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網際網路+體育,作者丨阿脆
北京時間6月8日,以中國女排主教練郎平為主角的紀錄片《鐵榔頭》原計劃將正式在全球網絡上映。
但在播出前15小時,製片方突然決定,這部備受期待的紀錄片暫時取消網絡上映。
製片方表示,因為影片預告片發布後引起的轟動超出了製片方的想像,中國觀眾對於這部影片充滿期待,因此他們決定先暫停在海外的上映,優先製作中文版並改在中國首映。
由於面對全球市場,在此前規劃中,紀錄片都是以全英文方式播出。製片方表示,目前他們已經在加班加點儘快推出中文版內容,力求片子在最短的時間內能與中國觀眾見面。
《鐵榔頭》由國際奧委會(IOC)的奧林匹克頻道推出,是其五環系列記錄電影之一。同時也是第一部、唯一一部由女性作主角及導演的紀錄片。執導的是知名美籍華人演員、導演陳衝。
整部影片全長1小時39分,在多個採訪對象中,穿插著的不同回憶片段,全面展現了郎平在過去近40年裡,有關排球、人生、家庭以及信念的點點滴滴。
值得關注的是,這部影片從2017年就開始立項策劃,到如今已經歷經了3年的準備執行。但在過去3年裡,關於這部影片的消息卻寥寥無幾。
《鐵榔頭》究竟是如何立項的?為什麼是陳衝來導演這部紀錄片?這部片子為什麼3年後才公開相關消息?《鐵榔頭》這部紀錄片拍攝的意義是什麼?
在正片延期與大家暫時「失約」後,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今天先聊一聊《鐵榔頭》背後的創作故事。
3位優秀女性孕育出的偉大作品
或許是巧合,或許是註定。《鐵榔頭》誕生於三位優秀女性的惺惺相惜中。
郎平出生於1960年,18歲開始進入國家隊打球。1981年,郎平所在的中國女排拿下了中國三大球項目的第一個世界冠軍,此後5年時間裡,中國女排實現「五連冠」,郎平憑藉卓越的表現也一躍成為世界級的體育明星。
但同年她選擇退役,1987年遠赴美國繼續自己的學業。在郎平及老一輩球員相繼離開後,中國女排不可挽救的進入了一段低谷期。此時的郎平在海外也一直處於奔波之中。
經歷了在海外打球賺錢、海外執教的短暫經歷後。1995年,郎平被聘為中國女排主教練,率領隊伍走出了低谷。
2005年,由於家庭原因,郎平接受了美國女排主教練這份職位邀請。在2008年奧運會上,她帶領美國隊在北京戰勝中國隊,同時也遭受了自己職業生涯最大的爭議。
2013年,郎平再次擔任中國女排主教練,在她的帶領下,中國女排重新找回往日的風採。2016年里約奧運會奪冠讓郎平重塑輝煌。
「一點點了解中國女排和女排精神在中國的地位,尤其是『鐵榔頭』郎平後。我覺得她的確很有國際女性的象徵意義,也很有中國民族英雄的象徵意義。」這是《鐵榔頭》製片人林捷瑩對於郎平的評價。
林捷瑩曾經是國際羽聯的媒體官員,2015年國際奧委會奧運頻道推出之後,她曾為這個頻道拍攝過關於中國體育的多部影片。
2017年,IOC奧運頻道五環系列製作團隊想拍攝一部關於亞洲運動員的紀錄片,他們在第一時間詢問了林捷瑩,希望她推薦一位運動員。
「我第一時間就想到了郎導。」林捷瑩說。
也正是因為林捷瑩對於郎平的這份了解和肯定。她所撰寫的關於郎平的故事大綱受到了國際奧委會奧運頻道和好萊塢製片公司的肯定,很快,他們就決定拍攝這部片子。
主角確定了,誰來拍?林捷瑩認為這是她製片生涯遇到的最大考驗之一。
作為IOC奧運頻道的重要系列,五環系列電影每一部都需要知名導演執導,同時這位導演需要能夠把控住郎平這個國際化人物的壯闊生涯。
「比如預告片裡郎導說的那句,人生就是一個選擇題,就看你選什麼。我們需要的導演就是能了解郎導這方面思想的人物。」林捷瑩表示。
曾在舊金山參加過製片比賽時認識的陳衝走進了她的視野。
陳衝出生於1961年,只比郎平小了1歲。她在電影藝術方面取得的成就毋庸置疑。巧的是她和郎平人生軌跡十分相似,在國際化方面有著感同身受的經歷。
同時陳衝也算是中國女排的球迷,她在美國留學期間,中國女排在美國比賽的時候,她曾多次前往中國女排的公寓裡為她們做飯、包餃子。
果然,陳衝收到林捷瑩的邀請後,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在林捷瑩的協調之下,她們三人見面洽談後,這部由三位女性促成的偉大紀錄片正式開拍。
3年用心打磨出的真實郎平
陳衝曾表示,自己拍攝《鐵榔頭》的主要動力,來源於她對於郎平的好奇心。於是雙方在第一次正式採訪時,陳衝就與郎平聊了整整一天。
儘管此前對於郎平及中國女排有著多年的關注,但想要全面講好郎平近40年的職業生涯,豐滿的塑造出郎平的形象。陳衝及製作團隊深知,他們還需要挖掘更多的故事。
《鐵榔頭》這部紀錄片是以採訪+大量史實資料的形式進行製作的。為了更多方面的客觀呈現出郎平在不同人生階段的形象。製作組單在採訪這方面,就花費了整整兩年時間。
根據林捷瑩的介紹,在國內,除了郎平的姐姐、女排隊員們之外,他們也採訪了相關的媒體記者、體育歷史教授等。
為了了解郎平早年打球的經歷,他們還特地到漳州女排訓練基地採訪了同樣曾為中國女排帶來輝煌與榮耀的教練陳忠和。
由於郎平職業生涯有另一段重要的人生是在美國度過的。因此製作組從她1984年奪得奧運會的對手美國隊,到郎平剛到美國時給他地方住的美國夫婦,再到2008年執教美國女排時的隊員,無一例外,全部做了詳細的採訪。
在採訪過程中,郎平昔日的一位美國隊對手的態度讓林捷瑩印象深刻,「我找到她時,她說自己是很不想接受採訪的。因為郎平好像太完美了,她無話可說。」
除了中國美國這兩個郎平長期往來的國家外。由於郎平在1999年前後曾執教過義大利摩德納俱樂部女排,因此製作組還遠赴義大利找尋曾與郎平相識的人進行採訪,其中就包括擔任土耳其女排主教練的古德蒂。
兩年的採訪給製作組積累了大量的視頻素材。但除了這些採訪外,史實資料的收集整理同樣是一件相當費力的工作。
好在這部紀錄片是由國際奧委會推出的,製作組因此得到了國際排聯,中國、美國排聯的多方幫助。他們從官方的資料庫中,找到了很多郎平當年作為運動員、作為教練員的珍貴資料,其中還包括一些攝影師拍攝的珍貴老照片。
前期準備工作完成後,製作組又花了一年的時間來進行後期的剪輯製作工作。整個製作組對於這部紀錄片的推進一直相當低調。
《鐵榔頭》第一次出現在大眾視野中是陳衝參加一檔綜藝節目時,被拍到工作室的牆上掛滿了郎平照片,那個時候大家才知道了陳衝在拍攝一部關於郎平的影片。
為什麼前期沒有任何宣傳,陳衝及林捷瑩並未對此表過態。但在記者看來,一方面或許是國際奧委會對此類影片有嚴格把控,而另一方面則或許是製作組將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影片製作上,他們想用心打磨出一部好作品。
《鐵榔頭》不止是一部體育紀錄片
相信大家對於1個多月前掀起全球廣泛討論的另一部體育紀錄片《最後之舞》還印象深刻吧。
這部在豆瓣獲得9.7分評價的高分紀錄片,其背後的製作公司MandalaySports Media,正是《鐵榔頭》的製片公司。
同時《最後之舞》的出品人JonWeinbach也是《鐵榔頭》的出品人和監製。
國際奧委會推出、好萊塢費時三年製作。這樣的製作規模其實從一開始就決定了《鐵榔頭》並不僅僅只是講述一位偉大運動員職業生涯的紀錄片。
國際奧委會的五環系列影片,到如今共推出了4部。有講述古巴拳擊實驗性變革培養出奧運冠軍的《人民鬥士》;有講述阿根廷籃球如何將「夢之隊」拉下馬獲得奧運冠軍的《黃金一代》;有講述冰球黑馬捷克奪得奧運冠軍的《長野記錄》;還有講述美國奧運摔跤傳奇加德納的《魯倫-加德納不死》。
每一部影片,都是奧林匹克精神的絕佳體現,國際奧委會希望通過這些動人心魄的故事,讓大家銘記這些偉大運動員的同時,也感受到體育精神帶來的魅力。
而這部影片對於郎平及中國女排同樣意義非凡。在以往我們的印象中,郎平是天之驕子,她是中國在女子排球項目上的一顆定心丸,她是一位偉大的運動員及教練員。
但《鐵榔頭》也從郎平的生活、情感、信念角度出發,直抒她在排球與家人之間的抉擇,儘管備受爭議,但她仍想做好一位母親。
「人生就是一個選擇題,就看你選擇什麼。」「作為強者要面對更多困難。」在《鐵榔頭》裡,郎平也展示著自己「脆弱」的一面。
原計劃6月8日網絡上映《鐵榔頭》,是要參加「WeAre One:AGlobal FilmFestival」(我們在一起:全球電影節),這個電影節是在全球遭受疫情期間,鼓勵大家在家隔離支援新冠疫情防疫工作的免費線上活動。
《鐵榔頭》原計劃在此節點播出,一方面是為世衛組織抗擊疫情募集捐款,另一方面,「我認為,郎導這個人物象徵著執著和勇敢。當前在疫情情況下,製作和上映這部關於郎導的紀錄片,我希望能給予世界一種執著與力量,也給予大家一定的希望和啟發,同時我們也希望通過努力能夠促進文化交流。」林捷瑩說到。
儘管現在因為特殊原因影片暫時「失約」,但《鐵榔頭》所傳遞出的信念和精神不會變。好飯不怕晚,相信我們與《鐵榔頭》很快就能正式見面。
*《鐵榔頭》背後創作內容採訪源自公眾號「我愛女排(welovevolley)」,「網際網路+體育」轉述相關內容已獲授權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