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做一個像水一樣的人

2020-12-16 了不起的睦睦媽媽

道德經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做人,就要做一個有智慧有品德的人,那麼怎樣算是有智慧有品德呢?就是像水一樣。水的形象在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裡很重要。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滋潤萬物,自然界的植物動物離開水都不能生存。人類最早的文明都發源於水邊。底格裡斯河、幼發拉底河的兩河流域文明,非洲的尼羅河文明,我們的黃河和長江文明。水潤澤萬物卻不求回報,「水善利萬物」是不爭的事實。

水「不爭」體現在三點:一是水有邊界不爭。海有海岸,河有河堤,湖有湖畔;二是水有秩序不爭。水流動的時候,前後相隨,循序漸進,非常有秩序。三是水有犧牲精神不爭。水流動的時候遇到坑坑窪窪,遇到阻礙,前面的水把坑坑窪窪填平,把阻礙衝開,後面的水才能滾滾向前,這就是前僕後繼。

水的智慧和品德在《道德經》裡一共講了九條。

01 居善地

水待在什麼地方呢?低的髒的地方是水最願意去的。水到了那個地方之後把汙濁洗淨,滋潤萬物。水去了那個地方就是在行善。做人也是一樣,特別是一國之君,你就要能夠「受國之垢,受國之不祥,處眾人之所惡」。能夠忍受全國的屈辱,能夠承受全國的災難,能夠去到最髒最底層,做到這些才能做好一國之君;這樣的人,黨派,國家,才會受到人民的擁護。看看我們共產黨的宗旨是什麼?「為人民服務」,所以能夠得到人民的擁護和愛戴。

02 心善淵

「心」在我們的文化裡指胸懷、思維等。「心善淵」就是要視野寬,胸懷廣,有格局。

毛澤東是大家都認可的一位視野寬,胸懷廣,格局大的人。

抗戰勝利之後,日本有一位學者專門來到中國研究中國人的戰爭理念和戰爭哲學。他就研究毛澤東的《論持久戰》。

1937年抗戰爆發之後,在陝北召開的洛川會議上,毛澤東就開始講持久戰的思想。1938年《論持久戰》這本書就面世了。毛澤東在戰前就把戰爭的進程概括為六個字,「退卻,相持,反攻」,而歷史就是沿著這六個字發展的。可見毛澤東的視野和格局很大。

毛澤東對戰爭的整個過程做了設想。

一開始我國正處軍閥混戰,四分五裂的狀態,而日本是一個統一的國家,軍隊裝備精良,想把日本人擋在國外根本不可能,所以要「退卻」,以退為進,保持有生力量。

日本入侵之後,我們拉長戰線,逐漸持平雙方力量。所以是「相持」,咬牙堅持。

最後是「反攻」,我國得到國際力量的援助,因為我們站在正義的一方,日本是侵略者,我們得到國際輿論的支持,同時,內部力量增強,最終取得勝利。毛澤東的胸懷和格局在這場戰爭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當然,一個人的格局和他所處的位置要匹配,有的人在很高的位置卻沒有大格局,胸懷很小。這樣的話,這個位置就會害了他。就像一個杯子,格局就這麼大,再多的水也裝不進去。所以,做人要胸懷廣,有大格局。

03 與善仁

「與」就是給予。我們在給予別人好處的時候,也要仁愛,也要注意自己的態度。

水,不管誰喝,喝的時候態度都是一樣的;臉多髒,到水邊洗的時候都是一視同仁。做人也要如此。

陶淵明和蘇東坡是被公認的中國文化的最高典範。不是因為他們的作品而是因為他們偉大的人品,人格。

陶淵明做官的時候,家裡小孩沒有人照顧,請了僕人照顧孩子。他寫字條告訴兒子「此亦人子也,亦善遇之。」僕人也是人家的兒子,不要指手畫腳,要好好待他。

蘇東坡說「我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蘇東坡認為和玉皇大帝在一起,不覺得自己卑微;和農夫乞丐在一起也不覺得自己高貴。陶淵明和蘇東坡就是像水一樣的人,在他們看來,每個人都有平等的人格。

在我們生活中經常能看到,一家兄弟姐妹幾個人,有一個人升官發財了,就幫助剩下的兄弟姐妹找工作,買房子。最後這幾個人都和升官發財的這個人反目成仇。為什麼?因為升官發財的這個人認為我幫助了你們,你們要時時刻刻記著我的好。時間長了,這個人不把其他人兄弟姐妹當親人,幫助了他們就趾高氣昂,對他們態度惡劣,把他們當奴隸看待。與善仁就是告訴我們,一個人即使對別人有大恩大德,也得注意自己的態度,要仁愛。

04 言善信

言善信跟水有什麼關係呢?中國人喜歡拿潮水作為講信用的代表。錢塘江的潮水,每年那幾天就來了。「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這是中國女性對男性不講信用的吐槽。

人們都知道信用的重要,但是有些人做事的時候就忘了。有些人很熱情,別人求他什麼事,他都答應,但是最後做不到,時間長了就成了沒有信用的人。「輕諾,必寡信,」太容易許諾,就會成為失去信用的人。我們中國漢字裡說話的「說」,言字旁加一個兌,什麼意思?能兌現的話再去說,不能兌現的話就不要說。所以,做人要像潮水一樣,言善信。

05 正善治

政治跟水也有關係嗎?人們對好的政府的期許是什麼樣的?「政清如水」。水有什麼好?一是因為水代表著公平公正,一碗水端平。二是因為水代表著激濁揚清,把汙濁洗去變得清廉。人民當然希望政治清廉。

我們國家強調依法治國,法和治都是三點水。法:三點水代表法律要公平公正,旁邊的「去」,代表去除邪惡。治:是三點水,是水治,不是制,不用刀制。由此可見,治理國家的智慧也要像水一樣。

06 事善能

人要像水一樣有各種各樣的本事。人要做事,就要有本事,要想有本事就要學習,所以這裡強調人要不斷學習。人不像自然界的其它動物,出生沒多久就會跑,就會尋找食物。人出生後還得被照顧,一兩年之後才學會走,逐漸才學會跑。所以,人要不斷學習,增強自己的才幹能力。「才如箭簇,學如弓弩」,才華就像箭頭,不斷學習,才能發揮作用。

我們說要做一個有價值的人,「值」,人站直了才有價值。沒有本事,總是卑躬屈膝去求人,活得卑微。所以有句教育孩子的話很有道理「不是我督促你們學習,是為了讓你們以後活得不那麼卑微。」

07 動善時

水,懂得尋找時機,該動的時候動,該靜的時候靜,過不去的地方繞過去。做人要有水的智慧。世界上的很多事情都是螺旋上升,波浪前進,一味追求直線,必然失敗。處理問題的時候用曲線的方法,迂迴的方式,委婉的方式,不是更好嗎?曲成萬物,就是這個道理。

雨水是自然現象,它就很會掌握時機。春天的時候,種子剛發芽,禾苗剛出土,春雨就來了。「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春風化雨,而不是一場大雨,大雨就衝壞了禾苗。

08 善清

人要像水一樣,學會善清,學會靜下來。

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怎樣才能讓汙濁停止,變得清澈?靜下來,它就變得清澈了。一杯渾濁的水,你老搖晃不行,你得放著不動,慢慢沉澱,就清澈了。做人也是,要有定力,要會沉澱。寧靜才能致遠。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浮躁的時代,我們必須學會靜之徐清。靜下來才能增長智慧,讀書就是一個好方法,不僅能讓我們安靜,還能獲得智慧。

09 善勝

水是柔弱的,老子是想讓人們像水一樣變得柔弱嗎?當然不是。

天下莫柔弱於水」,水是天下最柔弱的東西,隨方就圓,這是它的外表。

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攻克堅強的東西卻沒有能勝過它的,這是水的本質。所以,老子讓人們學會示弱,而不是真的成為弱者。

人要不斷積蓄力量,等待時機,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石頭堅硬,水柔弱,卻能水滴石穿。金屬堅硬,水刀卻能切割金屬。

這就是「柔弱勝剛強」,一種善於勝利的方式和手段。人,示弱善勝。

把道家的這種思想概括的最全面的就是遊擊戰爭的十六字令:

敵進我退」,打不過敵人就跑,蓄積力量。打得過敵人,也跑,誘敵深入,一網打盡;「敵駐我擾」;「疲我敵打」;「敵退我追」。

表面柔弱而內部蘊含無窮的力量,抓住時機,以柔克剛。

上善若水」在我們的文化裡佔據的地位非常高,做人要做上善若水的人。

老子用水的形象給大家講做人的道理,人每天離不開水,看到水就想到做人。概括為九個詞,善地,善淵,善仁,善信,善治,善能,善時,善清,善勝。話不多說,讓大家自己領悟。大道至簡,智慧無窮。

相關焦點

  •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那能利火嗎?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那能利火嗎?這個問題數千年來沒有人提出過,但它卻觸及到對中國哲學的核心理解。當我們回顧世界哲學文明史,就會發現中國的哲學觀與希臘的哲學觀迥然不同。哲學誕生於生活和藝術,而後兩者受地域影響極大。從「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那能利火嗎」這一問題,我們可管窺古中國和古希臘兩大文明的終極差異。
  •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意思是滋養萬物,奉獻不求回報嗎?
    老子常常以水作例子來宣傳這個道理。老子在第八章中論述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上善就是指最高的善,上善若水是說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樣。為什麼呢?經文解釋說水具有利萬物而不爭的品格。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爭地位。何謂不爭呢?
  • 讀懂《道德經》第8章,領悟「水之美」,做個有道之人
    我們若能讀懂《道德經》第8章,領悟「水之美」,學習水的4種美德,也可以悟透何為道,然後努力做個有道之人,做人至柔、至剛,無往而不利。下面我們來一起看看!1、滋潤萬物;《道德經》第8章便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可見,水可以滋潤萬物,助長萬物的生長,天生就具有奉獻精神,即道的「仁愛」。
  • 讀《道德經》:上善若水,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像水一樣活著
    讀《道德經》:上善若水,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像水一樣活著《道德經》中寫道: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惟不爭。故無尤。這段話的主要意思就是:具備最好稟性的「人」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大家所厭惡的地方,所以它的性質最接近於「道」。居處適應任何之地,心胸沉靜高遠,待人真誠友愛,說話言而有信,為政謀求清平,處事能方能圓,行動善擇時機。正是由於不與人爭的美德,所以永遠也沒有過失。
  • 《道德經》禪解: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文/炳睿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惟不爭,故無尤。這一段是闡釋像水一樣的不爭的美德,這種美德就處處都是善的。謙虛不爭這種美德,是上等的善,這就像水的特徵,所以說上善若水。佛法之道也是如此,恆順眾生而不諍,讓眾生歡喜即是讓諸佛菩薩歡喜,然後才能善巧方便的去渡化眾生。
  • 老子:不爭,是一種高級素養;不爭,反而更容易成事
    下面從3個方面,告訴大家怎麼實踐「不爭」而成。1、不自以為高,心胸寬廣,不爭是一種高級素養。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水滋潤萬物,而不爭功勞;人若是缺水,也無法存活。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眾人喜歡高高在上,厭惡處下,水卻在低處匯集成小溪、江河,奔流到海,終成百穀之王。水處下不爭,不自以為大,卻終能成其大,成百穀之王。
  • 《道德經》以水喻道:靜而不爭,才是人生最高的境界!
    文/飛魚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說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生最高的善像水一樣,滋養萬物而不爭,水總是停留在眾人不願去的低洼之地,這樣拼的,最接近於「道」。
  • 老子說「水善利於萬物而不爭」,這話在書法實踐上就是聖旨
    因為昨天首次使用4釐米長峰毛筆抄寫狂草《道德經》,寫出一種特殊的感覺,駕馭長峰毛筆寫草書非常給力,而且寫出不一樣的效果。昨天用右手寫了一天,頭腦很精神,故而到了晚上睡不著了,我有個習慣,如果睡不著就不管他,找個事情做,直到想睡時再睡,會立馬睡著。
  • 「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上善若水的真正含義!
    《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故幾於道。」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處於眾人所不注意的地方,所以是最接近道的。水有七善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上善」的智慧當如「若水」之柔中有剛,剛柔一體。
  • 上古有大禹治水,為什麼《道德經》裡卻說「上善若水」,傳頌千年
    老子的《道德經》第8章,不爭無尤: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人們都說,最高的德行就是如同水一樣,不爭。水善利萬物應該如何理解?上古,有大禹治水,水若利萬物,為何還要治理? 在遠古的傳說中,也不乏大洪水的記載,至今,仍有洪水泛濫之時。面對波濤洶湧的大海,波浪翻滾之時,又應該如何理解水的至善至美呢?
  • 水的德行,人的修行(深度好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道德經中講:「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像水一樣去做人,至柔之中有至剛、遇方為方,遇圓為圓,包容萬物。 這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境界。【微信公號:國學生活】 水往低處流,高人最低調 古人云:「水,避高趨下。」
  •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做人不爭是最好的爭
    」厚德載物「意思是: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君子應增厚美德,容載萬物;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樣,沒有任何東西不能承載的。厚德載物,告知我們做人要以德為先,有德才能有得。德是做人的品質和境界。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上善是古人認為人的一種最高境界,做人應當如水一樣,水滋潤萬物,但從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樣的品質最接近天道,水有「三德」,即滋潤萬物,與世無爭,海納百川。做人能夠海納百川,與人不爭,潔身自好,就能做好自己。
  • 江河處下而為百穀王 上善若水心為天地寬
    水流到哪裡,世界萬物之生命就會延續到哪裡,花花草草就會開到哪裡……其實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古人就認識到水是萬物之根源,如《管子》所說:「水者何也?萬物之本原也,諸生之宗室也」。其實他們早已意識到水是產生萬物之根源,乃是孕育諸生之根本。老子認為:「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 《道德經》新解:第八章上善若水
    前言:上善若水,水養萬物而無所求,常居下且無所爭。柔韌之至無可破碎,剛硬至極攻無不破。水近道,故善矣!聖人之行,當若如水。水,生命之源。它哺育了萬物卻毫無奢求。水最接近於「道」,所以,它是善的代表!聖人所作所為,應當像水一樣。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 水文化——水之三性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作為人民更應該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我們對環境一天天地不斷索取,卻沒有認真思考過我們應該為我們所生活的環境回饋些什麼!有一句很火的廣告詞「水是生命之源,我們不生產水,我們只是大自然的搬運工」。是的沒錯,我們每個生靈,終其一生都離不開水,都在做著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就是搬運水,做一個稱職的搬運工。
  • 《天道》水善萬物而不爭,利己和利他界限在哪裡?
    人上人是願望還是境界,需要每個人自己去驗證。毫無疑問,利益這個東西,並不是一個獨佔的東西,謀略也不能和太多人分享,有且只有一種,利益可以大家分,主意必須自己拿。其實動物和人很多地方是共通的,動物也有思維,也有智慧,只不過我們站在人的立場看不到而已,實際上,世間萬物,皆有靈,唯獨人類自己的靈需要自己尋找,自己賦予意義,我們才能在芸芸眾生脫穎而出。
  • 《道德經》第8章,從水的6種特性,解釋了做人的真正道理!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上善若水。老子把高尚的品質品格比作自然流淌的水,也是道的最高境界。這四個字很多喜歡寫字的文人雅士都非常喜歡書寫,練字、靜心、悟道,從書寫這四個字的過程中思考自己,磨練自己的心,以字照人,領悟字中的道理,學習做人的道理。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水潤澤萬物,是一切生命的起源,上升為雲下降為雨,對萬物的益處數不勝數,水往低處流,不管是多麼低的地方,都是有水的存在。
  • 「致良知四合院」上善若水:謙卑與能量|《道德經》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在《道德經》第八章中,老子用水打比方,道出了最高境界的善(上善)是何等狀態。老子說,至高的善,就像水一樣,總是利益、成就萬物,卻從不與萬物相爭。而且甘於處低,所以接近於道,因為道就在低處。
  • 我讀《道德經》:「上善若水」到底隱含著什麼樣的人生智慧?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我讀經典】古文今譯:上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和萬物相爭,停留在大家所厭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居處善於選擇地方,心胸善於保持沉靜,待人善於真誠相愛,說話善於遵守信用,為政善於精簡處理,處事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掌握時機。只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怨咎。
  • 上善若水告訴我們做人的方法,即做人應如水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這裡實際說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應如水,,水滋潤萬物,但從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樣的品格才最接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