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攝影家塗興明的「巴象鼓舞」登上中華遺產雜誌

2020-12-23 騰訊網

由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塗興明拍攝的巴象鼓舞圖片榮登中華遺產雜誌11月期刊。巴象鼓舞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俗舞蹈。擁有千年的發展歷史,位於靈山秀水的四川古城閬中。具有有凝聚民心、維繫團結,怡情樂性的教化作用。

舞的活化石

「巴象鼓舞」,是閬中渝水土著巴族宗(板遁蠻)人繼承其先祖「前歌后舞」傳統,在公元前11世紀武王伐紂時陣前造勢威震敵膽盡顯「巴國勇士」風採而傳為美談的。公元前2世紀初,宗人幫助漢高祖平定三秦時又再現風採。「巴師勇銳,歌舞以凌」,深得劉邦賞識,後被引入漢宮,定名「巴渝舞」。歷經魏、晉、南北朝至唐代,雖數易其名,卻以其強大的民族生命力,逐步由武舞宮廷舞演變為祭祀舞慶典舞,在民間與世流傳盛演不衰。閬中流行的「巴象鼓舞」,是「巴渝舞」的遺風,在國家民族舞蹈中獨樹一幟,是「舞蹈的活化石」。

奇妙的音響

「巴象鼓舞」的音響主要是由鼓、鑼、吶喊組成,鼓點具有鮮明的節奏感:「砰、砰、砰砰,砰砰、砰——砰砰,砰砰砰、砰砰砰、砰砰——砰砰。」鑼音隨鼓點起落,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使人耳目驚心。舞者以待戰、徵戰、凱旋等篇章變換各種大小隊形,伴隨鼓點鏗鏘吶喊「嗨嗨」聲,威武雄壯氣貫長虹。如「雷霆萬鈞之力,排山倒海之勢」,動人心魄,激人奮進,摧人向前。就是這看似簡單奇妙的音響,卻烘託出了數千年的巴人氣勢巴山雄魂蜀水深情。

遠古的妝飾

「巴象鼓」的設計為長木柄獸皮圓形鼓,鼓直徑約30/40釐米,雙面彩繪陰陽圖;柄長約80/120釐米,貫通鼓身,上端矛尖狀露出約3/5釐米,下端由左手緊握於腰間;右手執長約60釐米之竹鞭,略呈弓把形,鞭端擊鼓處微翹。「巴象鼓舞」的表演者為精壯男女,舞者頭扎各色包巾,紋面或帶各種猙獰面具;上穿黑色對門襟衣服,袒露右臂,腰扎白色亮帶;下穿青色過膝亮腿褲,扎黑白相間綁腿。赤腳穿草鞋,鞋鼻頭扎一大朵紅絨花。將「巴國勇士」形象展現的維妙維俏淋漓盡致。

中國地理雜誌專版介紹閬中巴象鼓舞

經過艱苦努力,巴象鼓舞得到了有效保護與傳承,經過現代藝術家的精心編排,古風猶存,規模盛大,每逢重大節日,閬中市便會組織上千人的表演隊伍,浩浩蕩蕩,可謂盛況空前。2007年,巴象鼓舞入圍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中華遺產》(月刊)雜誌於2004年創刊,最初由中華書局主辦,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國家文物局、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聯合協辦,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基金會、中國民俗攝影協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北京代表處支持的中國第一份全面、系統、深入的遺產行業類國家級雜誌。(圖片提供/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 塗興明)

來源:分分鐘綜合

編輯:鄧顯強

編審:吳婕鈺

轉載是一種動力 分享是一種美德

相關焦點

  • 「非遺」什麼是哈尼族奕車鼓舞?
    【編者按】近年來,在旅遊市場推動和國家政策引導下,文旅融合激發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的新動力,非遺文化的挖掘利用也為旅遊業注入了更加優質、更富吸引力的文化內容,文化遺產旅遊已然成為新的旅遊熱點。同時,文化遺產保護與旅遊開發利用的平衡越來越受到關注,兼顧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建立遺產保護標準和完善遺產保護管理,成為未來文化遺產旅遊可持續發展探索的方向和目標。
  • 2020年呼和浩特市「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會場啟動儀式暨「非遺...
    2020年呼和浩特市「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會場啟動儀式暨「非遺傳承、健康生活-多彩非遺看玉泉」主題活動,於2020年6月12日在阿拉坦汗廣場及大召區塊隆重舉辦,本次活動由中共呼和浩特市委宣傳部、呼和浩特市文化旅遊廣電局、呼和浩特市玉泉區人民政府主辦,中共玉泉區委宣傳部、玉泉區文體旅遊廣電局、呼和浩特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承辦,內蒙古天睿文化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共同協辦
  • 黎芳才:猴鼓舞跳得「猴精」的非遺傳承人
    2018年10月09日 11:01 來源:河池日報 編輯:吳海泉 黎芳才10歲學藝,是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曾在北上廣及巴黎等海內外大城市登臺獻技——他,猴鼓舞跳得「猴精」
  • 文化|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大師亮「絕活兒」,用作品致敬抗疫...
    文化 |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大師亮「絕活兒」,用作品致敬抗疫英雄 2020-06-13 22: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第二屆「黃炎培杯」中華職業教育非遺創新大賽暨非遺職業教育成果...
    活動現場羅東攝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1月16日18時12分訊(馮一鳴)為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國家職業教育改革方案》,進一步激發職業教育師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熱愛,推動職業教育師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的創新探索
  • 傳承發展文化遺產——27位大師、非遺傳承人走進福建工程學院
    福建省文化與旅遊廳非物質文化遺產處處長蘇忠明發表了題為「守護傳統 傳承非遺——發揮學院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中的重要作用」的講話。他代表福建省文化和旅遊廳非物質文化遺產處對非遺進校園和論壇的成功舉辦以及各位藝術家尤其是10位省市縣非遺傳承人受聘為福建工程學院客座教授表示祝賀。
  • 【時文選粹】讓非遺綻放更絢麗光彩
    作為各族人民的智慧結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造和繼承與中國文明歷史進程緊密相連。我們自信,五千年的歷史文化積澱,不僅是華夏民族的寶貴財富,更是世界人民的文化遺產。我們期待,讓非遺火起來,融入美好生活;讓非遺熱起來,綻放更絢麗光彩;讓中華文化同各國人民創造的多彩文化一道,為人類社會提供正確精神指引。
  • 非遺瑰寶 歷久彌新——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論壇成功舉辦
    非遺瑰寶,歷久彌新。12月22日上午,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論壇在網上成功舉辦。國家體育總局宣傳司司長塗曉東致辭,成都體育學院黨委常委、副院長鄔紅麗,內蒙古多倫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何明鑑,泰安市捶丸院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但華香參與論壇作主題分享。
  • 華山腳下將舉辦黃河流域九省(區)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展示展演
    記者 楊青山攝陝西網(記者 楊青山 陳冰娟 )在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到來之際,為進一步保護、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充分展示黃河流域九省(區)多元、多樣、獨具魅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非遺文化活態傳承和有效利用,營造非遺保護良好社會氛圍,渭南市將於6月13日在華山腳下華陰市西嶽廟廣場,舉辦黃河流域九省(區)傳統戲曲保護聯盟啟動儀式暨首屆
  • 助推非遺作品傳承與創新 第二屆「黃炎培杯」中華職業教育非遺創新...
    11月15日,由中華職業教育社主辦的第二屆「黃炎培杯」中華職業教育非遺創新大賽暨非遺職業教育成果展示會在重慶市女子職業高級中學舉行。第二屆「黃炎培杯」中華職業教育非遺創新大賽暨非遺職業教育成果展示會舉行。
  • 第三屆深圳非物質文化遺產周寶安區系列文化活動開幕
    寶安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在數千年的人類活動中,留下了無數璀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文物古蹟,這些文化珍寶是寶安本土歷史文化與情感的記憶。據了解,寶安現有國家級非遺名錄1個、省級非遺名錄9個、市級非遺名錄15個、區級非遺名錄29個,國家規定普查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所列舉的十六項內容在寶安也均有存活,其中80%以上為寶安本土成長的傳承項目。
  • 【非遺進高校】臺灣政治大學舉行「中華傳統優秀文化非遺剪紙」講座
    蘭州中阿剪紙藝術家哈桑馬俊先生在臺灣政治大學舉辦「中華傳統文化非遺中阿剪紙藝術」交流講座,於5月1日在臺北政治大學270404教室圓滿結束,政大依山而建,酷似公園。       本次交流突出藝術「同根同祖同源」,藝術發揮「和平和睦和諧」主題為基礎,尤其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進行詳細的現代解讀,並賦予新的時代內涵,使大學生看得懂,記得住,用得上,使更多的大學生了解傳統文化
  • 2020 大連非遺的鮮活印跡
    特色鮮明的中華文化是極具辨識度的中國名片,其內核就是蘊含其中的意識形態,而非遺傳承則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範式。    非遺的生命力以傳承力和創新力為核心,「非遺活化」也成為非遺關鍵詞之一。如何篩選出非遺活化資源?如何為非遺活化打造「最世界」「最中國」「最地方」「最特色」的文化體驗業態?
  • 大連市舉辦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宣傳活動和非遺購物節
    天健網消息(大連新聞傳媒集團記者溫笑權)6月14日上午,按照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關於開展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宣傳活動要求,大連市文旅局聯合市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大連市新聞傳媒集團、大連市旅遊集團,在白雲雁水公園舉辦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大連宣傳活動和非遺購物節。
  • 助力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 福州鼓樓區啟動非遺進校園活動
    福州鼓樓區科藝宮裡人頭攢動,鼓樓區中小學生助力2020世界遺產大會暨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啟動。  2020年世界遺產大會將在福州召開,這是今年福州人民的一件大事。鼓樓教育人率先行動起來,將舉辦以「閩都風 星火揚」為主題的一系列非遺進校園活動,實現「一校一非遺,人手一非遺」的非遺傳承全覆蓋,提升學生愛護非遺、傳承非遺的意識,為2020世界遺產大會助力!
  • 點亮非遺之光——2020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論壇大會在黃山勝利...
    為深入貫徹落實「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指示精神,挖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展現中華文化的魅力和時代風採,講好新時代的中國非遺故事,探討新時代非遺文化的傳承利用和創新路徑,2020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論壇大會11月19日至20日在黃山市舉行。
  • 大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老人 太平鼓舞跳了65年
    系列報導21  華麗的服裝,扇形的單鼓,傳統的東北唱段,優美的民間舞蹈……這就是大連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的馬橋子太平鼓舞。馬橋子太平鼓舞已有近300年的歷史,並且已經有了第六代傳人。  支持單位:大連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非物質文化遺產  檔案名稱:馬橋子太平鼓舞  技藝傳承人:王愛民  歷史追溯:近300年  歷經百年的民間舞蹈  太平鼓舞在東北地區又叫"燒香鼓"、"單鼓",原是人們慶祝豐收、祈求太平的祭祀舞,馬橋子太平鼓舞起源於清朝中期。
  • 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舌尖上的非遺」——蒙古族美食
    為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6月12日,文體旅遊廣電局組織融媒體中心、非遺中心等相關部門工作人員來到我旗白彥花鎮塔汗其嘎查,親身體驗了蒙古族烤全羊、蒙餐(血腸、養肝、羊肚)、冰煮羊、奶食等製作全過程。
  • 溫暖同行周年慶 巴巴象以媽媽之心呵護成長
    巴巴象品牌自上市以來,始終本著「讓每個家庭用上安全的紙尿褲」的品牌使命,以「貼心呵護、舒適成長」為品牌理念,在創新中不斷超越,在專業上不斷突破。  對於巴巴象今後的發展,趙文英表示:「巴巴象今天所擁有的一切,跟信任支持我們的代理家人是分不開的,巴巴象對她們不遺餘力的陪伴和付出始終感恩。
  • 甘南5項非遺項目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甘南5項非遺項目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名單 2021-01-06 11: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