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說:「使你與人不同的是誰呢」?此言何意?

2020-12-14 人文者也

大家好,我是人文者也。

聖經說:「使你與人不同的是誰呢」?此言何意?

按照語法分析,這是一個疑問句,但是,我們卻要把它當成陳述句來解釋,為什麼呢?

不用我多說大家也都知道,我們經常會陷入這樣一種情緒當中:因面貌姣好而心生驕傲,甚至還想以此換些錢財,因有些才華,從而恃才傲物……

總的來說,大部分人都會因為自己優於別人的特長而心懷自滿之情,以為自己有了高人一等的能力,以為自己可以憑此與其他人不同,可是,你憑什麼呢?你的才華是你自己創造出來的嗎?你是從何處得來這些的呢?

如果你把這些歸結為你運氣好,或者天生就如此優秀,那很可惜,你一定缺了生而為人最重要的東西,那便是「敬畏之心」。

雖然我不確切地要指向你應該敬畏什麼,但人如果沒有了敬畏心,便等於失去了約束自己的最後一重保險,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很喜歡把人分成不同的等級,它有各種獎賞,各種榮譽,其中有很多是非常吸引人的,得到的人無不內心充滿驕傲。

但是,當我們的內心被驕傲充滿時,我們便看不到那些比我們還出色的東西了。我們只會覺得自己是這個世界的中心,至於是不是有什麼比「我」更高等的人物,或者有什麼比「我」的眼界更高,更淵博的知識,都會被下意識地自動忽略。

到了這種程度,已經看不清世界的本質,弄不明白自己其實只不過是集體中一個微不足道的存在,看不到世界的全貌,也不會尊重別人的看法和意見,換句話說,心裡的眼睛已經徹底閉上,只剩下自己一個人在小土堆上自吹自擂,卻以為站在高山上。

相關焦點

  • 《列子》:誰是清醒的,誰是迷糊的,誰又說得清楚呢?
    一個姓楊的告訴這個孩子的父親說:「魯國的君子多才多藝,可能能治好吧!你為什麼不去拜訪呢?」於是,孩子的父親去了魯國。當路過陳國時,碰到了老聃,便告訴他兒子的病症。老聃說:「你的愚昧哪裡能知道你兒子的迷糊?
  • 聖經有云:我栽你是上等的葡萄樹,你怎麼變為壞枝子呢,何解?
    聖經中有這樣一句話,「我栽你是上等的葡萄樹,你怎麼變為壞枝子呢」,何解?此言出自《耶利米書》,全句是:「我栽你是上等的葡萄樹,全然是真種子,你怎麼向我變為外邦葡萄樹的壞枝子呢」?這話是什麼意思呢?不管是什麼人,自己看自己,和別人看他,總是有比較大的差距,自信的人自我感覺良好,自卑的人喜歡否定自己,基本不會有人能夠達到完全準確的自我認知。教會也是如此。有的教會常因保持體面的外在儀式和禮拜秩序而沾沾自喜,尤其是當這些可以帶給他們世俗的好處時。
  • 聖經說:「你牧養我的羊」,是什麼意思?
    聖經說:「你牧養我的羊」,是什麼意思?此言出自《約翰福音》的最後一章,是一大段對話中的一句,只有一個核心的意思,那便是講明什麼是「愛」。我們都知道「愛」這個字雖然簡單,卻是最難精確定義的,聖經中對「愛」也有兩種解釋,一種是「喜歡」,一種是「慈善的心」。
  • 武磊此言,讓誰難堪
    武磊在公開日記中有如下一段言語: ——想到前一陣,我看了網上的一篇貝尼特斯寫的報導,他說「 武磊說:「從我實際接觸到的情況來講 那麼,根寶青訓基地為啥不給學員傳授這些足球知識呢?武磊沒有說,但按常理分析可能有如下原因: 1, 根寶青訓基地的教員素養不高,或許還不知道武磊在西班牙學到的足球知識。——我以為:這可能性不大。
  • 聖經上說:「神稱他們為義」,是什麼意思呢?
    聖經上說:「神稱他們為義」,這話是什麼意思呢?從不違反神的律法,這樣的人可以被稱為義,一生只做該做的,不該做的從不做,也可稱為義,所以,從這個層面來理解,被稱為「義」是好事。但是,必須得說明的一點是,人最好不要自稱為「義」,只有神才有這個權力。
  • 聖經說:「你們既知道這事,若是去行就有福了」,何解?
    聖經說:「你們既知道這事,若是去行就有福了」,何解?此言出自《以弗所書》,在說這句話時,還有個前提,那便是「存敬畏的心,彼此順服」。那什麼是「彼此順服」呢?簡而言之,「當像智慧人」。這句話來自《聖經》,意思是要做一個肯思想的人,跨出腳步前必先思考一番,說話之前先考慮一下,做一個受思想、悟性、深思熟慮管理的人。
  • 聖經:四種不同的生命
    首先我們看「約1:12」節這節經文告訴我們凡信他名的人,神就賜他們權柄,作神的兒女。緊接著13節告訴我們:這等人不是從血氣生的,不是從情慾生的,也不是從人意生的,乃是從神生的。通過13節的經文,我們看到約翰講到有四種不同類型的生命,或者說四種不同的人所代表不同的生命光景是什麼呢?以下時間就分享這方面的信息。
  • 名畫與聖經·28|倫勃朗《好撒瑪利亞人》中的聖經故事
    今天是「名畫與聖經」系列第28期:荷蘭黃金時代偉大畫家倫勃朗早期名作《好撒瑪利亞人》及其中的聖經故事。但是鮮有人知道這是源於《聖經》中「好撒馬利亞人」的比喻。那麼這個比喻說的是什麼事情呢?「好撒瑪利亞人法」(Good Samaritan Law)在耶穌前往耶路撒冷的路上,一位自大的律師想要試探耶穌,以表明自己對法律的通曉,也讓耶穌答不出來而出糗,所以他向耶穌提了一個《舊約》中比較困難的問題:舊約中說我們要愛「鄰舍」如己,那麼誰才是我們的鄰舍呢?我們應當去愛誰呢?
  • 聖經中神的愛與人的愛有本質的不同,上帝的愛是聖愛
    聖經中神的愛與人的愛有本質的不同,上帝的愛是聖愛經文:約3:16  今天藉約3:16與大家一同分享、感受上帝的大愛,有人認為這節經文為《聖經》的中心思想、主要內容,因為這裡闡明了上帝的愛。愛是上帝的最高屬性也是最基本的屬性,整本聖經記錄了上帝的愛,「從來沒有人看見神,只有在父懷裡的獨生子將他表明出來。」(約1:18),所以基督耶穌降世是要顯明上帝和上帝的愛。如經上所記:「神差他獨生子到世間來,使我們藉著他得生,神愛我們的心在此就顯明了。」(約一4:9)。聖經中神的愛與人的愛有本質的不同,上帝的愛是聖愛,其中有許多特定的內涵。
  • 聖經是神所默示的:聖經雖系出於多人的手筆,但其中的要道卻始終一貫
    有的人是稅吏————馬太。有的人是醫生————路加。有的人是漁夫————彼得、約翰。有的人是社會事業的領袖————保羅。看他們所作的事業、就能窺知他們的知識、見解、思想、個性,有何等的不同。斷沒有想到這樣一部奇絕妙絕的書————聖經————竟是出於這些時代不同,背景不同,職業不同,知識不同,見解不同,思想不同,個性不同的三四十個人的手。聖經的內容已經足能使人驚異,聖經的成就比它的內容更令人驚異。
  • 《聖經與科學》|聖經與科學間的協調
    聖經這裡形容一隻背肌強韌,腹肌隆厚的巨獸,祂有一條如香柏樹粗壯的尾巴,大腿強而有力;它身軀龐大甚至可以步入約旦河中而不被水淹。除了「恐龍」外,你還能想到哪種動物與以上的描述吻合呢?豈肯與你立約,使你拿它永遠作奴僕嗎?你豈可拿它當雀鳥玩耍嗎?豈可為你的幼女將它拴住嗎?搭夥的漁夫豈可拿它當貨物嗎?能把它分給商人嗎? (約伯記 41:1-6 和合本)」。這裡把巨獸形容為兇猛無比的怪獸。聖經還繼續說:「你能用倒鉤槍扎滿它的皮,能用魚叉叉滿它的頭嗎?
  • 反思:我是在為誰閱讀《聖經》?
    (羅3:10)」這自然就促成了我們在讀經上,因其每個人動機的各異,在領悟與行為上也就呈現出斑駁不一,形形色色的狀態和果效。所以,我們在探討「我們在為誰閱讀聖經」這一命題上,絕不能簡單的歸結與回答為「為信仰」、「為得到救贖」或「為追求主的真理」等漂亮的詞彙上。這樣的回答,雖然看上去很美很鏗鏘,也可以說是一種正確的答案,但與我們觀察和觸碰到的那些實際現象,顯然是有著千差萬別的。
  • 【舊約聖經之旅】創世紀《周一》認識聖經
    《周一》認識聖經從今天起,我們要一同來讀一本奇妙的書─聖經。我們得救以後,要得著屬靈的栽培,就不能不認識聖經。兩千年來,基督徒都承認一件事,沒有一個人不認識聖經,而能好好認識主。神給我們屬靈的產業,一面是看不見的聖靈,一面是看得見的聖經。一面是聖靈在我們裡面,一面是聖經在我們外面。一個正確的基督徒,對這兩面該是絕對平衡的。
  • 俗語說:「人窮少說三話、沒錢少管三事」何意?人在低谷不妨一看
    俗語說:「人窮少說三話,沒錢少管三事」何意?人在低谷不妨一看對待不同的處境我們要有不同的處理方式,一個窮人可能很難有富人的思維,而一個富人也很難理解窮人的生活方式。但是窮和富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所以做人一定要居安思危,這樣才能保證自己在今後的道路中越走越好。
  • 《金剛經》和《心經》中所說的「般若」是何意?
    《金剛經》全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或《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心經》的全稱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可見二經經名之中皆有「般若」二字,那「般若」二字究竟是什麼意思呢?「般若」二字讀作(bōrě)音譯自梵文Prajna,其中文意思是「終極智慧」或是「無上智慧」,是修習佛法和了解佛學不可不知的重要內容。
  • 「聖經」真使徒與假使徒的不同
    11章12節——15節中說:⒈他要斷絕那些打算尋找機會敗壞他們(哥林多教會的眾人)信心與行為引導他們(哥林多教會的眾人)行惡的人一切的機會。⒊假使徒會引人向惡,而不是行善。他們(假使徒)口中的言語雖然看似甜如蜜,卻是害人的毒藥。
  • 【聖經中的失敗者】亞倫──不敢說「不」的人
    他所以會陷入這麼嚴重的錯誤中,無非因為他不敢說「不」,不敢冒犯眾人,不敢面對人的反對;他明白真理,卻不敢實行真理。亞倫給我們看見,單單知道真理的人不一定會按真理而行,還必須先有願按神旨意行事的心志和勇氣,才能實行所知的真理。亞倫蒙神清楚選召,作摩西的發言人。摩西蒙召時,自認沒有口才。神對摩西說:「不是有你的哥哥利未人亞倫嗎?
  • 袁立在打誰的臉,打醒了誰的臉?
    儘管他演講的結束語是用聖經中的箴言結束的,我還是想說,人類對於真理與正義的追求,是無需要拿什麼派別、信仰與身份加以區別的。無需否認與狡辯,公平正義與真理,對於人類的生存與發展而言,天生具有其普世的意義。
  • 貪心是聖經中所說的罪
    貪心這個詞彙都出現在新約裡,耶穌說要免去一切的貪心,保羅在羅7章說到貪心在心裡的發動。其餘的幾處是說,貪心與神的國無份,是拜偶像。保羅自我辯解自己心裡沒有藏著貪心。彼得說,假先知心裡有貪心,所以靠著捏造的道理取利。(真先知的特徵是說真理,不捏造,而且在傳道的事上沒有取利的貪心。)關於貪心,搜索聖經app,竟然只有6次,跌破眼鏡。
  • 聖經你讀對了嗎?靈修生活你是否遇見主了?
    ——路1:37我們都知道《聖經》裡面記載的都是 神的話,是大有能力的,是我們基督徒每天靈修必須讀的,只有透過《聖經》我們才能更加明白主的旨意是什麼,才能不走彎路,面對環境和苦難的時候才有能力勝過去,也有能力向著標杆直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