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炳森(1937—2005),字樹庵,號海村,幼年自號劉五先生。出生於上海,祖籍天津武清。著名書法家。曾擔任中國書協副主席、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等。
劉炳森小時就臨帖練字,11歲時就名揚鄉裡。對隸書的喜愛加之孜孜不倦的求學態度,讓劉炳森在學習生涯中得到許多恩師相助。憑著讀私塾時先生教授的碑帖所產生的對中國書法的一腔熱情,他在北京藝術學院讀預科至本科期間,先後受到鄭誦先、張安治、白雪石、何二水等老師的賞識和幫助。
19歲時被破格吸收為「中國書法研究社」社員。何二水是劉炳森書法的啟蒙教師,他對於劉炳森在書法道路上的影響可謂深遠,正是在他的指導下,劉炳森系統地學習了《張遷碑》《乙瑛碑》《石門頌》等隸書碑刻。
劉炳森的書法貫穿著他自身的書法理論,即「自然地返璞歸真」。他強調,從事書法的人在年富力強之時,應該在字的結構方面下功夫,儘可能做到間架優美,結構嚴謹,不應過早地以「返樸歸真」自詡,號稱「寧拙勿巧」,而忽視造型之美感。
當今書法界,似乎有一種聲音認為劉炳森之隸書呆板無神,有館閣體之匠氣。筆者則認為,對書家實無必要求全責備。
2018年《藝術市場》雜誌刊登過一篇文章,名為《書法離民眾到底有多遠?》,全文並無闡述書法被束之高閣,而是思考以書法「冠名」的譁眾取寵的行為。當今強調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又恰逢信息化的高速發展,是書法藝術如王謝之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最好時機。
在書法越來越失去其語境和社區的現代社會,普通民眾想要走進書法一方面礙於審美門檻之高,另一方面又被所謂「表演書法」弄得暈頭轉向,這樣書法的發展也就無從談起。我們亟需富有真善美且具有較高書寫水平的書法家幫助社會走出困境。
無獨有偶,劉炳森先生與啟功先生類似,理論與實踐相統一,人品與書品相和諧,為我國書法發展作出了許多貢獻。劉炳森堅持雅俗共賞的理念,不僅書寫了「北京市百貨大樓」和「北京銀行」等牌匾,更為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書寫照相排字機用的我國現行漢字隸書字樣,這套字樣即今天電腦字庫中的「華文隸書」。在書法教育方面,他整理字帖,四處奔走宣講,鼓勵對書法懷有夢想的青年一輩。從某種程度上說,全國各地隨處可見的書法作品,不正是民眾對他書法及為人的一種承認嗎?
劉炳森書法之自我風格,皆是長年累月的積累和對自身的攀登。字如其人,人又何嘗不是濃墨重彩的一幅字。攀高峰者,必將路途景色牢記於心,於頂峰一快心聲。這是自然的釋放與真情的流露。對於劉炳森而言,渾厚華美、端莊勻淨便是他書風的寫照。
(劉衍澤)