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真篇》後序的白話講解:圓明之體自現!

2021-01-09 身體自我修復研究者

作者:熊厚音,翻譯自北宋張伯端的《悟真篇》後序

人的生命之所以產生,都是因為男女之情慾的結果。人有身體的存在,才會召來禍患,如果人能修至主動不存在身體了,那麼禍患又從何處產生?

人如果要想在生存中允除禍患,唯一的出路莫過於去體悟大道的真理。要想掌握大道的真理,首先得明白自己的本心。因為心是道的具體體現之一,大道卻無時無刻不在被心所利用。人如果能自知之明而察觀自己的心理活動,並能從中觀注到本性的活動,則明白而不迷昧的自我元神自然就會出現,人的神通在無為中自己就存在了。無所不為而歸於自然。這時不用施功積德(有為),就可以頓超彼岸,成就佛識。

以上這些若不是心如鏡子一樣清晰,本性象太陽一樣明亮,又怎麼能做到超乎萬物之上,身處紅塵而絲毫不染,心不再為常情所累,自此超脫生死呢?

真正的明心體道之人,本性不會由身體所累,再惡劣水火毒蟲猛獸都無法傷害到他,因為這些事物的潛在信號都在其掌握之中。了道的真人其心就如明鏡一樣,能照鑑萬物卻又不保留其蹤影。隨機應變萬物的存在,相映卻不相同,有聲相和卻不聞其音,所以至人能夠把握萬物萬事而不至為其所傷害。這就是得到最高致真之妙道之人的一些意境。

道原來並沒有名字,聖人為了布道而強加其上一個「道」字;道本來是沒有語言的,得道之聖人卻以己言傳道。然而強加上去的名字與實之間,代言明道與道的本質之間,是一對陰陽,很多現代人總是不能擺脫「負陰抱陽」的規律約束而抓住了陽性一面卻難以窺見其本質(陰性),所以追求表面的陽性的事物,這就象沒有這個物卻又執而不放,尤水中撈月一般,所以如此這般求道是不可能達到真的境地。

所以古代的聖人創立了宗教或學派以利於傳道。因此任何的宗教學派所創立的理論都起到了傳播道義的作用,而得道之人返過來卻不再會受宗教及學派的約束。

然而大道既玄妙又微妙,世上的人不可能個個根性敏捷。在正道的說教面前不可能個個成為上士道,大部分人都是貪圖人生享樂,害怕死亡而求神拜佛,鍊氣養生而希求長壽,所以象這樣的人,到死都不會明白大道的妙用,修真的珍貴。

聖人悲憐世人的貪念愚昧,就創編了很多利於養生的方法,投其所好,並逐步將世人從鍊氣養生導至修神煉丹的正道正法上來。

真正能修生保命的方法只在於金丹一道。金丹修煉的主要突破點,就在於搞清神水,華池這些問題,所以《道德經》《陰符經》歷經幾千年而沒有失傳,**沉睡了數十年而重新甦醒,這都是因為世人均願意延長自己的壽命。

然而古代聖人的經典對現代人來說,已經很難讀懂了。既因為譬如隱晦,也因為其道理深奧,學習的人雖然能倒背如流,卻不能聯繫到自己煉功的實際中去而深明其意。所以如果得不到師父的親自點化,你就是聰明過人地使用數百種方法,也難成其事。這就是為何學者多如牛毛,而成功者卻鳳毛麟角的原因。

伯端於1069年在成都遇到了師父親自傳授給了金丹修煉之法。從那以後我三次傳給了不應該傳給的人,結果三次都遭到禍患,時間都沒有超過二十天,當年頸背上長出了疽癰。事情過後才想起師父曾經告誡說:將來有一天遇到有人能幫你解決困難並幫你擺脫苦縛者,就應該傳授給這種人,其餘皆不許傳。

後來準備解除官場的約束,辭官歸田,卻又擔心金丹之道後人不信服,於是就寫下了《悟真篇》講述了金丹之藥的來源和修煉過程。書成後求學者聚集了不少。看到他們的心誠,我不傳又於心不忍,於是就選擇個別的予以傳授。然而所傳授的對象仍然不是扶危拯溺,慷慨特達,能仁明道有大志的人物,開始仍然遭到師父的懲誡,心裡卻不明白這是懲罰,後來事情發生得多了,引起注意,再三地反省過失才好轉起來。

因此金丹修持之法至簡至易,就是愚昧的小人得到了法訣並持而修之,就會立即超達聖人境地,所以天意不許輕傳於非人。伯端不遵照師父的話去做,屢次地洩露天機,因為我有身體,所以每次都遭到譴責而難以推御。老天爺戒律之嚴,果報的神速,使我不得不小心從事。從今以後,就應該管鎖口舌,就是刀劍架在脖子上也不敢再輕說金丹訣了。

此篇《悟真篇》中所載的詩詞歌賦將金丹之道的大丹、藥物、火候等細小的問題,都披露在其中了。有興趣鑽研者若夙有仙骨,悟性非淺的話,看了書就一定會心胸澄明,可以根據文章找出問題的實質來。如此就不需要我每個人跟前去喋喋不休了。這樣的得丹之人,實際上是天公賜予他的福份,而不是伯端我的功勞了。

剩下來的篇末詩歌詞賦一類,專門涉及明心見性,所以能見本性,也就是所謂無為妙覺之道也。然而無為修真之妙道,在乎於用心平等融合地去看待萬物,雖然顯明的和隱藏事物在左右一切也不會造成錯誤。無奈凡夫俗子其緣份和業報各有厚薄,本性慧根也有利鈍。聽到一句話,就會造成很多種理解。所以釋迦牟尼、文殊菩薩所轉演的法輪之寶,無非一乘足證,而聽法者卻隨緣會解,自然分成三乘之差。以後若有慧根本性敏捷者見到此書,就會知道伯端已得到了達摩、六祖最上一乘之妙旨。可以由一言而悟成萬法也。假如他舊習之氣尚存,回過頭來產生奇發之想,產生離開本意的思路和判斷,那就不是伯端的過錯了。

時公元1078年仲夏戊寅日張伯端平叔再序

相關焦點

  • 《悟真篇》凝練的功夫一火候
    火候過程,即煉丹時以神為體,以意為用,掌握精氣運行的緊急或緩慢。急行衝關之氣叫武火,緩行升降之氣曰文火。《悟真篇》西江月詞第五說:「二八誰家奼女,九三何處郎君。自稱木液與金精,遇土卻成三姓。實際就是神炁相隨,後升前降,但階段不同,方法各異,築基時火候即通任督;煉精化炁時火候即小周天;煉炁化神時即大周天;煉神還虛時無火候問題,因此時精炁俱化,只微微寂照,重返於無,乃無為之境,不再有為了,所以火候是有為是命功,還虛就是性功了。《悟真篇》律詩第四講小周天火候說:「此法真中妙更真都緣我獨異於人。
  • 山房集|一篇悟真 千裡參聖
    自次後面三七日中,皆不曾講話。直至解七,各歸故裡。後來,得知他一直在打理自家書院,八年如一日,初心不改。前不久他帶著書院的學生來西安參學,正好我從大理匆忙趕回,短暫的時光裡相處了兩天,我內心甚為慚愧,未能周顧大家,卻依然欣慰,大概緣於在常春山人身邊有一些謙卑的好學生,亦或是我們同參道友聚會共處,別有洞天。
  • 《宗鏡錄》序
    既悟必讀,方踏末後一關;未了先觀,亦識正宗的旨。五乘道果,來朝∴字寶王;十法界因,並仰群生慈父。聽不聞而睹莫見,曰虛空之虛空;迷不滅而悟不增,乃平等之平等。信乎尊勝無上,實為宗教俱融;人果能妙達斯宗,必不言打破此鏡。世傳禪師誕降,實惟慈氏下生。朕謂不必慈氏再來,現同慈氏本說。特為重刻,用廣其傳,布在今茲,盡未來際。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一卷:圓瑛Fa匯序、序、自序(連載)01心自光明
    《事略》記載:「廿八歲冬,定中前境復現,身心俱空,自是慧業增明,定功益力,乃取前習《楞嚴經》讀之,凡向之未通者,無不明晰。」由此可見《楞嚴》一經對圓瑛法師內證之影響。古來禪德以《楞嚴》印心者甚多。明末憨山大師參禪有悟,展《楞嚴》印證,《楞嚴懸鏡》短篇一宿撰成。圓瑛法師則於《楞嚴》印心後,十年間詳覽各家註疏,精細參詳,逐條辨析,又歷數十年而匯成五冊巨著。
  • 丹經《悟真篇》作者及其時代背景
    《悟真篇》作者及其時代《悟真篇》是道教內丹丹法主要經典,著錄於《文獻通考》、《宋史·藝文志》及《四庫全書》之中,著者為北宋張伯端,是繼《周易參同契》之後的丹經。《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是書專明金丹之要,與伯陽《參同契》,道家並推為正宗。」張伯端,字平叔,浙江天台人。生於宋太宗雍熙四年(987),羽化於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住世九十六年。少年博學,屢試不第,乃雲遊四方,孜孜訪道。宋熙寧二年,隨陸詵入成都,佐機要,遇劉海蟾授以丹訣,遂改名「用成」,作《悟真篇》傳世。
  • 五祖七真——張伯端
    生於宋太宗雍熙(984-988年)元年(984年),登仙於宋神宗元豐(1078-1086年)五年(1082年)三月十五日,天台(今屬浙江)人。自幼聰穎好學,經史百家無不涉讀,通三教典籍及刑法、書算、醫術、戰陣、天文、地理、吉兇死生之術。後因株連被充軍於嶺南。宋英宗治平(1064-1067年)中,陸詵帥桂林,召置帳下,掌管機要。後隨陸詵轉至成都。
  • 《悟學.第67篇》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
    《悟學.第67篇》論語. 述而第七.新解讀(一)悟學.十八子 20200217 亥-子71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譯文】 孔子說:「繼承傳統而不創立新義,信奉並喜好古時候的準則,私下自比於老彭。」
  • 初天麟:四柱八字《滴天髓》白話解釋
    提綱食傷財官太旺,則取年月時上印比為喜神;提綱印比太旺,則取年月時上食傷財官為喜神而用之。此二者,乃體用之正法也。有以四柱為體,有以化神為體,四柱為用,化之真者,即以化神為體,以四柱中與化神相生相剋者,取以為用。有以四柱為體,歲運為用,有以喜神為體,輔喜神之神為用,所喜之神,不能自用以為體用輔喜之神。有以格象為體,日主為用者,須八格氣象,及暗神,化神,忌神,客神,皆成一體段。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63)| 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
    這些如來也從五體同放寶光,從微塵一樣多的方向,來灌佛頂,並灌會中眾大菩薩及阿羅漢的頂。  【解】 世尊本佛,即表此世界的本根。本根開放後,修因遠果,可以安住無畏,所以用師子座來表示。一根還於本性,其他五根,一齊脫落,故以五體同光來表示。遠灌佛頂表與諸佛同一慈力,灌眾菩薩頂表下與眾生同一悲仰。又因為本根開放後,體用不二,所謂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 【771】《出家功德經》白話譯文
    加行功德成就而發正智,正斷煩惱之位。不為迷惑而間隔,故稱無間道。三、解脫道。無間道後而生一念正智,正證悟真理之位。為解脫迷惑的正智。故稱解脫道。四、勝進道。解脫道後更進一步增長定與慧之門。【涅槃】:遠離一切的有為造作。
  • 悟後起修(六)
    悟,是怎麼回事,我再補充說明一下:  開悟,既不是領會了什麼道理,也不是得了什麼知識。開悟,只是悟「吾心」,只是心靈的變化。悟了的心境,古人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種難得的覺受,在座的各位都已經體驗到了「悟是什麼」——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想念、沒有昏睡、似幻似真、若虛若實。  悟的同時,會產生正受和正見。
  • 悟後起修
    見到本地風光以後,並不是說修行就結束了,還需要綿密地做悟後起修的功夫。如溈山靈祐禪師講:「若真悟得本,他自知時,修與不修是兩頭語。
  • 2019詩意高雅的名字,取自《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是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名篇,全文由記敘山水之美,匯聚之樂入筆,以景抒發對於人生的感慨,全文飄逸大氣,又不失對於世事無常的探討,飽含人生哲理,為後世留下了非常多膾炙人口的詩詞名句。其中又藏匿著多麼詩意高雅的名字呢?本期起名網就分享一些,出自《蘭亭集序》中的詩意高雅的名字。
  • 【407】《百佛名經》白話譯文
    8、生在佛前佛後難:由於業重緣薄,生在佛出世之前、之後,不能得以見佛聞法。【外道】:外教、外法、外學。梵語原義指神聖而應受尊敬的隱遁者。現指於佛的教導之外而立道者,立於真理之外。一小劫:人的壽命自八萬歲,每百年減一年而至十歲,是一減劫;人的壽命自十歲,每百年增一年而至八萬歲,是一增劫。此增劫及減劫,稱為一小劫。
  • 【話文言】《蘭亭集序》逐句翻譯講解
    講解:「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三個短語都使用了互文的修辭,翻譯時都需要調整。「映」為動詞「輝映」,「帶」為致詞「環繞」,其後省略了介詞「於」。鑑賞:二十字寫盡幽美環境。原文: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83)| 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69):受陰區宇十種魔境,若作聖解則魔入心
    (此在耳根圓通中,即當聞所聞盡之時。)【注三】  前文見濁中說「汝身現搏四大為體,四性壅令留礙,四大旋令覺知,相織妄成,名為見濁。」至此受陰既破,無復攬色成根,性與大不織,身見亦忘,故能超越見濁。【注四】  回觀受陰之所由生,即因見分照用,虛妄領受,故說虛明妄想以為其本。【正文】  阿難!
  • 《悟真篇》運轉的功夫—河車
    待三全以後,進入煉丹階段,才稱為轉河車,也叫水火雙行、搬精補腦、進火退符、陰昇陽降、朝屯暮蒙等,丹訣總名之曰小周天。到了鍊氣化神階段,則名日大周天,不稱河車,因為重點在中下二田升降運轉,不再循行河車之路。《悟真篇》西江月詞第五:「河車不敢暫留停,運入崑崙峰頂。」即指此煉精化炁階段而言。
  • 大悲咒、楞嚴咒白話譯文
    菩提夜菩提夜(悟悟).菩馱夜菩馱夜(教悟).彌帝唎夜(有慈愛者).那羅謹墀(青頸).地利瑟尼那(堅利).波夜摩那(名聞).娑婆訶(欲見者,令影現,生歡喜圓滿成就涅盤之意).悉陀夜(義).娑婆訶(有成就者).摩訶悉陀夜(大義).娑婆訶(有大成就者).悉陀喻藝(無為).室皤羅耶(得大自在).娑婆訶(於悉地與瑜伽有自在者).那羅謹墀(賢愛).娑婆訶(為青頸圓滿成就).摩羅那羅(有豬面).娑婆訶(成就).悉羅僧阿穆佉耶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57)| 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43):佛問大眾入道圓通,五根方便入三摩地
    須菩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曠劫來心得無礙,自憶受生如恆河沙,初在母胎即知空寂,如是乃至十方成空,亦令眾生證得空性。蒙如來發性覺真空,空性圓明,得阿羅漢,頓入如來寶明空海,同佛知見,印成無學,解脫性空,我為無上。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諸相入非,非所非盡,旋法歸無,斯為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