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兼顧精神與物質?

2020-12-26 姐當家

如果說,像莊子那樣「只顧精神、不要物質」的人生並非你之所欲,而這種終其一生都陷入在物慾漩渦中的人生也不是你渴望的。

那麼,你就要去尋求一種平衡的人生 - 在一定程度上、一定範圍內兼顧自己對精神與物質追求的人生。

而這,也是我一直以來追尋的東西。

對我而言,精神的人生是肯定無法捨棄的。

我很清楚,如果捨棄了對精神的追求,我的生命就會陷入虛無,我的生命力也會隨之枯竭。

但是,一定程度的物質滿足對我來說也很重要,對這一點,我不否認。

所以,在這二者間尋求一種平衡,就是我需要的。

如何平衡二者關係,並讓自己不會時不時就陷入到困擾中,是我這些年來一直在摸索的主題之一。

後來,我把自己摸索出的方法總結成了幾個基本原則並加以實踐,幾年做下來到頗為有效,可供大家參考。

原則一:在物質上,我不會與其他人去做比較,而是以達成自己的目標為目標;同時我對自己的物質目標也不執著。

在物質財富目標的制定上,我會以舒適喜悅為原則,而不是以「更好」、「更大」、「更貴」、「更時尚」、「更高級」為原則。

說實話,在上海這麼多年,我見過的有錢人是非常多了。

我有一位一對一教練輔導的對象,就是一位非常有錢的人。

我被邀請去他的豪宅與園子,那是一棟幾乎匯聚了我理想中最完美一切的設計與美感的豪宅與園子,價格以億計。

對美很有熱情的我自然非常喜歡,念念不忘了一個禮拜。

我不否認,當我看到這棟房子時,便產生了也想擁有的慾念,它在一瞬間勾起了我對物質赤裸裸的欲求。

但是,我知道,它並不是我的目標。

如果我非要以此做目標,並非就不會實現。

但是,為了得到它,我會逼自己去做不喜歡的工作,去過我不喜歡的人生。

為了一個房子,值得嗎?

我的答案是:不值得。

同樣道理,在做其他購買選擇時,我都會以這個原則為準 - 不以他人為目標,而以自己的目標為目標。

時間久了,我的消費心理和消費習慣就都發生了改變。而我也能及時覺察自己某一時刻忽然湧起的強烈購買慾和佔有欲,並能及時安撫。

而且,在我自己的目標沒有實現時,我也能夠放下,我不執著。

原則二:在物質上,我會明確哪些是最重要的領域,哪些是不重要的領域,從而制定出讓自己感覺最舒服的物質滿足清單,而不是什麼都去滿足。

我是一個不追求奢侈品的人,所以購買奢侈品並不會給我帶來多少滿足感。

但是,我很喜歡藝術品和工藝品,所以我會把錢花在瓷器、石頭、畫上。

當搞清楚了自己的物質滿足偏好後,我要做的就是讓我的實際購買行為與內心的真實熱愛保持一致。

這樣,我就能從物質中獲得最大程度的滿足與喜悅。

當然,我依然得要控制消費總量,因為畫作、瓷器、石頭可一點兒也不比奢侈品的包包、鞋子便宜多少。

原則三:消費、創造、學習和體驗,都能給我帶來快樂,但我更多選擇後三者。

曾經有段時間,我發現每個周末我都會找地方吃好吃的,然後逛街買衣服。每周都會花不少錢,花完之後又覺得自己非常過分。

於是,我下定決心進行調整。

接下來,我就將周末時間基本都放在了「創造」、「學習」和「體驗」這三件事上。

比如:我去學了做各種手工藝品的方法,將周末時間都花在創作各種作品上。

比如:我去逛園林,全然感知園林的美、自然的美、藝術的美,邊欣賞邊讀有關園林的書。

比如:度假時,我極少選擇去海邊躺著純度假,而是會在旅行前,查閱資料,充分準備,然後在旅行中一邊學一邊玩,這樣每次不但玩的盡興,還能收穫很多見識和學問,增加體驗的厚度。

我發現,當我用「創造」、「學習」和「體驗」去替代「消費」時,我的生命力就回來了,同時我也得到了足夠的放鬆和放空。

這可比每個周末吃飯逛街好多了,不但節約了錢,還能更有收穫。

原則四:對精神的探索,我會投入最大的時間和精力,因為我知道它能給我帶來最大程度的滿足,同時它的效益還會不斷累積。

精神世界的投入和探索,能給我帶來最大程度的滿足,甚至是超越一切的滿足和狂喜。

對這點,我深信不疑,也屢試不爽。

同時,它還會因持續不斷的積累和疊加,產生非常明顯的效益。

這種疊加的效益,給我帶來了一定的智慧,讓我能用更全面、更通透、更深入的視野去獲得對萬事萬物的理解。

原則五:舍末逐本。

什麼是舍末逐本?

意思是:在物質已能達到基本滿足的情況下,我會集中精力去做精神探索。

在精神探索的過程中,因為我對自己的了解越來越深、我對自己的天賦刻意發展,我對自己的弱勢不斷管理,我變得越來越有智慧、勇氣和信心。

於是,相比絕大多數人,我更容易選擇正確的路,使用正確的方法,抱持正確的心態,去做自己想做又擅長的事。在這種情形下,事業做成的可能性就會變高很多。最終,物質和金錢也會隨之而來。

所以,物質金錢不是我人生追求的根本目標和終極目的,它們只是我追求精神的一種副產品。

最後的話

寫到這裡,我忽然想到,也許最棒的人生就像《孟子》中那段描述舜的那段文字:

「舜之飯糗茹草也,若將終身焉;及其為天子也,被袗衣,鼓琴,二女果,若固有之。」

意思是:當舜還是一介平民的時候,平靜安心地過著平民的日子;等他做了天子,他也同樣泰然處之,仿佛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原本如此。

是的,當一個人的精神達到了一定的境界後,他能成就大事業的可能性一定是更高的。但是,對他而言,不論事業是大還是小,貧困還是富有,都不再那般重要,因為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原本如此罷了。

與君共勉。

侵刪

關於姐當家

ABOUT SISTER

教育

幸福家庭整理師資格、極美生活方式公學

創意設計

裝飾設計施工、景觀設計施工、文化主題設計

空間

整理收納、空間攝影、牆繪、美學、燈光、聲響

零售

家具、收納工具、家居用品、藝術作品

簡單到

時時刻刻

的心安就是極美

從幸福家庭整理開始

END

相關焦點

  • 精神需求與物質需求如何同時滿足
    尤其是如今生產力高度繁榮,在物質上的活著對大多數人來說已經不是唯一追求的前提下,當代每一個青年人,大概都去思考過這個問題,或深或淺。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於我來說,經歷了在這個問題裡長時間的掙扎與迷茫,暫時能得出的,對現實有積極指導意義的答案就是——先滿足基本的物質需求,再充實精神世界,然後一路求索下去吧。但執行起來之後,往往忘了這種初衷。
  • 賦予物質,以精神的含義
    亞里斯多德認為,物質受形式的支配,只有屬於精神世界的形式,才賦予物質以確定性和現實性。1去年,朋友從遠方寄來小葉紫檀,簡單的包裝,卻承載了厚重的情意。這樣,它們就被賦予一種特別的情感,一種精神的含義。3我們生活中所擁有的一切物質,都有其精神和情感價值。比如鮮花。
  • 物質至簡,精神至盈
    他在此期間寫下的《瓦爾登湖》,成了全人類的精神財富。 這本書教會我們:最好的生活狀態,是物質上簡樸至極,精神上豐盈充實。1物質簡樸,過得不累 在北歐國家,放眼望去,沒有高樓大廈,人們穿著樸素,開著舊車,吃著簡單的食物。
  • 精神成果和物質成果,但歸根結底,最終的結果都是物質成果
    人在創造的過程中,有精神成果和物質成果,但歸根結底,最終的結果都是物質成果。比如古代的讀書人,典型的精神成果豐富,物質成果不豐富,但是無論是學而優則仕,還是盛名滿天下,最終的成果終究是物質的,名譽也是、文章也是。
  • 建國以前的人們,精神重於物質,現在的人物質重於精神
    以前的戀人之間男方給女人讀一首詩,就很讓人感動,哪怕通聯再不發達,一封書信就很讓人知足,就讓彼此的心緊緊地相連,那份墨香裡面滲透著赤誠的心,鴻雁傳書久久珍藏,現在的人訂婚、結婚定情的信物不是精神的,而是物質的,詩歌在現如今越來越不流行了,被金錢利益取而代之,手機微信越來越方便了,可是就算天天見面,天天聯繫,也是擔心男的女的出軌,人與人之間到底是不是一心一意難以搞清了。
  • 遊戲規則逃不過的物質與精神
    經常聽說類似「物質精神兩手抓」、「物質精神雙豐收」、「物質精神激勵雙管齊下」等等諸如此類的詞。我們聽煩了、說厭的所謂的套話虛話,卻是世間規則的大實話。大道社會運轉秩序,小道組織或企業運營,無不遵循精神與物質的遊戲。
  • 精神的物質能量運動
    如何讓思維和概念像流水一樣自我流動起來。如果意識像水就能夠符合電流定理,只是在宏觀和微觀的尺度和量不同。意識在微觀上體現出量子特性,在宏觀上就會形成意識流,具有社會的能量特性,如果意識是運動的流體,那麼心理學家榮格的欲望和能量說是一種客觀理論。
  • 最好的生活狀態:物質至簡,精神至盈
    他在此期間寫下的《瓦爾登湖》,成了全人類的精神財富。告訴我們:最好的生活狀態,是物質上簡樸至極,精神上豐盈充實。01物質簡樸,過得不累在北歐國家,放眼望去,沒有高樓大廈,人們穿著樸素,開著舊車,吃著簡單的食物。晚上七點以後,街上靜悄悄的,少有燈紅酒綠,更沒有奢華的消費刺激人的神經,人們都在各自家裡陪伴家人。
  • 一個人最好的生活狀態:物質至簡,精神至盈
    但在過去,曾有個人跑到遠離都市的瓦爾登湖邊,搭起一座木屋,過起了自給自足的生活。這個人就是著名哲學家梭羅,他把在湖邊獨居的感受,寫進了《瓦爾登湖》,成了全人類的精神財富。這本書教會我們:最好的生活狀態,是物質上簡樸至極,精神上豐盈充實。
  • 精神高於物質
    有了愛情可以看淡物質滿足精神需求可以激發巨大能量先吃飽再想其他的人的需求並不是先物質再精神。人有很多需求,一般人說人都會先滿足基本生活的需求,然後才會去追求精神的上的需求。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理論一直被大眾所認可,從下往上以此是:1食物。2安全。3歸屬感。4尊重。5自尊。6自我實現。自我實現是人最終的需求。但是如果所有人都是按照這個順序去生活的話,那很多的事情就無法解釋,比如有人為了信仰,尊嚴,目標而不顧生命安全,不要物質獎勵,不顧他人的看法和勸阻。
  • 穿梭於物質與精神世界的家具設計
    空想性錯視8號空想性錯視1號格勞利希認為,這種人與物的關係具有一種獨特的轉換能力,一件十分普通的物品,被人們主觀賦予一種特殊的意義或者功能之後,它便不再是孤立於宇宙中的一個無人知曉的無名之物了,而是從其僅有物質層面意義的物品變成了一件對人類具有意義和功能的客體。
  • 對於孩子來說,物質與精神需求哪一個更加重要點?其實都很重要
    所有人都認為物質和精神上的需要對孩子更重要很多家長一直以來都在糾結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的需求,這對孩子的未來發展更重要。事實上,這個問題與產卵和下蛋的原則沒什麼區別,因為沒人能確定哪個是卵。家人對孩子將來的成長更為重要。
  • 唯心主義認為是精神,而唯物主義認為是物質
    唯心主義認為世界統一於精神,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精神活動的產物。二元論者否認世界的統一性,認為世界有兩個互相平行、各目獨立的本原,一個是精神,一個是物質。法國的笛卡兒就是二元論的典型代表,他認為世界有二個本原,一個是物,一個是心,物與心這兩個實體互相平行。最後,他又認為這兩個實體都是上帝創造的,這樣,最終還是統一到上帝那裡去了。可見,二元論的最終結局必定導致唯心論。
  • 最高級的人生:物質上做減法,精神上做加法
    到了新的城市後,她不再執念於這些物質,時間和精力一下子多了出來。她開始拿起書,愛上了閱讀,偶爾也寫作,日子變得更充實更自由。一個人的精力有限,物質與精神,猶如硬幣的兩面,難免此消彼長。曾經看過一個故事,一位哲學家問弟子:如何除掉曠野裡的雜草?有人說用手拔,有人說用鋤頭除,有人說用火燒。
  • 發呆時坐看城市繁華 冥思物質與精神的意義
    前者叫勞動或工作,二叫物質生活,三叫精神生活,缺一不可。追求物質生活是為過的舒心,美好和幸福。我覺得這樣的理解挺到位的,人需要勞逸結合才不會喪失本性,而物質也只不過是「逸」的基礎。最近在看三毛給她的朋友丁松青翻譯的《蘭嶼之歌|清泉故事》。
  • 人們日子越過越好,當精神需求大於物質需求時,我們該怎麼辦
    人們日子越過越好,當精神需求大於物質需求時,我們該怎麼辦?近些年,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製造業蓬勃發展,大量的就業崗位出現,而缺少就業的農村,人們大量湧出,懷揣致富夢,走出農村。也正因此,人們的生活越過越好,可是精神需求卻逐漸大於物質需求,這個時候我們該怎麼辦?
  • 當量子物理學家遇上精神病學家,物質和精神開始「糾纏」
    在《共時性》一書中,他講述了奧地利物理學家泡利(Wolfgang Pauli)在1930年離婚後,心煩意亂,酗酒成性,於是找到了瑞士的精神分析學家榮格(Carl Jung)進行治療。反過來,榮格也學到量子物理學的種種,比如測量一個粒子的狀態,似乎可以瞬間影響另一個粒子的狀態,這種特性叫做「糾纏」(entanglement)。
  • 物質需求是發展的動力,也是使人沉淪的根本,精神需求卻使人升華
    物質需求是發展的動力,也是使人沉淪的根本,精神需求卻使人升華。物質需求與精神需求一直是促進人類發展的動力,兩者相輔相成。縱觀人類歷史,其實對於物質的需求一直存在,人們需要衣食住行,這些都是物質需求,這也是人類發展的根本。
  • 《巴爾扎克與小裁縫》:大學生的精神追求與物質迷失
    精神追求往往在現實面前一敗塗地。曾經由城市轉向農村的老三屆,那些大學生們是否也是這樣的境況呢?《巴爾扎克與小裁縫》是周迅、陳坤與劉燁早期的電影作品,據說被禁了18年。裡面講述的是兩名下鄉大學生與當地女孩小裁縫的故事。大學生偷到同是下鄉的四眼的外國小說,他們狂熱地朗讀傳述這些故事,不僅小裁縫在耳濡目染發生變化,老裁縫的製衣風格也逐漸西化。
  • 人生有幾種物質跟精神層次境界?你屬於哪種境界?
    人生在世,無非需要物質生活的保障,精神層次的寄託,而兩者的關係是缺一不可的。總結一下大概有以下四種組合方式吧,我一一道來:決戰小康第一種境界,物質層次高,精神層次高。這個階層的人都是成功人士,無論經商從政還是名家。她們會影響很多的人,甚至影響社會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