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智能體:驅動高質量發展的新抓手

2020-12-08 環球網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十四五」規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要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要求「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發展數字經濟,加強數字政府建設」。

「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2016年《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提出要加快建設數字中國。相關數據顯示,目前超過89%的地級及以上城市、47%的縣級及以上城市均提出建設智慧城市。

經濟社會發展主體是城市,落實新發展理念關鍵也在城市,城市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載體。與高質量發展要求「同頻共振」,智慧城市建設迎來新的機遇,要重新審視智慧城市建設,思考新的發展方向。

系統觀念下的智慧城市建設

「空談誤國,實幹興邦。」智慧城市建設,實幹是關鍵,需要具備三方面的能力:

打造「全」場景智慧。城市是人的聚居地,是生活、生產等一切要素的集大成者,對應的智慧城市也應是覆蓋更多應用的「全場景智慧」。數位化、智慧化不是一時一地的局部創新,而是隨時隨地的全流程聯動,不是單兵突進的孤立應用,是城市在政務、綜治、應急、水利、交通等全方位、多融合、高質量的聚變效果。

實現「全」要素協同。智慧城市的建設要有系統觀念,把城市與ICT技術當成一個整體來謀篇布局,要建設「眼、腦、手、脈」齊備的智能協同系統,聚合聯接、雲、計算、AI、行業應用等數位技術,實現智能交互、智能聯接、智能中樞、智慧應用等四層功能協同。

提供「全」周期運營管理。要轉變重建設輕運營、重短期收益輕長效的意識。智慧城市建設只是第一步,建成後更要融匯城市全域數據,孵化和創新業務與體驗,只有持續的運營創新,才能不斷創造新的業務場景來牽引城市發展,創造智慧價值。這期間需要政府、企業、社會民眾攜手共建城市治理新格局,讓智慧城市順暢運行、生生不息。

以人為本,打造城市智能體

人是一切發展的核心。秉承「以人為本,以用為本」的初心,華為在業內首次提出「城市智能體」理念,認為城市不僅需要智慧的大腦,還需要靈活的手腳,要耳聰目明,血脈暢通,從而使城市成為一個可以自循環的有機體。在這個過程當中,需要城市在治理中具備深度的自學能力。

城市智能體架構超越城市大腦,其核心在於建設一個能感知、會思考、可進化、有溫度的智慧城市。首先,要以人為本,以用戶為中心,這是智慧城市建設的核心願景;其次,通過聯接、AI、計算、雲和行業應用等多技術融合創新協同,構建城市智能體的「感、知、傳、用」體系;第三,打破數據孤島,實現數據共享共治;最後,城市智能體要統籌運營,健壯成長、持續進化,從能用到會用、好用、愛用。

重新思考、構建、實現城市與人之間的關係,通過打造可協同交互的城市智能體,讓智慧無處不在,持續優化以人為中心的體驗,豐富了智慧城市的價值內涵。

深圳「鵬城智能體」,是華為在全國首個落地的城市智能體實踐。現在出差深圳,感受最快捷的出行體驗莫過在機場。「以前登機安檢前還要人工掃一下電子登機牌或者出示身份證,現在連手機都不用掏了,直接刷臉識別通過,太方便了!」不少旅客讚嘆道。

深圳機場的智慧魅力遠不止於此。2019年深圳機場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5000萬人,面對每天千餘架次航班保障,必須要有高度智能的「運行中樞」做底層技術支撐。「圍繞機場出航,深圳構建了機場運行一張圖、機場安全一張網和機場安全一張臉等智慧化的場景服務。通過AI平臺對海量數據進行分析,提前預測航班準確放行率,目前已經提升到87%。每年有近260萬人次的旅客不用再坐擺渡車,極大提升了旅客的出行體驗。」深圳市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社區是社會的縮影,好的社區環境直接影響著居民的幸福感。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

深圳光明區白花社區有近90%的外來人口,這對社區治理以及社區服務都提出了不小的挑戰。社區治理方面,華為聯合夥伴為白花社區打造社區基層治理工作檯,通過物聯感知設施+AI智能算法做到違規事件智能發現,並基於網格員上報的主動發現、以及群眾訴求上報和企業隱患上報,方便了社區各類動態事件的監督和整治,做到「小事不出社區」「基層吹哨、部門報導」,為網格員、社區工作者有效減負增效。

社區服務方面,白花社區打造的社區微家園居民服務平臺為居民提供了參與社區治理、享受便捷服務的入口。微家園上已經開闢了多個特色應用,如「四點半課堂」是針對社區兒童群體放學後無人看護的難題,組織社區居民申請擔任志願老師,將兒童報名上課、現場反饋線上化,讓家長和社區安心;「政務服務一體機」只需居民刷身份證,即可自助查詢並列印個人參保證明、五險一金繳納明細、無房產證明及發票真偽查驗等便民服務。

目前,許多城市已經在探索智能化的升級。在北京,伴隨5G、AI、雲場景化落地,成功打造了北京地壇醫院等5所醫療機構的「5G+WeLink會診平臺」、延崇高速全國首次5G無人自動駕駛等多個5G場景應用;在上海黃浦區,「一屏觀黃浦、一網管全城」 作為智慧城區建設目標,通過「觀管防」,打造黃浦「城區智慧大腦」,全力提升城區治理智能化、科學化、精細化水平。越來越多的實踐表明,智慧城市的建設,需要系統觀念,把城市與技術統籌為一個整體來規劃布局。

城市智能體賦予各行業的價值潛力,蘊藏在每一個業務場景中。在政務領域,深圳98%的行政審批事項實現網上辦理、94%的行政許可證事項實現「零跑腿」;在水利水務領域,華為為應對水域監測治理挑戰,利用AI技術助力蘇州工業園區進行藍藻智能識別等常態化監測;醫療領域,華為利用5G等數位技術,實現了支持海量數據高可靠、低延時傳輸,突破了空間限制,提高了診療效率……

目前,華為攜手深圳、成都、福州、南昌、長春等多地市陸續落地城市智能體,結合不同城市優勢,制定了覆蓋更多業務場景的智慧解決方案。

城市智能體構建城市發展新優勢

城市智能體在實踐中,不斷提升和檢驗著智慧城市的質量成色,推動智慧城市不斷朝著高質量發展方向邁進。從經濟社會發展維度看,城市智能體的價值創造有著更豐富的內涵延伸,具備以下幾方面的優勢。

帶動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夯實數字經濟的底座。5G、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是構建智能世界的關鍵技術要素,也是建設新型智慧城市的基石。智慧城市高質量發展,需要更加系統、全面的技術創新支撐。

十四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目前,新技術創新趨勢日益明顯,推進智慧城市建設迫切需要構建萬物互聯、泛在計算、智能運行、即時服務的新基建,城市智能體的技術結構,充分集成、整合各類ICT技術,在鞏固發展數位技術底座的基礎上,形成創新合力,激發智慧城市各類應用場景產生融合、協同、聚變的化學反應,滿足城市治理和運營中創新、快速、靈活的業務場景需求。

牽引基礎研究與技術研發。智慧城市的運營迭代,需要持續的業務創新與優化,提出實踐的真問題,從而引發對新一代智慧技術的巨大需求,倒逼基礎理論研究和技術研發麵向城市業務一線開展,旨在解決實際問題。理論和實踐在智慧城市的時空中形成良性互動,基礎研究和技術研發有了承載轉化的平臺。

在河南,華為聯合許昌建設成為全國首個基於黃河鯤鵬算力、具有本地特色和亮點的新型智慧城市樣板。日前,基於華為鯤鵬構架的首條黃河鯤鵬伺服器和臺式機生產線在許昌投產且首批產品已交付,刷新了河南實體企業落地的最快紀錄。

有利於推動行業升級,轉變發展方式。智慧城市建設的加速推進為智慧化、數位化產業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今年9月,成都高新區管委會與華為籤署了人工智慧大數據中心項目合作框架協議,攜手共建蓉城智能體。這一面向全場景智慧的「一中心三平臺」的城市綜合智能體,將加快推進「人工智慧大數據中心」落地;在福州,福州市人民政府與華為籤署共建「全國數字應用第一城」戰略合作協議,攜手共建榕城智能體。華為將發揮5G、雲、光網絡、AI領域技術優勢和ICT產業鏈的平臺優勢,帶動福建區域及上下遊產業集聚發展,構建「數字福州」新生態。

城市智能體因技術而生,因時代而變。未來,城市智能體將不斷驅動智慧城市高質量發展,推動經濟新舊動能轉換,釋放新的發展潛力,助力增強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讓創新型國家的內涵底氣更足,抒寫更多智慧城市「春天的故事」。

相關焦點

  • 華為城市智能體獲得第二屆智慧城市科學發展大會 年度特別貢獻獎
    城市智能體以數據為基礎,融合聯接、計算、雲、AI、行業應用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打造數據驅動、具有深度學習能力的城市級一體化智能協同體系,為城市安裝上數位化的「眼、腦、手、脈」,讓城市發展生生不息;根據不同的需求,依託全場景智慧、全要素聚合、全周期運營、全地域交付能力,助力城市綜合競爭力提升和數字經濟發展。
  • 從智慧城市到城市智能體:「懂行」華為牽手蘇州新希望讓智慧融入...
    作為富庶江浙的重要城市,歷史上的蘇州早已足夠燦爛。從拙政園、虎丘、寒山寺再到獅子林、觀前街,五千年文明在這裡留下了細膩而溫潤的筆觸。不過,勇於創新的蘇州人並不會躺在歷史的功勞簿上怡然自得,在新的時代,蘇州早已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發展路徑。而相比於園林和字畫的大雅,今日蘇州的創新則更貼近民生。
  • 城市高質量|劉丹:城市智能體推動新城建智慧化演進
    11月6日,在第二十屆城博會期間,中國建設報社在中國國際展覽中心舉辦了首屆中國城市高質量發展論壇。論壇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圍繞城市建設產業發展、美好人居構建等議題,探討「雙循環」背景下的產業新機遇,共議如何更好地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
  • 華為林明:智能城市須從城市「大腦」走向城市智能體
    城市智能體秉承以用戶為本的初心  林明稱,華為提出的城市智能體理念,秉承以用戶為本的初心,超越了傳統城市「大腦」的架構,把城市和ICT技術當成整體來看,打造具有數據驅動的、具備深度學習能力的一體化智能體協同系統。城市智能體旨在讓城市能感知、會思考、可進化、有溫度,提升城市綜合治理水平,讓居民更有幸福感,讓企業運行更有效率,讓各行各業更富有創造力。
  • 龍海波:以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
    眾所周知,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創新的有力驅動,創新的最終目的是引領發展,而人才是創新驅動的原動力,也是支撐發展的第一資源。由此可見,「發展」「人才」「創新」三要素是高度統一的集合體,沒有創新驅動的發展就談不上高質量發展,沒有人才支撐的發展也不會是高質量發展。創新發展事關國家現代化建設全局現代國家競爭是綜合國力的競爭,而歸根到底是科技的競爭。
  • 搶灘深中通道登陸點,共築中山翠亨城市智能體
    這兩年,中山更是發出了「重振虎威」的動員令,以建設國際化、現代化、創新型城市為目標,持續聚焦經濟與城市高質量發展。中山市翠亨新區,作為「深中通道」的重要登陸點,位居粵港澳大灣區地理重要地帶:北承廣州南沙、南接珠海橫琴、東眺深圳前海、西連粵中西部,承接著深港優質產業和資源,是中山「重振虎威」的重要戰場。
  • 智能體白皮書:共建智能體,共創全場景智慧(2020年)
    在新經濟體系下,數位技術將推動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動能,並將助力未來城市的建設,驅動未來行業的數位化轉型,賦能未來企業的商業創新,全面提升每一個人的獲得感、認同感、幸福感。未來城市的建設要尊重城市自身發展規律,不能盲目地追求速度和規模,要平衡好城市與人,城市與自然之間的關係,讓城市向更高級的智能體轉變,從而引領城市高質量發展,提升政務效率,提振經濟運行,創新城市治理,優化公共服務,促進生態文明,實現城市智能體的持續發展,自我迭代,生生不息。
  • 華為高級副總裁張順茂:5G+雲+AI 華為攜手夥伴打造工業智能體
    導語:未來城市的競爭是一場技術的競爭,城市新活力需要產業集群數位化轉型的,需要立足工業網際網路賦能。
  • 華為:智慧城市建設「下一跳」是什麼?城市智能體!
    在城市數位化轉型的新課題下,上海智慧城市建設的「下一跳」是什麼?華為以「城市智能體」給出了答案。「30年中國看浦東,100年中國看上海」,上海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勇挑重擔的先行者,是中國的示範區和試驗田。
  • 建設創新型城市 推動高質量發展
    創新是城市經濟發展的動力,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根本。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緊扣重要戰略機遇新內涵,加快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提升科技創新能力。2019年天津市《政府工作報告》將持續用力推進創新型城市建設列為2019年重要工作任務。在全球經濟、科技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創新型城市對於區域乃至國家高質量發展有著重要作用。
  • 華為林明:建設城市智能體要整合「朋友圈」的力量
    【環球網科技報導 記者 鄭湘琪】「城市要從一個有機整體來看,要具備深度學習能力,並不斷通過處理城市底層問題,提升城市自動化水平。所以,如果要看到整個城市形成一盤棋,更好地實現一體化、智能化,那麼智慧城市必須要從城市大腦走向城市智能體。」
  • 如果我寫頒獎詞 「智能體」應該如此
    「智能體」的出現,使我們可看到更為務實的思路,以「鵬城智能體」為例,城市運行「一網統管」、民生服務「一城暢享」、公共安全「一體聯動」、市民服務「一網通辦」等,場景化跨領域應用逐一落地,而其本質是以應用為抓手,實現了打通數據,以應用為抓手,加快了城市智能化持續演進。
  • 華為張順茂:城市智能體,上海智慧城市建設的「下一跳」
    極客網·極客說12月15日 為構築城市未來發展戰略新優勢,上海正在全面推動城市數位化轉型,大力發展在線新經濟,加速智慧城市建設,全面打造國際數字之都。智慧應用是智能體的價值呈現。在人人參與城市管理、智慧養老等方面實現興業、惠民、善政,為城市創造新價值。張順茂強調,城市智能體的建設是一項浩大的社會工程,需要集聚能力,聚合生態,需要上海市政府、科技公司、運營商、應用開發商、企業、科研機構、高校、市民等社會各方的共同參與,真正實現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
  • 德興以項目為抓手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市委四屆十一次全會提出,要加快創新型城市建設,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德興市認真學習貫徹落實,堅持以項目為抓手,牢牢把握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深入開展「項目建設提速年」「衝刺一百天、決戰全年度」等活動,已實施重點項目85個,投資總額526.8億元,其中被列入上饒市重大項目57個,投資總額402.78億元。
  • 智慧城市應該「長」啥樣?看這裡,一睹為快!
    年世界5G大會移師廣州由廣東省人民政府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科學技術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共同主辦今年大會以「5G賦能、共享共贏」為主題,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舉行,推動5G更好融入千行百業、造福各國人民,為促進經濟復甦和民生改善注入新活力新動能
  • 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產業園高質量發展
    學員們結合工作實際,圍繞建設國內一流城市主題,深入有關縣區、鎮村及企業一線實地調研,力求在調查研究中提高工作本領,提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並形成了5篇調研報告,現摘登主要內容,以資學習借鑑。 產業園區是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龍頭,是對外開放、招商引資、產業集聚的主要載體。高質量的新型產業園區是惠州建設國內一流城市的重要支撐。
  • 任丘市:突出「三輪驅動三輪驅動」打造高質量發展增長極
    今年上半年,中國石油華北石化公司累計加工原油272萬噸,銷售汽油95.8萬噸,柴油112.7萬噸,向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輸送航煤12.94萬噸,有效保障了京津冀高質量綠色能源供應。項目是轉型升級的載體,是民生改善的抓手,是城市發展的動力,是加快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引擎。
  • 杭州灣新區「三駕馬車」 驅動高質量發展
    「按照『積極儲備一批、開工建設一批、快速推進一批、力保竣工一批』的要求,強化有效投資壓艙石作用,把有效投資作為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抓手。」杭州灣新區黨工委、管委會負責人介紹,錨定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15%以上的目標,確保季季有開工。近期,總投資86.6億元的11個項目集中開工,掀起擴大有效投資建設新一輪高潮。
  • 系列報導《湖北就這麼幹》:以「兩翼」驅動全省高質量發展
    系列報導《湖北就這麼幹》:以「兩翼」驅動全省高質量發展.mp33:56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指出,湖北和發達地區的差距在於以省域副中心城市為首的「兩翼」實力還不夠強。對此,《中共湖北省委關於制定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兩翼」是支撐全省高質量發展的南北列陣,推動全省發展模式由點軸式向扇面型演進,成為「兩翼」城市發展目標。系列報導《湖北就這麼幹》,請聽報導:以「兩翼」驅動全省高質量發展。湖北的「兩翼」是對接國家重大戰略、實現開放發展的「兩翼」。
  • 拉薩市堆龍德慶區以創新驅動打造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拉薩市堆龍德慶區以創新驅動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提升核心競爭力—打造高質量發展新引擎拉薩市堆龍德慶區一角。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回望「十三五」,拉薩市堆龍德慶區全面推進富裕新堆龍建設,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加快推進位造強區、質量強區、網絡強區、數字強區,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深化改革開放,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構建現代經濟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