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藻光合作用光系統I捕獲光能和電子傳遞的結構基礎研究獲進展

2020-12-14 生物谷

 

 

2月10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在線發表了題為Structural basis for energy and electron transfer of the photosystem I–IsiA–flavodoxin supercomplex 的研究論文,該項工作是由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李梅/常文瑞課題組與章新政課題組合作完成的。

光合藍藻(Cyanobacteria)是海洋區域主要的有機物初級生產者,並具有光合效率高、生長速度快和易於進行基因改造等優點,是一種理想的基因工程宿主菌,也是光合作用研究的模式生物。藍藻所生存的自然水生態系統營養成分、光照和溫度等不斷發生著變化,特別是鐵缺乏的現象普遍存在,這是由於亞鐵離子易被氧化成溶解度低的鐵離子,從而造成鐵離子在天然水環境中含量很低。而藍藻中光系統I (PhotosystemI,PSI)及其電子受體鐵氧還蛋白(Ferredoxin, Fd)都是結合有多個鐵離子的蛋白,其數量在缺鐵環境中會大幅減少。為了應對缺鐵脅迫的生存環境,並維持高效的光合效率,藍藻進化出一種有效的適應與調控機制,包括大量合成缺鐵誘導的捕光天線膜蛋白-色素複合物IsiA及結合黃素單核苷酸的黃素氧還蛋白(Flavodoxin, Fld),18個IsiA結合在PSI的周圍,增加PSI的捕光效率,同時Fld替代Fd從PSI接受電子,形成分子量超過2兆道爾頓的PSI-IsiA-Fld超級複合物。

該項工作報導了藍藻Synechococcus sp. PCC 7942來源的PSI-IsiA和PSI-IsiA-Fld兩種超級複合物的單顆粒冷凍電鏡結構,解析度分別為2.9埃和3.3埃。PSI-IsiA結構揭示了藍藻PSI三聚體核心與18個IsiA天線蛋白之間精確的裝配原理和複雜的能量傳遞途徑,並發現了新的色素結合位點及其相關的新能量通路。PSI-IsiA-Fld結構展示了Fld蛋白與PSI結合的具體位置及相互作用細節,揭示了在缺鐵脅迫狀態下PSI維持其有效電子傳遞的結構基礎。在研究過程中,由於Fld電子受體結合的靈活性,研究人員通過外源添加和交聯的方式固定了電子受體,從而成功獲得了穩定的PSI-IsiA-Fld複合物。該項研究結果有助於人們理解藍藻發揮光合作用及其動態調控的分子機理,並且為在結構基礎上開展藍藻基因工程改造提供了數據。

李梅和章新政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李梅/常文瑞課題組的副研究員曹鵬和章新政課題組的副研究員曹端方為共同第一作者,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田利金和生物物理所研究員柳振峰也參與了該項工作。該研究工作得到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中科院B類先導專項、中科院前沿科學重點研究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的共同資助。中科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呂雪峰課題組提供了藍藻菌株,數據收集和樣品分析等工作得到生物物理所「生物成像中心」、生物物理所蛋白質科學研究平臺等的支持和幫助。(生物谷Bioon.com)

 

相關焦點

  • 生物物理所在光合藍藻長鏈脂肪烴合成的結構基礎研究中獲進展
    生物物理所在光合藍藻長鏈脂肪烴合成的結構基礎研究中獲進展 2020-03-25 生物物理研究所 研究表明,這兩個酶單獨都可完成各自的催化反應,但是之前的研究結果不能解釋疏水的脂肪醛分子是如何在親水環境中在兩個水溶蛋白之間進行傳遞的;最近,有研究表明AAR和ADO可以形成複合物,且複合物的形成有利於催化反應的進行,但複合物的結構和對該途徑的具體意義尚不清楚。
  • 基於光合作用原理,葉綠素也能製備太陽能電池
    地球上的自然光合成生物體經過了10億年以上的進化,才逐漸形成了完善的從光能到化學能的轉化體系,可以實現從光能捕獲到能量傳遞並最終實現電荷分離的全部過程。在能源消耗持續增多的當下,科學家們不禁想像,能否仿照植物的光合作用,用葉綠素製造太陽能電池呢?
  • 研究解析硅藻PSI-FCPI超級複合物2.38埃解析度的三維結構
    硅藻含有巖藻黃素、葉綠素c、矽甲藻黃素等與綠色光合生物不同的光合色素,具有特殊的光能捕獲、能量傳遞和光保護機制。同年,該團隊與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隋森芳帶領的研究團隊合作,進一步解析中心綱硅藻-纖細角毛藻的光系統II-捕光天線II複合物(Photosystem II-FCPII,PSII-FCPII)3.0埃解析度的冷凍電鏡結構,闡明其光能高效傳遞和淬滅的結構基礎(Science,2019)。
  • 光系統電子傳遞反應(photosythenic electron-transfer reaction)
    在反應過程中,來自於太陽的光能使綠色生物的葉綠素產生高能電子從而將光能轉變成電能。然後電子通過在葉綠體類囊體膜中的電子傳遞鏈間的移動傳遞,並將H+質子從葉綠體基質傳遞到類囊體腔,建立電化學質子梯度,用於ATP的合成。光反應的最後一步是高能電子被NADP+接受,使其被還原成NADPH。光反應的場所是類囊體。
  • 硅藻,硅藻,你為什麼這麼擅長「捕光」
    日前,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沈建仁和匡廷雲研究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揭示出了硅藻的「秘密」——它有高效地捕獲和利用光能的獨特結構。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科學》以長文形式在線發表了這一成果。基於該研究,科學家未來有望設計出可以高效「捕光」的新型作物。
  • 浙大醫學院張興課題成果入選2019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2月27日,科技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基礎研究管理中心)發布了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沈建仁、匡延雲課題組、清華大學隋森芳課題組與浙大醫學院張興課題組合作,率先破解了硅藻、綠藻光合膜蛋白超分子結構和功能之謎,該成果入選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 科學網—揭秘光合作用的能量工廠
    「光合作用光系統等超大分子複合體的結構、功能與調控」名列其中。 光合作用為地球上幾乎所有生命提供了賴以生存的物質和能量。「生物體內的光合作用複合體就像一個個小工廠的不同功能單元,既有向外捕獲光能的『天線系統』單元,也有進行能量轉化反應的『反應中心』單元。」
  • 揭秘30億年前地球原始光合生物如何進行光合作用,浙大學者的成果...
    追本溯源 刨根問底反應中心是光合作用過程中實現光能-電能轉化的核心結構,主要由光合膜上的色素蛋白複合體構成。根據不同反應中心的結構特點,一般將其分為以鐵硫簇為末端電子受體的I型(type-I)反應中心和以醌為末端電子受體的II型(type-II)反應中心。
  • 光系統間的能量傳遞很關鍵
    北方森林是其中的一個典範,其覆蓋了全球約70%的針葉林,並且其物種多樣性顯著低於其他陸地生態系統(以常綠針葉樹為主)【1】。然而,這些植物可以適應寒帶地區的極度低溫環境,並在夏季完全恢復,這表明這些常綠針葉林已進化出一套防禦機制以保護光合器官。隨著近幾十年來對光合生物光保護機制研究的不斷深入,已經明確了多個控制系統通過消耗過剩的激發能以保護光合器官。
  • 硅藻的光合作用
    光作為自然界最神奇的現象,一直以來是科學家研究的熱點。牛頓基於反射等現象,首先提出光的本質是一束粒子,但卻不能解釋光的衍射等現象。19世紀上半葉,麥克斯韋提出光的本質是一種波,可以用麥克斯韋方程組描述,並理論推導出了光速,與實驗測得的數值非常接近。19世紀末,麥可遜-莫雷實驗否定了經典電磁輻射理論的以太假設,同時,黑體輻射實驗也表明,能量不具有經典電磁輻射的連續性,僅與溫度有關。
  • 我國科學家首次解析綠硫細菌光合作用反應中心複合物冷凍電鏡結構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學反應,是地球上規模最大的太陽能轉換過程。光合生物利用光能將無機物轉化為有機物同時釋放出氧氣(或者生成硫單質),是自然界最高效的太陽能固定「機器」。綠硫細菌是一類厭氧型光合細菌,誕生在大約35億年前地球的還原性環境,其能夠以硫化物為電子供體進行光合作用(圖1),是最古老的光合細菌之一。
  • 研究揭示光合作用卡爾文循環的催化及調控機制
    光合作用分為光反應和卡爾文循環(暗反應)兩個階段,其中卡爾文循環包括多步酶促反應,利用光反應過程中產生的ATP和NADPH固定二氧化碳,生成碳水化合物。因此儘管卡爾文循環不需要光能,但該過程仍受到光/暗調控。光反應階段中光信號經由一系列蛋白最終轉變為氧化還原信號,通過硫氧還蛋白(TRX)調控卡爾文循環及大量下遊反應。
  • 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揭曉,「量子」研究佔據兩席
    破解藻類水下光合作用的蛋白結構和功能光合作用利用太陽光把二氧化碳和水轉換成有機物和氧氣,為地球上幾乎所有生物的生存提供了能源和氧氣。為了適應不同的光環境,光合生物進化出了各種不同的色素分子和色素結合蛋白,由此來最大程度地利用不同環境下的光能。
  • 光合作用的研究歷史你知道多少?盛夏炎炎,植物愈發生機勃勃
    是否回想起生物課上的植物光合作用?那麼今天,就讓我們一起看一下關於光合作用的研究歷史,你了解和知道多少呢?早期人類對光合作用的探討,其實是向著物理學和化學兩個方面不斷深入的。1905年英國植物學家F.F.布萊克曼提出光合作用包括需要光照的「光反應」和不需光照的「暗反應」兩個過程,二者相互依賴,光反應時吸收的能量,供給暗反應時合成含高能量的多糖等的需要。
  • 水水循環在光合作用中很重要也很複雜—新聞—科學網
    記者20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了解到,該所研究團隊對被子植物適應不同光照強度的調控機制進行深入研究時,有了新的重要發現。 昆明植物研究所黃偉副研究員介紹,自然條件下,植物葉片接受到的光照強度隨時在波動,時而光照不足,時而光能過剩。當光強突然增加時,植物葉片吸收的過剩光能容易造成光系統活性損傷並影響植物生長。
  • 前沿|專業名詞背後有故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其實不難懂
    為了便於理解,科技日報記者梳理了其中有特色的幾個,講述其蘊含的生命故事,打破生命科學重大進展難理解的形象。最陽光通透:硅藻「吃光機」結構被看清除了陸生植物,水下的藻類也能進行光合作用,「吃掉」陽光,轉變出有機物和氧氣。
  • 「人工光合作用」系統進入2.0版,將二氧化碳變廢為寶指日可待
    在過去近十年的時間裡,楊培東實驗室的科研人員一直在研究一個將微生物與非生物材料相結合的「循環系統」。該系統可以通過吸收太陽能,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有機分子的基本成分——這也被人們稱之為「人工光合作用」。在 2015 年,楊培東實驗室成功研發出第一代「人工光合作用」系統,而就在近日,他們推出了更為優秀的「2.0 版本」。
  • 揭開30億年前光合作用的秘密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學反應之一,光合作用反應中心則是該過程中實現光能—電能轉化的核心結構。今天的高等植物擁有兩種不同的光合作用反應中心,且各自是由不一樣的中心蛋白構成。但地球上最早的光合作用反應中心構成其實是兩個相同的蛋白,經過長期演化才逐漸形成如今的狀態。綠硫細菌的光合作用反應中心的特別之處,正在於其兼具演化前後兩種光系統的結構特點。
  • 專業名詞背後有故事 生命科學十大進展其實不難懂
    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秘書長王小寧表示,實際上,這些成果不僅是學術上的重大進展,也為我們揭示了很多生命科學的奧秘,理解它們並不難。為了便於理解,科技日報記者梳理了其中有特色的幾個,講述其蘊含的生命故事,打破生命科學重大進展難理解的形象。最陽光通透:硅藻「吃光機」結構被看清除了陸生植物,水下的藻類也能進行光合作用,「吃掉」陽光,轉變出有機物和氧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