1月20日,我國科學家才確認,新型冠狀病毒傳染存在人傳人現象,由此才有了武漢封城和全國隔離的緊急措施。

再從世界來看,在真實目睹了中國艱苦卓絕的「抗疫戰爭」的情況下,世界上多數國家的反應更是滯後的!儘管武漢封城震驚世界;儘管世界衛生組織1月30日就宣布新冠肺炎疫情已構成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從後續各國出現的疫情情況來看,幾乎所有國家都沒有做好應對疫情在本土爆發的準備。

以上事實充分暴露了人類在未知病毒面前認知的遲後性,在應對重大自然災害面前反應的滯後性。然而,這種人類認知的遲後性和反應的滯後性本身是客觀存在的,它是人類智慧的有限性所決定的。正視人類智慧的有限性,承認人類在應對自然災害時脆弱和遲緩的一面,是人類能夠客觀地認識病毒的危害性從而攜手共同抗擊病毒的認知基礎。

反思二:各國防疫差異:是制度、文化的差異嗎?

人類對於「病毒」的認知與反應雖然存在普遍的滯後性,但不同國家對於疫情的控制局面仍存在著很大的差別,這種差異是否是制度與文化差異造成的?

從最早出現疫情的中國來看,當科學家確認病毒會人傳人之後,中國政府果斷採取了武漢封城、其他城市嚴格隔離的應對政策;武漢及全國人民積極配合政府政策,即使是在傳統的走親訪友的春節期間,仍自覺居家隔離,外出佩戴口罩。最終在兩個多月後,終於取得了抗擊疫情的初步勝利。

再從韓國和德國的實例來看,在2019年12月31日中國向世衛組織通報疫情後不久,兩國政府均在1月初國內尚無確診病例時就有所警覺和準備;即便如此,其嚴格的隔離及管控措施也是在本土出現大規模聚集感染事件後才真正得以實施;在此關鍵時刻,文在寅和默克爾兩位領導人高度重視、不斷喊話,兩國民眾的意識在政府領導人的呼籲下、在政府隔離措施不斷升級的狀況下由弱漸強,最終對政府的政策予以了理解和配合。由此,才使兩國的抗疫結果可圈可點。

然而,美國的情況則大不相同。雖然在新冠病毒被宣布為公共衛生緊急事件後的2月2日就決定關閉了中美邊境,但在美國本土新冠病毒開始迅速傳播的過程中,美國總統無視本土醫學專家的反覆勸諫,仍在大肆宣揚「樂觀」情緒,沒有採取嚴格的防控措施;於此同時,美國民眾的防護意識也非常薄弱,在川普政府「樂觀」情緒影響下,2月底仍大型聚會不斷,出行不帶口罩,各州政府採取的居家政策也難以實施,最終導致了5月中確診人數超150萬、死亡人數超過9萬的慘劇。

以上各國防疫結果的差異充分說明,政府的應對態度、應對策略的及時性以及民眾的響應與配合,是最終控制住疫情蔓延的關鍵因素。儘管世界各國存在著制度、文化的不同,但這些都不是決定性的要素,這一點從韓國、德國和美國防控結果的巨大差異就可以一目了然。

一場人類罕見的災難,無論病毒的源頭起自那裡,給人類的重創已經釀成,並且仍在持續。人類智慧的有限性不只反映在初始認知的遲緩和對應政策的滯後上面,迄今為止,有效的藥物還未發現,疫苗也並非指日可待;而當前病毒的防治,都只能以切斷傳染途徑的「隔離」為基本措施,與制度、文化乃至意識形態的差異全然沒有干係。以當期疫情的蔓延情況,抗疫的勝利還遙遙無期,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獨自取得抗疫的勝利。在此強大的病毒面前,就只能像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賽所提倡的那樣,要跨越黨派、信仰、意識形態等各種分歧,全球團結一致,共同應對病毒的挑戰。  

清華新聞網5月27日電

編輯:李華山

審核:程曦

相關焦點

  • 講座紀要|民族志研究者的自我認知與反思—甘寧青田野工作的回顧與期許
    ,應中國少數民族研究中心、少數民族事業發展協同創新中心邀請,在我校做了「民族志研究者的自我認知與反思——甘寧青田野工作的回顧與期許」的主題講座。如,一些人教派意識超越穆斯林民族意識,「我群觀」與「異群觀」的認同標準因教派表現出差異;婚姻、喪葬、宗教儀式與節慶間存在必要的區隔;清真寺、道堂、拱北等宗教場域的絕對屬性;信仰本質的純化與自我優越意識的投射。
  • 豆瓣8.3《認知覺醒》:做到自我覺醒,提升自我認知,要知道3個要點
    生活中,那些不能認識自我的人,往往處於迷茫狀態,沒有退路,而又無法前進,改變是最困難的事。在《認知覺醒》這本書中,介紹了7大底層概念和20個成長關鍵詞,幫助我們找到自我改變的原動力,讓改變不再是難題。3)能獲得有效的反饋,想方設法得到外界的反饋,無論好壞,才能讓自己不斷精進,自我反思。4)始終在拉伸區練習,做讓自己感到有些困難但又可以通過努力來完成的事情,讓自己跳出舒適區,避開困難區。
  • IDG資本李驍軍:疫情下關於自我認知、讀人、做事的一些思考|IDG VIEW
    IDG資本合伙人 李驍軍新冠疫情下:無序競爭減少、分母變小◆ 問:疫情當下,您有哪些不一樣的思考和關注點?李驍軍:最近我對這兩個問題的思考比較多:第一是怎麼能在信息多元化的時代準確地獲取信息,形成更客觀的觀點。就拿疫情期間來說,大家每天從官方、自媒體、朋友等各種渠道接觸到過量信息。
  • 認知、雙相情感障礙和自我拯救「專家觀點」
    同樣,讓他們知道認知恢復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需要他們的積極參與。家庭需要為患者提供機會,讓他們重新獲得在無判斷力區域的技能,並接受這些嘗試帶來的錯誤。 患者通常將認知問題歸因於情緒穩定劑。儘管這一觀點有一定道理,但更大的負擔來自事件本身。認知障礙最有力的預測因素是過去發作的次數,長時間發作或有精神病特徵的發作會造成特別的傷害。因此,恢復要從預防開始。
  • 一場哲學對話:疫情時代的反思與心理調適
    7場專題報告會,30餘位專家學者參加,吸引了全球萬餘觀眾在線參與收看討論。第一場學術報告會」中西抗疫模式的比較與反思「西方左翼學者對疫情的看法陳學明 復旦大學教授面對洶湧而來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目前全世界的人都在思考。
  • 開啟自我改變原動力,「現在」,依然是認知覺醒的最好時機
    他發現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主要來自認知能力上的差異。認知影響選擇,選擇改變命運,只有讓大腦認知變得清晰,才能從混沌到警醒,從迷茫到清晰。為此,周嶺慢慢揭開了「願望覺醒」.和「方法覺醒」的秘密。在《認知覺醒》這本書中,隨意翻看任一章節,把它當作工具書,找到自己感興趣的主題,時常回顧、思考和實踐,相信都會給自己帶來覺醒的改變。《認知覺醒》分上、下兩篇,共八章內容。
  • 看起來過度自信,可能只是男性在表演丨自我認知偏差
    也就是說,當一個人誇誇其談並且自認為掌握了真理時,不一定是因為ta真的自信,而可能是ta對自己的認知產生了偏差——誤以為自己真的在這個領域是專家/誤以為在座各位都是垃圾/過度相信自己的正確性。學者普遍認為,男性比女性更容易陷入過度自信的誤區,而這種認知偏差可能為他們帶來一系列的負面影響。
  • 通過「自我意識」反思人工智慧
    人工智慧一旦具有「自我意識」,從「它」成為「他/她」,或許會產生某種身份困惑,可能會尋求某種對自我身份的確認。關於人工智慧自我身份問題,對人類「自我意識」的探索或許會帶來一些啟示。 2.力量自製階段:具備自覺主動的自我反思能力。自我反思能力是人類「自我意識」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 情商|你對自我的認知和別人對你的評價是否重疊?
    所以,在情商這門課中,對自我的認知和學習內省變成了非常重要的必修課。# 自我認知如果一個人的自我認知和外界對他的評價存在過大的差異,就會導致兩者之間的聯繫失去了平衡。舉個例子,在你對自我的認知中,你是一名英雄,非常鋼鐵正義,但是在別人眼中卻認為你假正經,中二病。
  • 《認知覺醒》|審視自己,洞悉觸動點,開啟自我改變的原動力
    《認知覺醒》這本書即是他對自己多年經歷的學習反思總結。書中首先從人性內在的角度解析為什麼會焦慮,而後又深剖四大力,解構如何改變精進。讀完之後,醍醐灌頂。這樣的差異帶來的是迷茫,恐懼和困擾。想要改變和成長,不得不去面對的即是消除自己認知、情緒和行動上的模糊,明確核心困難,直面痛苦,並在行動上給出清晰的目標。而能夠催化自己消除模糊的一個推手即是「元認知」——跳脫自我,反思思維,審視行為。
  • 08_ 內隱的自我與身份
    在過去的二十年裡,內隱社會認知的研究為一些傳統領域的研究創造了新的範式,但很少涉及「自我和身份」的話題。事實上,對「自我和身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涉及到反思性意識的體驗,這是一個普遍的假設,即個體反思自己的經驗,自我有意識地評價意識的內容,並對事物的原因和意義進行反思。
  • 反思自我、換位思考:臺北大學社會系 2019 小畢典致詞
    無論是從歷史觀點探討不同時期的社會運作方式,了解東南亞、中國、拉丁美洲的社會發展,或者檢視臺灣不同社會群體的生活處境。這些議題的探索都能拓展你們的視野,彌補無法親身一一體驗的生活情境,為你們將來即將面對的各種陌生的人事物做準備。同時我們也試圖培養各位面對越來越多元的社會所應有的態度與應對能力。臺灣在短短的幾十年內,從本省,外省的區分,變成四大族群:外省、閩南、客家、原住民的劃分。
  • ...認知學派 之 C3 認知信息處理論 & C4 對認知理論的總體評價
    (二)基本觀點1.基本概念原型就是某類事物在個人心目中的典型形象。圖式是一種有助於人們知覺、組織、處理並利用信息的假設性認知結構。腳本是指在某一情境中一套或一系列被認為適當或合乎規定的行為。自我圖式是指有關自我的概念化的認知組織。二、研究方法(一)出聲思維方法1.連續獨白;2.思維抽樣;3.事件記錄;4.重構技術。(二)思維列表技術1.思維列表間隔;2.思維列表記錄;3.認知反應的分析特徵。
  • 承認自己無知,才是認知升級的關鍵
    都不是,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異其實是認知能力的差異。我們一起來看看下面這個故事。有一對雙胞胎,在2008年金融危機的時候一起大學畢業,一個加入了網際網路公司,一個進入了央企報社。10年後,去網際網路公司的那位已經年薪百萬,而且滿街都是挖他的獵頭。而去報社的那位,因為傳統媒體沉淪了,整個產業都在快速衰退,一家家報紙停刊,一切都需要重來。
  • 【複選稿件39】動物行為學是一面給人類反思自我的鏡子
    《黑猩猩的政治》:動物行為學是一面給人類反思自我的鏡子這幾個星期來,我用碎片化的時間不緊不快地讀完了《黑猩猩的政治》。就我而言,這部通俗科學著作,我看到的不僅僅是書中每一隻黑猩猩精彩的權利鬥爭,更多的是一種欣慰,欣慰於動物行為學以一種通俗的方式走進了大眾的視野。
  • 教學反思策略
    所謂反思線索,是指反思活動所依據的物化材料,反思策略是指有助於提高教師反思能力的方法、技巧的總稱。1.自我提問策略與問題單這一策略是指通過提供一系列供反思者自我觀察、自我監控、自我評價的問題單,不斷促進教師反思能力提高的策略。
  • 《自我與身份》解讀5_第4章_自我、自我概念和身份
    反射系統和反思系統都參與處理這些信息。雖然自我最初被預測只位於反思系統中涉及的神經系統,但神經證據現在表明自我定位在涉及反射和反思兩種處理方式神經系統中,正如雙重加工過程模式所預測的那樣。有時,人們會努力考慮一個身份是否描述了他們——從記憶中提取的內容以及計劃的行為是否符合他們是誰和他們想要成為誰。
  • 2020年書單,自我提升,認知、閱讀和寫作,一個都不能少
    在上一篇書單裡,我推薦的是育兒類書籍,這篇書單,我將推薦的是自我提升類書籍。我把自我提升分為認知、閱讀和寫作三個部分。我認為認知決定是一個人自我提升首要解決的問題,如果認知有誤,那麼必定會影響他的言行,而閱讀是提升認知的「超能力」。
  • 錯誤的自我「反思」,反而有害。你會真正的反思嗎?
    但一開始我認為這麼做是必須的,因為覺得「人需要反思,如果不反思就無法提升自我」。直到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訴諮詢師,她指出:「會不會是你將『吃苦』和『收穫』捆綁在一起呢?反思和提升不代表要經歷自我折磨。」想要自我提升,我們不必選擇沉湎於負面的過去,也可以嘗試真正的反思。02.什麼是反思?它和反芻的區別是什麼?a.
  • 疫情讓世界反思「西方中心主義」
    外交學院副院長孫吉勝認為,針對本次疫情的討論和針對以往公共衛生危機的討論不一樣,討論已經外溢到了政治、經濟、安全、文化、社會等其他領域,引發了關於世界秩序和國家治理的大討論。儘管國際輿論中不時出現帶有傲慢和偏見的雙重標準,但各國的抗疫成效和經濟復甦情況有目共睹,國際輿論中反思西方中心主義的聲音正在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