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卑處世,善利萬物而不爭

2020-12-15 騰訊網

楊瀾在一檔節目中分享過這樣一件事。在日本著名的金閣寺,有一個只有石子布局的枯山水花園,它的院子裡,一共有十五塊石頭,但是你無論從哪個角度去看,你最多只能看到十四塊.

楊瀾在節目中說:它實際上是用這種方式,提醒修行的人,你永遠不可能看到世界全部的真相,所以要保持一種謙卑和敬畏的心態.

《易經·謙卦》有言:謙謙君子,卑以自牧。意為以謙卑自守,以謙卑的姿態守住低處,則為大吉。

人生本是一場實現自我,完善自我的修行。所以,無論身居何位,別忘了保持謙卑之心,它是一種高級的人格魅力,越謙卑,越高貴。

諾貝爾經濟學獲獎者丹尼爾·卡尼曼曾回答,如果擁有魔杖,我會消滅什麼?我會消滅過度自信。

網友分享自己遇到的一個愛炫耀相親男的事。總是自誇,只要聊天涉及到自己,他總是先把自己誇一通。網友暗示不喜歡,男生依然炫到停不下來,最後,網友提醒他太高調,男生卻說自己在生活中就是這樣的人。殊不知,做人最忌諱的就是,太有優越感。

很多時候,你看似不可一世的優越感,只會暴露你的低級。而且炫得越露骨,越顯得愚不可及。

就像查爾斯·達爾文說的:無知比博學更容易產生自信。生活中,總有人喜歡炫耀自己的身份,以此來抬高自己地位。就是所謂的一個人越缺什麼,越喜歡炫耀什麼。

而真正有實力的人,從不炫耀自己和高估自己。他們往往會理性分析,並保持謙卑,克制的態度。

倉央嘉措說:對人恭敬其實是在莊嚴你自己。在現在這個人心浮躁的社會,謙卑往往容易被貼上「懦弱」的標籤,其實不然,謙卑不僅是一種高級的教養,更是一種令人如沐春風的人格魅力。

時時保持謙卑之心,不僅能讓你規避無謂的爭端,遠離自命不凡的膨脹,更能讓你從低處深入的認識自己的局限,不斷提升自己從優秀向卓越邁進。

精神層次越高,知識儲備越豐富的人,越是謙卑,是因為他們對自己有著足夠的認知,也因為見過更多的世面,而對他人,對世界保持著開放,平和與探索的態度。

《從優秀到卓越》一書的作者研究了優秀的公司,與從優秀發展到卓越公司的區別,結果發現,後者公司的領導人往往很謙卑。當公司出現問題,需要謀求改變的時候,領導者能悉心聽取他人的意見,讓公司有長遠發展。

馬雲曾在阿里巴巴18周年的時候,說過這樣一段話:希望我們的員工能記住,今天阿里巴巴大了,但跟未來相比,我們只是一個孩子。值得驕傲,但我們不能驕橫。我們必須明白,也必須擁有一顆謙卑的心。阿里巴巴要成為一家了不起的企業,我們的員工必須是謙卑的。

真正謙卑的人,一定是尊重自身局限性,擁有理性的頭腦和開放的思想,能夠聽取他人的意見,也更能理解他人的感受。大智若愚,懂得謙卑法則的人,更容易走上坡路,也更容易攀得高,走得遠。

說起高貴,一下子就讓人想到了董卿。多年前,董卿主持的央視大型公益節目《開學第一課》的時候,有一期令我多年難忘。以中華驕傲主題請來的著名的翻譯家許淵衝老先生這一期。老先生年事已高,坐在椅子上,給孩子們講自己小時候的學習故事,為了和老先生更好地溝通,董卿多次半跪在座椅旁邊,始終微微仰視著老先生。

她恰如其分的跪地,優雅謙卑,又讓人如沐春風,引無數網友點讚熱評。謙卑的人,心中有善,眼裡有光,氣質中都自帶高貴的人格魅力熠熠生輝。

曾國藩說:謙卑含容是貴相。境界越高的人,越謙卑樸素,虛懷若谷,因為他們明白,天寬地闊,自己實在渺小如蜉蝣,只有謙卑低頭做事,才能不斷抵達至善至美之處。

李嘉誠曾在汕頭大學畢業典禮上勉勵廣大學子:建立自我,需要謙卑,謙恭,謙遜。

有思想,有智慧又謙虛的人,是有量度,能長期處理複雜壓力的問題解決者,他們意識到自己的觀點,並非唯一有效可行的選擇。

成功後的李嘉誠,依然保持著謙卑的態度,也正是這種謙卑態度,成就了李嘉誠的事業,也讓他的人格走向高貴。

《堅毅》一書中曾給出了謙卑的兩個層面的解釋:一種是社交層面,一種是智力層面。

社交層面的謙卑,核心是誠實,考慮周全,成熟以及無私,而智力層面的謙卑由好奇心,願意從他人身上學習,對新知識虛懷若谷等品質構成。社交和智力的謙卑加在一起,才定義了真正的謙卑。而真正的謙卑,就是一種本事。

山本常朝的《葉隱聞書》中有言:不生完美之念,不起自大之心,更無卑下之想,只是行進在道上,以終其一生。

塵世喧囂,人心浮躁,願我們都能存謙卑之心,45度做人,90度做事,活出屬於自己的繁華人生。

相關焦點

  •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惟不爭,故無尤。這一段是闡釋像水一樣的不爭的美德,這種美德就處處都是善的。謙虛不爭這種美德,是上等的善,這就像水的特徵,所以說上善若水。佛法之道也是如此,恆順眾生而不諍,讓眾生歡喜即是讓諸佛菩薩歡喜,然後才能善巧方便的去渡化眾生。
  • 《天道》水善萬物而不爭,利己和利他界限在哪裡?
    在現代商業社會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思維方式,那就是利他思維,無論做人做事,都需要考慮別人的感受,別人的利益,以及別人的立場,高人和普通人最大的差別,不僅是思維上的立體,而是全方位的為相關者利益最大化提供成熟的解決方案。社會是有層次的,三教九流,說的是階層,每個階層都有自己的生存法則,底層邏輯並非都是吃得苦中苦,方得人上人。
  • 老子:不爭,是一種高級素養;不爭,反而更容易成事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水滋潤萬物,而不爭功勞;人若是缺水,也無法存活。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眾人喜歡高高在上,厭惡處下,水卻在低處匯集成小溪、江河,奔流到海,終成百穀之王。水處下不爭,不自以為大,卻終能成其大,成百穀之王。
  •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意思是滋養萬物,奉獻不求回報嗎?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上善就是指最高的善,上善若水是說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樣。為什麼呢?經文解釋說水具有利萬物而不爭的品格。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爭地位。何謂不爭呢?處眾人之所惡,也就是處於人們都不喜歡位置,水總是向下流。水滋養萬物、利萬物而不與萬物爭地位,總是流向最低洼處,這就是但求奉獻不求索取的品格。
  •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那能利火嗎?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那能利火嗎?這個問題數千年來沒有人提出過,但它卻觸及到對中國哲學的核心理解。當我們回顧世界哲學文明史,就會發現中國的哲學觀與希臘的哲學觀迥然不同。哲學誕生於生活和藝術,而後兩者受地域影響極大。從「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那能利火嗎」這一問題,我們可管窺古中國和古希臘兩大文明的終極差異。
  • 老子《道德經》: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老子《道德經》: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天之道,利而不害利而不害,就是心存善念,給身邊的人,甚至其它生命更多的溫暖和關愛,而不是損害他們、傷害他們,這樣做,不一定馬上就可以獲得利益或者得到好處
  • 「致良知四合院」上善若水:謙卑與能量|《道德經》第八章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在《道德經》第八章中,老子用水打比方,道出了最高境界的善(上善)是何等狀態。老子說,至高的善,就像水一樣,總是利益、成就萬物,卻從不與萬物相爭。而且甘於處低,所以接近於道,因為道就在低處。
  •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做一個像水一樣的人
    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滋潤萬物,自然界的植物動物離開水都不能生存。人類最早的文明都發源於水邊。底格裡斯河、幼發拉底河的兩河流域文明,非洲的尼羅河文明,我們的黃河和長江文明。水潤澤萬物卻不求回報,「水善利萬物」是不爭的事實。水「不爭」體現在三點:一是水有邊界不爭。
  • 老子《道德經》第八章,善與爭
    老子在第八章提出了一個關於善的形象描述。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第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1.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老子在這裡又是舉個形象的例子以便展開後面的論點。這句話意思是:至高的善就像水一樣,水能滋養萬物而不去爭奪名利,正因為它處於眾人所厭惡的低位所以它是最接近道的。人類從誕生起就追求的三大主要價值觀——真、善、美。
  • 【夜讀】不爭,自在人間
    鷸和蚌互相咬住對方,誰也不肯抽身讓步,久久相持不下,最終漁翁將它們一起捉走了。  許多紛擾,都源於一個「爭」字,為了渴求的名與利,爭得面紅耳赤,爭得遍體鱗傷。
  • 老子:表面不爭,就沒人可以爭得過你?這其實是對老子的誤解
    在這世界上,不爭就不會樹敵。而那些爭強好勝的人,在老子看來都是缺乏任性的。所以他說,物壯則老,是為不道,不道早已。無獨有偶。老子認為,水的身上就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是最高的善——上善。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水柔弱不爭,卻沒有什麼事物能勝過水,這就是「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老子認為人也應該像水學習,柔弱不爭,卻能勝過那些整天爭名奪利的人。那麼老子所推崇、提倡的「不爭」,具體是什麼意思呢?
  • 現代生活更需要「老子的智慧」: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
    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就是說那些不與人相爭的人,世界上沒有人能與他相爭。其原句是「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老子所謂的「不爭」,並不是說要放棄自己、害怕爭鬥、不敢爭鬥,而是要以一種不爭的方式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頗有幾分道家「以柔克剛」的味道。
  • 王陽明:人生有「3不問和4不爭」,越是不爭,越能帶給自己好運
    世界上沒有哪個人天生就是是善或者惡的,而那句「人之初,性本善」也是解釋不通的。事實上,人出生是無善無惡的,但是良知卻一直存在。 那麼為什麼後來有的人行善,有的人卻作惡呢?其實就是良知被發掘或者蒙塵了,那些行善之人讓自己的心地光明,良知也得到了彰顯,而那些作惡之人,自己的良知被一些錯誤的觀點所掩蓋,因此才有了善惡之分。
  • 《道德經》以水喻道:靜而不爭,才是人生最高的境界!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生最高的善像水一樣,滋養萬物而不爭,水總是停留在眾人不願去的低洼之地,這樣拼的,最接近於「道」。
  • 上善真的若水嗎,水真的利萬物而不爭嗎,《道德經》誤民兩千年
    「道」是天地間運行規則,是生存之道,為人處世之道,還是全部都包括。天地規則是什麼連科學時代我們都沒有弄清楚,用一個未知的道來說,有何意義呢?萬物是可以命名的,可是萬物的命名不正是文明化的一種體現嗎!隨著人類對世界認識的增加,人們自然而然的就會對一些事物去命名,記載以及流傳。無論是非常名還是非恆名都無法改變這種文明化進程。
  • 世道無常,越「爭」越失:不爭,才是你的「天命」
    凡是「水」,利萬物而不爭,因為它自己就是萬物之源。凡是「茶」,淡雅宜人而不爭,因為它本就是「香韻」的源頭。無論是茶也好,水也罷,都以「不爭「成就它們的雅量和美好。要知道,水發於山谷而細流動,茶長於山樹而自留香。它們生來便擁有這一切,無論爭與不爭,都不會改變這種局面。
  • 《道德經》:為人處世的最高境界,就是「無知」!
    比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其中,老子最看重水的品質,認為天底下沒有任何東西,能代替水。因為水「利萬物而不爭」,由此,得出了「上善若水」的結論。不僅如此,老子也談到了一個人應當如何處世。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認為「柔弱勝剛強」,就已經很厲害了,甚至「知其雄,守其雌」,也能讓自己的一生,無所缺失。
  • 「善託邦」:慈善公益的無聲滴灌
    這是「善託邦」的構建,這是在夯實公益慈善的「新基建」。 早在2016年,受託馬斯·莫爾「烏託邦」以及阿爾文·託夫勒「實託邦」這兩個面向未來的概念的影響,中國人民大學高放教授率先提出了「善託邦」的概念。他的「善託邦」是廣義的,是對「惡託邦」的摒棄;但當下筆者更願意將其理解為慈善公益領域的狹義概念,也就是在求真的「真託邦」基礎上,追求慈善公益最理想最美好的境界,活出一個人可能的「善託邦」,造就一個社會可能的「善託邦」。 構建慈善公益的「善託邦」,需要致力於公益慈善的「新基建」,需要滲透於社會各處、處處都存在的「根部滴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