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冷冷冷冷!
滿25°立減20°
重慶這天氣要把人整神
能煮「荷爾蒙料理」內臟邊角,能燉飛禽走獸雞鴨魚肉。翻滾八方食材,匯集四面風土人情。
一鍋煮好的肉食,備好的蔬菜像展覽一樣圍鍋陳列
吃完嘎嘎,蔬菜開涮
室外行人扛著小雨快速奔走,鍋前蒸汽氤氳之間,多了幾分幸災樂禍和卸下疲憊之後的釋然。
傳統黔江雞雜。每個場合,「荷爾蒙料理」都被發揮得淋漓盡致,湯鍋當然不能放過:雞雜、羊雜、牛雜一個不少。
先烤後煮、先燻後燉,用奇奇怪怪烹飪手法做的「湯鍋」
飯桌上,食客往嘴裡投食,一旁的渣盤不覺壘起小山。打個毫不誇張的比喻,重慶人吃湯鍋吐的骨頭可以繞地球一圈!
長江環抱,最不差就是河鮮。魚佔據重慶湯鍋半壁江山。從主城三合魚、酸菜魚、水煮魚,到綦江北渡魚、璧山來鳳魚。在重慶,沒有一條魚能遊過冬天。
綦江北渡魚最大特色是一魚三吃:麻辣、酸菜、番茄,一道北渡魚滿足所有人口味,周到。
過節或者外地朋友到綦江,必選北渡魚。重口味綦江人真實建議:「 沒嘗試過的朋友,抱著好奇心去吃一次足矣。」,人間真實。
像是老闆都在一個學校學廚,幾乎所有的魚類湯鍋,用大鍋裝魚+小碗打蘸料是心照不宣的標準。
主要食材鰱魚、鯽魚最常見;還有「耗兒魚」、「黃辣丁」、羅非魚,幹碟蘸料也根據不同地區特色調整。
原湯化原食,演繹出千秋滋味。衍生成為風格統一,風味各有千秋的「魚火鍋」。
童年第一次吃魚,長輩一定會提醒:「吃魚不要說話。」吃魚總擔心被卡刺,雞肉湯鍋就輕鬆很多。
較場口居民樓裡的芋兒雞,焯半熟的公雞剁成小塊,肉質不柴有勁道;小個芋頭和雞塊切同大最用簡單的烹飪方法燉到軟爛入味。
耙糯的肥腸是靈魂,入味的雞肉也不可缺
幾碟涼菜一杯小酒一群朋友,便是煙火人間
除了搭檔芋兒,肥腸&雞這兩種八竿子到不著的組合硬生生打出一片領地。冬日陰冷的氣候滋養出了極具包容度的湯底,藥膳芋兒雞是典型代表。
養生清淡的藥膳;麻辣鮮香的紅湯,在一鍋裡竟然握手言和,創造出新的風格,氣場十足。
豪邁的湯鍋一到鴨肉這裡,畫風就變得豐富起來:一邊,是老派醇厚麻辣鍋底的延續;一邊,是酸蘿蔔酸辣溫潤的滋養。
重慶人總是在老鴨湯前面不約而同的加上「毛哥」兩個字,因為它的身影遍布重慶的大街小巷。
酸蘿蔔老鴨湯鍋把泡蘿蔔的清爽發揮到極致和燉煮鴨肉的醇厚相互中和、相互成就。軟爛鴨掌整個放進嘴裡,一抿就骨肉分離。
雞鴨魚湯鍋裡還有個心照不宣的規律:「打好一碗豐富的蘸碟是敲門磚。」
最常見的美蛙魚頭火鍋,蘸碟同時加入豆瓣醬、豌豆炸脆、榨菜粒、剁椒醬,點綴上蔥花香菜末,個別餐廳會加上「魔鬼」折耳根末加上清新,豐滿口感。
入口前添上一勺原湯,沸騰的溫度一下激發出所有調料的風味,挑釁食客的耐心,在這一刻爆發。
「荷爾蒙料理」就是動物內臟做的料理。早年間,肉是每年過年捨得吃一次的食物,日常蛋白質攝入更依靠動物內臟。
由於價格便宜但腥味重,通常都用「重口味」的泡姜、泡椒、花椒等佐料烹飪,一來下飯,二來掩蓋腥味。
泡椒的酸辣口味像個永遠看不膩的女子
永遠是不會出錯的開胃好物
黔江一帶產一種表皮紅的發黑的「胭脂蘿蔔」
生長於草莽之間的黔江雞雜,很有江湖俠氣。雞腸、雞胗、雞肝;醃入味的胭脂蘿蔔條、魔芋條、爽脆芹菜……無序的鋪在鍋裡,點微火保溫,小泡一直咕嘟作響。
食客停不住地把雞胗魔芋往嘴裡送,
吃辣了夾酸蘿蔔鋪米飯上,PAO三碗飯。
額頭沁出細汗,早忘了入冬的寒涼。
重慶師傅擅長大開大合,從近年流行的滷菜火鍋可見一斑。只要有好吃的可能,就能無限創新,由此創造出不少令人嘖嘖稱奇的湯鍋類型。
葷豆花,別看主語是豆花,如果只吃豆花可能要虧到唐家沱去!酸菜、番茄、菌子、豬油、酥肉、高湯、滑肉,眾星拱月就為了煮了幾塊豆花。
還沒完,油酥辣椒、油炸臊子肉、木漿花、薄荷葉、姜粒蔥末大頭菜、生抽麻油耗油,調勻做碗滿滿的蘸碟,眾星拱月就為了那口蛋白質五味俱全。
和滷菜火鍋相比,先燻後燉的臘排骨湯鍋是位老成員了。過去沒有冰箱,山區原住民用高鹽分&燻制,讓食物得以長久保存。
豬蹄燻制後的掉了過於厚重的脂肪,燉湯自帶香味,無需增加其他香辛料,這也是重慶地區為數不多的清湯火鍋。
藤椒和花椒的組合,最原始的烤魚才是重慶人民的絕佳選擇。江湖上,巫溪烤魚和萬州烤魚一直難分伯仲。
巫溪紙包魚先烤,包進紙裡煮
萬州烤魚烤到酥脆直接放進乾鍋
調製出醬香,泡椒,椒香,等十餘種口味
再蘸一口醬汁,入口肉香四溢。是否把他定義為湯鍋,都在食客一念之間
這張橫跨重慶的湯鍋江湖
跨越「海陸空」三棲
把人間煙火都揉進那口翻騰的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