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十四五」規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要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要求「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發展數字經濟,加強數字政府建設」。
「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2016年《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提出要加快建設數字中國。相關數據顯示,目前超過89%的地級及以上城市、47%的縣級及以上城市均提出建設智慧城市。
經濟社會發展主體是城市,落實新發展理念關鍵也在城市,城市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載體。與高質量發展要求「同頻共振」,智慧城市建設迎來新的機遇,要重新審視智慧城市建設,思考新的發展方向。
系統觀念下的智慧城市建設
「空談誤國,實幹興邦。」智慧城市建設,實幹是關鍵,需要具備三方面的能力:
打造「全」場景智慧。城市是人的聚居地,是生活、生產等一切要素的集大成者,對應的智慧城市也應是覆蓋更多應用的「全場景智慧」。數位化、智慧化不是一時一地的局部創新,而是隨時隨地的全流程聯動,不是單兵突進的孤立應用,是城市在政務、綜治、應急、水利、交通等全方位、多融合、高質量的聚變效果。
實現「全」要素協同。智慧城市的建設要有系統觀念,把城市與ICT技術當成一個整體來謀篇布局,要建設「眼、腦、手、脈」齊備的智能協同系統,聚合聯接、雲、計算、AI、行業應用等數位技術,實現智能交互、智能聯接、智能中樞、智慧應用等四層功能協同。
提供「全」周期運營管理。要轉變重建設輕運營、重短期收益輕長效的意識。智慧城市建設只是第一步,建成後更要融匯城市全域數據,孵化和創新業務與體驗,只有持續的運營創新,才能不斷創造新的業務場景來牽引城市發展,創造智慧價值。這期間需要政府、企業、社會民眾攜手共建城市治理新格局,讓智慧城市順暢運行、生生不息。
以人為本,打造城市智能體
人是一切發展的核心。秉承「以人為本,以用為本」的初心,華為在業內首次提出「城市智能體」理念,認為城市不僅需要智慧的大腦,還需要靈活的手腳,要耳聰目明,血脈暢通,從而使城市成為一個可以自循環的有機體。在這個過程當中,需要城市在治理中具備深度的自學能力。
城市智能體架構超越城市大腦,其核心在於建設一個能感知、會思考、可進化、有溫度的智慧城市。首先,要以人為本,以用戶為中心,這是智慧城市建設的核心願景;其次,通過聯接、AI、計算、雲和行業應用等多技術融合創新協同,構建城市智能體的「感、知、傳、用」體系;第三,打破數據孤島,實現數據共享共治;最後,城市智能體要統籌運營,健壯成長、持續進化,從能用到會用、好用、愛用。
重新思考、構建、實現城市與人之間的關係,通過打造可協同交互的城市智能體,讓智慧無處不在,持續優化以人為中心的體驗,豐富了智慧城市的價值內涵。
深圳「鵬城智能體」,是華為在全國首個落地的城市智能體實踐。現在出差深圳,感受最快捷的出行體驗莫過在機場。「以前登機安檢前還要人工掃一下電子登機牌或者出示身份證,現在連手機都不用掏了,直接刷臉識別通過,太方便了!」不少旅客讚嘆道。
深圳機場的智慧魅力遠不止於此。2019年深圳機場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5000萬人,面對每天千餘架次航班保障,必須要有高度智能的「運行中樞」做底層技術支撐。「圍繞機場出航,深圳構建了機場運行一張圖、機場安全一張網和機場安全一張臉等智慧化的場景服務。通過AI平臺對海量數據進行分析,提前預測航班準確放行率,目前已經提升到87%。每年有近260萬人次的旅客不用再坐擺渡車,極大提升了旅客的出行體驗。」深圳市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社區是社會的縮影,好的社區環境直接影響著居民的幸福感。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
深圳光明區白花社區有近90%的外來人口,這對社區治理以及社區服務都提出了不小的挑戰。社區治理方面,華為聯合夥伴為白花社區打造社區基層治理工作檯,通過物聯感知設施+AI智能算法做到違規事件智能發現,並基於網格員上報的主動發現、以及群眾訴求上報和企業隱患上報,方便了社區各類動態事件的監督和整治,做到「小事不出社區」「基層吹哨、部門報導」,為網格員、社區工作者有效減負增效。
社區服務方面,白花社區打造的社區微家園居民服務平臺為居民提供了參與社區治理、享受便捷服務的入口。微家園上已經開闢了多個特色應用,如「四點半課堂」是針對社區兒童群體放學後無人看護的難題,組織社區居民申請擔任志願老師,將兒童報名上課、現場反饋線上化,讓家長和社區安心;「政務服務一體機」只需居民刷身份證,即可自助查詢並列印個人參保證明、五險一金繳納明細、無房產證明及發票真偽查驗等便民服務。
目前,許多城市已經在探索智能化的升級。在北京,伴隨5G、AI、雲場景化落地,成功打造了北京地壇醫院等5所醫療機構的「5G+WeLink會診平臺」、延崇高速全國首次5G無人自動駕駛等多個5G場景應用;在上海黃浦區,「一屏觀黃浦、一網管全城」 作為智慧城區建設目標,通過「觀管防」,打造黃浦「城區智慧大腦」,全力提升城區治理智能化、科學化、精細化水平。越來越多的實踐表明,智慧城市的建設,需要系統觀念,把城市與技術統籌為一個整體來規劃布局。
城市智能體賦予各行業的價值潛力,蘊藏在每一個業務場景中。在政務領域,深圳98%的行政審批事項實現網上辦理、94%的行政許可證事項實現「零跑腿」;在水利水務領域,華為為應對水域監測治理挑戰,利用AI技術助力蘇州工業園區進行藍藻智能識別等常態化監測;醫療領域,華為利用5G等數位技術,實現了支持海量數據高可靠、低延時傳輸,突破了空間限制,提高了診療效率……
目前,華為攜手深圳、成都、福州、南昌、長春等多地市陸續落地城市智能體,結合不同城市優勢,制定了覆蓋更多業務場景的智慧解決方案。
城市智能體構建城市發展新優勢
城市智能體在實踐中,不斷提升和檢驗著智慧城市的質量成色,推動智慧城市不斷朝著高質量發展方向邁進。從經濟社會發展維度看,城市智能體的價值創造有著更豐富的內涵延伸,具備以下幾方面的優勢。
帶動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夯實數字經濟的底座。5G、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是構建智能世界的關鍵技術要素,也是建設新型智慧城市的基石。智慧城市高質量發展,需要更加系統、全面的技術創新支撐。
十四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目前,新技術創新趨勢日益明顯,推進智慧城市建設迫切需要構建萬物互聯、泛在計算、智能運行、即時服務的新基建,城市智能體的技術結構,充分集成、整合各類ICT技術,在鞏固發展數位技術底座的基礎上,形成創新合力,激發智慧城市各類應用場景產生融合、協同、聚變的化學反應,滿足城市治理和運營中創新、快速、靈活的業務場景需求。
牽引基礎研究與技術研發。智慧城市的運營迭代,需要持續的業務創新與優化,提出實踐的真問題,從而引發對新一代智慧技術的巨大需求,倒逼基礎理論研究和技術研發麵向城市業務一線開展,旨在解決實際問題。理論和實踐在智慧城市的時空中形成良性互動,基礎研究和技術研發有了承載轉化的平臺。
在河南,華為聯合許昌建設成為全國首個基於黃河鯤鵬算力、具有本地特色和亮點的新型智慧城市樣板。日前,基於華為鯤鵬構架的首條黃河鯤鵬伺服器和臺式機生產線在許昌投產且首批產品已交付,刷新了河南實體企業落地的最快紀錄。
有利於推動行業升級,轉變發展方式。智慧城市建設的加速推進為智慧化、數位化產業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今年9月,成都高新區管委會與華為籤署了人工智慧大數據中心項目合作框架協議,攜手共建蓉城智能體。這一面向全場景智慧的「一中心三平臺」的城市綜合智能體,將加快推進「人工智慧大數據中心」落地;在福州,福州市人民政府與華為籤署共建「全國數字應用第一城」戰略合作協議,攜手共建榕城智能體。華為將發揮5G、雲、光網絡、AI領域技術優勢和ICT產業鏈的平臺優勢,帶動福建區域及上下遊產業集聚發展,構建「數字福州」新生態。
城市智能體因技術而生,因時代而變。未來,城市智能體將不斷驅動智慧城市高質量發展,推動經濟新舊動能轉換,釋放新的發展潛力,助力增強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讓創新型國家的內涵底氣更足,抒寫更多智慧城市「春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