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匯點訊 「數九寒天,冷在三九。」1月9日,伴隨片片飄落的雪花,我們邁入「出門冰上走」的「三九」時節,天氣也開始變得愈發寒冷。
小編提示,有兩種要命的疾病最容易出現:
第一就是心臟疾病。冬季是心絞痛、心梗等心血管疾病的高發期,再加上情緒波動,就相當於「雪上加霜」。每年冬季,都是南京市心血管病醫院急診接收各類突發心臟疾病患者的高峰期。
第二就是中風。到了一定年齡,由於本身的衰老,血管出現硬化、彈性變差,寒冷、勞累等都可能導致中風。
那麼,冬季如何降低風險?此時養生應做好「2個三」,不然長壽基本和你無緣!
(一)多吃「三種」食物
1.桂圓——暖心
寒冷的天氣特別容易傷陽氣,因此冬季期間應養陽,通過節氣養陽暖心,促進血液循環。桂圓是暖心補血的佳品,小寒到大寒期間天氣冷,建議經常在家燉些桂圓粥。
2.紅棗——護肝
小寒到了,春天也不遠了。在這個承前啟後的時節裡,大自然陰氣極盛,陽氣沉降到極點並準備生發。所以,這個階段要兼顧養肝,為開春陽氣生發、肝氣調達打好基礎。
護肝的食物不少,但推薦紅棗,紅棗雖普通,但富含營養。
3.吃點酸——護血管
在冬季,心肌梗塞、腦卒中的發病率均達到全年較高水平。此外,一些血管彈性較差的高血壓患者,在小寒時節一天之內的血壓波動往往會增大,而很多患有老慢支的病人只要稍不留神,也容易在此時節舊疾復發。
適當吃酸性食物很有益處。酸性食物比如醋能軟化血管,預防心血管病發生。同時,酸性食物還能美容,愛美的女性更應該要多吃酸了。比如富含維生素C的蘋果、橘子等偏酸性食物。
(二)三九之後要防「三寒」
1.防肺寒——喝熱粥散寒
流鼻涕、咳嗽、頭痛……風寒感冒是冬日最常見的毛病。症狀較輕的,可以選用一些辛溫解表、宣肺散寒的食材:「一把糯米煮成湯,七根蔥白七片姜,熬熟兌入半杯醋,傷風感冒保安康」。溫服後上床蓋被,微熱而出小汗。每日早、晚各1次,連服2天。症狀嚴重的一定要及時到醫院就診。
2.防腰寒——雙手搓腰暖腎陽
中醫介紹,雙手搓腰有助於疏通帶脈、強壯腰脊和固精益腎。腰部為「帶脈」(環繞腰部的經脈)所行之所,特別是脊椎兩旁的後腰是腎臟所在位置。腎喜溫惡寒,常按摩能溫煦腎陽、暢達氣血。
3.防腳寒——做個暖足浴
足浴跟熱水洗腳不一樣。足浴要注意三點:
第一是溫度,水溫最好40℃左右,水淹沒踝關節處。
第二是時間,每次浸泡20-30分鐘,不時添加熱水保持水溫,泡後皮膚呈微紅色為好。
第三是按摩,泡足後擦乾用手按摩足趾和腳掌心2-3分鐘。最後要注意的是,以上三點做完之後,最好在半小時內就寢,保證足浴效果。
在飲食、起居等方面南京市第一醫院營養專家戴春提示大家,還需要注意下面這幾個方面:
飲食:掌握「三多」原則
1.降火多吃白色食物
立冬後北方大部分地區開始供暖,南方地區大部分都開著空調。室內乾燥的空氣讓人「上火」,這時可多吃一些白色食物。
中醫認為,白色食物最能防燥熱。做菜時,可以選擇白蘿蔔、白菜、冬瓜、百合、銀耳、蓮藕等。其中,白菜、蘿蔔功效最好,可謂是最經濟實惠的補品了,但腸胃寒涼的人在冬季應該少吃。
2.禦寒多吃牛、羊肉
吃牛、羊肉可禦寒。
怕冷的人還可多吃胡蘿蔔、芋頭等富含無機鹽的根莖類蔬菜,以及海帶、紫菜、菠菜等含碘食物。
3.提高免疫力,多吃蛋白質
這段時間要多補充一些優質蛋白質,大豆中蛋白質含量最高,魚蝦肉、雞蛋、花生、核桃中蛋白質含量也很豐富。
起居:早睡晚起勤喝水
早睡晚起
專家表示,從中醫的角度來說,早睡可以保存陽氣,保持溫熱的身體,晚起可以補陽氣。
護好五大部位
脖子、肩膀、腰部、膝蓋、腳,寒冷的天氣會連累這5個脆弱部位,引發頸椎、腰背、膝關節疼痛。雙腳距離心臟最遠,供血最差,所以也更容易受涼,引起感冒等。
越冷越要多喝水
冬季氣候乾燥,空氣溼度小,更應補充水分。如果喝水少,血液濃稠度就高,容易出現血栓等症狀,引發心腦血管疾病。冬天多喝點水還能加快新陳代謝,起到抵禦寒冷的作用。
交匯點記者 王甜 圖片來源 南京市第一醫院 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