隈研吾又一新作, 居然這樣用"竹子", 自然設計也有科技之美!

2021-02-28 一起設計


 人、自然、科技與設計 

Design Concept

我們親切稱呼為「隈工」的隈研吾,現在還有誰不認識的?自從他「趕走」扎哈·哈迪德,又「打敗」伊東豐雄,最終拿下 2020 年日本東京奧運會場館的設計之後,隈研吾在國際上的地位,又上了一個臺階 ▼他之所以能最終拿到這個機會,很大程度上的原因來自於他一直以來自創的設計理念——「負建築」。「負建築」的理念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強調要在建築中體現出人與自然的和諧、與周圍歷史文化環境的融合。看他近期的一些作品,就能夠感覺到他貫徹「負建築」理念的設計方法 ▼隈研吾新作「Odunpazari Modern Museum」近期剛剛開業隈研吾出名的,還有他的「高產」。而且光設計建築還不夠,他居然還有時間,跟科技品牌一起搞藝術……在今年的倫敦設計周,隈研吾展出了他和我們熟悉的品牌「OPPO」合作的最新裝置雕塑作品——《織就輕盈》。並且,還是展在全球著名的 V&A 博物館 ▼

這件作品,看著沒有建築作品那樣大的「體量」,但它對於我們而言,卻提供了另一個角度去看隈研吾設計中的理念。前面也說,隈研吾設計的最大特點是「人與自然相結合」。但人們往往會忽略,或者說沒意識到,其實這種結合併不代表排斥「科技」。因為「科技」本身就是任何人和自然連接中的產物。前面提到的《織就輕盈》,就很好地呈現了對這一個問題的反思 ▼

01.

只要你熟知隈研吾,那你很容易就能看出裝置所使用的材料,就是隈研吾最喜歡用的材料之一——竹子。竹子天然而環保的特性,讓裝置的外觀看著就有一種自然、平衡的美感 ▼



這個裝置特別的地方,在於它的「螺旋型結構」。這個結構大家比較熟悉,在我們人類的 DNA 中,就能看到它。不過,雖然這種結構具有幾何美感,看起來也非常簡潔,但要用輕盈的竹子實現這樣的結構,卻充滿了挑戰 ▼


為了做出這個結構,設計團隊採用了「編織架構」的方法。

而難點就在於:要如何編織竹條,才能在結構中獲得足夠的強度,同時又保持輕盈?首先要解決的是材料問題。雖然竹材是一個在結構性方面表現很好的材料,但是,對於這個項目而言,它又太靈活了,剛性不夠。

在多次探討之後,Kuma Lab 找到了新的解決辦法:在竹條上層壓碳纖維板 ▼第二個挑戰,是竹條的製作。竹條的厚度、均勻程度,都會擾亂恆定的曲率。為此,團隊不僅嘗試了很多種類型的粘合劑和技術,在竹子上層壓碳;還通過與專業的竹子製造公司合作,最終才實現了理想的條帶厚度。在這個作品中,隈研吾保留了「竹子」天然、輕質又可持續的特性,又在傳統的材料中挖掘出了新的可能,探索出竹子與其他材料融合的新方法,成為自然與科技融合的代表作品。

其實,隈研吾真的很少與科技品牌合作,這次突破性地與 OPPO 的倫敦設計中心合作,確實讓我們感到很驚喜。現代科技強調突破,但往往忘記了「人」才是科技服務的核心,殊不知有侵略性的科技,或許正在侵蝕人們享受的自然和舒適感。但隈研吾選擇和 OPPO 合作,恰好是因為 OPPO 的設計理念尊重留白和「以人為本」。

對這次合作,隈研吾表示,「OPPO 擁有自己多年來開發的優秀技術和產品。與他們合作是一種巨大的樂趣。」

我想,這是因為 OPPO 與隈研吾有著相互認同的設計理念。OPPO 倫敦設計中心設計師與 Kuma Lab 設計師

不論是建築還是手機,它們其實都是圍繞人而服務的,建築是人與外界世界的連接,而手機則連接了人與數據和網際網路世界。如何讓這種連接更「人性化」,至關重要。


從這次的作品能夠看出,對於 OPPO 和隈研吾而言,無論是建築還是科技產品,真正的人性化,都應該是「強大而又沒有負擔」的。


這裡可以舉個例子:

在 OPPO Reno 2 中,手機背部平整順滑,後置攝像頭完全隱藏在玻璃背板下,毫無凸起。

既滿足功能性,又不會影響整體的視覺體驗,這與隈研吾讓建築消失的「負建築」理念,非常類似 ▼


再比如,OPPO  Reno 2 從自然汲取靈感的手機配色、或者海豚鰭的升降式攝像頭,與隈研吾設計中對自然環境的關注,也有著相同的來源 ▼

不管是隈研吾還是 OPPO,都很喜歡在材料、形式和環境上不斷挖掘新的可能性,再以「人」為出發點,通過設計給人帶來純粹的美的感受。

突破界限,讓科技和藝術設計融合,展現出了 OPPO 與隈研吾的「探索者」精神。

OPPO 倫敦設計中心設計師與 Kuma Lab 設計師共同製作裝置

除了與隈研吾合作,OPPO 也帶著這份精神,以一場獨自完成的展覽,進行另一個方向的關於「美的體驗」的探索。

02.

《探索的本質》展覽

OPPO 的倫敦設計中心所主辦的展覽,位於 35 Baker Street, Marylebone ,正是英國設計、藝術與前瞻科技的聚合地。展出場地分為地上和地下兩個空間,地上展示展品,地下則呼應上層空間,展示了以相同設計理念設計出的手機產品,以及舉辦小型沙龍/視頻放映。

談及舉辦這次展覽的原因,OPPO 倫敦設計中心的設計師傅意涵表示:「因為人們對未來的科技,會有天然的陌生感,因為不認識不了解,甚至可能會恐懼。」因此,OPPO 希望通過這次的展覽,把科技變得更柔軟、更深入人心,讓人們可以更親切、更平滑地接受科技帶給我們的影響。通過觸摸、聲音甚至心跳等更親切、更直接的方式,讓人們能去認識和了解科技,減輕對科技的陌生感。所以當你在展覽現場,與各種科技裝置和產品交互時,會發現它們體現出智能有趣的一面。而在沒有使用的時候,它們又能自然融入周圍環境。科技可以是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他們不是唐突的,而是人性化的、富有人文意義的。


《探索的本質》裝置以 OPPO Logo 為靈感,由一系列入口和圖騰柱組成,每一個都代表著未來與科技的互動 ▼這個裝置非常好玩,基礎的模塊由 Logo 中的「O」和「I」組成。同時,你也可以把它們看作是數字「0」和「1」▼視覺對人類發展至關重要。在科技的幫助下,我們可以觀察到新的維度。這個入口採用增強現實打開了通往與物理空間共振的超現實世界的大門。圖騰柱是具有精神意義的自然物體。他們通過曲面的傳播,告訴我們如何通過更好的理解人類,並將其與我們的感官無縫整合來將數字科技變得更人性化。這個入口將你的心跳轉變成數字可視化的情緒狀態,想想我們平時其實根本注意不到自己的心跳,在展覽裡,OPPO 用一種藝術的方式讓我們能看見、聽見自己的心跳,連生理學的信息也變得更美而且更迷人。
這個圖騰柱講述了一個科技可以適應更人性化語言的故事,提供了物理交互的新維度,比如手勢和觸摸。在這個「O」上,當觀眾將手伸到「O」的中間並順著邊緣移動時,裝置表面會被不一樣的聲音和光效圍繞,觀眾可通過手與裝置間的距離感受藝術和設計帶來的空間感。最後一個「O」的中間由一塊彈性的布組成,觀眾用手觸碰時會被內置的感應器感應,並通過投影投射出不一樣的影像。OPPO 希望通過這個展覽,讓用戶獲得科技感知之美、交互之美、沉浸之美。所以在展覽內,當你觸摸展品,它會根據你的手勢和動態與你進行與眾不同的互動,有時候是影像,有時候是你的心跳。
此外,展覽內的色彩與材質濃度都被 OPPO 特意降低,為的就是使裝置本體的型態、其內的交互等更有張力,更強調交互性;或者,你在展覽內還能看到增強現實的科技展品,這些產品會讓你獲得一種沉浸於科技之美的感受……如今科技發展飛快,科技公司除了不斷挖掘和探索未來個人科技產品的形態、材質、顏色及交互,讓更多人能夠體驗和感知到未來的科技,也許同樣的重要。

一直在探索可能性

其實,這並不是 OPPO 第一次跨界和設計師、藝術家合作。一直以來,OPPO 都積極聯手全球的頂尖設計機構和頂尖藝術家。OPPO 是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參加 2019 年米蘭設計周的全球唯一智慧型手機合作夥伴。OPPO 依託其倫敦設計中心,以聯合設計課題項目的方式,助力年輕設計人才參展 2019 年米蘭設計周。項目中甄選出的 4 個優秀學生設計作品,在 4 月 9 日至 14 日在 2019 米蘭設計周 Ventura Future 展區進行展示。再例如,與西班牙藝術家 Igansi Monreal 合作的「奇幻新年大秀」 ▼90 後藝術大師 Ignasi Monreal 除了繪畫之外,在攝影、雕塑、展覽以及影片和動畫製作等領域都頗有造詣,是名副其實的多棲藝術家。而且之前曾經跟古馳、LV 以及迪奧等國際知名時尚品牌都有過合作。2018 年年底,OPPO 就聯手這位藝術家,一起打造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新年大秀 ▼此次大秀將中華文化與西方藝術融合到了一起,並結合了高科技元素,帶來雙重視覺盛宴和感官體驗 ▼再或者,在 Reno 新系列誕生的時候,聯手全球插畫設計師以 Reno 為主題,產生了多幅創意十足的插畫作品 ▼插畫家滷貓、英國藝術家 Brett Ryder & 荷蘭藝術家 Rick Berkelmans 作品義大利藝術家 Pierluigi Longo、俄羅斯藝術家 Alexandra Zutto &駐美插畫家 Decue Wu 作品作家 George Wylesol、90 後插畫師劉一妙&90 後插畫師王雲飛作品

就如 OPPO 倫敦設計中心設計師傅意涵所言:「科技不該是張牙舞爪地佔領我們的生活,而是彼此互融,和諧相處。」

通過融合藝術和設計,對「人的感知」進行探索,回歸人的本質、自然的感受,才能讓科技設計品,擁有讓人驚豔又恰到好處的舒適感。

而與頂尖的設計機構和頂尖藝術家合作,正代表了 OPPO 對於「美」的追求,以及對 OPPO 獨特美學的建構。

我想,在未來我們所說的「科技之美」,將是一種與設計、與藝術相結合的自然之美。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相關焦點

  • "胸腰摺疊":脊椎之動見細微
    一一"結構勁"基礎:"骨力"訓練之五(胸椎運動)雖然"立身中正"的涵意遠不止"豎直胸椎"那麼簡單,但對初學者來講,"立身中正"先要體現在胸椎的豎直,使胸與背前後均衡,這樣比較容易建立中軸,有了中軸則身軀左右運轉靈活,且有"立木頂千斤"之效。網上有一些老拳師的照片,能夠保持"立身中正"的拳架給人以極度舒適的感覺。但另一方面,胸椎又是身軀上最為靈活且柔韌的部位。
  • 太極拳技巧探秘:之開篇語,談一談太極拳的"道"與"術"
    先來捋一捋"道"與術的關係。古人說「一陰一陽謂之道「,而"陰陰"和合就成了"太極"。所以說:太極,道也!「道」,可理解為真理、規律、本原;「術」是什麼呢?是方法、手段、技藝。太極拳是武術的一種,如果你認可的話,太極拳必然有其獨特的"方法、手段和技藝"。這就是說:太極拳有"道",與"術"兩個元素,二者皆有了無限的探求空間。
  • 隈研吾設計的「生命之樹」,是對2020東京奧運會最好的註腳
    日本人PK掉了扎哈等一眾大師的設計,選擇日本知名建築師——隈研吾來設計承載這場盛事的建築,在現在看來,是最好的選擇了。隈研吾隈研吾,風格鮮明,擅於使用自然木材、石塊、竹子等元素,把日本禪意美學的「侘寂」融入現代主義建築體當中。
  • 寄語"拳走低架"的朋友,"功夫"與"膝蓋"能兩全乎?
    都是大男人也不覺得有什麼唐突,我還半開玩笑地調侃了一句:"老師的大腿好粗呵!大師微笑著回答了一句:"功夫都在這倆大腿上呢!"這個畫面在我的腦海裡縈繞了好多年。當時我的解讀是:要想練出下盤功夫,必須得練出粗壯的大腿。所以拳走低架就成了刻意的的追求。注意這是我當時的理解,大師並沒有這樣說噢。
  • 練功,為何要懂得"服食"
    這樣,電能就可以慢慢釋放,這樣就能夠為我們所利用了。人,生活在天之下,地之上,《內經》中講,人生於"氣交"之中。人"吸"進來的是天之陽氣,"吃"進來的是地之陰氣。注意一下,這裡的天地陰陽已經是後天的陰陽了,不然到後面講先天陰陽的時候容易理解出偏。這個後天陰陽,就是水火。中醫常說,古人以水火立極,就是這個後天陰陽。先天陰陽是乾坤,這個學過易經的朋友都知道。
  • 資訊丨隈研吾的「上下」十年
    日本建築大師隈研吾擅長採用傳統元素讓建築仍然聯繫到其所在的地域中,期望以現代的高科技和地域性的自然素材相結合,竹子、木材、泥磚、石板、和紙等自然建材是他常用的材料,將老的、新的、大的、小的、人工的、自然的,所有一切都雜亂無章地混合在一起,他嘗試用無秩序的建築來消去建築的存在感。
  • 大洪泉邊光腚孩——"童年憶事"之十二
    神頭的美妙之處在於多泉多水。白楊河流經此地匯入孝婦河,靈泉、雪浪泉、大洪泉等泉水也由此噴湧而出,更增添了神頭的秀美靈動之景色。在博山要說有山有水有靈光的風水寶地,神頭首屈一指。特別是兒時更是山青水秀,噴湧的泉水和奔流的河水不僅給神頭帶來了神妙靈秀之氣,更是孩子們玩耍嬉戲的樂園。
  • "骨力"和"結構勁"的不同
    武術界開口多談「勁",而鄙視」力",更推崇整體結構勁,即"整勁",很少有談到提升單個骨頭的力量。但"骨力"是最基本的不可或缺的攻防要素,不應被忽視。 所謂的"骨力"並不是指骨密度有多高,含鈣量多大,骨頭多麼耐衝擊,而是指在正確的操作下能使單個骨頭產生出力量來。初學者與人較勁時往往會有"使不上勁"的感覺,蓋因為不會用"骨力"的緣故。
  • "中軸"和"斜軸"
    "立身中正"是太極拳行拳走架的基本要求。移動時"上領下垂"謂之不偏;轉動時"保有中軸"即為中正。"軸"乃圓轉之中位,但並非一定是垂直方向。事實上人體運動時有兩個重要的軸:一為"中軸",一為"斜軸"。" 中軸"或稱"豎軸"由"百匯穴"至"會陰穴",垂直上下,是人體的衝脈的位置。
  • "襠走下弧"還是"襠走後弧"?
    一一 "結構勁"基礎:"骨力"訓練之三(胯部運動) 胯部運動一向為拳家重視。一是因為胯關節為人體之最大關節,動力渾厚。其二在於腰胯組成了人體的中心部位。於"動態平衡"至關重要。 先談關於"開胯"的問題。有兩種說法:"開前胯"與"開後胯」。沒有人明確聲稱要"開前胯"但大多數人實際上做得就是打開前胯加上斂臀,尾閭拚命向前抵撐。
  • "立身中正"與"胸腰摺疊"
    一一"結構勁"基礎:"骨力"訓練之五(胸錐運動)胸錐七節,是身軀靈活的部位,卻也是最能體現"立身中正"的部位。雖然"立身中正"的涵意遠不止"豎直胸錐"那麼簡單,但對初學者來講,"立身中正"先要體現在胸錐的豎直,使胸背前後均衡。這樣比較容易建立中軸,有了中軸則左右運轉靈活。且有"立木頂千斤"之效。可以參看一些老拳師的照片,能夠始終保持"立身中正"的拳架給人以極度舒適的感覺。
  • 解析一下太極拳的"滲透力"與"滲透能力"
    太極拳技巧探秘之二先來解釋一下"滲透力"和"滲透能力"的不同。一滴水落在大地上,水借自重與勢能,具有"滲透力",而土地因其厚重和有隙,無條件全方位地接納了光顧的水滳,使水滴改變了存在的方式或消失於無形,我們稱其為具有"滲透能力"。人的身體是可以具備類似"滲透能力"的。
  • 太極拳 "腰"與"胯"的關係有必要捋捋清楚
    太極拳技法探秘 之六什麼是腰?肋骨以下,臀部以上稱為腰。什麼是胯,通常人們認為盆骨即為胯。楊吳太極拳強調"腰為主宰",而陳式太極拳認為"胯"為人體最大的關節群,非常強調旋胯、轉胯、調胯的作用,趙堡太極拳甚至強調"以胯代手"。
  • "蓄勁如張弓"一一談談"弓"的形成和運行條件
    太極拳技巧探秘之三"太極拳名家陳鑫的書裡寫到:"擊首尾動精神貫,擊尾首動脈絡通。當中一擊首尾動,上下四旁扣如弓"。上下之弓應指身體之弓,四旁之弓是指"兩臂弓"和"兩腿弓",今天我們先就"兩臂弓"和"兩腿弓"做點深入討論。
  • 我所認識的太極"纏絲勁"
    按陳兆奎老先生的話說:各家太極拳都有"纏絲勁",而陳式太極拳更強調"纏絲勁"。"纏絲勁"的外在表現形式和內在表現形式是不同的,前邊已有兩文探討過這個問題。在內,"纏絲勁"用以保持身體內部的流通和平衡,以著名的"背絲扣"為主要形式。近代人類DAN的標識圖出現後,很多人認為"雙螺旋梯形結構圖"更適合表達體內"纏絲勁"的運動方式,我也認為有一定的道理。
  • 何為精氣,何為陰陽【"精氣"是陰陽二氣結合】受益!純乾貨!
    人的精氣越足,身體自然是越健康。所以要想補充人體的精氣,不能單單地靠飲食來進補。飲食所補充的只是陰氣的那一部分。另一方面還要通過呼吸,吸納天之陽氣,化合飲食中的陰氣,才能化生人體的精氣。這種吸納天氣的方法,逐步演化成一系列的吐納術。這一點,在古代修行中是非常重要。
  • "結構勁"基礎:"骨力"訓練之二(腿部分解)
    兩腿之間當然有虛實之分,任何時候實胯託虛胯,實腿控虛腿,這是兩腿組合的問題,放在以後討論。當兩腳著地時,將足部看作為組合的一節。這時前端為腳趾,後端為腳跟。關於腳底一向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叫"五趾抓地",另一種說法叫"放鬆貼地",前一種說法是要抵抗轉體給腳底帶來的轉向慣性,後者卻是在談一個理想的結果。那麼如何才能在實踐中有效呢?
  • 最大的陰陽就是天地,陰陽二氣結合的產物即"精氣"
    這樣,電能就可以慢慢釋放,這樣就能夠為我們所利用了。而精氣,就類似於電池的這種狀態。那麼繼續講精氣。人,生活在天之下,地之上,《內經》中講,人生於"氣交"之中。人"吸"進來的是天之陽氣,"吃"進來的是地之陰氣。注意一下,這裡的天地陰陽已經是後天的陰陽了,不然到後面講先天陰陽的時候容易理解出偏。
  • 李宵鵬口中"大魚"原來是他,這樣的操作你看得懂?
    這位亞爾莫連科今年31歲,號稱烏克蘭"核彈頭"舍甫琴科接班人。上賽季效力西漢姆俱樂部在英超聯賽出場23次,有5球進帳外加一個助攻。表現中規中矩,數據並不是那麼讓人眼前一亮。這樣的球員應該才是大家所公認名副其實的那種"大魚"吧。如果真如傳聞所說的由亞爾莫連科取代佩萊為球隊衝鋒陷陣,魯能俱樂部的這把操作將是多麼的風騷。用這種不確定能不能成為"大魚"的大魚,換走現有的真正的大魚,這樣的謎之操作你們看得懂嗎?
  • 最大的陰陽就是天地,陰陽二氣結合的產物即"精氣"!
    人的精氣越足,身體自然是越健康。所以要想補充人體的精氣,不能單單地靠飲食來進補。飲食所補充的只是陰氣的那一部分。另一方面還要通過呼吸,吸納天之陽氣,化合飲食中的陰氣,才能化生人體的精氣。這種吸納天氣的方法,逐步演化成一系列的吐納術。這一點,在古代修行中是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