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擬在港深邊境沙嶺興建「超級殯葬城」飽受非議,並將於今年第二季向立法會申請撥款,惟該項目最近遭深圳居民強烈反對,因距離深圳居住區和商務區只有約300米。
對此,特首林鄭月娥回應指,有關殯葬城項目已規劃10年以上,「叫停項目影響好大」。食衞局則表示,非常重視深圳方面的關注,並重新審視設計,盡量減低有關設施在景觀方面的影響。
政府早前已在立法會成功申請撥款進行興建沙嶺「超級殯葬城」前期工程,林鄭表示,「叫停項目影響好大」。
特首林鄭月娥今日(8日)10時半出席立法會答問大會時,被議員陳克勤質疑政府計劃於北區建設殯儀城是未有落實大灣區政策,「為何將殯儀城放在(大灣區)三個口岸的正中心?」
林鄭回應指,明白社會近日關注有關議題,但強調使用土地有歷史因素,北區過去屬於邊境偏僻地帶,因此安排和規劃了很多厭惡型設施。她又提到,有關殯葬城項目已規劃10年以上,並非全新項目,官員當年未能預視大灣區發展,強調政府不是故意將殯葬城放在北區。
她又表示,政府早前已在立法會成功申請撥款進行前期工程,「叫停項目影響好大」,亦不能解決龕位不足這個民生逼切問題。林鄭承諾,已要求承辦商考慮在設計及管理方面,降低對周邊環境的影響,但強調沒有說過會重新檢視項目。
「超級殯葬城」選址距離文錦渡關口只有5分鐘至7分鐘步程,如駕車的話更只要約兩分鐘。
而食衞局則表示,非常重視深圳方面的關注,已重新審視設計,但香港市民對殯葬設施的需求殷切,如沙嶺發展未能按計劃推展,將嚴重影響本港中長期的殯葬服務供應,該土地亦會面臨長期閒置。
食衞局又指,沙嶺墳場早於1950年設立,過去70年均用於提供殯葬設施,並一直規劃作墳場、靈灰安置所、火葬場及與殯儀有關的指定用途。而港府計劃新增殯葬設施的用地處於沙嶺墳場的原有範圍內,將分階段興建骨灰安置所、紀念花園、火葬場和殯儀場地,強調附近除墓地外並無配合其他發展用途的設施,有關地方即使不用作殯葬設施,亦難以用作其他發展。
該局表示,港府就推展沙嶺的殯葬設施發展已進行多輪地區諮詢,相關區議會就項目於2012、2014及2018年進行討論並沒有表示反對。沙嶺墳場興建骨灰安置所的土地平整及相關基礎設施工程在2017年已獲立法會財務委員會批准撥款18.5億港元。工程展開至今已3年多,並將於今年稍後完成。
雖然殯葬城遠離香港市中心,但距離深圳商住區只有約300米。
該局強調,如沙嶺發展未能按計劃推展,將嚴重影響特區中長期的殯葬服務供應,墳場內已平整的土地及相關基礎設施亦將面臨長期閒置。港府非常重視深圳方面對沙嶺殯葬設施發展的關注,過去已重新審視設計,把發展項目內的火化及殯儀館設施搬遷到附近一個山谷,亦利用地形和山勢盡量減低有關設施在景觀方面的影響,並會按照《環境影響評估條例》,要求項目必須通過空氣品質的環評,確保有關設施對港深兩地周邊居民的影響減至最低。
政府2012年提出在羅湖沙嶺興建集殯儀館、火葬場和骨灰龕於一地,提供一條龍服務的「超級殯儀城」,預計可提供逾20萬個骨灰龕位。2017年立法會財委會批准撥款進行平整工程,部門計劃將議程再次提交立法會,以完成工程。預計殯儀城落成後,將提供逾20萬個骨灰龕位、10個屍體焚化爐、停屍間、殯儀館和墳場,每年可提供17.8萬個時段的火葬服務。
「超級殯葬城」選址距離文錦渡關口只有5分鐘至7分鐘步程,如駕車的話更只要約兩分鐘。雖然殯葬城遠離香港市中心,但距離深圳居住區和商務區非常之近,只有約300米。
沙嶺「超級殯葬城」計畫重推消息,引起社會熱議。有學者及議員均認為,國家著力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香港應該因時制宜,好好利用與深圳毗鄰的土地,配合灣區打造口岸經濟,將沙嶺的項目重新規劃。
林鄭表示,已要求承辦商考慮在設計及管理方面,降低對周邊環境的影響,但強調沒有說過會重新檢視項目。
全國港澳研究會香港特邀會員、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常務理事朱家健認為,現時深圳積極引進技術和人才,發展日新月異,沙嶺超級殯葬城的發展項目已屬於十多年前的構想,因應深港兩地未來發展,有必要重新規劃有關用地。他指出,從港人角度,在接壤深圳的土地興建殯葬城,也帶來諸多不便,「辦喪事的人家,已經身心疲累,還要攀山涉水進出新界北區,春秋二祭又要如萬裡長徵前往掃墓,將加重新界北的交通負荷。」
他建議,邊境土地可有更好的規劃,例如興建商住酒店綜合城區,配合大灣區規劃香港定位,或打造成為免稅商品銷售特區或特色市集,甚至考慮興建科創小區建築群,與深圳的科創小城區協同發展,深圳大學欲在香港興建新校區,邊境土地正是適合的發展地點。
立法會議員葛珮帆也認為,特區政府只從香港自身利益出發,未有宏觀地從大灣區發展的角度設想,不利於發展「口岸經濟」,「硬上馬」也只會破壞兩地居民的感情,促請政府必須三思。
資料來源:大公報、文匯報、香港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