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塗興明拍攝的巴象鼓舞圖片榮登中華遺產雜誌11月期刊。巴象鼓舞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俗舞蹈。擁有千年的發展歷史,位於靈山秀水的四川古城閬中。具有有凝聚民心、維繫團結,怡情樂性的教化作用。
舞的活化石
「巴象鼓舞」,是閬中渝水土著巴族宗(板遁蠻)人繼承其先祖「前歌后舞」傳統,在公元前11世紀武王伐紂時陣前造勢威震敵膽盡顯「巴國勇士」風採而傳為美談的。公元前2世紀初,宗人幫助漢高祖平定三秦時又再現風採。「巴師勇銳,歌舞以凌」,深得劉邦賞識,後被引入漢宮,定名「巴渝舞」。歷經魏、晉、南北朝至唐代,雖數易其名,卻以其強大的民族生命力,逐步由武舞宮廷舞演變為祭祀舞慶典舞,在民間與世流傳盛演不衰。閬中流行的「巴象鼓舞」,是「巴渝舞」的遺風,在國家民族舞蹈中獨樹一幟,是「舞蹈的活化石」。
奇妙的音響
「巴象鼓舞」的音響主要是由鼓、鑼、吶喊組成,鼓點具有鮮明的節奏感:「砰、砰、砰砰,砰砰、砰——砰砰,砰砰砰、砰砰砰、砰砰——砰砰。」鑼音隨鼓點起落,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使人耳目驚心。舞者以待戰、徵戰、凱旋等篇章變換各種大小隊形,伴隨鼓點鏗鏘吶喊「嗨嗨」聲,威武雄壯氣貫長虹。如「雷霆萬鈞之力,排山倒海之勢」,動人心魄,激人奮進,摧人向前。就是這看似簡單奇妙的音響,卻烘託出了數千年的巴人氣勢巴山雄魂蜀水深情。
遠古的妝飾
「巴象鼓」的設計為長木柄獸皮圓形鼓,鼓直徑約30/40釐米,雙面彩繪陰陽圖;柄長約80/120釐米,貫通鼓身,上端矛尖狀露出約3/5釐米,下端由左手緊握於腰間;右手執長約60釐米之竹鞭,略呈弓把形,鞭端擊鼓處微翹。「巴象鼓舞」的表演者為精壯男女,舞者頭扎各色包巾,紋面或帶各種猙獰面具;上穿黑色對門襟衣服,袒露右臂,腰扎白色亮帶;下穿青色過膝亮腿褲,扎黑白相間綁腿。赤腳穿草鞋,鞋鼻頭扎一大朵紅絨花。將「巴國勇士」形象展現的維妙維俏淋漓盡致。
中國地理雜誌專版介紹閬中巴象鼓舞
經過艱苦努力,巴象鼓舞得到了有效保護與傳承,經過現代藝術家的精心編排,古風猶存,規模盛大,每逢重大節日,閬中市便會組織上千人的表演隊伍,浩浩蕩蕩,可謂盛況空前。2007年,巴象鼓舞入圍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中華遺產》(月刊)雜誌於2004年創刊,最初由中華書局主辦,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國家文物局、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聯合協辦,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基金會、中國民俗攝影協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北京代表處支持的中國第一份全面、系統、深入的遺產行業類國家級雜誌。(圖片提供/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 塗興明)
來源:分分鐘綜合
編輯:鄧顯強
編審:吳婕鈺
轉載是一種動力 分享是一種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